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热区热点 » 详细
一根甘蔗撬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富路”
作者:未名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日期:2023-02-03

一片片蔗海丰收在望,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一家家民宿吹响“集结号”......冬日,走进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卜花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繁荣发展的新农村景象。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当地群众在村级“同心文化广场”传唱山歌,描绘美好生活。

“村里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许多农户买了小汽车,都是甘蔗的功劳。”卜花村村民陈庆华说起甘蔗,脸上洋溢着喜悦,“一根甘蔗,让壮乡各民族人民的好日子放在歌里过。”

江州区人口43.5万,有壮、汉、瑶、苗等8个民族,是崇左市唯一城区,甘蔗种植面积115万亩,具有“中国第一甜县”的美誉。

“江州区用一根甘蔗撬动乡村振兴‘共富路’,实现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夯实民族地区发展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江州区委书记梁金昌说,2021/2022年榨季,江州区入厂原料蔗579.8万吨,产糖71.5万吨,产蔗产糖量均位居全国县级首位,该区16万蔗农人均种蔗收入达到1.8万元。

党群共建,实现产业“共育”

“18.51公斤。”这是3根甘蔗的重量,48岁的壮家汉子韦金权面露喜色,“有戏!”

举办甘蔗大王比赛,是当地每年新榨季来临前的一项重要活动。果然,来自江州区濑湍镇六京村的蔗农韦金权荣膺本年度“甘蔗大王”,“我们家一年种蔗收入十几万元,生活很幸福。”

韦金权介绍,他们家种植甘蔗30亩,前些年亩产不到4吨,这几年增到6.5吨以上,年收入稳定在9万元以上。

增量从哪里来?“来自糖料蔗‘双高’(高产高糖)基地建设。”韦金权说。

党群共建蔗糖生产“第一车间”,近年来,江州区先后引进14家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成立400多家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4.38亿元,因地制宜推行“四方共建”“党群产业联盟”“现代农场”“家庭农场”等“双高”基地建设“四大模式”,建成“双高”基地60万亩。

“‘双高’基地平均亩产达6吨以上,甘蔗糖分达14%以上,比非项目区分别增加20%和15%左右,为蔗农增收奠定扎实基础。”江州区糖业局局长金琪辉说。

甘蔗生产是江州区支柱产业,被列入全国首个甘蔗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农业部批准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

江州区通过党委“领航”、支部“带路”、党员“先行”、群众“跟跑”、人才“服务”的联动方式,把甘蔗产业耕耘成最甜蜜的事业,实现党建与产业互融共进、协调发展。

该区把甘蔗生产列入每年区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动、高效率落实,划定了115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

各乡镇党委、各村党支部把发展甘蔗产业作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突破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该区引导农村党员带头创业、带头致富,不断壮大甘蔗产业发展规模。培育一批“致富能手”“产业大户”。目前,江州区培育100亩以上种蔗大户492户,其中100-300亩的种蔗大户296户,300-500亩有90户,500亩以上有106户。

政企联建,实现政策“共惠”

“柑橘种了好些年,受土壤地力和病害影响,产量和质量越来越差,效益越来越低。”今春,江州区那隆镇岜王村农民叶南蔚把7亩地产果地被平整一新,改种上了甘蔗。

让叶南蔚感到开心的是,地产果地改种甘蔗所需的蔗种、化肥,还有机耕费,都由政府和蔗糖企业“埋单”。“甘蔗亩产可达6吨以上,一年收入2万多元。”

政企联建方面,该区一方面扶优做强制糖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发展酵母、造纸、生物有机肥等糖业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引导企业通过蔗区道路建设、结对帮扶、优先聘用脱贫户到企业工作等方式,反哺“第一车间”。

近年来,该区5家糖企每年投入3.5亿元,出台对甘蔗“双高”基地项目、蔗农的肥料蔗种、机械化种植和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让蔗农普遍受益。

“我们种甘蔗都与糖厂签合同保价收购。今年糖厂付蔗款特别快,加上国家有补贴,我们种甘蔗更有信心了。”江州区罗白乡强胜村蔗农黄和日说,自前几年广西放开甘蔗价格和市场后,企业一星期内就完成蔗款兑付,农民种蔗积极性提高,企业原料来源也得到了保障。

与此同时,江州区按照“政府主导、糖企支持、村集体参与”的原则,投入54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建立合作基金,推动36个脱贫村与5家制糖企业共同发展甘蔗生产,蔗糖企业每年按股份给予脱贫村分红5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

项目兴建,实现农商“共富”

崇左湘桂循环经济产业园汇聚了酵母厂、肥料厂、造纸厂、饲料厂,连日来厂区内一片忙碌。

全国最大活性干酵母产业基地——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湘桂乐斯福酵母厂流水线上,一袋袋酵母鱼贯而出。“4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月产量1000多吨,销售渠道畅通,大部分用于出口。”工厂负责人朱晓青说。

“甘蔗榨糖,蔗渣造纸,蔗叶、制糖滤泥开发成有机肥,废蜜糖生产酵母,废水处理后灌溉农田,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江州区。”江州区工信局局长马志林说,“去年,崇左湘桂循环经济产业园产值达到130亿元。”

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江州区一大批蔗农通过甘蔗种植走上致富路。江州区左州镇渠西村村民甘友谊与甘蔗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家里近60亩的土地在近30年的时间里都在种植甘蔗。“我去年卖蔗收入接近20万元,这些年通过种植甘蔗,我住进了新楼房,开上了小汽车,也在城区买了房子。”甘友谊说。

种植甘蔗,让江州区16万蔗农过上了好生活,走进江州区农村,随处可见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甘蔗楼”,一辆辆“甘蔗车”停放在家门前。

“千年古郡,甜蜜江州。”江州区区长李红兰说,当前,该区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动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过上好日子。(陆华勇 蒙晓青 王功孝)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棕榈作物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训班在文昌顺利开班
  • 中国热科院在木薯花叶病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热区热点

一根甘蔗撬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富路”

  作者: 未名   来源: 人民网—广西频道  日期: 2023-02-03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一片片蔗海丰收在望,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一家家民宿吹响“集结号”......冬日,走进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卜花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繁荣发展的新农村景象。

“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当地群众在村级“同心文化广场”传唱山歌,描绘美好生活。

“村里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许多农户买了小汽车,都是甘蔗的功劳。”卜花村村民陈庆华说起甘蔗,脸上洋溢着喜悦,“一根甘蔗,让壮乡各民族人民的好日子放在歌里过。”

江州区人口43.5万,有壮、汉、瑶、苗等8个民族,是崇左市唯一城区,甘蔗种植面积115万亩,具有“中国第一甜县”的美誉。

“江州区用一根甘蔗撬动乡村振兴‘共富路’,实现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夯实民族地区发展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江州区委书记梁金昌说,2021/2022年榨季,江州区入厂原料蔗579.8万吨,产糖71.5万吨,产蔗产糖量均位居全国县级首位,该区16万蔗农人均种蔗收入达到1.8万元。

党群共建,实现产业“共育”

“18.51公斤。”这是3根甘蔗的重量,48岁的壮家汉子韦金权面露喜色,“有戏!”

举办甘蔗大王比赛,是当地每年新榨季来临前的一项重要活动。果然,来自江州区濑湍镇六京村的蔗农韦金权荣膺本年度“甘蔗大王”,“我们家一年种蔗收入十几万元,生活很幸福。”

韦金权介绍,他们家种植甘蔗30亩,前些年亩产不到4吨,这几年增到6.5吨以上,年收入稳定在9万元以上。

增量从哪里来?“来自糖料蔗‘双高’(高产高糖)基地建设。”韦金权说。

党群共建蔗糖生产“第一车间”,近年来,江州区先后引进14家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成立400多家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4.38亿元,因地制宜推行“四方共建”“党群产业联盟”“现代农场”“家庭农场”等“双高”基地建设“四大模式”,建成“双高”基地60万亩。

“‘双高’基地平均亩产达6吨以上,甘蔗糖分达14%以上,比非项目区分别增加20%和15%左右,为蔗农增收奠定扎实基础。”江州区糖业局局长金琪辉说。

甘蔗生产是江州区支柱产业,被列入全国首个甘蔗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被国家农业部批准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

江州区通过党委“领航”、支部“带路”、党员“先行”、群众“跟跑”、人才“服务”的联动方式,把甘蔗产业耕耘成最甜蜜的事业,实现党建与产业互融共进、协调发展。

该区把甘蔗生产列入每年区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动、高效率落实,划定了115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

各乡镇党委、各村党支部把发展甘蔗产业作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突破点,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该区引导农村党员带头创业、带头致富,不断壮大甘蔗产业发展规模。培育一批“致富能手”“产业大户”。目前,江州区培育100亩以上种蔗大户492户,其中100-300亩的种蔗大户296户,300-500亩有90户,500亩以上有106户。

政企联建,实现政策“共惠”

“柑橘种了好些年,受土壤地力和病害影响,产量和质量越来越差,效益越来越低。”今春,江州区那隆镇岜王村农民叶南蔚把7亩地产果地被平整一新,改种上了甘蔗。

让叶南蔚感到开心的是,地产果地改种甘蔗所需的蔗种、化肥,还有机耕费,都由政府和蔗糖企业“埋单”。“甘蔗亩产可达6吨以上,一年收入2万多元。”

政企联建方面,该区一方面扶优做强制糖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发展酵母、造纸、生物有机肥等糖业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引导企业通过蔗区道路建设、结对帮扶、优先聘用脱贫户到企业工作等方式,反哺“第一车间”。

近年来,该区5家糖企每年投入3.5亿元,出台对甘蔗“双高”基地项目、蔗农的肥料蔗种、机械化种植和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让蔗农普遍受益。

“我们种甘蔗都与糖厂签合同保价收购。今年糖厂付蔗款特别快,加上国家有补贴,我们种甘蔗更有信心了。”江州区罗白乡强胜村蔗农黄和日说,自前几年广西放开甘蔗价格和市场后,企业一星期内就完成蔗款兑付,农民种蔗积极性提高,企业原料来源也得到了保障。

与此同时,江州区按照“政府主导、糖企支持、村集体参与”的原则,投入54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建立合作基金,推动36个脱贫村与5家制糖企业共同发展甘蔗生产,蔗糖企业每年按股份给予脱贫村分红5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

项目兴建,实现农商“共富”

崇左湘桂循环经济产业园汇聚了酵母厂、肥料厂、造纸厂、饲料厂,连日来厂区内一片忙碌。

全国最大活性干酵母产业基地——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湘桂乐斯福酵母厂流水线上,一袋袋酵母鱼贯而出。“4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月产量1000多吨,销售渠道畅通,大部分用于出口。”工厂负责人朱晓青说。

“甘蔗榨糖,蔗渣造纸,蔗叶、制糖滤泥开发成有机肥,废蜜糖生产酵母,废水处理后灌溉农田,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江州区。”江州区工信局局长马志林说,“去年,崇左湘桂循环经济产业园产值达到130亿元。”

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江州区一大批蔗农通过甘蔗种植走上致富路。江州区左州镇渠西村村民甘友谊与甘蔗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家里近60亩的土地在近30年的时间里都在种植甘蔗。“我去年卖蔗收入接近20万元,这些年通过种植甘蔗,我住进了新楼房,开上了小汽车,也在城区买了房子。”甘友谊说。

种植甘蔗,让江州区16万蔗农过上了好生活,走进江州区农村,随处可见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甘蔗楼”,一辆辆“甘蔗车”停放在家门前。

“千年古郡,甜蜜江州。”江州区区长李红兰说,当前,该区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动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过上好日子。(陆华勇 蒙晓青 王功孝)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