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风采 » 详细
专家风采:黄华孙——把天然橡胶种到极致
作者:魏月蘅 王晓樱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19-07-01
  2009年9月15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传出喜讯:已在海南推广达80余万亩的“热研7-33-97”天然橡胶品种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这意味着橡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华孙潜心研究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天然橡胶种植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9月18日,当记者在儋州八一农场找到黄华孙时,已是中午。骄阳当头,黄华孙正登在三十多米高的梯子上,聚精会神地为橡胶树授粉。原来,为橡胶树授粉必须在烈日照射下才能成功。
 
  黄华孙说:“热研7-33-97是几代橡胶专家呕心沥血接力成就的结晶。我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完成这项工作的,天然橡胶科研的周期最短是十年,这个品种是从1965年开始实验,1984年初见端倪,到了1995年开始大面积试种,经过30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结果。”
 
  黄华孙1984年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从事热研7-33-97课题研究,目前是该课题组唯一的传人。背负着神圣使命,黄华孙一刻也没放松过。有一年,他在五指山的毛阳镇手把手教胶农做规划、定标、开荒、种橡胶,紧接着又指导胶农抗旱、定植、做籽苗牙接,不知不觉在山上胶林的帐篷里住了大半年。等他下山回家,家里人几乎认不出他了,粗糙的皮肤,黝黑的脸,身上全是被蚊虫叮咬落下的疤。
 
  从外表看,黄华孙像个地道的胶农,一点也不像知识分子。可了解他的人都赞叹他“太有内秀”了,有一种将天然橡胶做到极致的气魄。近年来,黄华孙领着他的团队,在如何使胶农致富上做文章。从去年起,在海南600多万亩的胶园里,胶农们开始采用橡胶研究所的创新割胶技术——“气刺微割技术”,使原来的两天一割变为三天一割、四天一割甚至五天一割,既保证了胶液的质量数量又节省了人力。为了推动橡胶产业链,黄华孙领着胶农利用废弃的橡胶树发展加工业。在胶农心中,黄华孙和他的团队就是胶王,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他们凌晨三点起来割胶,黄华孙也总是在现场指导。
 
  实际上,黄华孙就是根植于农村大地,为胶农服务的胶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在推广“热研7-33-97”优良品种的同时,就自觉承担了培训胶农的义务,跑遍了有胶林的市县。他领着团队先后在五指山、琼中等市县建立了扶贫基地、新品种示范基地,无偿为胶农提供种苗。2006年,为了及时解决胶农的应急困难,橡胶研究所专门开设了天然橡胶科技服务热线,建立了天然橡胶技术手机网站,开通了面向全省胶农的短信服务平台。永无止境的黄华孙眼下的目标是找到更高产、更优良的橡胶品种。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中国热科院在热区典型系统作物中农药的污染特征、影响机制和风险评价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中国热科院“澜湄国家热带果蔬加工与检测合作平台建设”入选外交部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
  • 庆丰收 迎盛会 中国热科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在行动
  • 中国热科院揭示CC类谷氧还蛋白介导活性氧平衡调控木薯抗旱的分子机制
  • 热科这十年 | 围绕创新链布局设施链 持续强化能力条件支撑
  • 热科这十年 |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资源 高位服务国家科技外交

热区热点

  • 广东湛江:徐闻菠萝熟了!书记县长公开信引客来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专家风采

专家风采:黄华孙——把天然橡胶种到极致

  作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19-07-0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2009年9月15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传出喜讯:已在海南推广达80余万亩的“热研7-33-97”天然橡胶品种经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这意味着橡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黄华孙潜心研究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天然橡胶种植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9月18日,当记者在儋州八一农场找到黄华孙时,已是中午。骄阳当头,黄华孙正登在三十多米高的梯子上,聚精会神地为橡胶树授粉。原来,为橡胶树授粉必须在烈日照射下才能成功。
 
  黄华孙说:“热研7-33-97是几代橡胶专家呕心沥血接力成就的结晶。我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完成这项工作的,天然橡胶科研的周期最短是十年,这个品种是从1965年开始实验,1984年初见端倪,到了1995年开始大面积试种,经过30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结果。”
 
  黄华孙1984年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从事热研7-33-97课题研究,目前是该课题组唯一的传人。背负着神圣使命,黄华孙一刻也没放松过。有一年,他在五指山的毛阳镇手把手教胶农做规划、定标、开荒、种橡胶,紧接着又指导胶农抗旱、定植、做籽苗牙接,不知不觉在山上胶林的帐篷里住了大半年。等他下山回家,家里人几乎认不出他了,粗糙的皮肤,黝黑的脸,身上全是被蚊虫叮咬落下的疤。
 
  从外表看,黄华孙像个地道的胶农,一点也不像知识分子。可了解他的人都赞叹他“太有内秀”了,有一种将天然橡胶做到极致的气魄。近年来,黄华孙领着他的团队,在如何使胶农致富上做文章。从去年起,在海南600多万亩的胶园里,胶农们开始采用橡胶研究所的创新割胶技术——“气刺微割技术”,使原来的两天一割变为三天一割、四天一割甚至五天一割,既保证了胶液的质量数量又节省了人力。为了推动橡胶产业链,黄华孙领着胶农利用废弃的橡胶树发展加工业。在胶农心中,黄华孙和他的团队就是胶王,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他们凌晨三点起来割胶,黄华孙也总是在现场指导。
 
  实际上,黄华孙就是根植于农村大地,为胶农服务的胶王。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在推广“热研7-33-97”优良品种的同时,就自觉承担了培训胶农的义务,跑遍了有胶林的市县。他领着团队先后在五指山、琼中等市县建立了扶贫基地、新品种示范基地,无偿为胶农提供种苗。2006年,为了及时解决胶农的应急困难,橡胶研究所专门开设了天然橡胶科技服务热线,建立了天然橡胶技术手机网站,开通了面向全省胶农的短信服务平台。永无止境的黄华孙眼下的目标是找到更高产、更优良的橡胶品种。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catasbgs@126.com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