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所五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过验收
3月15日,由加工所李积华研究员主持的“香蕉粉制备新工艺及其营养学评价”、余和平研究员主持的“壳聚糖改善医用导尿管抗凝血性能的研究”、张北龙研究员主持的“恒粘天然橡胶老化特性的研究”、王平粤副研究员主持的“一种新方法—用橡胶动态粘度和ML(1+4)100℃值测试分子量的研究”以及罗勇悦副研究员主持的“天然橡胶材料抗菌性研究”通过了海南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验收会由海南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蒙巍副处长主持,郭安平副院长、加工所黄茂芳所长、彭政书记出席了项目验收会。
验收会现场
“香蕉粉制备新工艺及其营养学评价”项目开发了一种香蕉粉连续化冷加工联合喷雾干燥技术,研制出香蕉粉产品,品质优于传统喷雾干燥技术生产的产品,技术应用前景良好。该项目较系统地分析了香蕉成熟过程中的总酸、可溶性糖、微量元素形态等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香蕉果肉低温酶解模型和基于体外消化模型的果肉微量元素形态分析方法。
“壳聚糖改善医用导尿管抗凝血性能的研究”项目通过酰化反应在壳聚糖表面引入丁酰基,赋予壳聚糖抗凝血性能,并采用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对天然胶乳进行接枝改性,改善了胶膜亲水性能和抗凝血性能。该项目通过低温等离子体激发在天然胶乳预硫化胶膜表面形成活性基团,再利用紫外光引发,实现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在胶膜表面的接枝共聚。经过表面处理后,胶膜表面水接触角由95±5o下降至58.6o,血小板吸附数量显著减少。该项目还通过共混方式制备了预硫化天然胶乳/壳聚糖共混胶膜,改善了硫化胶膜定伸应力、抗撕裂强度及耐老化性能。
“恒粘天然橡胶老化特性的研究”项目选取了7种恒粘剂制备恒粘天然橡胶,研究恒粘剂种类和用量与恒粘天然橡胶的粘弹性能、硫化特性、力学性能的关系,以及抗热氧、光氧、臭氧老化特性。研究表明:盐酸联胺和硫酸联胺可使NR的门尼粘度上升。盐酸氨基脲和苯胺能使恒粘NR获得理想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抗热氧、光氧、臭氧老化等性能;恒粘NR的动态性能和分子量及其分布有关,硫化特性与恒粘剂的种类及用量有关,这两种恒粘剂可使NR获得自防护功能。
“一种新方法—用橡胶动态粘度和ML(1+4)100℃值测试分子量的研究”项目采用Mark-Houwink方程η=kMa描述天然橡胶和环氧化天然橡胶的分子量与门尼粘度和动态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用门尼粘度仪测试的门尼粘度和橡胶加工分析仪测试的动态粘度来计算天然橡胶和环氧化天然橡胶分子量的新方法。
“天然橡胶材料抗菌性研究”项目从目前广泛应用于塑料、陶瓷及涂料等行业的抗菌剂中筛选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良好的耐候性、低挥发性、低毒性和与NR较好相容的抗菌剂加入到NR。通过“胶乳共混”的湿法工艺制备抗菌NR材料,研究抗菌剂在工艺各个过程中的分布形态、相容性并优化工艺条件。该项目还研究了不同工艺和抗菌剂制备得到的各种抗菌NR材料的抗菌性能、物理力学性能、稳定性能的变化,为进一步调控抗菌NR材料的性能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