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风采 » 详细
林位夫——发明“傻瓜化”技术的农业专家
作者:光明日报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15-09-01

                                                                                                       一提到科学家,很多人马上会与高精尖的技术联想在一起。可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常因其成果被一些评委认为科技含量太低、不足以参加评奖,与科技大奖一次次失之交臂。

  然而,他的成果“围洞法抗旱定植”“籽苗芽接育苗”等,却是胶农们再熟悉不过的科学技术。这些橡胶种植技术看似简单,却因其实用且经济效益明显,被胶农广泛采纳。这位科学家——林位夫,也因此为广大胶农所熟知。

  农民把他当作亲兄弟

  林位夫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从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所,从事橡胶种植技术的研究。目前,他取得了橡胶苗“围洞法抗旱定植技术”、护芽器等12件专利,主笔起草了多项关于橡胶育苗和栽培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版著作《橡胶树农学辞典》。其中,他发明的“围洞法抗旱定植技术”,在早春旱期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并提高苗木定植成活率;“籽苗芽接育苗技术”,能大幅提高育苗效率,改善苗木质量和增强植株抗风抗旱力。

  当谈到未能斩获科技大奖时,林位夫说他并不后悔,因为他给农民带来了实用易学的技术。尽管没评到奖,他依然满怀热情,一干就是28年。

  1991年,林位夫率领科技扶贫小组,前往海南乐东县永明乡佳西村、抱邱村等地开展技术推广。他到地里挨家挨户指导,积极与胶农沟通,说明种植密度、开垦质量和苗木质量等的重要性,手把手地教授相关技术。十多年后,林位夫回访这些乡村,考察扶贫效果。一听说林位夫来了,村里每家每户的胶农主动出来迎接,纷纷拿出自己家最好的山兰酒——新酿出来的“头酒”,像亲兄弟一样热情招待。事实证明,采用林位夫推荐的规范化橡胶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给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忆起这些往事,林位夫脸上带着暖心的笑容。

  创新源自“地头灵感”

  林位夫最初深入农村推广技术时,常被问到“有没有既省工、又省钱的技术”?面对农民热忱的目光,他常无言以对,并为拿不出更多农民急需的技术而着急和自责。

  在经历几次尴尬后,林位夫明白了,农民需要的是简单易学的“傻瓜化”技术。于是,为了创新研究,他三天两头往田间地头跑,有时甚至就住到了村里,与村民同吃同劳动。正是长年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林位夫迸发出科技创新的火花。

  杨传富当时是儋州市美万新村的橡胶种植辅导员,他回忆:“林教授不仅帮我们换了良种苗,还提出果、胶套种。我们一起去澄迈找江橙种苗,去海口找荔枝种苗。多亏了他,解决了美万新村胶苗种下后青黄不接的难题。”

  云南通常在夏季种植橡胶苗。到了种植季节,全家老少都出动背橡胶苗。一株橡胶袋苗重达10斤。炎炎烈日下,人们背着胶苗走山路十分辛苦。于是林位夫研究如何减轻苗木重量,最终发明了“小筒苗育苗技术”,培育出质量很轻的小筒苗,提高了种植效率。林位夫的学生王军向记者介绍,这个技术一经推出就受到重视,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动联系林位夫,要求学习推广。

  积劳成疾却无怨无悔

  妻子谭海燕回忆,林位夫因常年加班,积劳成疾。特别是在白马井做课题研究时,连续4个月,每天上班至少15个小时,导致身体出现食物过敏。经常过敏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食谱越来越窄,肉类只能吃猪肉,炒菜只能放油盐,连海鲜酱油都不能吃,出国只能啃面包。然而,林位夫并没有因此退缩,年近退休的他,依旧频繁出现在办公室与试验地之间,依旧因做实验忘记回家吃饭。

  现在,林位夫正在推广新成果——胶园全周期间作模式,可间作瓜果、蔬菜等农作物,这是一种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大大增加农民收入。

  西双版纳植物园生态胶园项目的负责人董博士说:“这个模式不用农民来承担生态功能,而且在未来用地紧张的形势下,可以让空闲地起到战略储备地的作用。”

  针对胶价下跌,胶工严重短缺,林位夫还在琢磨研究割胶机器人的点子,以及培育超高产橡胶砧木的设想。在他的身上,创意的火花在不停地迸发,思维并未随年龄一同老化,反而越磨砺越发光。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中国热科院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技术认可表彰
  • 中国热科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太极拳交流比赛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专家风采

林位夫——发明“傻瓜化”技术的农业专家

  作者: 光明日报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15-09-0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一提到科学家,很多人马上会与高精尖的技术联想在一起。可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常因其成果被一些评委认为科技含量太低、不足以参加评奖,与科技大奖一次次失之交臂。

  然而,他的成果“围洞法抗旱定植”“籽苗芽接育苗”等,却是胶农们再熟悉不过的科学技术。这些橡胶种植技术看似简单,却因其实用且经济效益明显,被胶农广泛采纳。这位科学家——林位夫,也因此为广大胶农所熟知。

  农民把他当作亲兄弟

  林位夫是一名普通的研究员。从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所,从事橡胶种植技术的研究。目前,他取得了橡胶苗“围洞法抗旱定植技术”、护芽器等12件专利,主笔起草了多项关于橡胶育苗和栽培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版著作《橡胶树农学辞典》。其中,他发明的“围洞法抗旱定植技术”,在早春旱期能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并提高苗木定植成活率;“籽苗芽接育苗技术”,能大幅提高育苗效率,改善苗木质量和增强植株抗风抗旱力。

  当谈到未能斩获科技大奖时,林位夫说他并不后悔,因为他给农民带来了实用易学的技术。尽管没评到奖,他依然满怀热情,一干就是28年。

  1991年,林位夫率领科技扶贫小组,前往海南乐东县永明乡佳西村、抱邱村等地开展技术推广。他到地里挨家挨户指导,积极与胶农沟通,说明种植密度、开垦质量和苗木质量等的重要性,手把手地教授相关技术。十多年后,林位夫回访这些乡村,考察扶贫效果。一听说林位夫来了,村里每家每户的胶农主动出来迎接,纷纷拿出自己家最好的山兰酒——新酿出来的“头酒”,像亲兄弟一样热情招待。事实证明,采用林位夫推荐的规范化橡胶栽培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给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回忆起这些往事,林位夫脸上带着暖心的笑容。

  创新源自“地头灵感”

  林位夫最初深入农村推广技术时,常被问到“有没有既省工、又省钱的技术”?面对农民热忱的目光,他常无言以对,并为拿不出更多农民急需的技术而着急和自责。

  在经历几次尴尬后,林位夫明白了,农民需要的是简单易学的“傻瓜化”技术。于是,为了创新研究,他三天两头往田间地头跑,有时甚至就住到了村里,与村民同吃同劳动。正是长年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林位夫迸发出科技创新的火花。

  杨传富当时是儋州市美万新村的橡胶种植辅导员,他回忆:“林教授不仅帮我们换了良种苗,还提出果、胶套种。我们一起去澄迈找江橙种苗,去海口找荔枝种苗。多亏了他,解决了美万新村胶苗种下后青黄不接的难题。”

  云南通常在夏季种植橡胶苗。到了种植季节,全家老少都出动背橡胶苗。一株橡胶袋苗重达10斤。炎炎烈日下,人们背着胶苗走山路十分辛苦。于是林位夫研究如何减轻苗木重量,最终发明了“小筒苗育苗技术”,培育出质量很轻的小筒苗,提高了种植效率。林位夫的学生王军向记者介绍,这个技术一经推出就受到重视,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动联系林位夫,要求学习推广。

  积劳成疾却无怨无悔

  妻子谭海燕回忆,林位夫因常年加班,积劳成疾。特别是在白马井做课题研究时,连续4个月,每天上班至少15个小时,导致身体出现食物过敏。经常过敏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食谱越来越窄,肉类只能吃猪肉,炒菜只能放油盐,连海鲜酱油都不能吃,出国只能啃面包。然而,林位夫并没有因此退缩,年近退休的他,依旧频繁出现在办公室与试验地之间,依旧因做实验忘记回家吃饭。

  现在,林位夫正在推广新成果——胶园全周期间作模式,可间作瓜果、蔬菜等农作物,这是一种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大大增加农民收入。

  西双版纳植物园生态胶园项目的负责人董博士说:“这个模式不用农民来承担生态功能,而且在未来用地紧张的形势下,可以让空闲地起到战略储备地的作用。”

  针对胶价下跌,胶工严重短缺,林位夫还在琢磨研究割胶机器人的点子,以及培育超高产橡胶砧木的设想。在他的身上,创意的火花在不停地迸发,思维并未随年龄一同老化,反而越磨砺越发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