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南方周末】小蘑菇的生态循环之旅
作者:未名 来源:南方周末 日期:2023-05-29



在海南定安县龙湖镇“农光互补-光伏食用菌”项目基地,工人运送蘑菇包到光伏下进行种植。目前装机容量10兆瓦的光伏发电站已完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1300万度,年收益约900万元。新增200亩光伏大棚种植蔬菜蘑菇,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双重效益(张茂/图)


进入4月,海南的天气愈发炎热,位于定安县龙湖镇的“农光互补——光伏食用菌”项目基地内,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光伏下是种植大棚,十分阴凉,蘑菇包正在此“发育”。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徐林挖出成熟蘑菇,准备从中分离纯化菌种。在海南高热的气候环境下,这种蘑菇适合在光伏下栽培(张茂/图)


“我们将光伏电站和食用菌大棚建设合二为一,上可发电、下可种植,做到空间立体复用,既节省土地,还输出清洁能源。”食用菌企业的经理王辉静介绍。


指着大棚里的蘑菇包,王辉静说,这些蘑菇包的原料是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等农林废弃物。基地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秀珍菇、猪肚菇等,平均一天生产4万个蘑菇包,相当于日“食”农林废弃物30吨。


科研人员在无菌条件下从菌核中分离纯化菌种,确保菌种不被污染(张茂/图)


这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探索出来的。长期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态循环农业科研团队一直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构建了以食用菌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链条。


科研团队负责人李勤奋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趋势。”海南农林废弃物每年超1000万吨,如何实现高效循环利用,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科研人员在超净台制备液体菌种。相对于传统固体菌种技术而言,液体菌种技术大幅提高食用菌的发菌效率,缩短了养菌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张茂/图)


“‘吃’,是解决农林废弃物最简单有效的方式。食用菌作为一种大型真菌,具备高效分解并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功能。”李勤奋认为,以小蘑菇串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蘑菇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包括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稻草等农林副产物 (张茂/图)


在中国热科院的实验基地里,科研人员徐林小心翼翼地挖出蘑菇,准备从中分离出纯化菌种。“我们通过优化接种工艺和基质配方技术等手段,能使菌丝生长期缩短5至10天,降低耗损率,提高了食用菌产业生产技术。”这些年,中国热科院的科研团队先后筛选出十余个适宜海南栽培的食用菌品种。


栽培原料虽取自农林废弃物,但通过科技加持,生产出来的蘑菇品质很好。“供不应求,去年产值约36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王辉静说。


工人往拌料机中添加石灰,调配蘑菇栽培基质。石灰能促进蘑菇吸收生长所需的营养(张茂/图)


一名工人准备给自动装袋机补充菌袋(张茂/图)


检查流水线输送的蘑菇包,拧紧个别松动的,以防污染(张茂/图)


在光伏大棚下,以交错的方式排放蘑菇包,为蘑菇提供适宜的空间,提高产量 (张茂/图)


出菇房内,采摘成熟的小蘑菇(张茂/图)


烘干处理(张茂/图)


待利用的淘汰蘑菇包。工厂化蘑菇通常采收1到2茬,但蘑菇包养分依然充足,可进行二次利用。目前淘汰蘑菇包可用于牛羊蚯蚓的养殖、蘑菇栽培再利用和有机肥制备等(张茂/图)


报道链接: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249800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中国热科院在富硅生物炭增强香蕉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UPOV) 副秘书长一行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发展中国家热带药用植物生产利用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
  • 发展中国家木薯产业发展研修班顺利开班
  • 中国热科院在‘妃子笑’荔枝遗传转化及基因编辑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中国热科院在香蕉花多酚纳米颗粒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南方周末】小蘑菇的生态循环之旅

  作者: 未名   来源: 南方周末  日期: 2023-05-29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在海南定安县龙湖镇“农光互补-光伏食用菌”项目基地,工人运送蘑菇包到光伏下进行种植。目前装机容量10兆瓦的光伏发电站已完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1300万度,年收益约900万元。新增200亩光伏大棚种植蔬菜蘑菇,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双重效益(张茂/图)


进入4月,海南的天气愈发炎热,位于定安县龙湖镇的“农光互补——光伏食用菌”项目基地内,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光伏下是种植大棚,十分阴凉,蘑菇包正在此“发育”。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徐林挖出成熟蘑菇,准备从中分离纯化菌种。在海南高热的气候环境下,这种蘑菇适合在光伏下栽培(张茂/图)


“我们将光伏电站和食用菌大棚建设合二为一,上可发电、下可种植,做到空间立体复用,既节省土地,还输出清洁能源。”食用菌企业的经理王辉静介绍。


指着大棚里的蘑菇包,王辉静说,这些蘑菇包的原料是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等农林废弃物。基地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秀珍菇、猪肚菇等,平均一天生产4万个蘑菇包,相当于日“食”农林废弃物30吨。


科研人员在无菌条件下从菌核中分离纯化菌种,确保菌种不被污染(张茂/图)


这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探索出来的。长期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态循环农业科研团队一直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构建了以食用菌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链条。


科研团队负责人李勤奋说,“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趋势。”海南农林废弃物每年超1000万吨,如何实现高效循环利用,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科研人员在超净台制备液体菌种。相对于传统固体菌种技术而言,液体菌种技术大幅提高食用菌的发菌效率,缩短了养菌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张茂/图)


“‘吃’,是解决农林废弃物最简单有效的方式。食用菌作为一种大型真菌,具备高效分解并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功能。”李勤奋认为,以小蘑菇串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蘑菇栽培基质的主要原料包括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稻草等农林副产物 (张茂/图)


在中国热科院的实验基地里,科研人员徐林小心翼翼地挖出蘑菇,准备从中分离出纯化菌种。“我们通过优化接种工艺和基质配方技术等手段,能使菌丝生长期缩短5至10天,降低耗损率,提高了食用菌产业生产技术。”这些年,中国热科院的科研团队先后筛选出十余个适宜海南栽培的食用菌品种。


栽培原料虽取自农林废弃物,但通过科技加持,生产出来的蘑菇品质很好。“供不应求,去年产值约36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王辉静说。


工人往拌料机中添加石灰,调配蘑菇栽培基质。石灰能促进蘑菇吸收生长所需的营养(张茂/图)


一名工人准备给自动装袋机补充菌袋(张茂/图)


检查流水线输送的蘑菇包,拧紧个别松动的,以防污染(张茂/图)


在光伏大棚下,以交错的方式排放蘑菇包,为蘑菇提供适宜的空间,提高产量 (张茂/图)


出菇房内,采摘成熟的小蘑菇(张茂/图)


烘干处理(张茂/图)


待利用的淘汰蘑菇包。工厂化蘑菇通常采收1到2茬,但蘑菇包养分依然充足,可进行二次利用。目前淘汰蘑菇包可用于牛羊蚯蚓的养殖、蘑菇栽培再利用和有机肥制备等(张茂/图)


报道链接: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249800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