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热区大地上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刘湘洪 李苗 田婉莹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编者按:《光明日报》于3月12日在第八版刊载了《把论文写在热区大地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服务“三农”纪实》,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把论文写在热区大地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服务“三农”纪实
在风光绮丽的海南岛,有一所以热带农业科研、开发为主攻方向的国家科研单位,那就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创建于1954年,因国家特殊需要而诞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打破帝国主义对重要工业原料橡胶的封锁、禁运,中央决定成立“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前身)争取橡胶自给。1958年,研究所从广州迁至海南儋州,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五十年春华秋实,半世纪铸就辉煌。建院50多年来,一大批热带农业专家捧一颗滚烫的真心,倾一腔为民的真情,以“立足海南,服务热区”为己任,在我国热带、亚热带8省(区)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耘不止 ,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这片厚重的热土。特别是近年来,热科院加大了服务“三农”的力度,在这片热土地上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热土地上的呼唤
热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滚滚热潮中,热切地呼唤着科技强有力的支撑。
“每次科技下乡,看到农民兄弟信任的目光,我们心里都会升腾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我们不实实在在地讲好技术课,不帮他们解决问题,心里会很不踏实。”热科院的专家在面对采访时说出了这样朴实的话语。
正是农民的信任,正是缘于对农民深深的爱,热科院的专家们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奔波在海南、四川、广西等8省区的热土地上。他们深深地知道:服务“三农”是热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热区,多处于西部省份,这方并不贫瘠的土地,却因科技基础差、底子薄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热科院隶属农业部三院之一,作为国家队,有责任、有义务为热区经济发展作贡献;又地处海南,有责任有义务为海南百姓服务。
为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热科院在农业部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王庆煌院长始终把它作为热科院服务“三农”的理念。他多次强调,如何紧紧围绕我国热带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把论文写在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让1.2亿热区农民奔向小康,是热科院的责任和使命。 院党委书记刘康德在院第八次党代会上也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思路:“按照农业部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为热区‘三农’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教支撑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
在服务“三农” 总体思想的指导下,热科院制定了服务“三农”工作方案,从服务平台、人事保障、专项经费、推动工作、绩效考评五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随后,热科院成立了服务“三农”专门机构。
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热科院在人员配制上,设置一定比例的从事科技推广人员的编制,并给与相应的待遇。为了保证科技推广、服务“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热科院根据年度工作计划方案以及总体工作计划部署进行预算安排,服务“三农”经费纳入年度资金预算。热科院服务“三农”的专项经费,5年来总数达到500多万,2006年一年就达到了200万元。
有了政策的支持,热科院科技人员的底气更足了。政策的实施给他们增添了力量,也增添了信心。
把科技种子撒向热区大地
要使热区发展、农民富裕起来,科技知识的普及是首要任务。热科院人深知这一点。
数不清多少次,热农专家顶着炎炎烈日,走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植养殖技术。他们的足迹遍布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及广西等地。
实用新颖的科技资料、图文并茂的科技宣传板、通俗易懂的专题农业讲座和面对面的咨询,让农民尽情享受着“科技大餐”的美味。
每次科技下乡,当地群众都会把专家咨询台围得水泄不通。
农民的学习热情日渐高涨,许多人在咨询完后,都主动留下专家的电话号码,家家户户轮流邀请专家到自家的胶林、果园里实地讲解。热科院的专家们在这些“移动课室”里上完了一节又一节的培训课。“热作老师”和“农家学生”一起撒下的汗水如甘汁雨露滋润着这方寄予了无限期待的热土。
于是,在这方热土上,崛起了一个又一个科技致富的市县,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科技致富户。
——四川攀枝花市,自1997年3月与热科院签订市院合作协议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市。
10年来,热科院人为攀枝花市农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合作初期,热科院组织何康老部长、卢良恕院士等专家多次奔赴攀枝花市进行考察调研,提出了科学建议。接着,热科院先后选派3批农业专家,挂职任攀枝花科技副县(区)长,几百人次科技人员到该市进行科教服务。热科院先后向该市推出了100个热带作物和热带水果优良品种,建立了以芒果生产为龙头,以龙眼、荔枝、香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水果基地。
至2005年底,该市已种植芒果10万亩,形成一批10万元以上的芒果生产种植大户。1997年以前,该市农民人均收入在全省排名后几位,如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最好水平。
攀枝花市盐边县金河乡的农民常忠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自家的60亩芒果园里忙碌着。他看着满山遍野的挂枝芒果,高兴地对记者说:“看现在芒果的长势,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回忆起过去,他对热科院的专家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往年这块山地被乡亲们用来种玉米、荞麦,产量低,一年到头收不了几个钱,穷得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热科院专家来后,指导帮助穷乡亲们改种芒果、枇杷、龙眼等,每年都有钱赚,大家的日子好过多了。”
——海南白沙县孔八村,木薯是农民们脱贫致富的首选。10年前,孔八村还是一个定点扶贫村,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们采用了“农民参与式”推广模式,精心选育出木薯高产新品种,配以丰产栽培技术,苦口婆心到农民的家里讲解,顶着烈日到农民的田间示范。热科院专家以真诚的心感动了当地村民,他们纷纷种上了高产木薯新品种。近年来,该村村民在科研人员和政府的支持下,还自发成立了“木薯协会”。现在,该村户户砖瓦房,家家有摩托。该村村民符永全,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的农民木薯技术员,他自豪地说,热科院传授的新技术让他们村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进一步促进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热科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结合“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海南省科技活动月”、“科技扶贫”和“生态扶贫”等,在海南各地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科技下乡活动。
扶贫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以前,海南中部山区的农民总摆脱不了贫困的枷锁。热科院人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利用山区优势,积极配合省生态扶贫项目,在琼中、陵水、屯昌、五指山、保亭5市县10个示范点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合理利用了中部山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在林下种植益智、豆蔻等药用植物,有效解决生态林的持续保护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问题,为全省提供一个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三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仅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民新村,98户村民家家都在林下种植了益智,全村种植益智上千亩。现在益智每斤2.2-2.3元,单林下种益智一项,就为全村增收11万元,每户增收3000-4000元。
热科院还加强与云南、广东等热区的农垦系统的合作,开展项目、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热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年来,热科院组织派遣了6000余人次的专家学者深入热区各省区,开展了包括“橡胶丰产栽培”、“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热带作物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培训人员80000余人次;开展科技集市40场,组织收集、编写、印刷系列科普宣传册50余种40万余册,光盘30种5万余份。这些不仅仅是一串串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里头都闪耀着专家们服务“三农”的热忱,每一个数字里头都浸透着专家们科技富农的心血。
热科院的努力付出,换来了热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富裕;热科院人的无私奉献,博得了地方政府和农民深深的信任;热科院服务“三农”的突出成效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地方政府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不断加强与热科院的合作。过去,热科院走出院门送技术,现在变成了地方政府亲自登门求技术。2006年以来,海南万宁、琼中、屯昌、儋州兰洋等市县或镇政府纷纷与热科院签订了科教合作协议。热科院将在协议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培训乡镇技术骨干和农民等方式,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将成果转化成物质财富,造福热区,热科院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把园区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使之成为促进海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的强大辐射源。
科技之光普照着热区的每一个角落,所到之处,欣欣向荣,熠熠生辉。热科院人怀着对农民深厚的爱,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开拓着,他们的脚印所到之处,已撒下满地闪光的科技种子。
危急关头彰显为民情怀
科技推广的路是坎坷崎岖的。农民在种植新作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虫害、病害等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他们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专家们的身上。
热科院的专家在与农民一起开拓热土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浓情厚爱,无需言语,说不出有多深,道不尽有多重。这种情谊让热科院的专家们在每一次,每一次的危急关头都第一时间出现在农民的面前,无论是椰心椰甲虫害的入侵,大面积蝗虫的蚕食,还是“达维”台风的侵袭。
2002年6月,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椰心叶甲悄然出现在海口市凤翔路,疫情很快在全省扩散。这种繁殖快、破坏性强、防治难度大的“头号公敌”开始肆意吞食椰子树。海南岛的标志性树种——椰子树焉了,全省的人都揪心地难受。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热科院环植所、椰子所的专家们第一时间奔赴疫情所在地现场考察,取样回实验室研究。两所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研究,先后从越南和台湾引进椰心叶甲天敌——姬小蜂和啮小蜂。2004年9月6日,100个放蜂器高高“跃”上琼海博鳌行道树的枝头,在热科院专家的努力下,这些放蜂器每天有至少50万只姬小蜂破卵而出,履行歼灭棕榈科害虫椰心叶甲的天职。2005年 5月1日,椰心叶甲啮小蜂田间首次释放现场会在文昌举行。席卷全岛的椰心叶甲疫情终于在热科院专家奋斗数千个日日夜夜后,得到了有力的控制。
2005年,海南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蝗灾,受灾面积达220多万亩,范围从7个市县发展到16个市县,危害严重的面积就达100多万亩,最高密度达每平方米350—500头,对晚稻、甘蔗等农作物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控制蝗灾,热科院于8月24日举行了“百名科技人员奔赴灭蝗第一线活动出征仪式”。由王庆煌院长亲自率队的百名科技工作者意气风发地奔赴儋州、三亚开展现场灭蝗工作。热科院专家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和烟雾机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灭蝗,取得良好效果。度过这个紧急关头后,专家们不辞辛劳,对海南各受灾市县开展巡回技术指导,进行灭蝗技术现场展示和定点灭蝗工作。
2005年9月26日凌晨,32年未遇的12级台风“达维”登陆海南,如同一条狂荡不羁的蛟龙,兴风作浪地在岛内肆虐着……热科院也遭受“达维”灾难性的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4千多万元。
台风第一天上午,党委书记刘康德、院长王庆煌马上召集部门负责人,部署防灾救灾工作。“我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受灾严重地区的形势更严峻,损失更大。我们在全力搞好抗灾自救的同时,要胸怀全局,立足全省,发挥我们的优势,进行科技救灾!”王庆煌院长的话简练有力。
风急急,情也急急;水滔滔,情也滔滔。广大科技人员争先恐后报名,抢先要参加第一批“科技救灾”队伍。受命参加第一批“科技救灾”的专家们,在停电电脑无法工作的情况下,奋笔疾书,写好详细具体的科技救灾技术措施。10月5日上午,由热科院100多名专家组成的“海南省政府灾后农业生产科技服务队”奔赴文昌、琼海、万宁、琼中、儋州、乐东等受灾市县。
为了扩大科技救助覆盖面,,解决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热科院最大限度地调配资金,组织专家编写橡胶、香蕉、胡椒、荔枝、龙眼、木薯、槟榔等作物风灾后处理技术资料及风灾后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橡胶丰产栽培技术资料等,大量印刷,免费发放了30000余份给灾情严重的各市县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热科院还根据灾后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各市县联合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制作科技指导VCD教学录像带;及时开通了4部热线咨询电话,为灾农提供咨询服务。
科技救灾中涌现的感人事件数不胜数。10月11日,刚从救灾现场回来的热科院环植所符悦冠研究员接到三亚市农业局的紧急求救电话,了解到三亚大面积芒果林感染上未知名病害,枝叶急剧枯萎,急需热科院专家前往救治。他顾不上休息,立马带队再次奔赴三亚抢救芒果树。当天下着大雨,专家组一行先到三亚的热带作物推广中心了解情况,初步判断为芒果树细菌性角斑病。12日,仍然下着大雨,专家们冒雨来到果园,选取部分枝干、叶子样本带回所里作分析用,并叮嘱果园工人不要乱扔染上病害的枝条,要将其集中起来,以免病害进一步蔓延。13日,环植所的专家们将取回来的样本进行镜检、分离培养后,把得出的结果告知三亚农业局,已经确定这些芒果树感染的是细菌性角斑病,并开出了药方。
让人钦佩的是,56岁的邢谷扬和67岁的刘秀娟两位老教授在救灾现场,一直坚持和大家走泥路、上高坎、跨水沟,深入田间地头,耐心给农民讲技术、做示范。他们把以科研成果服务“三农”的热忱,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对农民的爱,写在了厚重的大地上。
椰心叶甲、蝗灾、外来有害生物、达维台风……这一次次的破坏,也是一次次的考验,在灾后,农民总会说,只要有热科院人在,我们就能拓展一片新天地。
热科院人为科技救灾作出的贡献,向世人展示了面对变幻异常的大自然,热科院人充满生机和活力,即使在灾害面前也能奏出激越的旋律,热科院人的精神在这旋律中越发熠熠生辉。
让成果在大地飘香
热科院人扎根宝岛,艰苦创业,胼手胝足、披肝沥胆,以报效祖国的赤忱和无私奉献的豪迈气概,创造了许许多多闪光的业绩,取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900余项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2月27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热科院橡胶所党总支书记魏小弟研究员代表热科院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橡胶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成果”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开心地笑了,紧紧地握着奖牌,因为他深知这块奖牌来之不易,几代橡胶科技工作者为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还有一位老研究员许闻献为它耗尽了生命。
许闻献是橡胶新割制改革科研项目的第一完成人,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和身体透支,在2000年新割制改革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时,62岁的他永远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橡胶事业。
50多年来,正是许多像许闻献一样全身心奉献给橡胶事业的科学家们前仆后继,才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橡胶新割制改革。
橡胶新割制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热科院的这项科研成果在1973年至2005年的推广期间,为海南、云南、广东3省的农垦系统增收节支达100多亿元。这是热科院继天然橡胶种植北移成功和国外高产品种引进、改良成功后,在我国天然橡胶科研领域中取得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
除了橡胶,热科院在香蕉产业上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香蕉组培苗技术产业化及推广”的全面推广应用,彻底改变了海南香蕉品种差的落后面貌,加速了海南香蕉产业的良种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对促进海南香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10多年来,热科院共引进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100多份,建立组培工厂10个,年生产组培苗4000万株,约占海南香蕉组培苗供应量的80%。
不仅橡胶和香蕉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热科院香饮所创建的“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研究所”的模式,实现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为海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香饮所经过近10年的摸索,以种质资源保存和研发为核心,建立了国内首个产业型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该所收集保存有明显应用前景的热带作(植)物1016种,对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等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开发,鉴定成果8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5项,研发产品30种,获取专利29项,科技成果推广面积8.115万亩。探索出了一条科研院所依托科技成果转化,面向市场、壮大自身、服务社会的成功之路,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仅2002-2004年3年就累计为海南农业创造社会效益1.42亿元,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为万宁市旅游业创造社会效益8.09亿元。
近年来,热科院按照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又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推广”、“香蕉组培苗技术产业化及推广”两项成果获得2005年度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天然橡胶初产品标准化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研究所的创建”等三项成果获2005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DH925A微波胶乳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柱花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创新利用” 获得2006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骄人的成绩刷新了热科院的历史,累累的硕果留在了热区千家万户。
服务“三农”,任重而道远。在服务“三农”上,热科院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农村建设创新型社会,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些“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上,热科院还将面临新的挑战。热科院人将以特有的精神和气魄,迎接这新的挑战,在服务“三农”的广阔天地里,展示热科院人高度的智慧和难以估量的创造力!
(执笔人:刘湘洪 李苗 田婉莹 摄影:林红生 苏晓杰)
把论文写在热区大地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服务“三农”纪实
在风光绮丽的海南岛,有一所以热带农业科研、开发为主攻方向的国家科研单位,那就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创建于1954年,因国家特殊需要而诞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打破帝国主义对重要工业原料橡胶的封锁、禁运,中央决定成立“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前身)争取橡胶自给。1958年,研究所从广州迁至海南儋州,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五十年春华秋实,半世纪铸就辉煌。建院50多年来,一大批热带农业专家捧一颗滚烫的真心,倾一腔为民的真情,以“立足海南,服务热区”为己任,在我国热带、亚热带8省(区)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耘不止 ,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这片厚重的热土。特别是近年来,热科院加大了服务“三农”的力度,在这片热土地上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热土地上的呼唤
热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滚滚热潮中,热切地呼唤着科技强有力的支撑。
“每次科技下乡,看到农民兄弟信任的目光,我们心里都会升腾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我们不实实在在地讲好技术课,不帮他们解决问题,心里会很不踏实。”热科院的专家在面对采访时说出了这样朴实的话语。
正是农民的信任,正是缘于对农民深深的爱,热科院的专家们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奔波在海南、四川、广西等8省区的热土地上。他们深深地知道:服务“三农”是热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热区,多处于西部省份,这方并不贫瘠的土地,却因科技基础差、底子薄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热科院隶属农业部三院之一,作为国家队,有责任、有义务为热区经济发展作贡献;又地处海南,有责任有义务为海南百姓服务。
为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热科院在农业部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王庆煌院长始终把它作为热科院服务“三农”的理念。他多次强调,如何紧紧围绕我国热带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把论文写在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让1.2亿热区农民奔向小康,是热科院的责任和使命。 院党委书记刘康德在院第八次党代会上也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思路:“按照农业部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为热区‘三农’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教支撑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
在服务“三农” 总体思想的指导下,热科院制定了服务“三农”工作方案,从服务平台、人事保障、专项经费、推动工作、绩效考评五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随后,热科院成立了服务“三农”专门机构。
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热科院在人员配制上,设置一定比例的从事科技推广人员的编制,并给与相应的待遇。为了保证科技推广、服务“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热科院根据年度工作计划方案以及总体工作计划部署进行预算安排,服务“三农”经费纳入年度资金预算。热科院服务“三农”的专项经费,5年来总数达到500多万,2006年一年就达到了200万元。
有了政策的支持,热科院科技人员的底气更足了。政策的实施给他们增添了力量,也增添了信心。
把科技种子撒向热区大地
要使热区发展、农民富裕起来,科技知识的普及是首要任务。热科院人深知这一点。
数不清多少次,热农专家顶着炎炎烈日,走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植养殖技术。他们的足迹遍布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及广西等地。
实用新颖的科技资料、图文并茂的科技宣传板、通俗易懂的专题农业讲座和面对面的咨询,让农民尽情享受着“科技大餐”的美味。
每次科技下乡,当地群众都会把专家咨询台围得水泄不通。
农民的学习热情日渐高涨,许多人在咨询完后,都主动留下专家的电话号码,家家户户轮流邀请专家到自家的胶林、果园里实地讲解。热科院的专家们在这些“移动课室”里上完了一节又一节的培训课。“热作老师”和“农家学生”一起撒下的汗水如甘汁雨露滋润着这方寄予了无限期待的热土。
于是,在这方热土上,崛起了一个又一个科技致富的市县,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科技致富户。
——四川攀枝花市,自1997年3月与热科院签订市院合作协议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市。
10年来,热科院人为攀枝花市农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合作初期,热科院组织何康老部长、卢良恕院士等专家多次奔赴攀枝花市进行考察调研,提出了科学建议。接着,热科院先后选派3批农业专家,挂职任攀枝花科技副县(区)长,几百人次科技人员到该市进行科教服务。热科院先后向该市推出了100个热带作物和热带水果优良品种,建立了以芒果生产为龙头,以龙眼、荔枝、香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水果基地。
至2005年底,该市已种植芒果10万亩,形成一批10万元以上的芒果生产种植大户。1997年以前,该市农民人均收入在全省排名后几位,如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最好水平。
攀枝花市盐边县金河乡的农民常忠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自家的60亩芒果园里忙碌着。他看着满山遍野的挂枝芒果,高兴地对记者说:“看现在芒果的长势,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回忆起过去,他对热科院的专家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往年这块山地被乡亲们用来种玉米、荞麦,产量低,一年到头收不了几个钱,穷得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热科院专家来后,指导帮助穷乡亲们改种芒果、枇杷、龙眼等,每年都有钱赚,大家的日子好过多了。”
——海南白沙县孔八村,木薯是农民们脱贫致富的首选。10年前,孔八村还是一个定点扶贫村,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们采用了“农民参与式”推广模式,精心选育出木薯高产新品种,配以丰产栽培技术,苦口婆心到农民的家里讲解,顶着烈日到农民的田间示范。热科院专家以真诚的心感动了当地村民,他们纷纷种上了高产木薯新品种。近年来,该村村民在科研人员和政府的支持下,还自发成立了“木薯协会”。现在,该村户户砖瓦房,家家有摩托。该村村民符永全,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的农民木薯技术员,他自豪地说,热科院传授的新技术让他们村走上了致富路。
为了进一步促进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热科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结合“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海南省科技活动月”、“科技扶贫”和“生态扶贫”等,在海南各地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科技下乡活动。
扶贫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以前,海南中部山区的农民总摆脱不了贫困的枷锁。热科院人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利用山区优势,积极配合省生态扶贫项目,在琼中、陵水、屯昌、五指山、保亭5市县10个示范点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合理利用了中部山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在林下种植益智、豆蔻等药用植物,有效解决生态林的持续保护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问题,为全省提供一个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三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仅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民新村,98户村民家家都在林下种植了益智,全村种植益智上千亩。现在益智每斤2.2-2.3元,单林下种益智一项,就为全村增收11万元,每户增收3000-4000元。
热科院还加强与云南、广东等热区的农垦系统的合作,开展项目、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热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年来,热科院组织派遣了6000余人次的专家学者深入热区各省区,开展了包括“橡胶丰产栽培”、“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热带作物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培训人员80000余人次;开展科技集市40场,组织收集、编写、印刷系列科普宣传册50余种40万余册,光盘30种5万余份。这些不仅仅是一串串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里头都闪耀着专家们服务“三农”的热忱,每一个数字里头都浸透着专家们科技富农的心血。
热科院的努力付出,换来了热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富裕;热科院人的无私奉献,博得了地方政府和农民深深的信任;热科院服务“三农”的突出成效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地方政府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不断加强与热科院的合作。过去,热科院走出院门送技术,现在变成了地方政府亲自登门求技术。2006年以来,海南万宁、琼中、屯昌、儋州兰洋等市县或镇政府纷纷与热科院签订了科教合作协议。热科院将在协议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培训乡镇技术骨干和农民等方式,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将成果转化成物质财富,造福热区,热科院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把园区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使之成为促进海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的强大辐射源。
科技之光普照着热区的每一个角落,所到之处,欣欣向荣,熠熠生辉。热科院人怀着对农民深厚的爱,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开拓着,他们的脚印所到之处,已撒下满地闪光的科技种子。
危急关头彰显为民情怀
科技推广的路是坎坷崎岖的。农民在种植新作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虫害、病害等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他们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专家们的身上。
热科院的专家在与农民一起开拓热土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浓情厚爱,无需言语,说不出有多深,道不尽有多重。这种情谊让热科院的专家们在每一次,每一次的危急关头都第一时间出现在农民的面前,无论是椰心椰甲虫害的入侵,大面积蝗虫的蚕食,还是“达维”台风的侵袭。
2002年6月,一种重大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椰心叶甲悄然出现在海口市凤翔路,疫情很快在全省扩散。这种繁殖快、破坏性强、防治难度大的“头号公敌”开始肆意吞食椰子树。海南岛的标志性树种——椰子树焉了,全省的人都揪心地难受。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热科院环植所、椰子所的专家们第一时间奔赴疫情所在地现场考察,取样回实验室研究。两所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研究,先后从越南和台湾引进椰心叶甲天敌——姬小蜂和啮小蜂。2004年9月6日,100个放蜂器高高“跃”上琼海博鳌行道树的枝头,在热科院专家的努力下,这些放蜂器每天有至少50万只姬小蜂破卵而出,履行歼灭棕榈科害虫椰心叶甲的天职。2005年 5月1日,椰心叶甲啮小蜂田间首次释放现场会在文昌举行。席卷全岛的椰心叶甲疫情终于在热科院专家奋斗数千个日日夜夜后,得到了有力的控制。
2005年,海南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蝗灾,受灾面积达220多万亩,范围从7个市县发展到16个市县,危害严重的面积就达100多万亩,最高密度达每平方米350—500头,对晚稻、甘蔗等农作物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控制蝗灾,热科院于8月24日举行了“百名科技人员奔赴灭蝗第一线活动出征仪式”。由王庆煌院长亲自率队的百名科技工作者意气风发地奔赴儋州、三亚开展现场灭蝗工作。热科院专家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和烟雾机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灭蝗,取得良好效果。度过这个紧急关头后,专家们不辞辛劳,对海南各受灾市县开展巡回技术指导,进行灭蝗技术现场展示和定点灭蝗工作。
2005年9月26日凌晨,32年未遇的12级台风“达维”登陆海南,如同一条狂荡不羁的蛟龙,兴风作浪地在岛内肆虐着……热科院也遭受“达维”灾难性的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4千多万元。
台风第一天上午,党委书记刘康德、院长王庆煌马上召集部门负责人,部署防灾救灾工作。“我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受灾严重地区的形势更严峻,损失更大。我们在全力搞好抗灾自救的同时,要胸怀全局,立足全省,发挥我们的优势,进行科技救灾!”王庆煌院长的话简练有力。
风急急,情也急急;水滔滔,情也滔滔。广大科技人员争先恐后报名,抢先要参加第一批“科技救灾”队伍。受命参加第一批“科技救灾”的专家们,在停电电脑无法工作的情况下,奋笔疾书,写好详细具体的科技救灾技术措施。10月5日上午,由热科院100多名专家组成的“海南省政府灾后农业生产科技服务队”奔赴文昌、琼海、万宁、琼中、儋州、乐东等受灾市县。
为了扩大科技救助覆盖面,,解决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热科院最大限度地调配资金,组织专家编写橡胶、香蕉、胡椒、荔枝、龙眼、木薯、槟榔等作物风灾后处理技术资料及风灾后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橡胶丰产栽培技术资料等,大量印刷,免费发放了30000余份给灾情严重的各市县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热科院还根据灾后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各市县联合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制作科技指导VCD教学录像带;及时开通了4部热线咨询电话,为灾农提供咨询服务。
科技救灾中涌现的感人事件数不胜数。10月11日,刚从救灾现场回来的热科院环植所符悦冠研究员接到三亚市农业局的紧急求救电话,了解到三亚大面积芒果林感染上未知名病害,枝叶急剧枯萎,急需热科院专家前往救治。他顾不上休息,立马带队再次奔赴三亚抢救芒果树。当天下着大雨,专家组一行先到三亚的热带作物推广中心了解情况,初步判断为芒果树细菌性角斑病。12日,仍然下着大雨,专家们冒雨来到果园,选取部分枝干、叶子样本带回所里作分析用,并叮嘱果园工人不要乱扔染上病害的枝条,要将其集中起来,以免病害进一步蔓延。13日,环植所的专家们将取回来的样本进行镜检、分离培养后,把得出的结果告知三亚农业局,已经确定这些芒果树感染的是细菌性角斑病,并开出了药方。
让人钦佩的是,56岁的邢谷扬和67岁的刘秀娟两位老教授在救灾现场,一直坚持和大家走泥路、上高坎、跨水沟,深入田间地头,耐心给农民讲技术、做示范。他们把以科研成果服务“三农”的热忱,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对农民的爱,写在了厚重的大地上。
椰心叶甲、蝗灾、外来有害生物、达维台风……这一次次的破坏,也是一次次的考验,在灾后,农民总会说,只要有热科院人在,我们就能拓展一片新天地。
热科院人为科技救灾作出的贡献,向世人展示了面对变幻异常的大自然,热科院人充满生机和活力,即使在灾害面前也能奏出激越的旋律,热科院人的精神在这旋律中越发熠熠生辉。
让成果在大地飘香
热科院人扎根宝岛,艰苦创业,胼手胝足、披肝沥胆,以报效祖国的赤忱和无私奉献的豪迈气概,创造了许许多多闪光的业绩,取得了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900余项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2月27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热科院橡胶所党总支书记魏小弟研究员代表热科院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橡胶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成果”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开心地笑了,紧紧地握着奖牌,因为他深知这块奖牌来之不易,几代橡胶科技工作者为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还有一位老研究员许闻献为它耗尽了生命。
许闻献是橡胶新割制改革科研项目的第一完成人,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和身体透支,在2000年新割制改革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时,62岁的他永远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橡胶事业。
50多年来,正是许多像许闻献一样全身心奉献给橡胶事业的科学家们前仆后继,才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橡胶新割制改革。
橡胶新割制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热科院的这项科研成果在1973年至2005年的推广期间,为海南、云南、广东3省的农垦系统增收节支达100多亿元。这是热科院继天然橡胶种植北移成功和国外高产品种引进、改良成功后,在我国天然橡胶科研领域中取得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
除了橡胶,热科院在香蕉产业上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香蕉组培苗技术产业化及推广”的全面推广应用,彻底改变了海南香蕉品种差的落后面貌,加速了海南香蕉产业的良种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对促进海南香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10多年来,热科院共引进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100多份,建立组培工厂10个,年生产组培苗4000万株,约占海南香蕉组培苗供应量的80%。
不仅橡胶和香蕉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热科院香饮所创建的“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研究所”的模式,实现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为海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香饮所经过近10年的摸索,以种质资源保存和研发为核心,建立了国内首个产业型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该所收集保存有明显应用前景的热带作(植)物1016种,对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等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开发,鉴定成果8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5项,研发产品30种,获取专利29项,科技成果推广面积8.115万亩。探索出了一条科研院所依托科技成果转化,面向市场、壮大自身、服务社会的成功之路,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仅2002-2004年3年就累计为海南农业创造社会效益1.42亿元,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为万宁市旅游业创造社会效益8.09亿元。
近年来,热科院按照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又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推广”、“香蕉组培苗技术产业化及推广”两项成果获得2005年度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天然橡胶初产品标准化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研究所的创建”等三项成果获2005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DH925A微波胶乳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柱花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创新利用” 获得2006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骄人的成绩刷新了热科院的历史,累累的硕果留在了热区千家万户。
服务“三农”,任重而道远。在服务“三农”上,热科院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农村建设创新型社会,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些“三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上,热科院还将面临新的挑战。热科院人将以特有的精神和气魄,迎接这新的挑战,在服务“三农”的广阔天地里,展示热科院人高度的智慧和难以估量的创造力!
(执笔人:刘湘洪 李苗 田婉莹 摄影:林红生 苏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