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文化 » 详细
学习领会“七一”讲话,坚定文化自信之一历史文化决定道路选择
作者:未名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日期:2016-08-29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

    昨天、今天和明天,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历史中有文化的根,只有用心进入历史,唤醒对民族过去的记忆,才能在历史的回放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迎来了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一次文化大繁荣,儒家尚“仁义”,道家崇“自然”,墨家讲“兼爱”,法家倡“法治”,各种流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崇尚和谐、追求大同。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民族自信的底气。

    看现实、想未来,历史的思考是前提。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非偶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走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道路。任何国家的制度设计,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我们民族无法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出适合自己历史和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从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从1840年以来追寻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95年艰辛探索、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走出来的,是从新中国60多年接续发展中走出来的。历史才是最好的老师!

    自秦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国家统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情怀,修齐治平、正心修身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只有中国把“国”叫做“国家”,国和家不可分离,一个家就是国的最小单元,若干个家合起来就是国,治好家才能治好国。中华民族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主轴,13亿人的中国必须有一个中流砥柱,否则就将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这个中流砥柱,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过去和现实都雄辩地、决绝地证明,这一历史性选择符合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必须倍加珍视和尊重历史、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

    文化差异性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美好。忽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想把全世界的文化变成单一文化,只能是无视历史的痴人说梦。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中国的未来绝不是西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在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DNA的不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必然是“中国特色”。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中国热科院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技术认可表彰
  • 中国热科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太极拳交流比赛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廉政文化

学习领会“七一”讲话,坚定文化自信之一历史文化决定道路选择

  作者: 未名   来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日期: 2016-08-29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

    昨天、今天和明天,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历史中有文化的根,只有用心进入历史,唤醒对民族过去的记忆,才能在历史的回放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5000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迎来了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一次文化大繁荣,儒家尚“仁义”,道家崇“自然”,墨家讲“兼爱”,法家倡“法治”,各种流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崇尚和谐、追求大同。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成为民族自信的底气。

    看现实、想未来,历史的思考是前提。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非偶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走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道路。任何国家的制度设计,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我们民族无法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出适合自己历史和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从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从1840年以来追寻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95年艰辛探索、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走出来的,是从新中国60多年接续发展中走出来的。历史才是最好的老师!

    自秦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国家统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情怀,修齐治平、正心修身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只有中国把“国”叫做“国家”,国和家不可分离,一个家就是国的最小单元,若干个家合起来就是国,治好家才能治好国。中华民族就如同一个大家庭,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主轴,13亿人的中国必须有一个中流砥柱,否则就将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这个中流砥柱,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过去和现实都雄辩地、决绝地证明,这一历史性选择符合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必须倍加珍视和尊重历史、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

    文化差异性构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美好。忽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想把全世界的文化变成单一文化,只能是无视历史的痴人说梦。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中国的未来绝不是西化,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在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根本在于文化DNA的不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必然是“中国特色”。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