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博鳌8月31日电 (记者 洪坚鹏)为期两天的首届中非热带农业科技合作论坛31日在海南博鳌闭幕。论坛中,来自中国和卢旺达、赞比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的专家学者围绕中非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热带农业交流合作平台搭建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非热带农业科技合作论坛与会嘉宾观看“一带一路”国家热带农业摄影展。 中新社记者 洪坚鹏 摄
苏丹尼亚拉大学助理讲师雅森2016年到南京农业大学学习兽医学。他表示,在中国学习到的动物血液分析、人工授精等技术,实用性很强,有效解决了家禽家畜的疾病和繁殖问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陈松笔自2010年起赴非开展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他介绍,过去乌干达农民种植木薯方式原始,没有机械化作业,每公顷产量仅为9-10吨。在得到中国农业技术帮助后,木薯产量可达每公顷24-25吨。马拉维等非洲国家也从中获益。
陈松笔告诉记者,除了帮助非洲农业改变种植方式、栽培标准,中国专家还注重引导当地农民延长产业链,引进加工技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中国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从2012年开展菌草技术培训班以来,1.2万个农户通过种植蘑菇获得了稳定收入,也帮助卢旺达发展起新兴的菌草产业。卢旺达农业与畜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帕特里克·卡让瓦表示,中国的技术培训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深刻影响,希望未来举办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洪涛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非农业合作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中非关系全面提质升级。农业科技相对落后仍是非洲农业发展的掣肘之一,因此构建中非农业科学共同体将有力推动中非农业合作加速发展。(完)
http://dw.chinanews.com/chinanews/content.jsp?id=8615364&classify=zw&pageSize=6&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