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鲜切叶面临三重关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 海南日报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生产规模小 销售渠道窄 产品包装差
海南鲜切叶面临三重关
我省发展阴生切叶花卉有独特的优势,海南热照好、雨量足,所产的鲜切叶色泽光鲜、规格整齐,在花卉界素有“云南鲜切花,海南鲜切叶”之说。然而我省的鲜切叶也因为长期受生产规模小,销售渠道窄,产品包装差等困扰,没有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海南鲜切叶成专营品
我国花卉产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起步,与世界花卉贸易额以每年10%的增长速度成正比,花卉生产面积也出现每年两位数的增幅。近年来,随着北方主要花卉市场对热带切叶花卉的逐渐认同,我省切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去年春节期间,出现了上海、北京、沈阳、郑州等大城市花商抢购海南龟背竹的现象,前后三、四个月间,我省生产的90余万支龟背竹全部脱销。根据调查,我省的鱼尾葵叶和散尾葵叶,在很多大中城市几乎是专营产品。
专家介绍说,我省绝大部分鲜切叶主要供给城市是北京和上海,这两年价格比较平稳,尤其在冬天,价格好的散尾葵能卖到每支0.7元左右。
鲜切叶产业未长大
与市场的强劲需求不相称的是,我省鲜切叶的产量到去年以前,占不到全国总产量的20%。
我省的鲜切叶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海口海府地区、三亚、五指山及部分农场等,记者了解到,海口桂林洋附近有一个鲜切叶收购集散地,所收购鱼尾葵等大部分是周边市县村民利用农闲在林间采集的野生鲜叶。有专家分析说,我省切叶生产的一大特点是农户容易介入,以个人分散种植方式参与生产的比重大。据省花协统计,我省花卉生产企业有2330家,生产面积1.34万亩,其中种植面积在67亩以上的花卉生产者仅120家,切叶的生产面积不足千亩。产量小直接造成我省切叶生产品种少,技术及市场对包装质量要求不高,营销市场不规范等落后局面。
我省花卉产业的主要销售形式是产销分离,绝大部分产品是分散的收购商自行收购后,再向岛外联系市场、组织发售。存在较大利润空间的销售环节,没有给我省鲜切叶生产者带来驱动力,也制约了我省鲜切叶迅速上轨道的发展。
两年前,日本花商看好海南的散尾葵,但当时整个海南也不能组织到1个货柜的合格产品,痛失出口创汇的时机。到了今天,虽然种植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产量和质量还是与出口标准有差距。在海口地区的生产者,为减低成本,用廉价的遮阳网加上木棍、铁丝搭建生产大棚,更没有保鲜概念,包装手段落后,造成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
走专业化道路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者们利用1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广东、广西、云南、北京、上海等省区市切叶花卉产销集散地进行调研,向花卉市场管理者和经销商咨询,与有关专家及种植户等进行交流,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对各地的数据进行认真严谨的核实,在去年底对我国热作地区进行林下阴生作物产销进行了全面的论证。
专家通过调查预测,我省切叶的发展规模从现有的900多亩再扩大2到3倍都是可行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应该是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走专业化的道路。提高海南花卉的科技含量,把组培快繁作为“第一工序”来抓,做到种苗自给,成立专业化、工厂化的种子种苗生产企业。同时加强花卉市场体系建设。
这首先要建成一定的社会服务体系。生产企业寻找新品种以增强市场竞争力,销售商期盼新品种以获取市场份额。但新品种的引种、试种、选育、推广等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工作,需要科研、生产等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多方协作。如何形成鲜切叶的分级、包装、储运等各环节的服务配套,在鲜切叶生产中如何加强管理、技术指导和工作流程标准化等,现阶段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http://www.hndaily.com.cn/200402/ca342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