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热区热点 » 详细
绍水镇柳甲村 柑橘产业铺就“黄金大道”
作者:未名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23-05-07

时下正是柑橘花盛开的时节。走进全州县绍水镇柳甲村,只见连片的柑橘树花开满枝头,长势喜人。


“我们柳甲村是一个柑橘种植‘专业村’,家家户户种柑橘,人人都是柑橘种植‘能手’。依托这里独特的自然气候环境,我们种出的柑橘品质好、产量高,远销国外高端市场。”柳甲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阳必毅介绍。


柳甲村是桂北有名的“柑橘之乡”。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该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抓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黄金大道”。目前,全村规模化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年产值1.3亿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荣获“农业农村部园艺标准园基地”称号。


以前,柳甲村依靠传统水稻、零散的柑橘种植,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全村60%以上的村民只能外出务工。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村支书的阳必毅看到市场上产自广东地区的砂糖橘收购价达每公斤4—6元,但本地产的椪柑、蜜柑只卖到每公斤1—1.6元。“柑橘品种不同,价格相差太大了,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阳必毅说。


经过反复调研,阳必毅发现柳甲村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合种植砂糖橘。2015年,在绍水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首先在柳甲村下辖的莫书院自然村试点,将零散的土地连成片实行标准化种植砂糖橘420亩,成为当时全州县规模最大的调整产业结构示范点。


新品种砂糖橘种植易栽难管,阳必毅时常到市、县邀请专家来基地实地指导、为村民传授管理技术,同时还组织种植户外出学习,通过集中培训、田间授课、现场指导、科技入户等多种方式,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人才选拔培养。村民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短短几年间,柳甲村砂糖橘种植取得巨大成功,亩产量达1500—3000公斤,亩产值最高达到1.8万元。


除了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该村还成立全州县福绿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种植户实行柑橘“统一栽培、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管理,有效促进柑橘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达10700亩,柑橘种植覆盖到所有自然村,涉及到全村1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参与种植人数达到3500多人。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镇村民发展柑橘产业,拉动了绍水、凤凰、咸水等周边乡镇的柑橘销售总量,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稳定增长。


为推动柑橘产业做大做强,该村还建成了柑橘加工厂1个、固定柑橘销售点11个,完成了柑橘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成功注册“福禄旺”商标,并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柑橘的生产主体、检测认证及生产记录等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产品远销俄罗斯、缅甸等国家。


看到村里的柑橘产业发展得好,以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回家,如今的柳甲村实现华丽转身,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村。依靠发展现代特色柑橘产业,柳甲村实现了“三有三无”工作目标,即家家户户有楼房、有小车、有存款,无留守儿童、无留守老人、无留守妇女,为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邓海娟)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棕榈作物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训班在文昌顺利开班
  • 中国热科院在木薯花叶病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热区热点

绍水镇柳甲村 柑橘产业铺就“黄金大道”

  作者: 未名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3-05-07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时下正是柑橘花盛开的时节。走进全州县绍水镇柳甲村,只见连片的柑橘树花开满枝头,长势喜人。


“我们柳甲村是一个柑橘种植‘专业村’,家家户户种柑橘,人人都是柑橘种植‘能手’。依托这里独特的自然气候环境,我们种出的柑橘品质好、产量高,远销国外高端市场。”柳甲村党总支部副书记阳必毅介绍。


柳甲村是桂北有名的“柑橘之乡”。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该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抓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黄金大道”。目前,全村规模化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年产值1.3亿元,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荣获“农业农村部园艺标准园基地”称号。


以前,柳甲村依靠传统水稻、零散的柑橘种植,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全村60%以上的村民只能外出务工。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村支书的阳必毅看到市场上产自广东地区的砂糖橘收购价达每公斤4—6元,但本地产的椪柑、蜜柑只卖到每公斤1—1.6元。“柑橘品种不同,价格相差太大了,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阳必毅说。


经过反复调研,阳必毅发现柳甲村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合种植砂糖橘。2015年,在绍水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首先在柳甲村下辖的莫书院自然村试点,将零散的土地连成片实行标准化种植砂糖橘420亩,成为当时全州县规模最大的调整产业结构示范点。


新品种砂糖橘种植易栽难管,阳必毅时常到市、县邀请专家来基地实地指导、为村民传授管理技术,同时还组织种植户外出学习,通过集中培训、田间授课、现场指导、科技入户等多种方式,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人才选拔培养。村民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短短几年间,柳甲村砂糖橘种植取得巨大成功,亩产量达1500—3000公斤,亩产值最高达到1.8万元。


除了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该村还成立全州县福绿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种植户实行柑橘“统一栽培、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管理,有效促进柑橘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全村柑橘种植面积达10700亩,柑橘种植覆盖到所有自然村,涉及到全村1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参与种植人数达到3500多人。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镇村民发展柑橘产业,拉动了绍水、凤凰、咸水等周边乡镇的柑橘销售总量,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稳定增长。


为推动柑橘产业做大做强,该村还建成了柑橘加工厂1个、固定柑橘销售点11个,完成了柑橘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成功注册“福禄旺”商标,并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柑橘的生产主体、检测认证及生产记录等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产品远销俄罗斯、缅甸等国家。


看到村里的柑橘产业发展得好,以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回家,如今的柳甲村实现华丽转身,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村。依靠发展现代特色柑橘产业,柳甲村实现了“三有三无”工作目标,即家家户户有楼房、有小车、有存款,无留守儿童、无留守老人、无留守妇女,为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邓海娟)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