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夫妻:并株连理胶林秀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 苏晓杰/图 范南虹/文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正如故去的周恩来总理来两院考察时留下的题词:儋州立业,宝岛生根。老夫妻也在这生了根,一生无怨无悔。
郝秉中、吴继林夫妇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研究员,一生致力于橡胶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去年9月7日,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授予他们世界橡胶研究的最高奖项———2枚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以奖励两人在橡胶细胞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去年12月16日下午6时许,记者走进儋州市宝岛新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教授郝秉中夫妇的家,年近七旬的郝教授正在窗前为妻子吴继林剪指甲。傍晚的余晖照在两位老人身上,他们像两株树,紧密地依偎着。
1964年,郝老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抱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爱国激情来到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始了橡胶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他新婚的妻子,带着不满一岁的儿子留在了北京。
“一别就是9年。”68岁的吴老笑看着丈夫,回忆起夫妇俩共同走过的42年岁月。吴老说,分别的9年里,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深,强烈希望和丈夫在一起。但是,郝秉中离不开他的橡胶事业,离不开海南的橡胶林。1973年,吴老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来到海南,和丈夫站在一起,共同从事橡胶基础理论研究。
吴老叙说的时候,郝老静静地坐在妻子身边,任由妻子把自己带回过去的岁月。“我们一起上班,一起在实验室讨论课题,一起写论文,一起散步。因为在一起工作,我和他可以24小时在一起。”吴老告诉记者,在湛江的电子显微镜试验基地,她和丈夫一天10多个小时关在黑屋子里观察橡胶切片,沉浸在那千变万化的美丽的细胞世界中。“我感到那就是幸福,可以和丈夫一道分享工作中的喜悦,分享科学发现中的快乐。”
吴老说,在生活中,她和郝老从来没有任何争执。郝老是河南人,爱吃面食,而吴老是四川人,喜欢吃米饭。“他要吃面,我就跟着他吃面,他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郝老穿着一件手工粗糙的毛衣,针脚高低不平,疙疙瘩瘩的。“那是我给他织的,就织了这么一件。”说这话时,年近7旬的吴老羞涩地笑了。“我爱穿,穿了10多年了,穿在身上很温暖。”很少说话的郝老赶紧申明,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虽然生活中没有争执,但在工作中,吴继林常常和丈夫争论。“学术上要有争论,只有争论才有创新。工作时争论,散步时争论,很少有人能理解我们争论的快乐。”在两人的争论中,诞生了一项又一项辉煌的成果。他们以100%的成功率申报了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现了诱导橡胶乳管分化的茉莉酸,并由此引发了国际性的研究,夫妇俩在橡胶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使海南平均亩产干胶达到了77.1公斤的世界先进水平。
郝老夫妇的生活极为简单、清贫。在郝老夫妇家中,记者看到两房一厅的屋子里摆设极为简单,冰箱、电视、沙发都是旧的,床上的被褥也是旧的。厨房里,几个西红柿、一点土豆和半个包心菜。郝秉中夫妇的助手谭海燕告诉记者:“两位老人的物质要求很低,他们尽量让生活简单化,压缩生命中其他的时间开支,一心扑在工作上。”作为助手,谭海燕20年跟随郝老夫妇,为他们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为他们甘于清贫、默默奉献的精神和学术上毫无保留的博大胸怀而感动。
临别,夫妇俩握手站在门口为记者送行,微风吹动他们的白发。回首望去,他们就像两株树,两株坚韧不拔的树,紧紧站在一起,任凭风吹雨打,从枝繁叶茂的青年时代,穿过岁月的历练,走进了秋天。即使硕果累累,仍然不离不弃,彼此深爱着对方,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