中国花卉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保存创新齐头并进
编者按:7月26日《中国花卉报》第11版刊登了记者王海燕对我院花卉专家尹俊梅的采访报道——“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保存创新齐头并进”,对品资所多年来致力于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肯定,尤其是近年来对热带花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整合资源,开展合作,积极开展热带花卉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热带花卉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尹俊梅研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转摘该报道的全文。
1958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在海南建立了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圃,至上世纪末,该种质圃从国内外引进了2000多种热带经济植物,其中观赏植物500多种。随着科研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品资所将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列入工作的重中之重。
收集资源蓄势待发
据品资所副所长尹俊梅介绍,加强种质资源圃的建设,大规模进行野外考察、收集和引种是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们种质资源圃占地面积30亩,其中包括高档防雨降温大棚1万多平方米,共收集、保存了热带花卉种质资源2000多份。”尹俊梅告诉记者,收集的资源中包括热带兰500多份、野生兰200多份、鹤蕉100多份、红掌40多份、观赏凤梨30多份、盆栽观叶植物和珍稀观赏苗木1200多份,这些资源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尹俊梅表示,我国热带花卉在资源的发掘、保存研究和创新利用方面明显滞后于产业的发展,种质资源圃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最终目的是对收集保存的大量资源开展植物学、农艺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抗病虫性、抗逆性的鉴定评价,从中筛选出优良的种质和育种材料,重点开展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花卉新品种,促进热带花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该所主要针对石斛兰、文心兰、蝴蝶兰、鹤蕉、红掌等种类,应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化学诱变育种、辐射育种、分子育种等手段开展新品种选育研究。目前,已经选育出7个鹤蕉优良品种,其中以‘大红鸟、‘富贵鸟’、‘橘红’和‘垂花粉鸟’4个切花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在海南、福建、广东等地进行推广,产品主要销往广东、上海、北京等市场,同时叶大量用于园林绿化。
据悉,近年来,品资所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外专局以及海南省内的花卉科研项目40多项。研究成果“海南野生兰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驯化栽培研究”于2007年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鹤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利用研究”2010年获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今年,该所的两个科研项目“红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和“热带花卉种质资源收集和研究”已通过海南省科学技术厅的验收。
整合资源合作发展
尹俊梅表示,品资所十分重视与国内外花卉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派员到荷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进行访问和学习,并聘请以色列、泰国等国专家来所指导工作。与此同时,他们还与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华南植物园、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福建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开展协同考察、种质交换、合作研究等工作。该所充分整合海南省内花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的科研条件、技术力量和优势资源,联合国内花卉科研能力较强的单位或企业,针对某些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开展深层次的合作研究。例如,2007年的“温带球根花卉和热带花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就是品资所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所、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海南大学、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乐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博大兰花科技有限公司、海南林业总公司等科研院校和生产企业共同完成的。
谈起品资所今后的发展方向,尹俊梅表示,他们将继续围绕产业需求,紧紧抓住“热带”特色,利用丰富种质资源,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培育及产业的共性、关键、前沿技术为重点开展研究,突破制约热带花卉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我们将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包括种质圃、种质库、试验示范基地、生产设施、科研仪器设备等,通过合作研究以及无偿或有偿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对于物化的成果,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无偿共享等方式进行转化。”尹俊梅说,他们将充分利用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利用培训中心和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并采用各种鼓励政策吸引人才,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他们还将加强对热带花卉科研、生产管理 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对个体种植户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