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五十五年风雨路 热土凝香写传奇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作者: 海南日报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祝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建所55周年

游客游览兴隆热带植物园
开垦坡地种植胡椒
国外游客在兴隆热带植物园选购科技产品
香饮所科技人员给农户发放胡椒瘟病防治手册
车间工人正在包装产品
先进的实验室
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香饮所职工自已动手建设植物园
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55年前,万宁兴隆还是一处偏僻荒凉的地方,这里荒草丛生,瘴疠逼人,生产发展水平非常落后。1957年,新中国成立8周年,也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让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历史原因,我国热区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何康看中了兴隆充足的光热资源及水资源,当年4月,何康决定在这里建设华南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兴隆试验站开展热带作物研究,开创热带香料产业,并派出了9名科技人员和10多名工人前去垦荒建站。
55年后,兴隆已是海南东部一个繁华热闹、生气蓬勃的旅游小镇,兴隆试验站也发展成为一个年收入达1.2亿元,集科研、旅游、科普示范于一体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以下简称香饮所),还创造了“以所为家、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香饮所文化。
香饮所的发展故事,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曲折故事,漫长却又让人深思感佩,是一代又一代热作科技工作者为了祖国之振兴、民族之崛起,而作出的伟大尝试和无私奉献。
改革:励精图治改革 三位一体确立
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是中国一个永恒的话题。香饮所也一直在探索改革的道路,科研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等等,随着改革的深化不断完善,获得良性发展。
1991年,香饮所的发展遭遇瓶颈,集体经济收入不高、科研经费短缺、科技条件差、职工工资都很难按时发放,人员流失非常严重。这一年,年仅28岁的王庆煌临危受命,担任副站长并主持全面工作。
年轻气盛、踌躇满志的王庆煌发誓,一定要带着全所干部职工闯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来。他与所领导集体商议决定:整合所里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基地以及收集种植各种热带植物资源,建设兴隆热带植物园,并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走“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改革发展道路。
“当时,并不是盲目提出办旅游,而是在经过市场调研和对社会现状理性分析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王庆煌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在经历近20年的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有了很大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王庆煌认为,以农业高科技含量为特色的农业科技旅游,更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农业旅游的新热点。但是,香饮所一没旅游基础设施,道路、停车场、接待能力等等;二没有旅游开发经验,旅游市场培育方面是零起点;三没有旅游开发管理人才;四没有资金。
“园区道路不完善,职工自己修;没有停车场,职工自己建;热带植物布局不合理,职工自己种自己调整。”多年过去,香饮所的干部职工,仍记得当年上下齐心、勇于进取、一门心思求改革求发展的劲头。
1997年下半年,兴隆热带植物园得到了海南省旅游局认可,批准正式向游客开放;第二年2月份又被省旅游局确定为海南省参观旅游定点单位;2002年,兴隆热带植物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点后,旅游市场终于逐渐稳定下来。
香饮所通过改革办旅游,实现了创收的目标,一举扭亏为盈。1997年,兴隆热带植物园开发经营收入147.5万元;1998年,香饮所总收入达到1246.5万元,其中兴隆热带植物园的开发性收入1023.6万元,还清了债务;到2011年,香饮所实现总收入12310多万元,获批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在研科研项目63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构建起胡椒、咖啡、香草兰三个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六个科学研究团队,走上改革、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进入全国十强农科院所。
香饮所创建了独一无二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改革模式,也成为全国科研院所叫得响的改革模式。自1996年以来,在科技部、农业部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香饮所先后被列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改革试点单位、农业部转企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科技部“九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长期试点单位之一。
发展:逢盛世求发展 深化改革成果
通过改革,全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除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生产的研究外,其产品加工的研究也不断有新成果,配合兴隆热带植物园的对外开放,也开发出了一系列热带旅游产品。1999年,香饮所对食品厂和香草兰深加工实验室进行扩建,增加生产车间400平方米,并进行装修及更新设备,并开发4种茶叶罐装产品、椰子食品2个、黑胡椒粒1个,从而使该所旅游食品、饮品达23个品种,当年“兴科”牌商标已获国家商标证书及12项外观设计专利,并获“海南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香草兰茶叶系列产品被评为海南省名优产品,香草兰深加工系列产品被评为海南特别推荐产品。
改革不可能浅尝辄止,香饮所有了更大的发展目标。2001年,在王庆煌的主导下,香饮所提出了《以产权为纽带,加速热带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试点方案》,该方案以市场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尝试以产权为纽带,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加速科技产业化发展步伐为目标的试点思路,通过资本多元化,经营多样化,实现科技产业的规范、快捷、良性发展。为了加快改革力度,成立了“香饮所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全面开展和落实改革试点方案,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先进集体”
改革成效显著,香饮所被列为“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体改专项“香饮所分流调整、机构转换试点工作”,经过分流调整,推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体制管理,研究所作为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其余人员转入植物园,并逐步尝试以产权为纽带,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在前期改革成效的基础上,香饮所继续探索“三个层次,两种机制,一个目标”的发展模式,筹建“海南兴隆热带植物园有限责任公司”,对兴隆热带植物园进行改造扩建,开拓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兴隆热带植物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现在,兴隆热带植物园占地 600亩,植物品种1200多个,划分为六大展区: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热带名优果树、热带经济林木、热带园艺植物、热带药用植物、热带珍稀植物,汇集有咖啡、胡椒、香草兰、可可等热带经济作物,以及榴莲、山竹等热带果树,保存有见血封喉等野生植物的珍稀物种,特种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
如今,走进兴隆热带植物园,浓荫蔽日,清香宜人。胡椒区、咖啡区、香草兰区、生态园区、南药区、珍稀植物区等等,一个个分区隐藏在茂密的林木之间;植物园里,人工修成的小溪呈现非常自然的状态,弯弯曲曲流向植物园的生态小湖,叮叮冬冬的流水声,伴随着植物园四周弥漫的轻音乐,让游客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感觉清凉舒畅。
走累了,游客还可以到植物园品茗处品尝用热带香料饮料植物加工成的饮料和食品,醇厚的香草兰苦丁茶、清淡的糯米香茶、香甜的可可椰奶、浓郁的咖啡、薄脆的椰子饼、风味独特的香草兰巧克力等,不仅让人唇齿生香,一洗旅途劳顿,还具有保健提神等作用。这些产品都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自己研发生产的,只能在兴隆热带植物园品尝和购买到。所以,游客在结束兴隆热带植物园之旅后,往往意犹未尽,会到园区的科技产品展示中心,大包小包购买这里特有的旅游产品,把一份兴隆独有的热带甜香打包带回去与亲朋好友分享。
科研:成果来自基层 科技助民致富
“梅花香自苦寒来”,香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同样如此,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课题组人员和全所职工的心血,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是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与付出,是厚积薄发的产物。
香饮所的科技工作者有一个优良的传统,他们的科研成果来自生产一线,来自基层,来自农民的需求,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香饮所原所长、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甚至有“泥腿子院长”的绰号。比如香饮所第一个科研成果———“胡椒丰产栽培”,是香饮所的老科技工作者,和椒农一起,共同在生产一线研发出来的。
半个多世纪里,香饮所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状况,不断调整科研及其发展方向。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胡椒、咖啡研究为主,结合橡胶、油棕、剑麻、椰子等热带作物的多种经营———上个世纪80、90年代又引种并研究香草兰———本世纪初开始引种并研究苦丁茶、糯米香茶———再到如今确立的胡椒、香草兰、咖啡、可可四大热带香料饮料作物。
科研成果来自基层又服务于基层。55年来,香饮所利用科研成果、利用科研示范基地,服务“三农”,为海南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他们为“三农”服务,不计得失、不辞辛劳,在农民最需要时,总能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他们解决技术甚至生产上的难题,让农民获得最有益的帮助,也使很多农民依靠热带香辛料作物的种植而脱贫致富。55年来,香饮所一直秉承这一宗旨,将自己的科研技术和成果,低偿甚至无偿地提供给热区农民。
直到今天,琼海、万宁、文昌等地区的农民还记得香饮所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老专家,还有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胡椒就一直是万宁农民主要的经济作物,椒农的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也是根据香饮所提供的技术规程和标准来种植的。”谈到香饮所为农民提供的服务,万宁市热作中心主任符之学很感动:“几十年如一日,香饮所的专家和农民没有距离,他们一来就和农民一样下地。”
为了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拉近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的距离,香饮所还在“十一五”期间成立了“海南省科技110香料饮料服务站”,结合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及海南省十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程等项目,在海南、云南、广西等我国热区推广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种植与加工技术成果。单单过去五年来,香饮所累计为农民举办培训班30多期,咨询、培训农民6200多人次;推广示范面积1万多公顷,辐射面积5万多公顷,示范及辐射带动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无论何时,海南一旦发生灾情,热带农业生产受损,香饮所的专家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受灾现场。“海南农民种植的热带经济作物大多是胡椒、槟榔、咖啡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技术强项,科技救灾,帮助受灾群众进行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是香饮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长邬华松说,香饮所不仅主动承担起科技救灾的责任,还捐款捐粮,帮助受灾群众渡过眼前难关。因此,在海南每次大的自然灾害中,该所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表彰。
比如,2000年10月,海南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香饮所在自身受灾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向万宁市灾区人民捐赠大米3.2万斤,职工捐款3520元,衣物932件,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还派出农业科技专家4人深入受害热作地区进行免费技术指导,帮助灾区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被万宁市委、市政府授予防风救灾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9月以来,强台风“纳沙”、强热带风暴“尼格”正面袭击海南,海南的农业生产遭受重创。香饮所心系灾区,多次派出专家队伍奔赴海南各受灾市县开展香草兰、胡椒、咖啡等作物科技救灾行动,充分体现了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望:面向世界作为 打造科研强所
55年里,香饮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香饮所的发展历史,就是新中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的发展历史,它为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科学技术贡献,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每隔五年,香饮所都给自己制定一个发展规划。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它又有了新的追求。去年,在数十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和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上,为进一步推动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以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11-2015)》的框架下,香饮所制定了《“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
“瞄准国际热带香辛饮料科学技术前沿,重点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及特色热带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遗传育种、耕作与栽培、病虫害防控、产品加工以及热带生态农业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构建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技术体系,把我所建成世界一流的热带香辛饮料行业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推动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升级,为热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这是香饮所未来五年的发展定位。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也为香饮所的发展制定了一个近期目标,要把香饮所建成“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即建设世界一流的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科技创新中心、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热带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根据这一目标,要坚持“开放办所、特色办所、高标准办所”,按照“主动出击,积极开拓,增强针对性,扩大交流、强强合作,注重实效性,加大投入,提高效益”的方针,加速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热带功能性作物和热带特色水果3个产业技术体系以及热带香料饮料作物遗传育种、耕作与栽培、病虫害防控、热带香辛饮料产品加工等6个学科体系建设。争取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快速提升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热带农业竞争力,确保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为海南国际旅游“香岛”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香饮所能有今天的成果,是老一代科研工作者打下的良好基础,五十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最后实现了厚积薄发。”看得出来,如今已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的王庆煌对香饮所至今仍有深厚的感情,热带香辛料科研仍是他情之所在。他说,香饮所不仅要为海南服务、为国家服务,也要为世界热区服务。它担负着建立世界热带一流科研中心的任务。
在科研方面,要把香饮所建设成世界一流热带香料饮料科技创新中心;在成果转化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部的平台,把香饮所打造成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在生态农业方面,要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把兴隆热带植物园建设成海南热带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典型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等,将香饮所打造成一个集科、农、工、贸、旅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集团。
这是香饮所全体干部职工共同的理想!
未来,香饮所仍将以科技之“翼”,在热带地区的灿烂阳光下,长空搏击,创造一个香气萦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