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文化 » 详细
物物而不物于物
作者:未名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17-01-18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里有一句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大意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会受到牵累呢!

    类似的名言还有不少,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荀子也讲:“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些言论都是教导人们不要为外物所役,要做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在庄周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还是比较匮乏的。彼时庄子就说出这样的睿言智语,着实令人感佩。庄子的这句话既没有否定“物物”,也没有一味强调“不物于物”。既能得心应手地“物物”,又能保持“不物于物”的心境,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人可以“物”的“物”与日俱增,“物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物于物”的人也日益增多。

    “物”本来就是用来“物”的,人要主导、驾驭、使用“物”,而不是被“物”所“物”、所“累”、所“役”。如果“物于物”,“物”反而成了负担、累赘,人也就成了“物”的“奴”。心为物役,是一件可悲的事。

    “物物而不物于物”揭示的正是一种平衡之道,当秤盘里的“物物”过重,发生倾斜的时候,“不物于物”的提醒就变成了“另一种秤砣”。

    技术的发展,工具的更新,使人们的“手”得到解放,变得更长、更有力,很大程度上不再受外物局限、束缚、牵制、羁绊。既能很好地“物物”,享受“物”带来的便利、乐趣,又能“不物于物”,摆脱对物的过度依赖,追求心灵的自由,才能不为“物役”,超然“物外”。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父亲的诸葛亮54岁时在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里这样写道。而作为臣子,孔明先生还曾给刘后主上过一份“个人事项报告”,亲属财产状况是“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而他本人“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没有其他营生,也不存在兼职取酬的情况,他的目标是“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不物于物”的典范。

    功名利禄也是“物”,骄奢淫逸、弄权贪赃则是“物于物”的一种病症。古今中外,物噬主、钱吃人、人为物役的事例不胜枚举,被名缰利锁捆绑、被欲望蒙着眼睛、被权力牵着鼻子、被“孔方兄”抽打着推磨的人何其多也,被所谓的“功劳簿”绊倒、被享乐主义吞噬、被奢靡之风吹翻的悲剧也频频上演。兴亡更替、沉浮载覆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不忘初心,不物于物,方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院领导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专家库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中国热科院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技术认可表彰
  • 中国热科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太极拳交流比赛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廉政文化

物物而不物于物

  作者: 未名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 2017-01-18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里有一句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大意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会受到牵累呢!

    类似的名言还有不少,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荀子也讲:“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这些言论都是教导人们不要为外物所役,要做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在庄周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还是比较匮乏的。彼时庄子就说出这样的睿言智语,着实令人感佩。庄子的这句话既没有否定“物物”,也没有一味强调“不物于物”。既能得心应手地“物物”,又能保持“不物于物”的心境,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人可以“物”的“物”与日俱增,“物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物于物”的人也日益增多。

    “物”本来就是用来“物”的,人要主导、驾驭、使用“物”,而不是被“物”所“物”、所“累”、所“役”。如果“物于物”,“物”反而成了负担、累赘,人也就成了“物”的“奴”。心为物役,是一件可悲的事。

    “物物而不物于物”揭示的正是一种平衡之道,当秤盘里的“物物”过重,发生倾斜的时候,“不物于物”的提醒就变成了“另一种秤砣”。

    技术的发展,工具的更新,使人们的“手”得到解放,变得更长、更有力,很大程度上不再受外物局限、束缚、牵制、羁绊。既能很好地“物物”,享受“物”带来的便利、乐趣,又能“不物于物”,摆脱对物的过度依赖,追求心灵的自由,才能不为“物役”,超然“物外”。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父亲的诸葛亮54岁时在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里这样写道。而作为臣子,孔明先生还曾给刘后主上过一份“个人事项报告”,亲属财产状况是“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而他本人“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没有其他营生,也不存在兼职取酬的情况,他的目标是“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不物于物”的典范。

    功名利禄也是“物”,骄奢淫逸、弄权贪赃则是“物于物”的一种病症。古今中外,物噬主、钱吃人、人为物役的事例不胜枚举,被名缰利锁捆绑、被欲望蒙着眼睛、被权力牵着鼻子、被“孔方兄”抽打着推磨的人何其多也,被所谓的“功劳簿”绊倒、被享乐主义吞噬、被奢靡之风吹翻的悲剧也频频上演。兴亡更替、沉浮载覆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不忘初心,不物于物,方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