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热区热点 » 详细
广东惠州:一颗荔枝的全球供应之路
作者:未名 来源:南方日报 日期:2021-08-13

夏意正浓,万物生长。在惠州,荔枝采摘季刚刚宣告结束,龙眼、菠萝等特色水果又接踵而至。

这些出产于惠州的农产品,除了满足本地消费的需求,还供应深圳、东莞和香港等地。目前,惠州已是国内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正加速建设。一场农业生产供应模式的变革即将发生——基地连接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汇聚起大湾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贸易服务的功能,实现农产品“买全球,卖全球”。

行业短板

惠州农产品冷链化水平仅30%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苏东坡在惠州写下的《食荔枝》,让这里的荔枝盛名远扬。

作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荔枝专业镇,博罗县泰美镇种植了2.2万亩荔枝,年产量多达4000吨,撑起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距离泰美镇大约50公里的惠阳区镇隆镇同样是荔枝生产专业镇。即使遭遇减产,今年的镇隆荔枝产量还是达到8000吨。这些荔枝主要销往内地和香港地区,成为镇隆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惠州,大规模的荔枝种植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们引进了桂味、糯米糍等优良荔枝品种,荔枝的品质有了质的提升,迅速打开了珠三角市场。”泰美镇龙记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龙兴说。

陈龙兴一家是当地最早规模化种植荔枝的农户。“当时的荔枝价格很高,大部分都通过货车运输,销往广州、深圳的农批市场,也有人专门上门收购。”陈龙兴告诉记者。

事实上,40年后的今天,荔枝这一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模式仍未根本改变。陈龙兴记得,冷柜等冷链设备是2000年左右才开始在农业领域得到应用的。然而,时至今日,泰美的冷链仓储设备仍然只有两家合作社的冷库,库容仅200吨。

广东省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璧在对惠州农业的调研中同样发现,当地农业领域的冷链化水平与其拥有的农业资源并不匹配。“目前惠州的冷库仓储数量很少,而且往往属于少数生产基地,冷链技术应用范围不广。”张璧介绍,同国内大部分地区一样,惠州的农产品冷链化水平仅在30%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达到90%。

薄弱的冷链物流基础成了短板,制约着包括荔枝在内的当地特色农产品向更广范围的地区销售。

寻求突破

5万吨冷链设施助荔枝“走出去”

近年来,惠州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农产品流通领域产销衔接不畅、“买难”“卖难”等问题却日渐凸显,产品安全及标准化与冷链物流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产业短板,呼唤着农产品供应链的转型和重塑。特别是疫情之下的农产品销售难题,也正在倒逼惠州农业产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不过,陈龙兴知道,不久的将来,这里采摘的荔枝将不必再专门安排货车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位于泰美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成之后,惠州和周边地区生产的绿色农产品,都可以经由整个基地庞大的物流供应系统,快捷地运往其他城市,省去不少物流成本。

该基地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显著的——距离最近的高速路口车程仅5分钟,离惠城区25公里,距东莞70公里,距深圳80多公里,距广州130公里。这就意味着,农产品从基地出发,2小时内即可直达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重要城市。

对于荔枝产业来说,更为利好的消息是——基地项目首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冷链仓储设施,容量达5万吨。

这就意味着,未来产自惠州的荔枝,不仅有了更加稳定快捷的销路,也在供应环节得到了更好的品质保障。

不仅如此,基地的农业产业服务还可以辐射覆盖到河源市、梅州市乃至江西省,成为服务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支撑。

基地整体建成后,将面向大湾区城市群,依托供销一张网,着力发挥供销系统联农带农组织优势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打造大湾区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现代流通枢纽。对于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基地也将成为对接大市场的枢纽。农户们的抗风险能力将得到提高。

未来规划

联合海关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

不论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还是提升农户产品价值链来看,产品的质量都是一个“硬核”标准。目前,惠州海关驻博罗办事处已经入驻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广东供销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该基地将引入海关检验检疫和全程监管服务,对接供港澳质量标准,建立可追溯的绿色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成为执行供应港澳质量标准、提供全程通关服务的绿色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

“届时,基地将与海关联合形成大湾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提高种植基地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程度,打通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链条。”上述负责人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第五节明确提出,“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在绿色农产品领域,粤港澳大湾区有着3500亿元的产地服务市场、7000亿元的销地服务市场。

基地项目的落地建设,为惠州搭建农产品供应平台提供了先机,也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通过基地生产加工供给的强大吸附能力,带动商户和产品加速向基地批发市场汇集,为入驻加工园区的企业带来协同效应,加速加工技术、加工人才汇聚,将极大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基地的集聚效应下,也将吸引小型贮藏库和果蔬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综合体的建设。同时,通过对创新创业者的扶持,孵化形成小微企业群,依托基地线下基础服务的支撑,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贸易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逐步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服务形态,进一步打响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和“中央厨房”配送中心的品牌。

可以预见的是,基地建成后,将推动周边绿色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与品牌建设,深化农村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促进农产品流通向高质量与价值链高端转移。

■观察眼

打通“堵点”,让农产品加速流向全球市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1000多年前的长安,即便是身居宫廷中的杨贵妃,想要吃上产自岭南的荔枝也并非易事。

千年后的今天,产自惠州的荔枝,不仅销往大湾区和全国各地,更走出国门,与世界分享这缕清甜。

古往今来的荔枝“旅途”,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寓示着农业生产和供应模式的变迁。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落地建设,是这则新故事的起点。最新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已超过7000万人。大量人口的背后,是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然而,纵观大湾区,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始终是农产品流通的障碍。而要从根本上盘活流通,就必须探寻一种更加高效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模式。

新的流通模式里,囊括了交易、加工、仓储、物流等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环节,意味着农产品的流通将更快速、更稳定、更安全。

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规模的绿色农产品进出口、中央厨房配送、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等一体化国际化中心,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及农产品流通综合服务水平,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的雄心,也是博罗乃至惠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系统的硬件配套,同样需要更多改革创新,打通产品流通的堵点痛点。通过建设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物流枢纽系统,让更多来自各地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速流向大湾区乃至国内外市场。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一个使命。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棕榈作物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训班在文昌顺利开班
  • 中国热科院在木薯花叶病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热区热点

广东惠州:一颗荔枝的全球供应之路

  作者: 未名   来源: 南方日报  日期: 2021-08-13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夏意正浓,万物生长。在惠州,荔枝采摘季刚刚宣告结束,龙眼、菠萝等特色水果又接踵而至。

这些出产于惠州的农产品,除了满足本地消费的需求,还供应深圳、东莞和香港等地。目前,惠州已是国内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正加速建设。一场农业生产供应模式的变革即将发生——基地连接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汇聚起大湾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贸易服务的功能,实现农产品“买全球,卖全球”。

行业短板

惠州农产品冷链化水平仅30%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苏东坡在惠州写下的《食荔枝》,让这里的荔枝盛名远扬。

作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荔枝专业镇,博罗县泰美镇种植了2.2万亩荔枝,年产量多达4000吨,撑起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距离泰美镇大约50公里的惠阳区镇隆镇同样是荔枝生产专业镇。即使遭遇减产,今年的镇隆荔枝产量还是达到8000吨。这些荔枝主要销往内地和香港地区,成为镇隆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惠州,大规模的荔枝种植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们引进了桂味、糯米糍等优良荔枝品种,荔枝的品质有了质的提升,迅速打开了珠三角市场。”泰美镇龙记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龙兴说。

陈龙兴一家是当地最早规模化种植荔枝的农户。“当时的荔枝价格很高,大部分都通过货车运输,销往广州、深圳的农批市场,也有人专门上门收购。”陈龙兴告诉记者。

事实上,40年后的今天,荔枝这一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模式仍未根本改变。陈龙兴记得,冷柜等冷链设备是2000年左右才开始在农业领域得到应用的。然而,时至今日,泰美的冷链仓储设备仍然只有两家合作社的冷库,库容仅200吨。

广东省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璧在对惠州农业的调研中同样发现,当地农业领域的冷链化水平与其拥有的农业资源并不匹配。“目前惠州的冷库仓储数量很少,而且往往属于少数生产基地,冷链技术应用范围不广。”张璧介绍,同国内大部分地区一样,惠州的农产品冷链化水平仅在30%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达到90%。

薄弱的冷链物流基础成了短板,制约着包括荔枝在内的当地特色农产品向更广范围的地区销售。

寻求突破

5万吨冷链设施助荔枝“走出去”

近年来,惠州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农产品流通领域产销衔接不畅、“买难”“卖难”等问题却日渐凸显,产品安全及标准化与冷链物流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产业短板,呼唤着农产品供应链的转型和重塑。特别是疫情之下的农产品销售难题,也正在倒逼惠州农业产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不过,陈龙兴知道,不久的将来,这里采摘的荔枝将不必再专门安排货车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位于泰美镇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成之后,惠州和周边地区生产的绿色农产品,都可以经由整个基地庞大的物流供应系统,快捷地运往其他城市,省去不少物流成本。

该基地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显著的——距离最近的高速路口车程仅5分钟,离惠城区25公里,距东莞70公里,距深圳80多公里,距广州130公里。这就意味着,农产品从基地出发,2小时内即可直达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重要城市。

对于荔枝产业来说,更为利好的消息是——基地项目首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冷链仓储设施,容量达5万吨。

这就意味着,未来产自惠州的荔枝,不仅有了更加稳定快捷的销路,也在供应环节得到了更好的品质保障。

不仅如此,基地的农业产业服务还可以辐射覆盖到河源市、梅州市乃至江西省,成为服务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支撑。

基地整体建成后,将面向大湾区城市群,依托供销一张网,着力发挥供销系统联农带农组织优势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打造大湾区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现代流通枢纽。对于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基地也将成为对接大市场的枢纽。农户们的抗风险能力将得到提高。

未来规划

联合海关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

不论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还是提升农户产品价值链来看,产品的质量都是一个“硬核”标准。目前,惠州海关驻博罗办事处已经入驻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广东供销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该基地将引入海关检验检疫和全程监管服务,对接供港澳质量标准,建立可追溯的绿色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成为执行供应港澳质量标准、提供全程通关服务的绿色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

“届时,基地将与海关联合形成大湾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提高种植基地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程度,打通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链条。”上述负责人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第五节明确提出,“高水平打造惠州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在绿色农产品领域,粤港澳大湾区有着3500亿元的产地服务市场、7000亿元的销地服务市场。

基地项目的落地建设,为惠州搭建农产品供应平台提供了先机,也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通过基地生产加工供给的强大吸附能力,带动商户和产品加速向基地批发市场汇集,为入驻加工园区的企业带来协同效应,加速加工技术、加工人才汇聚,将极大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基地的集聚效应下,也将吸引小型贮藏库和果蔬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综合体的建设。同时,通过对创新创业者的扶持,孵化形成小微企业群,依托基地线下基础服务的支撑,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贸易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逐步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服务形态,进一步打响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和“中央厨房”配送中心的品牌。

可以预见的是,基地建成后,将推动周边绿色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与品牌建设,深化农村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促进农产品流通向高质量与价值链高端转移。

■观察眼

打通“堵点”,让农产品加速流向全球市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1000多年前的长安,即便是身居宫廷中的杨贵妃,想要吃上产自岭南的荔枝也并非易事。

千年后的今天,产自惠州的荔枝,不仅销往大湾区和全国各地,更走出国门,与世界分享这缕清甜。

古往今来的荔枝“旅途”,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寓示着农业生产和供应模式的变迁。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落地建设,是这则新故事的起点。最新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已超过7000万人。大量人口的背后,是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然而,纵观大湾区,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始终是农产品流通的障碍。而要从根本上盘活流通,就必须探寻一种更加高效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模式。

新的流通模式里,囊括了交易、加工、仓储、物流等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环节,意味着农产品的流通将更快速、更稳定、更安全。

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规模的绿色农产品进出口、中央厨房配送、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等一体化国际化中心,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及农产品流通综合服务水平,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的雄心,也是博罗乃至惠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系统的硬件配套,同样需要更多改革创新,打通产品流通的堵点痛点。通过建设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物流枢纽系统,让更多来自各地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速流向大湾区乃至国内外市场。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一个使命。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