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我国天然橡胶研究领军大旗的人们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叶 声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编者按:在十七大召开之际,光明日报第11版全版报道了我院橡胶所53年的风雨创业历程,报道了橡胶所科技人员为祖国的天然橡胶事业奋斗终身的事迹,以此作为对十七大的献礼。特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在1:170万的海南省的地图上,找不到她的名字;在3万3千多平方公里的琼州大地上,儋州市宝岛新村是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但是这里,却有着我国唯一的、也是我国最权威的热带作物科研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是她和这个院的橡胶研究所,扛起了我国天然橡胶科技事业发展的领军大旗。
也因了他们,“宝岛新村”这个诗一样优美的名字,才像一颗明珠,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宝岛上熠熠闪光。
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的诞生和发展,是和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崛起、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自豪而无愧地说,橡胶研究所的创业历程,是新中国橡胶事业发展史中特色鲜明、闪现着传奇色彩的一页!
不辱使命 献身使命
这是震撼人心的诞生。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创立,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与一个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950年,朝鲜半岛的硝烟蔓延到我国的鸭绿江边,新中国不得不面对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与战争同时进行的是,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的禁运。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被列入了封锁、禁运的名单之中。
橡胶,有人说它是植物分泌出来的金子,还有人把橡胶树上流淌出的白色胶乳比做哺育现代文明的乳汁。橡胶除了具有重要的军事用途外,其产品进入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几乎所有领域,它与钢铁、煤炭、石油被并称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四大工业原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跟上时代步伐,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橡胶是绝对不能缺少,更不能没有。尤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那个特殊的年代,它对新诞生的共和国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打破封锁,中央做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
然而,西方生物界的权威们认定:在北半球,巴西三叶橡胶树绝不能越过北纬17度线生存。直到1980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还这样写道:“橡胶树仅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北纬17度以内。”对自然条件选择性极强的橡胶树来说,这个论断不无它的科学依据,也就是说,我国现有植胶区不适宜种植橡胶树。
为了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突破西方生物界权威们划定的“禁区”,1954年4月,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即今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前身)诞生了。1958年,研究所从广州迁至现址,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一批热农专家、科技人员,在这个使命下集结起来,义无反顾地来到祖国南疆,和广大农垦人一起,开始了一场为新中国橡胶事业奋斗的绿色征程。一部新中国橡胶史也以撼人心魄的力量在这里叙写。
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儋县(现儋州市)宝岛新村这片贫瘠荒凉的处女地,每个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艰苦创业的真正含义。且不说橡胶研究毫无基础,缺少最基本的设备,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资借鉴,就是环境落差的巨大,也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荆棘遍地,杂草丛生,蓬蒿蔽野,虫蛇窜行,猛兽出没,瘴疠成瘟,台风肆虐,雷电殁击,还有土匪特务的偷袭破坏。热科院和橡胶所的科技人员和员工经受着种种磨难和生死的考验。环境的艰险是考验,生活条件的困苦也是考验。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木薯或挖的野菜;住的是自己动手砍柴搭盖的茅草房,小的三人一间,大些的四五人一间;用电靠自己购置的柴油发电机;用水靠打井……真正的“一穷二白”、真正的艰苦创业!艰苦到一年难得吃两顿饱饭,艰苦到有时一晚要起几次抗台风、搭几次茅草房……
困难没有消磨橡胶所人的意志,没有泯灭他们攻取科研难关的激情。从天然橡胶研究起家的热科院和主攻橡胶的主力军、橡胶所的科技人员,怀着共同的理想,肩负着同一使命,以豪迈的激情为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才智,以自己的人生磨难,去换取祖国橡胶事业的辉煌。
热科院和橡胶所,汇聚了许多风华正茂、激情澎湃的青年学者和学生,他们对橡胶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初的研究只能从了解橡胶开始。他们中的不少人用两条腿跑遍了华南5万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边陲极地。一顶帐篷、一块油布、一把雨伞、一袋干粮,伴随着他们度过了无数个勘察橡胶宜林地和选育良种的艰苦岁月。我国橡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国热带作物研究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黄宗道和我国橡胶育种科研的奠基人之一的刘松泉,就是经过这艰苦环境淘洗锤打出来的蜚声世界橡胶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是从热科院和橡胶所走出的在国内外热作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代表。
1953年4月,刚过而立之年的南京农学院青年讲师刘松泉听从党的召唤,率领全家告别金陵,南下羊城,嗣后,又会同一批专家跋山涉水、风雨兼程来到海南儋州。这里荒凉可怖,人迹罕至,环境险恶,工作艰辛。在这种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刘松泉矢志不移地开展选择优良橡胶母树工作。他们穿梭于密林中,手握砍刀披荆斩棘开路,经常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被瓢泼大雨澿淋湿的衣服还没晾干,又被汗水浸透,毒蛇、猛兽、疾病严重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刘松泉就这样几乎跑遍了海南所有的胶园,从383个小胶园中选出了近200株优良母树,繁殖无性系,接着又开展育种工作。但是这样出生入死地拼搏了6年,换来的却是沉痛的失败!但刘松泉不气馁,不消沉,不止步。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一个信念:国不可一日无胶,无胶则无国防,无胶则无国威,一定要把橡胶的优良品种研发出来,发展我国的橡胶生产,他坚信他们的努力会有好的结果的。
面对杂草丛生的荒地而去憧憬和播种自己还看不见的花朵,这需要有一颗乐观的心,高远的心,坚韧的心,不朽的心。
只要心中有花,什么样的荒地上都能春色满园。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行。刘松泉终于成功了。1974年,他同技工一道从6年生高产树基部取幼态休眠芽,接在大砧木上获得成功;1986年,又从已知高产的12年和14年生实生树基部取芽芽接成功。当刘松泉向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报告我国对巴西橡胶阶段发育变化的研究成果时,得到了国际橡胶组织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阶段发育这一困扰橡胶科技界半个世纪的世界难题被中国学者攻克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橡胶育种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高产幼态道路,而且在于它可以使橡胶林木返老还童,单株产量可以成倍地增加。
刘松泉40年来钟情于橡胶事业,无论自然风暴的吹打或是政治风暴的考验;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不改初衷。即使病危在床,在生命弥留之际,心里还想着橡胶研究的课题,忘不了橡胶事业这个永恒的追求。他一生成果卓著,为橡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担任热科院橡胶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理事。他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成为研究员、教授,他的成果多次获国家、省部奖,1991年又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还是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在别人眼里,他已是功成名就,可他没有一刻松懈自己的努力,他说:“现在仍有许多任务等待我去完成,只要我还有一份热就让它在橡胶事业上闪光。”1990年5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到热科院视察同院专家座谈,在听了刘松泉等专家汇报后说:“刘松泉老教授,你们艰苦创业,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我听了都很感动。”
拥有坚定信念的人,他所释放的能量是难以估量的。当年,刘松泉离开南京、广州时,都有人对他离开繁华的大城市去与荒野作伴不理解,有人惊诧:“老刘,那儿是安家的地方吗?你就不怕出广州容易进广州难?”刘松泉回答:“1948年我在白色恐怖中冒着被国民党杀头的危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贡献到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中吗?现在正是党最需要我的时候,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只怕橡胶研究上不去,误了国家大事,别的不在乎。”
这就是信念,是使命感,责任感。
在热科院橡胶研究所,像刘松泉这样罄力以赴地为橡胶事业无私奉献的专家学者不是一两个,而是一个团队。
2007年2月27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热科院橡胶所的科研成果“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1973至2005年间,为海南、云南、广东3省的农垦系统增收节支达103.55亿元。这是热科院继天然橡胶北移种植成功和国外高产品种引进、改良成功后,我国天然橡胶科研领域中取得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做为这个科研项目第一完成人的许闻献研究员,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在新割制改革最终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时,62岁的他却永远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橡胶事业。就在他逝世前,还利用两次化疗间的时间写出了近两万字的学术论文《我国橡胶树割制改革30年》,系统地总结了我国30年来割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今后的割制改革提出了设想。
还有被称为“橡胶夫妻”的郝秉中、吴继林研究员,一直在橡胶研究所做着并不“显眼”但又是橡胶研究必不可少的热带树木丰产、优质栽培的基础研究,无怨无悔地为我国橡胶事业默默地燃烧自己。他们放弃了北京农业大学那样良好条件下的工作,来到海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周恩来总理1960年2月9日视察热农院校时,为热农院校题写的“儋州立业,宝岛生根”的题词。1973年,当吴继林决心下定后,好友劝她三思而行,她十分坚定地说:“为了发展天然橡胶和建设海南,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已在那里艰苦奋斗了十多年,如著名的彭光钦、黄宗道等教授,何康院校长,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的爱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也在那里工作了9年。我能与他一起研究热带植物,再艰苦也是幸福的。”
他们默默无私的奉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受到了们的尊敬和景仰。去年 9月7日,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授予这对“橡胶夫妻”世界橡胶研究的最高奖项――2枚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
还有郑学勤、陆行政、周钟毓等橡胶所的一批老专家和魏小弟、林位夫、黄华孙等新一代科技人员。他们视橡胶为生命,他们用汗水、用鲜血,用青春和生命,守望着自己钟情的事业,面对使命,他们义无反顾地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肩负使命,不辱使命,献身使命,创造了许许多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辉煌业绩,突破了巴西三叶橡胶树的生命禁区,使被西方生物界权威专家判定的没有一寸土地能成活橡胶树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产胶大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创造了一个“绿色革命”的世界奇迹。这些,足可以写成一部气壮山河的巨著。但任何艰辛悲壮的描写,都无法再现当时亲身参加这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绿色革命”的人们的真实感受;都无法再现在这伟大的绿色征程中燃烧的激情、悲壮的牺牲、愁苦的坎坷、惨痛的教训、成功的喜悦……所有这一切,都浓缩在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之中。他们把自己燃烧成一支支熊熊的火炬,照耀着我国天然橡胶事业更加灿烂的未来之路。是他们在多方艰难的前进足迹中留下了启迪后人前进的“热科院”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正是橡胶研究所在发展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风雨沧桑颜色新
以不屈的信念、无畏的勇气承担起发展我国橡胶科技事业历史使命的橡胶研究所,走过了半个世纪艰辛而光辉的历程。
五十三年,橡胶所的确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变得越来越好;橡胶所人也变得更加自信、从容了。
但也有没变的。不变的还是对事业锲而不舍地追求;是独领风骚地扛起橡胶科研领军大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才使橡胶所历经风雨沧桑不断走向辉煌。高素质人才是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即使有最先进的设备,最好的条件,也不会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而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使命感,树立敢于跨越、敢于突破、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心是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今天,我们谈论橡胶树北移、在我国大面积种植成功;谈论橡胶树选育种的巨大成就;谈论橡胶树割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似乎比较轻松和司空见惯,但是回到五十多年前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谈何容易,我们的科学家所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自信心、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是多么让人敬佩!
虽然说一个地域的人文环境,必然孕育出这个环境里的人文精神,但领导的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和引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热科院的首任院长、原农业部部长何康以及他的继任黄宗道、吕飞杰、余让水,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表率、引导作用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至今人们谈起来还五内俱热,敬佩之至。他们是在忧劳中实现了热农院校的创业,在后来者的眼里,他们不仅是行政、业务上的领军人,也是精神上的领军人,他们在热农院校人心目中,是一面永远光辉的旗帜。
接力棒传到年轻的王庆煌手里,他把前任优秀的精神品格传承和延续了下来。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好钻研和务实的风格,成为王庆煌工作的指导原则。
早在1995年,他担任热科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所长时,就以犀利的思想和智慧的语言响亮提出:“搞科研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领军热农院校后,反复地阐明这一点。他多次强调如何紧紧围绕我国热带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把论文写在48万平方公里的热区大地上,让1.2亿热区农民奔小康。他深沉而激情澎湃地说:“这是热科院的责任和使命!”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无论其哲学内涵或思想命题,在热科院、在橡胶所的发展中,都闪耀着里程碑式的光芒。
这是热科院科技工作中一个插曲,它从某个方面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内涵。
2005年,一场不期而遇的灾害考验着热科院的科技人员。
9月26日凌晨,32年未遇的12级台风“达维”登陆海南,兴风作浪、肆行无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26日上午,王庆煌再次召集热农院校部门负责人紧急会议,部署救灾工作,当即组成“热农院校科技救灾专家服务队”,分赴受灾严重的市县。
橡胶所所长黄华孙率领橡胶专家一行21人,以橡胶所人特有的形象奔赴救灾最前线。专家们紧紧盯着沿途的橡胶林,在车上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橡胶树抗风栽培的问题还是非常复杂,抗风品种107在不同环境风害情况明显不同,在一些林段存树率还不如600,”“看来经过修枝的600存树率还不错”,“今后还必须继续加强抗风栽培技术研究 ……”
专家们到受灾地后,顾不上吃午饭就深入到胶林里去。胶农一见专家便围上来,着急地问:“树成这样了,还能救活吗?”橡胶所党总支书记魏小弟细细察看了受灾的树后,郑重地说:“能,我保证一定能救活!”接着,他捡起一根树枝当教鞭,挑了几棵树当典型例子现场讲解起来。他的讲解,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海南省领导对“科技救灾”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热农院校在最重要的时刻,显示出了科研单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橡胶所的科技人员常常泡在橡胶林中,从这头忙到那头,从那头观察到这头。他们在观察着,思索着,紧锁的眉头里拧出一个个科研新课题。汗水淌在泥土里,心贴近了植胶人,感受着在酷暑难耐的季节里植胶人挥汗如雨的辛劳。他们在周而复始的平凡生活中被感动着,又带着这种滋润心田的感动,深深地爱着这些植胶人,爱着这些橡胶树,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精神得到升华,成果也得以丰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意义,在这里也得到彰显。
王庆煌是一个视责任如泰山的领导。他说,“院长不是一个权力,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他的“权力观”,也是他的一种人生境界。他把共产党人的这份责任扛在肩上,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智慧倾注在这份责任中。
他就任院长后,用了两年时间成功地申报了我国唯一的“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此,他付出了不少心血,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不仅出思路,而且参与其中,扑下身子去干。这个“中心”的申报成功,将使包括橡胶在内的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正是他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踏实的工作和务实的作风,影响着包括橡胶所在内的热科院的科技人员和员工,才使上下聚气完神,心劲合一,历经沧桑而颜色新。
一级带一级,一级影响一级,橡胶所历任领导和现任领导,也都在身体力行中去竭力追求完善的精神境界。他们在做好表率作用的同时,还经常在橡胶所开展理想教育、使命教育、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创业时留下的火种还在燃烧,创业时留下的精神还在照耀,而又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因而这个所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和昂扬的斗志。
53年,就这样走了过来。一路心血,一路汗水;一步一个闪光的脚印,一步一个成功的记录。而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饱含着农业部和海南省各有关部门的呵爱,也得到了各植胶区产业部门和全国广大植胶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支持、鞭策和鼓舞推动着橡胶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橡胶所建所53年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30多项,获国家、部、省级成果奖近100项,其中“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和“橡胶树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分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达世界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和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多数成果已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为地处热带北缘的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橡胶树花药体细胞植株的培育及橡胶树产量早期预测方法等对缩短橡胶树育种年限、促进橡胶树育种工作直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橡胶树遗传育种方法与技术、橡胶树抗性栽培、橡胶树采胶制度与技术、橡胶树死皮防治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橡胶所53年,深深烙印着历史辉煌的足迹。
五十三年的艰辛与悲壮,五十三年的激情与奉献,五十三年的欢乐与自豪,五十三年的光荣与梦想,书写了橡胶所一页不平凡的历史,也形成了橡胶所人独特的精神传统,展示了橡胶所的真正神韵。
事业,在一往无前地延伸,橡胶所人还在义无反顾地追求,精神将得以传承和弘扬。
大海无垠,水浪淊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在农业部的领导下,已迈上新征程。新世纪他们将迎着风浪前进,去铸就新的辉煌。
编者按:在十七大召开之际,光明日报第11版全版报道了我院橡胶所53年的风雨创业历程,报道了橡胶所科技人员为祖国的天然橡胶事业奋斗终身的事迹,以此作为对十七大的献礼。特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在1:170万的海南省的地图上,找不到她的名字;在3万3千多平方公里的琼州大地上,儋州市宝岛新村是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但是这里,却有着我国唯一的、也是我国最权威的热带作物科研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是她和这个院的橡胶研究所,扛起了我国天然橡胶科技事业发展的领军大旗。
也因了他们,“宝岛新村”这个诗一样优美的名字,才像一颗明珠,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宝岛上熠熠闪光。
热科院橡胶研究所的诞生和发展,是和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崛起、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自豪而无愧地说,橡胶研究所的创业历程,是新中国橡胶事业发展史中特色鲜明、闪现着传奇色彩的一页!
不辱使命 献身使命
这是震撼人心的诞生。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创立,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与一个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950年,朝鲜半岛的硝烟蔓延到我国的鸭绿江边,新中国不得不面对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与战争同时进行的是,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的禁运。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被列入了封锁、禁运的名单之中。
橡胶,有人说它是植物分泌出来的金子,还有人把橡胶树上流淌出的白色胶乳比做哺育现代文明的乳汁。橡胶除了具有重要的军事用途外,其产品进入了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几乎所有领域,它与钢铁、煤炭、石油被并称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四大工业原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跟上时代步伐,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橡胶是绝对不能缺少,更不能没有。尤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那个特殊的年代,它对新诞生的共和国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打破封锁,中央做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
然而,西方生物界的权威们认定:在北半球,巴西三叶橡胶树绝不能越过北纬17度线生存。直到1980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还这样写道:“橡胶树仅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北纬17度以内。”对自然条件选择性极强的橡胶树来说,这个论断不无它的科学依据,也就是说,我国现有植胶区不适宜种植橡胶树。
为了落实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突破西方生物界权威们划定的“禁区”,1954年4月,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即今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前身)诞生了。1958年,研究所从广州迁至现址,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一批热农专家、科技人员,在这个使命下集结起来,义无反顾地来到祖国南疆,和广大农垦人一起,开始了一场为新中国橡胶事业奋斗的绿色征程。一部新中国橡胶史也以撼人心魄的力量在这里叙写。
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儋县(现儋州市)宝岛新村这片贫瘠荒凉的处女地,每个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了艰苦创业的真正含义。且不说橡胶研究毫无基础,缺少最基本的设备,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资借鉴,就是环境落差的巨大,也是人们难以想象的。荆棘遍地,杂草丛生,蓬蒿蔽野,虫蛇窜行,猛兽出没,瘴疠成瘟,台风肆虐,雷电殁击,还有土匪特务的偷袭破坏。热科院和橡胶所的科技人员和员工经受着种种磨难和生死的考验。环境的艰险是考验,生活条件的困苦也是考验。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木薯或挖的野菜;住的是自己动手砍柴搭盖的茅草房,小的三人一间,大些的四五人一间;用电靠自己购置的柴油发电机;用水靠打井……真正的“一穷二白”、真正的艰苦创业!艰苦到一年难得吃两顿饱饭,艰苦到有时一晚要起几次抗台风、搭几次茅草房……
困难没有消磨橡胶所人的意志,没有泯灭他们攻取科研难关的激情。从天然橡胶研究起家的热科院和主攻橡胶的主力军、橡胶所的科技人员,怀着共同的理想,肩负着同一使命,以豪迈的激情为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和才智,以自己的人生磨难,去换取祖国橡胶事业的辉煌。
热科院和橡胶所,汇聚了许多风华正茂、激情澎湃的青年学者和学生,他们对橡胶是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初的研究只能从了解橡胶开始。他们中的不少人用两条腿跑遍了华南5万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边陲极地。一顶帐篷、一块油布、一把雨伞、一袋干粮,伴随着他们度过了无数个勘察橡胶宜林地和选育良种的艰苦岁月。我国橡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国热带作物研究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黄宗道和我国橡胶育种科研的奠基人之一的刘松泉,就是经过这艰苦环境淘洗锤打出来的蜚声世界橡胶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是从热科院和橡胶所走出的在国内外热作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代表。
1953年4月,刚过而立之年的南京农学院青年讲师刘松泉听从党的召唤,率领全家告别金陵,南下羊城,嗣后,又会同一批专家跋山涉水、风雨兼程来到海南儋州。这里荒凉可怖,人迹罕至,环境险恶,工作艰辛。在这种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刘松泉矢志不移地开展选择优良橡胶母树工作。他们穿梭于密林中,手握砍刀披荆斩棘开路,经常的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被瓢泼大雨澿淋湿的衣服还没晾干,又被汗水浸透,毒蛇、猛兽、疾病严重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刘松泉就这样几乎跑遍了海南所有的胶园,从383个小胶园中选出了近200株优良母树,繁殖无性系,接着又开展育种工作。但是这样出生入死地拼搏了6年,换来的却是沉痛的失败!但刘松泉不气馁,不消沉,不止步。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一个信念:国不可一日无胶,无胶则无国防,无胶则无国威,一定要把橡胶的优良品种研发出来,发展我国的橡胶生产,他坚信他们的努力会有好的结果的。
面对杂草丛生的荒地而去憧憬和播种自己还看不见的花朵,这需要有一颗乐观的心,高远的心,坚韧的心,不朽的心。
只要心中有花,什么样的荒地上都能春色满园。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行。刘松泉终于成功了。1974年,他同技工一道从6年生高产树基部取幼态休眠芽,接在大砧木上获得成功;1986年,又从已知高产的12年和14年生实生树基部取芽芽接成功。当刘松泉向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报告我国对巴西橡胶阶段发育变化的研究成果时,得到了国际橡胶组织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阶段发育这一困扰橡胶科技界半个世纪的世界难题被中国学者攻克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橡胶育种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高产幼态道路,而且在于它可以使橡胶林木返老还童,单株产量可以成倍地增加。
刘松泉40年来钟情于橡胶事业,无论自然风暴的吹打或是政治风暴的考验;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不改初衷。即使病危在床,在生命弥留之际,心里还想着橡胶研究的课题,忘不了橡胶事业这个永恒的追求。他一生成果卓著,为橡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担任热科院橡胶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理事。他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成为研究员、教授,他的成果多次获国家、省部奖,1991年又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还是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在别人眼里,他已是功成名就,可他没有一刻松懈自己的努力,他说:“现在仍有许多任务等待我去完成,只要我还有一份热就让它在橡胶事业上闪光。”1990年5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到热科院视察同院专家座谈,在听了刘松泉等专家汇报后说:“刘松泉老教授,你们艰苦创业,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我听了都很感动。”
拥有坚定信念的人,他所释放的能量是难以估量的。当年,刘松泉离开南京、广州时,都有人对他离开繁华的大城市去与荒野作伴不理解,有人惊诧:“老刘,那儿是安家的地方吗?你就不怕出广州容易进广州难?”刘松泉回答:“1948年我在白色恐怖中冒着被国民党杀头的危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贡献到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中吗?现在正是党最需要我的时候,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只怕橡胶研究上不去,误了国家大事,别的不在乎。”
这就是信念,是使命感,责任感。
在热科院橡胶研究所,像刘松泉这样罄力以赴地为橡胶事业无私奉献的专家学者不是一两个,而是一个团队。
2007年2月27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热科院橡胶所的科研成果“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1973至2005年间,为海南、云南、广东3省的农垦系统增收节支达103.55亿元。这是热科院继天然橡胶北移种植成功和国外高产品种引进、改良成功后,我国天然橡胶科研领域中取得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做为这个科研项目第一完成人的许闻献研究员,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在新割制改革最终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时,62岁的他却永远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橡胶事业。就在他逝世前,还利用两次化疗间的时间写出了近两万字的学术论文《我国橡胶树割制改革30年》,系统地总结了我国30年来割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今后的割制改革提出了设想。
还有被称为“橡胶夫妻”的郝秉中、吴继林研究员,一直在橡胶研究所做着并不“显眼”但又是橡胶研究必不可少的热带树木丰产、优质栽培的基础研究,无怨无悔地为我国橡胶事业默默地燃烧自己。他们放弃了北京农业大学那样良好条件下的工作,来到海南,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周恩来总理1960年2月9日视察热农院校时,为热农院校题写的“儋州立业,宝岛生根”的题词。1973年,当吴继林决心下定后,好友劝她三思而行,她十分坚定地说:“为了发展天然橡胶和建设海南,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已在那里艰苦奋斗了十多年,如著名的彭光钦、黄宗道等教授,何康院校长,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的爱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也在那里工作了9年。我能与他一起研究热带植物,再艰苦也是幸福的。”
他们默默无私的奉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受到了们的尊敬和景仰。去年 9月7日,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授予这对“橡胶夫妻”世界橡胶研究的最高奖项――2枚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
还有郑学勤、陆行政、周钟毓等橡胶所的一批老专家和魏小弟、林位夫、黄华孙等新一代科技人员。他们视橡胶为生命,他们用汗水、用鲜血,用青春和生命,守望着自己钟情的事业,面对使命,他们义无反顾地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肩负使命,不辱使命,献身使命,创造了许许多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辉煌业绩,突破了巴西三叶橡胶树的生命禁区,使被西方生物界权威专家判定的没有一寸土地能成活橡胶树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产胶大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创造了一个“绿色革命”的世界奇迹。这些,足可以写成一部气壮山河的巨著。但任何艰辛悲壮的描写,都无法再现当时亲身参加这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绿色革命”的人们的真实感受;都无法再现在这伟大的绿色征程中燃烧的激情、悲壮的牺牲、愁苦的坎坷、惨痛的教训、成功的喜悦……所有这一切,都浓缩在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之中。他们把自己燃烧成一支支熊熊的火炬,照耀着我国天然橡胶事业更加灿烂的未来之路。是他们在多方艰难的前进足迹中留下了启迪后人前进的“热科院”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这正是橡胶研究所在发展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风雨沧桑颜色新
以不屈的信念、无畏的勇气承担起发展我国橡胶科技事业历史使命的橡胶研究所,走过了半个世纪艰辛而光辉的历程。
五十三年,橡胶所的确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变得越来越好;橡胶所人也变得更加自信、从容了。
但也有没变的。不变的还是对事业锲而不舍地追求;是独领风骚地扛起橡胶科研领军大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才使橡胶所历经风雨沧桑不断走向辉煌。高素质人才是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即使有最先进的设备,最好的条件,也不会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而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使命感,树立敢于跨越、敢于突破、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心是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今天,我们谈论橡胶树北移、在我国大面积种植成功;谈论橡胶树选育种的巨大成就;谈论橡胶树割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似乎比较轻松和司空见惯,但是回到五十多年前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谈何容易,我们的科学家所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民族自信心、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是多么让人敬佩!
虽然说一个地域的人文环境,必然孕育出这个环境里的人文精神,但领导的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和引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热科院的首任院长、原农业部部长何康以及他的继任黄宗道、吕飞杰、余让水,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表率、引导作用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至今人们谈起来还五内俱热,敬佩之至。他们是在忧劳中实现了热农院校的创业,在后来者的眼里,他们不仅是行政、业务上的领军人,也是精神上的领军人,他们在热农院校人心目中,是一面永远光辉的旗帜。
接力棒传到年轻的王庆煌手里,他把前任优秀的精神品格传承和延续了下来。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好钻研和务实的风格,成为王庆煌工作的指导原则。
早在1995年,他担任热科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所长时,就以犀利的思想和智慧的语言响亮提出:“搞科研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领军热农院校后,反复地阐明这一点。他多次强调如何紧紧围绕我国热带农业生产实际,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把论文写在48万平方公里的热区大地上,让1.2亿热区农民奔小康。他深沉而激情澎湃地说:“这是热科院的责任和使命!”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无论其哲学内涵或思想命题,在热科院、在橡胶所的发展中,都闪耀着里程碑式的光芒。
这是热科院科技工作中一个插曲,它从某个方面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内涵。
2005年,一场不期而遇的灾害考验着热科院的科技人员。
9月26日凌晨,32年未遇的12级台风“达维”登陆海南,兴风作浪、肆行无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26日上午,王庆煌再次召集热农院校部门负责人紧急会议,部署救灾工作,当即组成“热农院校科技救灾专家服务队”,分赴受灾严重的市县。
橡胶所所长黄华孙率领橡胶专家一行21人,以橡胶所人特有的形象奔赴救灾最前线。专家们紧紧盯着沿途的橡胶林,在车上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橡胶树抗风栽培的问题还是非常复杂,抗风品种107在不同环境风害情况明显不同,在一些林段存树率还不如600,”“看来经过修枝的600存树率还不错”,“今后还必须继续加强抗风栽培技术研究 ……”
专家们到受灾地后,顾不上吃午饭就深入到胶林里去。胶农一见专家便围上来,着急地问:“树成这样了,还能救活吗?”橡胶所党总支书记魏小弟细细察看了受灾的树后,郑重地说:“能,我保证一定能救活!”接着,他捡起一根树枝当教鞭,挑了几棵树当典型例子现场讲解起来。他的讲解,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海南省领导对“科技救灾”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热农院校在最重要的时刻,显示出了科研单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橡胶所的科技人员常常泡在橡胶林中,从这头忙到那头,从那头观察到这头。他们在观察着,思索着,紧锁的眉头里拧出一个个科研新课题。汗水淌在泥土里,心贴近了植胶人,感受着在酷暑难耐的季节里植胶人挥汗如雨的辛劳。他们在周而复始的平凡生活中被感动着,又带着这种滋润心田的感动,深深地爱着这些植胶人,爱着这些橡胶树,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精神得到升华,成果也得以丰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意义,在这里也得到彰显。
王庆煌是一个视责任如泰山的领导。他说,“院长不是一个权力,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他的“权力观”,也是他的一种人生境界。他把共产党人的这份责任扛在肩上,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智慧倾注在这份责任中。
他就任院长后,用了两年时间成功地申报了我国唯一的“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此,他付出了不少心血,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不仅出思路,而且参与其中,扑下身子去干。这个“中心”的申报成功,将使包括橡胶在内的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正是他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踏实的工作和务实的作风,影响着包括橡胶所在内的热科院的科技人员和员工,才使上下聚气完神,心劲合一,历经沧桑而颜色新。
一级带一级,一级影响一级,橡胶所历任领导和现任领导,也都在身体力行中去竭力追求完善的精神境界。他们在做好表率作用的同时,还经常在橡胶所开展理想教育、使命教育、传统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创业时留下的火种还在燃烧,创业时留下的精神还在照耀,而又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因而这个所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和昂扬的斗志。
53年,就这样走了过来。一路心血,一路汗水;一步一个闪光的脚印,一步一个成功的记录。而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饱含着农业部和海南省各有关部门的呵爱,也得到了各植胶区产业部门和全国广大植胶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的支持、鞭策和鼓舞推动着橡胶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橡胶所建所53年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30多项,获国家、部、省级成果奖近100项,其中“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和“橡胶树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分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达世界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和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多数成果已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为地处热带北缘的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橡胶树花药体细胞植株的培育及橡胶树产量早期预测方法等对缩短橡胶树育种年限、促进橡胶树育种工作直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橡胶树遗传育种方法与技术、橡胶树抗性栽培、橡胶树采胶制度与技术、橡胶树死皮防治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橡胶所53年,深深烙印着历史辉煌的足迹。
五十三年的艰辛与悲壮,五十三年的激情与奉献,五十三年的欢乐与自豪,五十三年的光荣与梦想,书写了橡胶所一页不平凡的历史,也形成了橡胶所人独特的精神传统,展示了橡胶所的真正神韵。
事业,在一往无前地延伸,橡胶所人还在义无反顾地追求,精神将得以传承和弘扬。
大海无垠,水浪淊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在农业部的领导下,已迈上新征程。新世纪他们将迎着风浪前进,去铸就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