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引领科技创新 助推农民增收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林红生 肖惠元 尹峰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院55周年纪实
神农氏开创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先河,创建了农耕文明;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犹如夸父追日,执着地耕耘热土,提高中国热区现代农业文明。
中国热区,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9个省区,土地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近1.7亿,多为老少边穷区域,这里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优越,发展热带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热带农业科技,对于繁荣热带农业经济,稳定国家边防意义重大。
五十五载,扎根热土,书写春秋。
今天,热科院正在加快儋州、海口、湛江、三亚(筹建)4个院区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兴隆、文昌两个窗口的对外开放;已有的14个科研机构分布在海南、广东“二省六市”,并不断向热区各省拓展延伸。它凭借科技的力量,为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确保热带农产品有效供给、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不辱使命,硕果累累
橡胶是热带植物,历史自然选择了没有冬天的海南,同时也就选择了新中国第一代热作事业的拓荒者们。
莽莽苍苍、绿涛滚滚,广袤的南中国热带、亚热带雨林是这场大战役的主战场,在祖国南方发展自己的橡胶事业,这是党中央英明的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共和国元帅叶剑英亲自任总指挥。
“……再见吧,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旗帜会照耀着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南驰的列车上,响彻云宵的是当年苏联的《共产团员之歌》。这朝气蓬勃如初升太阳的一代,正风风火火奔向南方疆场,
他们是一代爱国的学者,有刚走出校门热血方刚的大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先辈。在那激情燃烧的时代,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轰轰烈烈地集结到祖国南疆,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于祖国的橡胶事业。
很快,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了,这就是现在热科院前身,1958年搬迁到生产第一线——海南儋州,更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1994年更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从那一天开始,热科院人,以眷眷的爱国之心,戚戚的忧国之情,拳拳报国之志,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节拍。
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当时就设在广州珠江岸边英国领事馆旧址——一幢欧式二层小楼上,新中国的橡胶研究就从这里起步。对于橡皮筋、橡胶轮胎等橡胶制品,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橡胶树,大家却都很陌生。谁也没见过,没学过。一切从零开始,这是一条怎样艰难的道路!
没有资料,一片空白。他们翻遍了所能接触到的外文图书,最后找到了《三叶橡胶研究三十年》,所里立即组织专家翻译,这部印尼学者的著作,成为中国橡胶研究起步的启蒙教材。
我国天然橡胶基地的创建,历尽艰难和曲折,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在华南地区稳步发展。
按照西方生物界权威专家们认定:在北半球,巴西三叶橡胶树,绝不能越过北纬17度线生存,直到1980年第十五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还这样记载:“橡胶树仅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赤道南北纬17度线内。”果真这样,我国就根本没有种植橡胶之地,因为海南岛最南端,都超过它的界限。
寻找橡胶树的宜林地,掌握橡胶的生物习性和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发展橡胶事业的突破口。科研工作者一顶蚊帐,一块油布,一把雨伞,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足迹遍及华南五万多平方公里的热土地。
二十世纪初,海南的爱国华侨曾从国外引进橡胶树,建立胶园,尤其是儋州境内的联昌,最为繁盛。
这年春天,几辆大车,烧着木炭的辘辘大车,辗过饥渴的土地,载着肩负使命的热科院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在所长何康的率领下,风尘仆仆,从羊城广州,迢迢千里,挺进海南、挺进联昌,安营扎寨。
何康,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热科院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和单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坐落在环境异常艰苦儋州的基层单位——华南热作物科学研究所。
儋州,古称儋耳郡,自隋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这里毒虫群集,瘴疠成瘟,台风肆虐,历来是各朝各代统治者流放罪臣逆子的地方,令人谈之色变。如今,这片神秘的土地,以赤诚情怀迎接热科院——新中国第一批橡胶科技工作者。
那时的联昌,老胶园的草比人还高,一、二百斤重的大蟒蛇,盘成一堆,一口能吞下一只小黄猄。雨天里,屋里爬行的半尺多长的黑色蜈蚣,令人毛骨悚然;附近的马鹿山上成群猴子在树林里蹦跳;晚上,野猪横冲直撞,黄猄嚎叫;更有恶性虐疾横行,哪怕你再年轻力壮,发病高烧两次就会丧命。
这里生活非常艰苦。附近的牙拉河发大水时,交通断绝,吃不到大米,只能用南瓜蕃薯、木薯、革命菜(琼崖游击队充饥野菜)充饥。站里最好的房屋,算是以前留下守望橡园的一座砖瓦结构的三层炮楼,每层有5平方米,可以住人或办公,其余全是低矮茅草房。
小小的联昌站,何康率领本部的大队人马前来,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人,就很难容纳了,一间15平方米的房间,中间挂一块帘布,就得住上两家人,有的人还得住进茅草的小厨房。
更甚者,行李还来不及摊开,一场十二级台风就登门拜访。倾刻,狂风怒吼,摧枯拉朽,随之山洪爆发,大水进屋,木箱凳子像小船,全都漂浮起来,参天大树被刮倒,仅有的三口鱼塘全部崩塌。
难熬的一夜,风雨一停,又赶紧修补屋顶,翻晒行装书籍,湿漉漉的木柴烧不着,家庭小灶停炊。饭堂千辛万苦,才勉强供应两餐,从繁华广州迁来联昌,迎接他们不是喧天锣鼓,而是一场大自然的考验。
何康,文弱学者成了群众的主心骨,他以崇高的精神境界,给大家以信心和力量。就在台风登临的第二天,举办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文艺晚会。他还和 夫人登台表演,唱了戏,给受台风影响、士气低沉的人们,带来开心和欢乐,极大地鼓舞人心。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热科院人,不畏惧,不退缩,知难而进,笑对生活。
1960年2月9日,周恩来总理视察热科院。总理非常关心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一一品尝木薯、木瓜、香蕉等干部职工当时的主食,亲切地和热科院的干部职工合影留念。总理处处关心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干部职工的心中,终生难忘。临走时,总理还欣然给热科院题词:儋州立业,宝岛生根。
老一辈的革命家朱德、叶剑英、董必武、王震等,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都曾来热科院视察指导,给予极大的鼓励,成为热科院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前进的力量。
从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到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再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何康、黄宗道为代表的功勋卓著的橡胶和热作专家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正是他们几十年的奋斗,他们的科学发现和智慧,推动我国的橡胶和热作事业,在短短的50多年里取得令人刮目的成就。
黄宗道,我国橡胶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天然橡胶专家和土壤肥料专家,热带作物研究领域唯一院士,在国内外橡胶界享受崇高威望。他是热科院第二任院长。除了科学研究上起带头之外,更努力为这个团队营造一种院所文化,即长期积淀下来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建院精神。55年风雨历程,55年图强奋进,这种最具特质的建院精神,成为热科院老中青三代人勇于创新,潜心奋斗的精神力量,一直激励着热科人奋发进取。
刘松泉,是江泽民总书记高度赞扬的我国著名的橡胶选育种专家,橡胶选育种科研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在科研路上披荆斩棘,点火拓荒,就像穿越世纪的熊熊火焰,燃烧起自己的生命,被誉为“育种元勋”和“胶魂”。
许闻献,“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我国橡胶科技战线上有名的“拼命三郎”,从事橡胶树割胶生理研究,在割胶改革方面,贡献非常突出,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郑学勤,我国细胞工程著名的学者,在我国橡胶北移成功的伟绩中,有他丰厚的贡献,在国际橡胶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亚马逊河原始森林无畏的探险者,为祖国引回了三千多个种质资源材料,并对之展开研究,为我国橡胶的产量和抗寒性做出突出贡献。
被称为“橡胶夫妇”的郝秉中和吴继林,从事橡胶树结构和发育的应用基础研究,甘于寂寞,潜心研究,一干就是三十多年。2004年9月7日,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会主席坡拉沙将2004年度的两枚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分别授予郝秉中和吴继林夫妇,这是世界橡胶研究的最高奖励。
天然橡胶北移成功“创造了世界植胶史上的奇迹”,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橡胶生产大国,现种植面积1398万亩,年产天然橡胶量达60多万吨。
一代人壮丽的青春,一代人奋斗的历程,一代人的心血辉煌。
创新发展 续写新章
热科院人忠诚使命,用一步一个脚印,换来了一步一个辉煌,收获了半个多世纪的骄傲,他们在服务热区的战场上,创新发展,续写动人的新篇章。
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一大批人才在成长,形成了热科院新的创新团队,他们不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发展热作经济,而且目光远大,面向世界,取得一系列的令世人称羡的科技成就。
热科院从天然橡胶起步,不断向其他热带作物拓展,并进一步向热带畜牧和热带海洋生物等热带农业领域延伸,涵盖了热带农业涉及的各大学科。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热带作物遗传育种、热带作物栽培、热带作物初产品加工、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强大的人才队伍,使热科院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热科院先后承担的“973”、“863”项目以及国际组织资助项目等一大批国内外重大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热科院人不断攀登热带农业科技巅峰,支撑热带农业发展。橡胶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荣膺世界橡胶研究金奖,香蕉枯萎病菌基因密码的破译为控制香蕉枯萎病迎来了曙光,纳米新材料的创制开辟了热带农产品精深加工新途径。
创新,是热科院建院之本,也是热科院发展的源泉和引擎。
建院以来,热科院先后取得了8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得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橡胶树优良无性系的引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应用” 获得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研发集成及应用” 、“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40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300多项成果获部、省级奖励,物化成果137项,开发科技产品58类共174个品种,获得专利68项。
热科院,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火车头,不仅因为他们成果卓著,规模宏大,更关键的是他们弘扬建院精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天然橡胶产业。初步实现了种质材料的良种化,创立了特色的橡胶树高产、减灾栽培技术,建立了科学的病虫草害防控技术体系,形成一整套科学的采胶体系,建立了天然橡胶的产品加工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天然橡胶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监控技术体系,在橡胶树遗传育种、抗逆丰产栽培、采胶制度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热带水果产业。大规模引进、选育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促进了水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的形成。香蕉在海南省的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推广产值100多亿元。芒果、莲雾、杨桃等优稀水果新品种不断推出,丰富了热区人民的果蓝子。
——其他热作产业。选育出华南5号、6号等11个木薯新品种,在海南、广西等省区大面积推广,成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生力军。木薯规模化种植促进了加工业的纵深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形成年总产值达100亿元的朝阳产业;选育出热研2号柱花草,热研4号王草等21个热带牧草新品种,形成我国“北有苜蓿草,南有柱花草”的草业发展新结局,促进了南方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研发出香草兰、胡椒、可可、咖啡等其他热带经济作物的深加工技术,推出40多种特色科技产品,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一张名片。
——资源生态保护。牵头联合热区30家单位,构建了完整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共享利用技术体系和资源共享研究网络,形成一个由30个种质圃(库)、存量达3万份的资源保存设施群。积极开展橡胶白粉病、香蕉枯萎病、东亚飞蝗等重大病虫草害的监测、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有效地控制了重大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危害;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生物预警及防控体系,针对椰心叶甲、螺旋粉虱等外来有害生物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引进椰心叶甲天敌姬小蜂和啮小蜂,大规模生产释放,有效抑制了椰心叶甲的为害和扩散。开展热带农业废弃特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发菠萝叶、香蕉茎杆纤维提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并转化应用于生产。
——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特色与优势,与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项目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
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在刚果(布)建设中-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与尼日利亚共建木薯研究中心;数百名专家先后奋战在非洲、拉美、东南亚、南太平洋等地区援外一线。
热科院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丰硕成果,不仅给热带农业科技以支撑,催化许多创新科研成果,也培养、壮大了一支能征善战、吃苦耐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他们为了热区经济的发展,仗量热土地的匆匆履痕,镌刻在丰饶的大地上;他们牢记热科院精神,付出艰辛和汗水,把论文写在热区绿水青山阡陌大地之上。
四川省攀枝花市,热科院服务三农树起的“院市合作”典范,曾被誉为我国内陆的“海南岛”。自1997年与热科院签订了“院市”合作协议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成为遐迩闻名的科技致富典型。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在全省排名后几位,如今,已是全省最好水平。
热科院先后选派数批农业专家,挂职攀枝花科技副县长,一批批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热带植物和热带水果优良品种,建立了以芒果生产为龙头,龙眼、荔枝、香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水果基地,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热带芒果产业带,产品远销西安、北京等20多个城市。
与此同时,广西木薯、海南香蕉、云南牧草等产业也蓬勃发展,无不凝聚着热科院人的心血。
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在广大热区,热科院人默默奉献的身影,成为最壮观的风景线,成为亿万人民集体的记忆,一大批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荣获了国家级、省级各种农业科技推广奖励。
危难面前显身手,无论是2002年席卷海南全省的椰心叶甲虫入侵,2005年“达维台风”肆虐,还是2008年百年未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热科院人都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抗灾一线的最前线。
2002年6月,一场莫名的病害,悄然出现海口,向全省扩散。霎时,椰子树病了,叶子蔫了,往日的生机不见了,美丽的椰子树正面临着灭顶之灾……正在大家揪心难受时,热科院人奔赴第一线:现场考察、取样,联合攻关、研究,终于找到了:
这是一种叫椰心叶甲的外来虫害。随后,他们成功地从台湾和越南引进它的天敌——姬小蜂和啮小蜂。虫害最终得到了有力的控制。
就这样,热科院以科技支撑和果断决策,一次又一次地为民富国安御灾抗害,保驾护航,建立功业。
2005年,32年未遇的12级台风“达维”登陆海南,热科院也深遭灾难性的袭击。但他们胸怀全局,立足全省,发挥优势,进行科技救灾!组成了“海南省政府灾后农业生产科技服务队”,奔赴全省各地。
他们及时开通了4部热线咨询电话,为灾农提供咨询服务,还组织专家制作科技指导VCD教学录像带;编写橡胶、香蕉、胡椒、荔枝、龙眼、木薯、槟榔等作物风灾后处理技术资料、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料、橡胶丰产栽培技术资料等,大量印刷,免费发放。又与各市县联合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
2008年1月,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袭击了广西,危害之大、损失之惨重为50多年来所罕见。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木薯生产基地,灾后重建急如星火。热科院急人之所急,派六部大卡车,免费提供100吨木薯种苗。在发车仪式上,广西自治区农业厅长张明沛异常激动,他高声说道:祖国南海深千尺,不及热院救灾情。他非常感激热科院对口、及时而无私的帮助。
之后,热科院又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签署“亚热带作物灾后重建技术合作”协议书,通过科技支持广西灾区,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这场寒灾中,热科院派出专家15个工作组300多人次到热区8省区的35个市县开展科技技术指导和调研,发放技术资料8600多份,为海南、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捐赠了大量的橡胶种苗、木薯种苗、瓜菜种子、牧草种子等。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一处处喜人的丰收,折射出热科院人服务三农事业的决心和勇气。
历史,进入一个新起点。给热科院人一个新的梦想和追求!
热带农业虽然在我国农业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潜力大、产品种类多、用途广、附加值高、需求量大,成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50多年前,周恩来的“儋州立业,宝岛生根”激励热科院人胼手胝足、耕耘不辍,筑起一座巍峨的绿色丰碑。而今,一种新的使命在向它召唤。
“你们热科院是我国唯一的,很有特色,要办成世界一流”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殷切的希望。
“热科院要成为热带农业科技创新的‘火车头’、成果转化应用的‘排头兵’、优秀科技人才的‘孵化器’”,这是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热科院视察时寄予的期望。
新一届院领导班子适时提出“一个中心,五个基地” (即创建世界一流的热带农业科技中心,建设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热带农业人才培养基地、热带农业国际合作基地、热带农业成果转化基地、热带农业科技服务基地)的战略目标和“开放办院、特色办院、高标准办院”的办院思路。
心系国家热农事业发展的热科院领导班子和热农专家们,从全球热带农业资源和科技竞争日益加剧中,思考着未来,联合有关专家,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快扶持热带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建议》,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我国热带农业科技发展迎来了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