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科研:热带农技引领发展
本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林红生
近日,一位(儋州)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园区工人,在采摘用甘蔗渣废料做为基本培养基质生产出的平菇,每个菌棒可产1.5公斤鲜菇。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11月25日,70多位白发苍苍的热带农业科技工作者回到海南西部的儋州,参加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院55周年庆典。首任海南热带植物园“园长”的丁慎言教授,边听植物园的导游小姐介绍园内植物,边给在场者讲述当年这些树种如何漂洋过海“来”到海南热带植物园。
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南西部的垦荒史和农业史中,热带农业科技是最值得骄傲和书写的篇章之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用惊人的吃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最先进的热带农业技术研究成果引领潮流,为海南农业,乃至世界热带地区农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仅如此,海南西部还是中国南繁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一半的南繁基地位于西部。西部的乐东黎族自治县是全国最大的南繁基地县之一。
艰苦岁月中热作研究激情燃烧
海南西部的农业科技诞生在距儋州那大镇城区10多公里的一片荒山野岭上。
1957年10月,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老将军王震建议,热带农业科学研究要到温度高的地方去,于是,1958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从繁华的广州迁到偏辟的海南西部。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始建立于1954年,当时为解决种植和加工橡胶的科学技术问题,筹建时名为华南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所址设于广州。1965年后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1994年,变更为现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缺少可借鉴的基本科研资料和起码的生活物资,住茅草屋、吃野菜和自种的木薯……一大批带着梦想的科研人员就这样开始了在海南西部的农业科技“创业”。
热科院研究员俞浩回忆1950年代刚来海南西部时的情景说:“草房顶上的小蜈蚣有时落到人的肩膀上,咬一口后马上逃走,让人痛得厉害。白天小蚊蝇密集,频频叮咬人的手脸,被咬后又痛又痒,难以工作。”
热科院的老科研人员仍对当年刚来海南时砍柴的故事记忆犹新。当时,不吃食堂的各家各户要自行解决生活问题,砍柴是在海南西部搞科研的第一堂“必修课”。每到星期日,科研人员不分男女老幼,家家出人出力,带上砍刀、锯子,或远或近,四处寻找枯死的树杆或树枝,砍回或捡回当柴禾。
科技人员们在海南的西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探索出一整套适合我国华南地区自然条件的橡胶种植与初加工技术,独具中国特色的热带北缘橡胶栽培技术载入了世界天然橡胶科技史册。
除了橡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还先后诞生了800多项热带农业科技成果,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近40项,部、省级奖励300多项,物化成果137项,开发科技产品58类共174个品种,获得专利68项。
仅橡胶北移、橡胶优良品种、橡胶割制改革几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就为国家创造利税200多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影响世界热区
生活在海南西部的这些令人尊敬和称道的农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成果服务农家。
今年10月中秋节前,四川攀枝花市两批种植芒果的农户,带着自产的芒果专程飞到海南儋州拜访曾指导过他们的热带农业专家。
攀枝花市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农业发展基础差。1996年,原农业部部长何康、中科院院士卢良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黄宗道等老专家到攀枝花实地考察,认为攀枝花具有发展热带作物的条件,适合芒果生产,他们提出了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芒果生产基地的建议。
现热科院开发处处长明建鸿1997年被派往攀枝花市仁和区做挂职科技副区长,与他同去的是热科院一支农业科技团队,还有热科院的20多个芒果优良品种及2万多株种苗。从1997年前1万多亩芒果,发展到如今近20万亩规模,攀枝花市西部的一片片荒山变成花果山。每年,攀枝花的芒果刚好在海南芒果落市时登场,其品质和外型都足以和澳州芒果媲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撤拉村早先人均收入不到400元,种芒果后,全村农民纯收入人均6080元。
为加快促进海南及中国热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热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和海南省政府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以热科院为运作主体,儋州市政府参与合作的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2年组建。该园区主要依托热科院的农业科技、人才、土地、成果等资源优势,紧密围绕海南农业的主导产业,在技术组装集成、成果展示示范和良种良苗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洪溢透露,6年来,在园区内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重点转化的一些农业科技成果和项目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热研7-33-97、热研7-20-59天然橡胶新品种优质种苗和橡胶树第三代种植材料――橡胶花药体胚植株幼态嫁接种苗及其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的覆盖面已达70多万亩;甘蔗健康种苗(脱毒种苗)及其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覆盖面达到了10000多亩;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及其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面积已达10多万亩。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海南西部的科研人员,不仅立足海南,服务海南,还与世界热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输出技术,服务世界热区。
为海南西部农业插上科技之翼
海南西部虽从汉代即是海南较早开发的地区,但农业始终没有摆脱粗放的生产模式,粗放的表现便是效益低下。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在热带农业科学技术。
根植于海南西部的热带农业科技人员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今年10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代表热农院与海南西部的乐东黎族自治县签署了一份协议。根据协议,热科院的科研人员将围绕乐东香蕉、大棚哈密瓜、反季节瓜菜、木瓜、芒果、蔬菜、花卉和橡胶等主要特色作物,遴选、示范和推广科技成果支撑的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结合乐东已有的示范点,选定有代表性的自然村作为增产、增收的核心试点村,通过实施项目示范、扶持示范户、科技培训、科技咨询、专项研究、地方挂职、一帮一定点扶持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促进核心试点村作物单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在王庆煌的时间表上,将在今年底前完成与海南西部所有市、县、区的协议签署。而此前,王庆煌已代表热科院已与海南10个市县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他希望通过热科院的力量,帮助海南每一个市县打造“一县一品牌”,进行产业升级。
海南西部正依托热科院雄厚的科技力量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
据了解,海南西部6市县一区计划在3年内建立完善区域性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组织对农技人员培训,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农技人员队伍。同时,推进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筹划建设乐东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儋州西部兰花产业科技园等示范园区。
海南西部还将依托先进的热带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每个市县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而“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训、科技入户等项目的实施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和就业职能培训已经开始实施,农民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正在进行。
海南西部的制种业也将有更大的发展,临高县杂交水稻制种协会已与广西自治区种子公司签署联合建设琼北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协议,计划在海南临高县建立3万亩杂交水稻种子制种基地。
海南西部热带农业科技,将在海南西部的这一轮新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海口12月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