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科技部委托,海南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我国植物保护领域著名专家,对我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等19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热带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2007BAD48B00)项目的七个课题进行了现场会议验收。
该项目为2007年立项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针对近年来热区种植业病虫害日益严重这一突出问题,在首席专家黄俊生研究员组织领导下,项目组382位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历时3年半,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构建了热带农林重要有害生物检测监测预警技术、热带农林重要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和安全高效化学防治新技术三大支撑技术体系:在香蕉病毒病和枯萎病检测与监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种苗繁殖安全生产和田间监控等技术,有效控制了香蕉病毒病发病率和枯萎病扩散蔓延,使蕉农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建立了先进的生防菌株分离方法,筛选出61株适合热区的优良生防菌株,发明了先进的液固双相发酵工艺,研制出6个生防制剂,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拓宽了生物防治新路径;研发先进的环保型水乳剂、微乳剂和热雾剂农药新产品共27个,最大程度减少了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深入开展了天然橡胶、热带果树、热带经济作物、热带特色蔬菜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橡胶树病虫害监测预报研究、研制了先进的防治橡胶树叶部病害“一药多治”的复方药剂和风送式高扬程烟雾机;完成了香蕉象甲和红棕象甲生物学研究,针对难以防治的钻蛀性重要害虫,在分析寄主挥发物等害虫信息化合物和筛选聚集信息素的基础上,开发新型诱捕器,取得了较好防控效果;开展了枯萎病、黑星病、炭疽病、槟榔黄化病、剑麻斑马纹病、疫病、胡椒瘟病、根结线虫病等重大病害的变异动态、病原学及发生规律研究,筛选或研制防治热带作物重大病害药剂或配方25种;创新集成了露地蔬菜根结线虫防控技术,提出从轮作、清除病残组织、土壤消毒、培育无病苗、肥水管理和杀线虫剂施用等方面综合防控根结线虫病,规范了各类型杀线虫剂的使用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该项目共发表科技论文 228 篇(其中SCI 16 篇),出版科技著作 12 部;研发新产品33项(其中农药登记证27项,微生物生防产品6项);筛选防治药剂 25 种以上;申请国内专利 35 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 27 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 6 项),行业标准 44 项,有害生物检测技术12项,预测预报技术规程8项,鉴定成果 24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5 项,培养研究生 101 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92人),示范辐射面积635.04万亩。有效地阻击了热区农林有害生物入侵、蔓延和成灾危害,阻击率达75%以上;对热区重要病虫害的总体防控效果比原来提高15%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七个课题基本完成(部分超额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研究任务和指标,对大幅度减少热区农林业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使用频率,降低热带农林产业生产及其重大病虫害防控成本,缓解“3R”问题安全威胁,保护和推动我国热带农林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上述成果来之不易,一串串数字背后凝聚了该项目全体科技人员辛勤的汗水,渗透着全体科技人员经久积淀而来的智慧与对祖国植物保护事业的热爱。
图1、课题验收现场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郭安平出席验收会。
图2、验收组专家认真听取课题组汇报。
图3、项目负责人黄俊生研究员回答验收专家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