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热区热点 » 详细
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在“小胡椒”上作出兴农富民“大文章”
作者:未名 来源:央广网 日期:2023-08-09

广网海口8月21日消息(见习记者付美斌 实习生周林炎)近年来,海口市琼山区紧紧围绕“扩基地、建园区、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积极推动大坡胡椒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出口创收,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琼山区大坡镇如何在“小胡椒”上作出兴农富民“大文章”?日前,记者来到大坡镇,采访了胡椒基地负责人、种植户等,了解大坡胡椒的种植故事,解码大坡胡椒是怎样腾飞“出海”的。


海口市大坡镇胡椒种植园(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大坡镇是海南省最大的胡椒主产区,全镇种植胡椒面积约5.3万亩,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年产值2.08亿元,是海口市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金字招牌”之一。2018年,“大坡胡椒”获批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追溯“大坡胡椒”种植历史,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1954年,大坡镇华侨引入胡椒在后湖村种植成功,薪火相传一甲子,已积累了60多年的种植经验。如今在大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胡椒,不少农户依靠胡椒产业盖起小楼,过上了越来越红火的幸福生活。


特色产业兴农富民 “胡椒楼”拔地而起


走在大坡镇乡间,近3米的石条或水泥柱上,缠绕着绿色的胡椒,仿佛置身于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世界中,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椒香味。


大坡村村民陈君采摘胡椒(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骄阳下的胡椒林,更显郁郁葱葱。陈君戴着草帽,双手熟练地把一吊吊胡椒果从藤上摘下,放入小桶……


陈君是大坡镇大坡村的胡椒种植户,之前长期在外打工,自从家里种上胡椒后,就回到家乡,“这些年我家陆续种植10多亩胡椒,今年收成不错,到目前已有8万多元的收入。”


“靠种植胡椒,我盖了一栋60多万元的小楼房。”大坡村村民史贻业,原来是胡椒种植技术员,主要给乡亲们的胡椒园提供技术支持。“上世纪80年代,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建议父母种植胡椒,那时胡椒的价格就有45块一市斤。”如今,他们家通过种植10余亩的胡椒,每年都能带来10多万元收入。


“胡椒最高可以卖50块钱一斤,效益好,价值高,大家种植积极性很高。我们全村830户村民,共种植胡椒7000多亩。”大坡村党支部书记梁定布介绍说,他家里也种植有胡椒10多亩,这么多年来,虽然价格上偶尔会有小幅波动,但从没有滞销过。


近年来,大坡镇还积极推进大坡胡椒特色产业链发展,建起了核心示范园,严格按照规范的技术标准管理胡椒田。2021年11月,面积220亩大坡胡椒地理标志示范基地在大坡镇树德村委会应势而生,目前该示范基地已获评海南省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这个池每次能泡2000多斤,每次时长在7天到10天左右。”大坡镇坡头村占达丰指着眼前的活水浸泡池告诉记者。据了解,2021年,大坡胡椒工艺升级,兴建4个活水浸泡胡椒池和10个集中浸泡点,实现胡椒离水上岸,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胡椒浸泡带来的污染排放。


大坡胡椒腾飞“出海” 以“椒”为笔绘新篇


产业发展,离不开领头人的带动。在大坡镇的海口杨发绿康胡椒专业合作社,一楼内外屋已堆满一包包胡椒。负责人杨广告诉记者,他们家三代人从事胡椒产业,从爷爷杨朝全开始,一直致力于把“大坡胡椒”名片推往全国乃至世界,合作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良好发展势头,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管理渠道,让高产、优质、高效的大坡胡椒销往海外。


“大坡胡椒”专业合作社(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杨广介绍,花费一百多万元建成集仓储、转运功能为一体的四层楼房,为当地农户提供免费仓储场地,也为外地客商提供转运使用。


多年来,大坡胡椒走俏国内市场。如此好的产品,能不能走出去?杨广此前曾通过老顾客介绍,与山东一家外贸企业展开合作。杨广提供胡椒原料,由对方进行二次加工并出口至欧盟。“由于大坡胡椒含碱量高,辣度适中,品质好,我们的订单量也从去年的100吨增加到了今年的300吨,带动了大坡镇超300户农户种植胡椒并实现增收。”杨广说。


据了解,琼山区农业农村局一直谋划推进大坡胡椒外贸出口,今年年初,琼山区成立了课题调研组,对胡椒产业展开了全面梳理和调研,了解相关国家和地区进口胡椒质量验收标准,着力破解本地胡椒精深加工方面存在的不足问题。


今年7月,琼山区依托印象大坡公司与琼海椰光实业有限公司、海南星汇达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签订800吨外贸订单,推动大坡胡椒走向新加坡、俄罗斯等世界各地。


海口市大坡镇胡椒种植示范基地(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大坡镇党委书记符儒丹表示,下一步,大坡镇计划以胡椒产业为核心,以村集体经济相结合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小镇,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打造集农业生产、特色加工、农产品商贸、科普研学、农旅庙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自贸港特色农商文旅融合特色小镇。同时,深入挖掘胡椒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形成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品价值链,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棕榈作物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训班在文昌顺利开班
  • 中国热科院在木薯花叶病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热区热点

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在“小胡椒”上作出兴农富民“大文章”

  作者: 未名   来源: 央广网  日期: 2023-08-09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广网海口8月21日消息(见习记者付美斌 实习生周林炎)近年来,海口市琼山区紧紧围绕“扩基地、建园区、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积极推动大坡胡椒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出口创收,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琼山区大坡镇如何在“小胡椒”上作出兴农富民“大文章”?日前,记者来到大坡镇,采访了胡椒基地负责人、种植户等,了解大坡胡椒的种植故事,解码大坡胡椒是怎样腾飞“出海”的。


海口市大坡镇胡椒种植园(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大坡镇是海南省最大的胡椒主产区,全镇种植胡椒面积约5.3万亩,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年产值2.08亿元,是海口市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金字招牌”之一。2018年,“大坡胡椒”获批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追溯“大坡胡椒”种植历史,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1954年,大坡镇华侨引入胡椒在后湖村种植成功,薪火相传一甲子,已积累了60多年的种植经验。如今在大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胡椒,不少农户依靠胡椒产业盖起小楼,过上了越来越红火的幸福生活。


特色产业兴农富民 “胡椒楼”拔地而起


走在大坡镇乡间,近3米的石条或水泥柱上,缠绕着绿色的胡椒,仿佛置身于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世界中,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椒香味。


大坡村村民陈君采摘胡椒(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骄阳下的胡椒林,更显郁郁葱葱。陈君戴着草帽,双手熟练地把一吊吊胡椒果从藤上摘下,放入小桶……


陈君是大坡镇大坡村的胡椒种植户,之前长期在外打工,自从家里种上胡椒后,就回到家乡,“这些年我家陆续种植10多亩胡椒,今年收成不错,到目前已有8万多元的收入。”


“靠种植胡椒,我盖了一栋60多万元的小楼房。”大坡村村民史贻业,原来是胡椒种植技术员,主要给乡亲们的胡椒园提供技术支持。“上世纪80年代,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建议父母种植胡椒,那时胡椒的价格就有45块一市斤。”如今,他们家通过种植10余亩的胡椒,每年都能带来10多万元收入。


“胡椒最高可以卖50块钱一斤,效益好,价值高,大家种植积极性很高。我们全村830户村民,共种植胡椒7000多亩。”大坡村党支部书记梁定布介绍说,他家里也种植有胡椒10多亩,这么多年来,虽然价格上偶尔会有小幅波动,但从没有滞销过。


近年来,大坡镇还积极推进大坡胡椒特色产业链发展,建起了核心示范园,严格按照规范的技术标准管理胡椒田。2021年11月,面积220亩大坡胡椒地理标志示范基地在大坡镇树德村委会应势而生,目前该示范基地已获评海南省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这个池每次能泡2000多斤,每次时长在7天到10天左右。”大坡镇坡头村占达丰指着眼前的活水浸泡池告诉记者。据了解,2021年,大坡胡椒工艺升级,兴建4个活水浸泡胡椒池和10个集中浸泡点,实现胡椒离水上岸,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胡椒浸泡带来的污染排放。


大坡胡椒腾飞“出海” 以“椒”为笔绘新篇


产业发展,离不开领头人的带动。在大坡镇的海口杨发绿康胡椒专业合作社,一楼内外屋已堆满一包包胡椒。负责人杨广告诉记者,他们家三代人从事胡椒产业,从爷爷杨朝全开始,一直致力于把“大坡胡椒”名片推往全国乃至世界,合作社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良好发展势头,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管理渠道,让高产、优质、高效的大坡胡椒销往海外。


“大坡胡椒”专业合作社(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杨广介绍,花费一百多万元建成集仓储、转运功能为一体的四层楼房,为当地农户提供免费仓储场地,也为外地客商提供转运使用。


多年来,大坡胡椒走俏国内市场。如此好的产品,能不能走出去?杨广此前曾通过老顾客介绍,与山东一家外贸企业展开合作。杨广提供胡椒原料,由对方进行二次加工并出口至欧盟。“由于大坡胡椒含碱量高,辣度适中,品质好,我们的订单量也从去年的100吨增加到了今年的300吨,带动了大坡镇超300户农户种植胡椒并实现增收。”杨广说。


据了解,琼山区农业农村局一直谋划推进大坡胡椒外贸出口,今年年初,琼山区成立了课题调研组,对胡椒产业展开了全面梳理和调研,了解相关国家和地区进口胡椒质量验收标准,着力破解本地胡椒精深加工方面存在的不足问题。


今年7月,琼山区依托印象大坡公司与琼海椰光实业有限公司、海南星汇达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签订800吨外贸订单,推动大坡胡椒走向新加坡、俄罗斯等世界各地。


海口市大坡镇胡椒种植示范基地(央广网见习记者 付美斌 摄)


大坡镇党委书记符儒丹表示,下一步,大坡镇计划以胡椒产业为核心,以村集体经济相结合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小镇,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打造集农业生产、特色加工、农产品商贸、科普研学、农旅庙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自贸港特色农商文旅融合特色小镇。同时,深入挖掘胡椒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形成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品价值链,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