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风采(二):严在三尺讲台 爱在字里行间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 田婉莹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记第三届校级“教学名师”李志君教授
似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或者说是励志的短句,李志君老师也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李老师喜好的名言。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人生追求之路是多么漫长啊!我想纵横天地古今去求索。”
教书育人就是李志君老师的追求之路,这一求索,让李志君老师在教学的路上走过了20载春秋。
李志君老师是我校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橡胶学的博士生导师,材料学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同时,他又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的学术骨干,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重点学科—天然橡胶共混、复合材料学科组组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
在学生们的眼中,课堂上的李老师严肃而认真,课堂外,却平易近人的很。
课堂上的李老师很敬业。2000级高分子专业的曾宗强说起李老师,第一句话就是“李老师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在他的眼中,李老师做事情很认真,是位很难得的老师。李老师教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为学生刚进入高分子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实验、科研和生产的实践经验,很多专业知识不容易理解,比较难学。为了让学生能学通,李老师常常会拿些试样到课堂上,一边讲授一边模拟;讲到某些章节,李老师会将学生拉到实验室,一边操作仪器设备一边讲授工作原理。
在多媒体课件授课还没普及时,李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备好课,他每一堂的备课笔记都要好几页,包括大量的科研、生产实例。李老师不喜欢满黑板满黑板的板书,只是把一些要点写在黑板上。因为板书太慢了,一堂课短短五十分钟要是板书就要浪费半个小时,学生学到的知识会大大减少。他尽量把尽可能多的知识在有限的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刚开始上李老师的课,许多学生都会不习惯。从小习惯了记笔记的学生们很喜欢老师多些板书,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偷个懒儿开个小差啥的,考试时看下笔记就行。可在李老师的课上这套行不通了,大家只好支起耳朵,聚精会神全身贯注地去倾听、去思考,这才发现李老师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那么难懂的理论被李老师几句话就掰开了。听了课的学生再看书,感到很兴奋,预习前还不知所云,现在却豁然开朗了。没有认真听的,考试前再去看书,怎么看还是一头雾水。
这几年来,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普及,李老师充分利用休息日把主要课程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目前,已制作了《高分子物理》、《塑料制品工艺学》、《聚合物加工流变学》、《聚合物共混原理及应用》和《聚合物加工原理》多媒体课件。针对课程的教学特点,课件充分体现了宽知识、重基础的教学主旨。为了让学生掌握比较抽象费解、较难记忆、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知识点,李老师会把多年指导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时拍摄的工厂实际生产的照片放在课件里,让学生对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工厂全貌和生产产品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时,他还结合科研,把科研上的最新成果放进多媒体课件,融入教学,让学生积累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由于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李老师的敬业还表现在对学生作业、论文的修改上。李老师经常会布置些课外作业给学生,对学生作业的批改非常用心,会很细心地指出作业的错误,并帮大家分析为什么会出错。在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指导上更不用说了。那个严格啊,是一字一句的修改。不仅要求实验数据要准确、图表要规范,句子语法、措辞都会一一改正。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虽然不是李老师指导的,也会拿去请李老师修改。
严格的老师自然会让学生又敬又怕,但也会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李老师的研究生郑辉林曾说过:“在科研上,我们很怕李老师,怕拿不出数据,就不敢马虎。”正是这种不敢马虎的态度,让李老师的学生一个个脱颖而出。卞军就是其中的一个。卞军刚读研的时候成绩并不是很好,但非常刻苦认真,经常向李老师咨询请教。在考博的前两天还向李老师咨询高分子物理的知识。他说,李老师是相当敬业的人,我们可以随时向他请教,哪怕半夜三更,我们一说实验有问题,他一定会给予解答。在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卞军去年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了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后来,李老师帮他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两所大学的专业特点,卞军选择了到中山大学读博。
李老师虽然在教学上很严格,但在生活中却非常平易近人。他很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也很谈得来。刚拿起教鞭的时候,他把学生当弟弟妹妹看待,现在年纪长了些,学生在他的眼中宛如子女。
前些年,李老师经常和学生“混”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跑步、打球。李老师最喜欢的运动是打乒乓球,且造诣甚高。他兴致一来,公然摆下擂台,向学生“叫嚣”:“谁打得赢我?”几个不怕死的家伙上台跃跃欲试,几下子就被杀得铩羽而归,从此,再没有学生敢跟他叫板乒乓球。
这两年由于承担的任务比较重,李老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少了许多,他只好利用课外的时间尽量多和学生交流,谈谈学习,谈谈工作、生活的感悟,也会聊起一些关于爱情的话题。很多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也经常通过电话、手机、E-mail等与李老师交流,商讨解决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上的难题。作为兄长,作为父辈,李老师总会尽量地为他的学生解除困惑。
徜徉在学生的海洋里是很幸福的,李老师又的确是个游泳健将。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是幸福的,得遇这样的老师。
海洋因了人的开发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我们,因了这样的老师,才长了学识和本领,何其幸哉。
似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或者说是励志的短句,李志君老师也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李老师喜好的名言。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人生追求之路是多么漫长啊!我想纵横天地古今去求索。”
教书育人就是李志君老师的追求之路,这一求索,让李志君老师在教学的路上走过了20载春秋。
李志君老师是我校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橡胶学的博士生导师,材料学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同时,他又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科的学术骨干,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重点学科—天然橡胶共混、复合材料学科组组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
在学生们的眼中,课堂上的李老师严肃而认真,课堂外,却平易近人的很。
课堂上的李老师很敬业。2000级高分子专业的曾宗强说起李老师,第一句话就是“李老师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在他的眼中,李老师做事情很认真,是位很难得的老师。李老师教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因为学生刚进入高分子专业课的学习,没有实验、科研和生产的实践经验,很多专业知识不容易理解,比较难学。为了让学生能学通,李老师常常会拿些试样到课堂上,一边讲授一边模拟;讲到某些章节,李老师会将学生拉到实验室,一边操作仪器设备一边讲授工作原理。
在多媒体课件授课还没普及时,李老师每次上课前都要备好课,他每一堂的备课笔记都要好几页,包括大量的科研、生产实例。李老师不喜欢满黑板满黑板的板书,只是把一些要点写在黑板上。因为板书太慢了,一堂课短短五十分钟要是板书就要浪费半个小时,学生学到的知识会大大减少。他尽量把尽可能多的知识在有限的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刚开始上李老师的课,许多学生都会不习惯。从小习惯了记笔记的学生们很喜欢老师多些板书,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偷个懒儿开个小差啥的,考试时看下笔记就行。可在李老师的课上这套行不通了,大家只好支起耳朵,聚精会神全身贯注地去倾听、去思考,这才发现李老师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那么难懂的理论被李老师几句话就掰开了。听了课的学生再看书,感到很兴奋,预习前还不知所云,现在却豁然开朗了。没有认真听的,考试前再去看书,怎么看还是一头雾水。
这几年来,随着多媒体课件的普及,李老师充分利用休息日把主要课程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目前,已制作了《高分子物理》、《塑料制品工艺学》、《聚合物加工流变学》、《聚合物共混原理及应用》和《聚合物加工原理》多媒体课件。针对课程的教学特点,课件充分体现了宽知识、重基础的教学主旨。为了让学生掌握比较抽象费解、较难记忆、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知识点,李老师会把多年指导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时拍摄的工厂实际生产的照片放在课件里,让学生对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工厂全貌和生产产品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同时,他还结合科研,把科研上的最新成果放进多媒体课件,融入教学,让学生积累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由于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李老师的敬业还表现在对学生作业、论文的修改上。李老师经常会布置些课外作业给学生,对学生作业的批改非常用心,会很细心地指出作业的错误,并帮大家分析为什么会出错。在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指导上更不用说了。那个严格啊,是一字一句的修改。不仅要求实验数据要准确、图表要规范,句子语法、措辞都会一一改正。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虽然不是李老师指导的,也会拿去请李老师修改。
严格的老师自然会让学生又敬又怕,但也会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李老师的研究生郑辉林曾说过:“在科研上,我们很怕李老师,怕拿不出数据,就不敢马虎。”正是这种不敢马虎的态度,让李老师的学生一个个脱颖而出。卞军就是其中的一个。卞军刚读研的时候成绩并不是很好,但非常刻苦认真,经常向李老师咨询请教。在考博的前两天还向李老师咨询高分子物理的知识。他说,李老师是相当敬业的人,我们可以随时向他请教,哪怕半夜三更,我们一说实验有问题,他一定会给予解答。在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卞军去年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了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后来,李老师帮他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两所大学的专业特点,卞军选择了到中山大学读博。
李老师虽然在教学上很严格,但在生活中却非常平易近人。他很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也很谈得来。刚拿起教鞭的时候,他把学生当弟弟妹妹看待,现在年纪长了些,学生在他的眼中宛如子女。
前些年,李老师经常和学生“混”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跑步、打球。李老师最喜欢的运动是打乒乓球,且造诣甚高。他兴致一来,公然摆下擂台,向学生“叫嚣”:“谁打得赢我?”几个不怕死的家伙上台跃跃欲试,几下子就被杀得铩羽而归,从此,再没有学生敢跟他叫板乒乓球。
这两年由于承担的任务比较重,李老师和学生的直接交流少了许多,他只好利用课外的时间尽量多和学生交流,谈谈学习,谈谈工作、生活的感悟,也会聊起一些关于爱情的话题。很多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也经常通过电话、手机、E-mail等与李老师交流,商讨解决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上的难题。作为兄长,作为父辈,李老师总会尽量地为他的学生解除困惑。
徜徉在学生的海洋里是很幸福的,李老师又的确是个游泳健将。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是幸福的,得遇这样的老师。
海洋因了人的开发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我们,因了这样的老师,才长了学识和本领,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