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责任让事业发酵生香

打印
【字体:
                   ――记海南热作专家王庆煌
  有的人,你跟他打一辈子交道,却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有的人,你和他相识不久,便让你难以忘怀。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就是属于后一种人。
  这并不是因为他的一串头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农业部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专家。也不仅仅因为他有着许多闪光的、令人钦慕的荣誉:海南大特区青年建设者、海南优秀青年、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十六、十七大代表。而在于他内心深处那对热作事业执着、热烈的向往和永不满足的追求。

  1980年,16岁的他怀着对大学的憧憬来到美丽的海南岛,就读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热作栽培专业。4年的大学生活转眼便过去了。临近毕业时,许多同学纷纷要求分配到条件好的单位去工作,而王庆煌却主动要求去条件较差的华南热带农业大学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香饮所,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尽管王庆煌事先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当他走进香饮所时,心里还是凉了半截:满目破旧,最大的“优点”却是寂静――静得让人害怕。来报到的第一夜,天气闷热潮湿,王庆煌在床上辗转反侧,第一次失眠了……
  王庆煌到香饮所后,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香草兰课题组。香草兰素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美称,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海南1961年就从国外引种了香草兰,但一直没有试种成功,香草兰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尚属空白。当时,不少同事好心地劝他另选课题,认为香草兰课题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很少,很难出成果。但王庆煌却知难而上,义无反顾地专注于课题的研究。
  为了突破香草兰在海南生长、开花、结果各道难关,王庆煌和同事一道成年累月地泡在试验地里,详细观察研究香草兰的生长过程。白天顶着炎炎烈日工作,晚上还要抵挡蚊虫的叮咬和袭击。有一次,他冒雨骑摩托车到试验地观测温度、湿度,由于雨大路滑,不小心连人带车翻到水沟里,手脚多处擦伤,疼痛难忍,但为了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他坚持做完观察记录才赶到医院包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奋尝艰辛的王庆煌终于迎来了成功的喜悦:1986年香草兰在海南兴隆地区试种成功,亩产干荚18.6公斤。1987年该项目顺利通过成果鉴定,并获1990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接着,王庆煌又连续突破了香草兰栽培的关键技术,采用人工荫棚栽培的方法,植后两年开花结荚,在试验条件下,亩产干荚42公斤,高的达到70公斤,超过了国外亩产20-27公斤的水平,为我国香草兰生产作出示范和提供了种植经验。
  香草兰的栽培技术解决后,如何使香草兰产业化、商品化,又成为王庆煌探索的课题。其中,研究解决香草兰产品初加工技术是关键。香草兰鲜果没有得味,需进行发酵生香,按照有关标准,香兰素含量需在2.5%以上,而当时,海南香草兰初加工技术还是空白。王庆煌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多种方案,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予以完善。香草兰发酵生香能否成功,温度、时间、湿度的有机组合是关键环节,稍有不慎,结果截然不同。为了便于观察,王庆煌尽夜呆实验室里,每天夜里都要起来观察四、五次,常常一个晚上才睡三、四个小时。凭着特有的执著和韧劲,在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之后,王庆煌终于摸索出香草兰鲜果发酵生香的加工技术,产品质量均符合出口要求,同时,香饮所还自力更生建成了年产8吨香草兰初加工中试工厂。当时,每吨香草兰的价格是60万元。这项来之不易的成果,获1998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95年的10月,王庆煌被任命为香饮所所长。
  这可说是一项“临危受命”。他面临的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局面:事业经费严重不足,130多名职工的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一年的课题研究经费仅有四五万元,科研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职工住房破旧简陋、交通不便,只有一栋简陋的办公与实验合二为一的小楼,办公与实验设备简单、落后,无法满足研究项目的需要,工作、生活条件很差;人心涣散、精神不振,既吸引不了人才,也留不住人才,更谈不上发展……
  困难,是障碍,也是机遇、是挑战。王庆煌看到了困难,更看到了机遇和挑战。他更加明白,领导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就是为了开始一个崭新的事业,进行香饮所的二次创业,他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改革之路。与外单位联合搞开发,按市场需求研究科研重点,对所里的基地实行承包责任制……
  但随着一项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各种议论也纷至沓来。有的职工说别的单位都不搞改革,香饮所搞是领导想出风头;有的说搞科研要靠国家提供经费,用不着自己瞎忙活;甚至连个别老专家也站出来表示反对。此时的王庆煌心里却非常冷静:科技体制改革一个新生事物,要大家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他和所里其他领导反复耐心地做职工干部思想工作,陈说利弊。对有思想抵触的人,亲自上门促膝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使大家消除了思想顾虑,由不理解到理解,由消极观望到积极参与,大家的改革热情日益高涨起来。
  按照“科研――开发――观赏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香饮所进行了大胆的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每年有一个课题通过成果鉴定,组织一个短平快课题进行攻关,为生产单位解决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有一个成果转化推向生产。与此同时,所里建立起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四大作物研究中心,形成引种、选育种、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成果转化一条龙的研究体系。
  为加速三大实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他们积极争取横向科研经费。王庆煌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寻求各方面的支持。几年下来,香饮所先后争取到农业部科技兴农项目6项,科技成果转化周转资金项目3项,委托性项目2项,这11个项目共获得资金275万元。有了资金,他们乘势而上,建立了试验、示范、园林化基地。原来单一的科研格局被打破了,全新科研管理体制开创了香饮所发展的新局面。
  在进行科研体制改革的现时,王庆煌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先后在海南12个市县建立了15个技术指导、承包和生产联营点,胡椒、香草兰、咖啡、可可等科技成果推广面积达到20多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立足本所实际,发挥科研优势,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这是王庆煌早已盯准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他组织科研人员昼夜攻关,终于研制出优质咖啡、香草兰、胡椒、可可等热带果脯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已注册“兴科”牌商标,获产品外观设计专利16项。
  改革改出新机制,新投机带来新面貌。香饮所在王庆煌就任所长的1995年前,在全国1200多个农业科研所中排在千名之外,如今却跃居前列。香饮所连续三个荣获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2002年荣获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
  科技实力的增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使得人才回流,人心稳定,全所了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勃勃生机。

  2004年9月,王庆煌再次被委以重任,被任命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校长。
  面对新的岗位,他说,“组织上任命我为热农院校的院校长,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院校长不是一个权力,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新的岗位上,他把共产党人的这份责任扛在肩上,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智慧倾注在这份责任中。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三大任务,为将热农院校创建成世界一流的热带农业科教中心,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建设高水平热带农业科技教育中心;建设现代化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热带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技服务与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战略目标;他任院校长后,用了两个时间就成功申报了“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王庆煌已记不清,在“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研究过程中,他和他的同事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在对可行性报告最后定稿时,他和相关的科技人员整整三天关在办公室里,逐字逐句进行讨论、修改,自己一遍一遍地试讲。复审前一个夜晚,他们还在宾馆住地进行最后的修改、试讲,一直忙到凌晨4点。2007年4月13日,该可行性论证报告终于得到国家科技部的批准。
  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是热农院校的荣耀和骄傲,也是海南的荣耀和骄傲,更是热区的荣耀和骄傲。它在科研和生产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承担起热作科技成果开发研究和技术配套集成与创新等工作,对热区科研事业的发展、热作产业可持续发展、热作高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难以估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