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光明日报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创建热带生态农业园纪实
生态农业:世界的潮流
12000种,这是上世纪70年代,全球用于对付害虫的农药数量;
40万吨,这是上世纪90年代,我们每年生产的农药总量。
农药的使用,给我们的农作物带来巨大的丰收,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些看上去光鲜的大米、绿油油的蔬菜、红彤彤的苹果,甚至是鲜嫩的牛肉,在送进我们的口中的时候,也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服下了慢性毒药,二恶英、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频频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成了当今人们谈之色变的词语。
农业的发展陷入新的困境,农业向何出去,全世界都在思考、探讨这个问题。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提出了“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1983年,我国明确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列,作为我国发展农业和进行农村建设的三大前提条件;1992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农业发展要达到保障社会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三大目标,逐渐成为全球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许多农场就已经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
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两高一优”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国内国际的大趋势下,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目标任务:以保持海南环境资源独特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高新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逐步走上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7年过去了,海南的“生态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在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同时,以新兴工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为亮点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全省建设了一批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区,确立了17个生态农业示范点,绿色食品产量达3万吨,产值超过1亿元。这其中,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创建的兴隆热带生态农业园就以其迷人的风姿,吸引了八方来客。
十年建设,硕果累累
“兴隆热带生态农业园”位于海南省著名风景旅游区兴隆温泉旅游区内,依托于以热带香辛料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型科研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这里交通便利,距海口市163公里,距三亚市97公里;这里东临南海、三面环山,日照充足、长夏无冬,湿度大、雨量充沛而均匀,属典型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各种热带植物的生长发育。1997年,时任香料饮料研究所所长王庆煌同志大胆改革,找准市场,依托研究所的科研优势,探索出“科研——开发——观赏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之路。经过十年发展,兴隆热带植物园已建成一座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热带生态农业园,收集保存有1200多种独具特色的热带植物种质。
目前,园区已建成六大功能区:试验示范区、植物观赏区、科技研发区、立体种养区、生态休闲区和接待服务区,各功能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亲和共生,具有较大的资源规模与丰度,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热带农业示范基地和热带农业旅游胜地。先后通过国家旅游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认定”。
十年来,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环境效益显著,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园区引种保存物种量呈上升趋势,年均植物引种增长率为14.2%;园区年均绿化增长率为7.4%,植物覆盖率达92.1%;园区空气、噪声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园区各系统、各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形成资源—>生产—>旅游—>消费—>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促进了系统内部资源的多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形成一个低排放或少排放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
——通过创建热带生态农业园,开发哝哝业科技旅游,1997-2006年,年均销售(营业)收入增长率达26.4%,累计缴纳利税1000多万元。
——借助“兴隆热带植物园”这一旅游窗口,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文化理念,推广“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以及与生态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
十年来,园区的影响日益扩大:
——现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生态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它以环境优美、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代表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
——把引进技术和品种与园区的优势条件相结合,融入到园区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促进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带动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热带生态农业园的文化渗透作用。
——把园区的建设同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生态农业的样板
从一开始,园区就立足环保、高效的建设理念,在设计上,在满足各示范功能的前提下,以热带植物为纽带,精心设计,充分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尽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获得理想的园景效果;对全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等要素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不断优化其结构,使其相互协调,协同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园区系统的整体功能。
建立了科学的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固体废弃物处理:固废物、分类垃圾桶、收集、运送至堆放场;可回收、树叶等粉碎沤肥、覆盖(其他送废品收购站出售);不可回收、委托服务公司处理。
化粪池粪水、农产品加工果皮渣、冲泡引用后的茶叶、咖啡废渣及枯枝落叶粉碎后都转化为作物肥源和覆盖物,变废为宝;树叶、修剪后草皮等运送到养殖场和鱼塘,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并提供充足饲料来源,从而形成各子系统间“代谢”和“共生”的生态链。
废水经处理后排放到氧化塘,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进一步净化,用于作物灌溉、鱼塘养殖和景观小溪流循环,实现园区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并实现资源化循坏利用。
烟尘处理:在中试加工厂咖啡焙炒车间安装消烟除尘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在基本建设工程施工当中,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加大植树造林速度,对产生噪音的设备采用减震、隔音等措施,降低噪音污染,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在47.4—47.9dB(A)之间,夜间在36.4—37.3 dB(A)之间。
开源节流,节水灌溉,开发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已建设生态湖24000 m2,建设喷灌系统工程42hm2,这种利用生态湖收集雨水,并根据不同植物(作物)的需水特性安装微喷系统,建立园区水资源循环系统,在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省肥、省钱,以及增产、增收方面效果显著。
2004年开始,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省了原加工热水所需的天然气或电能,每年可节省10多万元。
立体种养基地:建立绿色果蔬生产基地、家畜禽饲养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等,重点开展蔬菜(包括野生蔬菜)、热带果树及其他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种植;利用生态湖,开展罗非鱼、鳙鱼、鲢鱼等精密养殖,并开展家畜、家禽、蜜蜂等混合养殖;椰林间种可可,可可间种糯米香茶,槟榔林间种香草兰等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等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形成一个水体、地面立体种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域,为热嗲生态农业提供示范,并未游客考察体验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场所。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建立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苦丁茶高产、优质、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20h平方米,被海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特色热带作物产品加工基地:以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苦丁茶、糯米香茶、椰子及热带果蔬等特色热带作物综合加工工艺、配套设备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与建立等为主要研发内容,至2006年止,已研发出香草兰、咖啡、胡椒、苦丁茶、可可、椰子等系列科技产品20个品种40多种规格。研发出的系列产品极富热带特色,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商品选择权,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1997-2006年,研发的系列科技产品销售总量为800多吨,销售总额1.4亿多元,大大丰富了海南旅游商品市场,提高了热带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种植业与加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生态农业,前景光明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农业的理解。几千年来,漫长的农业发展史支撑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将我们带进了21世纪,然而当我们回望走过的历程时,才发现,我们是在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图取发展,生之养之的地和天,已经给我们无情的报复与惩罚。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告诉我们,农业,应该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共存和发展。现在,兴隆热带生态农业园的转类园、种质圃、科技创新中心等工程正在建设中。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集新优品种引进培育、标准化示范、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浓墨重彩描绘现代农业新篇章。
生态农业:世界的潮流
12000种,这是上世纪70年代,全球用于对付害虫的农药数量;
40万吨,这是上世纪90年代,我们每年生产的农药总量。
农药的使用,给我们的农作物带来巨大的丰收,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些看上去光鲜的大米、绿油油的蔬菜、红彤彤的苹果,甚至是鲜嫩的牛肉,在送进我们的口中的时候,也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服下了慢性毒药,二恶英、疯牛病、禽流感、苏丹红……频频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成了当今人们谈之色变的词语。
农业的发展陷入新的困境,农业向何出去,全世界都在思考、探讨这个问题。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提出了“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满足当代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1983年,我国明确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列,作为我国发展农业和进行农村建设的三大前提条件;1992年,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农业发展要达到保障社会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三大目标,逐渐成为全球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许多农场就已经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
在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两高一优”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种国内国际的大趋势下,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目标任务:以保持海南环境资源独特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高新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逐步走上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7年过去了,海南的“生态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在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同时,以新兴工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为亮点的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全省建设了一批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区,确立了17个生态农业示范点,绿色食品产量达3万吨,产值超过1亿元。这其中,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创建的兴隆热带生态农业园就以其迷人的风姿,吸引了八方来客。
十年建设,硕果累累
“兴隆热带生态农业园”位于海南省著名风景旅游区兴隆温泉旅游区内,依托于以热带香辛料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型科研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这里交通便利,距海口市163公里,距三亚市97公里;这里东临南海、三面环山,日照充足、长夏无冬,湿度大、雨量充沛而均匀,属典型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各种热带植物的生长发育。1997年,时任香料饮料研究所所长王庆煌同志大胆改革,找准市场,依托研究所的科研优势,探索出“科研——开发——观赏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之路。经过十年发展,兴隆热带植物园已建成一座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热带生态农业园,收集保存有1200多种独具特色的热带植物种质。
目前,园区已建成六大功能区:试验示范区、植物观赏区、科技研发区、立体种养区、生态休闲区和接待服务区,各功能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亲和共生,具有较大的资源规模与丰度,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热带农业示范基地和热带农业旅游胜地。先后通过国家旅游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认定”。
十年来,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环境效益显著,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园区引种保存物种量呈上升趋势,年均植物引种增长率为14.2%;园区年均绿化增长率为7.4%,植物覆盖率达92.1%;园区空气、噪声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园区各系统、各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形成资源—>生产—>旅游—>消费—>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促进了系统内部资源的多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形成一个低排放或少排放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
——通过创建热带生态农业园,开发哝哝业科技旅游,1997-2006年,年均销售(营业)收入增长率达26.4%,累计缴纳利税1000多万元。
——借助“兴隆热带植物园”这一旅游窗口,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文化理念,推广“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以及与生态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
十年来,园区的影响日益扩大:
——现已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生态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它以环境优美、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代表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
——把引进技术和品种与园区的优势条件相结合,融入到园区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促进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带动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热带生态农业园的文化渗透作用。
——把园区的建设同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生态农业的样板
从一开始,园区就立足环保、高效的建设理念,在设计上,在满足各示范功能的前提下,以热带植物为纽带,精心设计,充分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尽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以获得理想的园景效果;对全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等要素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不断优化其结构,使其相互协调,协同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园区系统的整体功能。
建立了科学的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固体废弃物处理:固废物、分类垃圾桶、收集、运送至堆放场;可回收、树叶等粉碎沤肥、覆盖(其他送废品收购站出售);不可回收、委托服务公司处理。
化粪池粪水、农产品加工果皮渣、冲泡引用后的茶叶、咖啡废渣及枯枝落叶粉碎后都转化为作物肥源和覆盖物,变废为宝;树叶、修剪后草皮等运送到养殖场和鱼塘,解决农业废弃物处理,并提供充足饲料来源,从而形成各子系统间“代谢”和“共生”的生态链。
废水经处理后排放到氧化塘,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进一步净化,用于作物灌溉、鱼塘养殖和景观小溪流循环,实现园区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并实现资源化循坏利用。
烟尘处理:在中试加工厂咖啡焙炒车间安装消烟除尘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在基本建设工程施工当中,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加大植树造林速度,对产生噪音的设备采用减震、隔音等措施,降低噪音污染,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在47.4—47.9dB(A)之间,夜间在36.4—37.3 dB(A)之间。
开源节流,节水灌溉,开发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已建设生态湖24000 m2,建设喷灌系统工程42hm2,这种利用生态湖收集雨水,并根据不同植物(作物)的需水特性安装微喷系统,建立园区水资源循环系统,在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省肥、省钱,以及增产、增收方面效果显著。
2004年开始,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省了原加工热水所需的天然气或电能,每年可节省10多万元。
立体种养基地:建立绿色果蔬生产基地、家畜禽饲养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等,重点开展蔬菜(包括野生蔬菜)、热带果树及其他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种植;利用生态湖,开展罗非鱼、鳙鱼、鲢鱼等精密养殖,并开展家畜、家禽、蜜蜂等混合养殖;椰林间种可可,可可间种糯米香茶,槟榔林间种香草兰等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种养等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形成一个水体、地面立体种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域,为热嗲生态农业提供示范,并未游客考察体验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场所。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建立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苦丁茶高产、优质、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20h平方米,被海南省农业厅认定为:“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特色热带作物产品加工基地:以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苦丁茶、糯米香茶、椰子及热带果蔬等特色热带作物综合加工工艺、配套设备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与建立等为主要研发内容,至2006年止,已研发出香草兰、咖啡、胡椒、苦丁茶、可可、椰子等系列科技产品20个品种40多种规格。研发出的系列产品极富热带特色,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旅游商品选择权,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1997-2006年,研发的系列科技产品销售总量为800多吨,销售总额1.4亿多元,大大丰富了海南旅游商品市场,提高了热带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种植业与加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生态农业,前景光明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农业的理解。几千年来,漫长的农业发展史支撑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将我们带进了21世纪,然而当我们回望走过的历程时,才发现,我们是在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图取发展,生之养之的地和天,已经给我们无情的报复与惩罚。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告诉我们,农业,应该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谐共存和发展。现在,兴隆热带生态农业园的转类园、种质圃、科技创新中心等工程正在建设中。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个集新优品种引进培育、标准化示范、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浓墨重彩描绘现代农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