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橡胶奇人

打印
【字体:
  岁末辞旧,2007年转瞬即至。匆匆过去的一年,一些人一些事,在这片热土上,烙下深深的印记。

  他们或以智慧、或以真情、或以勇气、或以挚爱……在海南前行的足音中,燃烧自己的激情。

  这一切,我们用笔和纸,忠实记录,真实还原。

  2006年的海南,因为他们充满生气,因为他们更加精彩。

  除了下面我们要讲述的15位年度人物,还有陶海林,扎根五指山,17年资助20余名学生7万多元的好老师;还有陈秋波,首位当选国际橡胶研发委员会主席的中国人……他们同样是这个年代最跳跃的音符。

  还有一些人,背影已然远去,他们的音容依旧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模范纪检监察干部林建智、舍己救人优秀青年熊家维……

  囿于版面,不能一一记录。但2006的海南,感谢他们!



  郑学勤 我国著名天然橡胶、热带作物科学家,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联合国FAO技术顾问,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热带特异生物资源研究所课题组项目带头人。

  这是位精神矍铄、身体矫健的老人,他充足的智慧不会让旁人感觉到压力,相反,他明亮的目光中偶尔会闪出一丝狡黠,不时还会用轻松的语调调侃几句。

  今年11月15日,郑学勤教授从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首设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成为我省第一位获该基金奖的科学家。

  “创新,与人体需求紧密联系。”郑学勤用这句话来说明他最近所从事研究项目的指向,而我们又何尝不可以用这句话来解读这位科学家的科研乃至人生理念。

  喜欢研究新课题

  今年77岁的郑学勤,橡胶研究连获5个国家级重奖,香蕉研究奠定了我省香蕉产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成为生物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最成功的例子,先后获得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特等奖和二等奖;荔枝研究获国家863计划和农业部跨越计划两个国家项目的支持。现在他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抗氧化剂的保健食品及药品的研究。

  郑学勤在生物技术领域里开辟多个研究方向,他自我评价:我喜欢开始新的研究。他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也是海南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现任国家农业部“948”香蕉项目首席专家张锡炎认为,这是一个科学家敏锐、执着和组织能力的综合体现。

  张锡炎这样描述自己的导师:“他能敏锐地觉察到很多科研方向,而且很多方向他都开了好头,要是有人继续往下做的话,都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今年77岁的郑学勤,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来到海南参与创建华南热作两院工作,与橡胶事业结缘。他把橡胶学科的整体水平、细胞、分子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了系统的开拓性发展。

  发轫于橡胶研究,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郑学勤又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他通过对香蕉、菠萝、荔枝等热带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向科学界和各级政府展示了海南热带生物资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重要成果,引起世人对热作资源和技术的重视。

  张锡炎记得自己刚到郑教授门下时,郑学勤还只是热作两院橡胶研究所遗传育种课题组的负责人,“当时搞研究,支着一口大铁锅烧开水,给试管瓶消毒,科研条件非常简陋。”

  随着研究不断深化,成果不断涌现,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增加,10多年时间里,郑学勤带领的课题组建立起自己的“细胞”楼,全面向细胞领域进军,很快拓展到其他热作产业的开发。在此基础上,他们建起了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进入到分子领域,并逐步向海洋生物和药用生物的领域扩张。

  乐于与企业结合

  “一个科学家,要既能坐实验室,也能下到生产第一线;一项研究,要能前伸后延,拿得出一个产业来。我很重视科学家和企业的结合,科研工作者看不起产业人士,是很错误的。”郑学勤说。

  郑学勤在年近古稀时,开始了全新的无核荔枝这一热带特异生物资源研究。海南是无核荔枝的发源地,但无核荔枝嫁接成活率极低,到2000年时成活率还不到1%,技术难题使这一新特品种难以规模化推广。他通过与海南陆侨农牧开发公司联合开展无核荔枝研究,最终掌握了无核荔枝的自主知识产权,使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嫁接成活率上升到85%,取得了充分的市场主动权。去年无核荔枝的总产量达10万公斤,市场售价为每公斤10美元。现该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农业部跨越计划。

  在谈论科技与产业的关系时,郑学勤说,两者要想结合得好,中间是有很多门道的,企业有时候一开始是不太相信科技的,要说服企业,需要科研人员下很多功夫。

  记者请郑教授透露点经验,谁知他笑眯眯地说:“这我可不能告诉你,这是企业机密。”记者不放弃,想继续问,郑教授说:“我是个老演员啦,知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我是不会掉进你们记者设的‘圈套’的。”

  擅长找到平衡点

  年近耄耋的郑学勤仍然保持着充沛的工作热情。

  他身边的人说,郑教授有时还可以连续开夜车,甚至干通宵,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投入新的工作,这种工作强度年轻人都吃不消。

  记者在郑教授的办公室看到,成摞的材料包围了整个书桌,并堆满了半个洗手间。当记者提出想要一些何梁何利基金奖的相关材料时,郑教授轻快起身,打开一格格书柜的门,边翻边说:“我的材料我最清楚,你要什么材料尽管说,我很快就能找给你。”  

  在接受采访之前,郑教授给记者冲了杯咖啡说:“这是礼貌问题。另外,咖啡是非常好的抗氧化食品,适量喝一点,对人有好处。我喜欢抽烟,抽烟对人体有害,那么我就大量地喝茶,茶也是非常好的抗氧化食品,这样就帮助我实现身体的平衡了。抗氧化剂是我目前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但还不能跟你说太多,这要是应用到食品或者药品上,又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你看我现在,还可以用步履稳健、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这几个词形容吧?”郑教授自己总结了一套养生理论:“因为我知道生命在于平衡,做人做事,生理心理,都需要找到平衡点,才能对健康有利。我工作时要想很多事情,但我也有我的放松方式,比如钓鱼、打桌球、散步,开会对我也是种休息,因为不用太费脑筋。”

  郑学勤语录

  ——科学家也要迎合时代的变化,要清楚社会到底要什么,要进行一些对实际生产有用的研究,这样才容易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

  ——海南省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能打90分以上。海南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经费很缺乏,但海南省政府的态度很积极,也很客观,一个科研项目能不能上报到国家,拿到国家的科研经费,首先是这个科研项目本身到底有多少创新的东西,是不是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要重视科学家和企业的结合,科研工作者看不起产业人士,是很错误的。

  ——不断拼搏,悄悄前进。

  ——人生在于拼搏,生命在于平衡。

  ——创新,与人体需求紧密联系。 (陈辑)


http://hnrb.hinews.cn/php/20061231/149749.ph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