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海南蔗糖业如何寻回甜头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作者: 海南日报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目前,我省大多数糖厂已经准备“收榨”了,而一些糖厂的工人,则对明年是否还有工作表示担忧。因为本榨季,海南全省只有18家糖厂开工,比上个榨季又少了2家。而与此相伴的,则是开榨以来各地接连传出的甘蔗难卖的消息。
2010年的“糖高宗”风潮让人至今记忆犹新,我省白糖出厂价当年达到了创纪录的7800元/吨。在高糖价的刺激下,海南甘蔗种植开始了一轮恢复性增长,并在2012年遏制住了种植面积连续5年下滑、从2007年的120万亩下降到2011年的70余万亩的态势。在种植环节“触底反弹”。
然而,因需求不振导致的糖价回落并持续低迷,却让我省糖厂还没来得及高兴,便再次陷入成本倒挂的泥淖中。2012年,我省糖企亏损面超过七成,一些上规模的糖厂当年亏损逾千万元。目前,白糖的出厂价在5300元/吨上下徘徊。
“后糖高宗”时代,站在蔗糖新一轮产业复苏的十字路口,政府、企业及产业链中的相关各方,该如何面对全省60万名蔗农刚刚被激发出的种植热情?如何让支撑产业的两个轮子———种植、加工协调共进?如何破解企业成本刚性倒挂的瓶颈?这些都成为全行业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甘蔗两头都不甜 只有运输赚了钱
2月下旬,记者接到蔗农卖蔗难的反映后,赶到海口市石山镇道崖村。在现场,记者看到,不宽的村道上,上百辆载重10吨的运甘蔗卡车首尾相连,绵延几公里,一直通向远处的海口椰宝糖厂。糖厂的烟囱,正冒着滚滚白烟。
在车里等了两天一夜的蔗农老符焦虑地告诉记者,车上的甘蔗砍下来都快半个月了,先是送到龙塘糖厂,但是等了两天连车队都没有插进,只好又掉头过来准备卖给椰宝糖厂,“你看!甘蔗都变干了,缩的水都是蔗农的损失啊!我们这些小种植户,要是在家等糖厂派《砍蔗单》,到下个月都不一定能拿到,真到那时,甘蔗只能当柴烧了”。
对老符来说,3年前的好日子还历历在目:2010年,几家糖厂争相抢购甘蔗,田头收购价最高达到每吨750元,蔗农们根本不需要辛苦排队。
在临高县调楼镇美略村,蔗农曾祥代表村里的20多户蔗农,向记者道出了一肚子苦水:“糖厂虽然发了《砍蔗单》,但我们把甘蔗砍完后放在地里5天,糖厂才派车来拉,缩水损失太多了。然后厂里又把扣杂质标准定得很高,而且收购价也比去年低了50元/吨,我们辛苦一年基本赚不到钱。”
谈到生产成本,在东方市租地种了200亩甘蔗的种植大户陈谏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租地成本400元、种苗农药200元、复合肥施用两次近500元,砍甘蔗人工费每吨120元,再加上机耕费、管理用工等……去年风调雨顺收成不错,平均亩产5.5吨,算下来每亩纯收入不到600元。“我们专业种植大户有技术敢投入,都只有这么一点利润,一般农户按照平均亩产4吨计算,根本没钱赚。”
蔗农叫苦不迭,糖厂也是愁容满面。椰宝糖业是一家日榨量1200吨的小型糖厂,去年收购了5万吨甘蔗,亏损300万元。总经理陈辉来海南管理糖厂已有4个榨季了。他说:“只有一个榨季赚了钱”。
陈辉说:“现在实力小一点的糖厂很难生存。上个榨季甘蔗收购价为每吨550元,我们厂因为甘蔗质量差、糖分低,设备老旧,产糖率不到10%,也就是10吨甘蔗还产不出1吨糖,每吨糖仅原料成本就超过5500元,还不算工人的工资、加工费用等。而市场上的糖价还不到6000元/吨,生产得越多亏损得越大。从今年的行情看,又得亏损。所以厂里不敢开足马力生产,只能收购划定区域内的甘蔗,区外的实在不敢再收了。所以厂外没有按我们计划砍运的甘蔗车都排成了长龙。”
在海南省糖业协会秘书长李京看来,如果说农民和糖厂是产业链两头的话,那么现在整个甘蔗产业的两头都是苦的,“蔗糖业整个种植加工环节,只有砍甘蔗和运甘蔗的赚了钱。砍甘蔗费每吨上百元,抬上车每吨还要30元,运费每吨公里超过1.4元,这些成本都不菲。”
企业农户抱成团 东方模式不畏寒
今年,我省大多数糖厂生产热情都不高,然而记者却在东方市的海南东方糖业有限公司看到,该厂敞开收甘蔗,开足马力生产,还主动将榨期延长到4月上中旬。
正是在这家公司的带动下,2012年,东方市出现了我省近年少见的现象:不少农民开始放弃香蕉种植而改种甘蔗。该市去年共增加甘蔗种植面积5.6万亩,总面积达到8.8万亩,甘蔗产量也翻了番。
东方是我省香蕉主产区之一。按照常规观念,香蕉产值要比甘蔗高得多。然而近几年,香蕉的种植成本高达2.5元/公斤,每亩投入成本在5000元以上,但售价却连续几年低位徘徊,最低时仅0.4元/公斤,加上台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香蕉种植户吃了亏。
而与此同时,我省连续几年不断提高甘蔗收购价。以东方市为例,甘蔗收购价已逐步从2010年的310元/吨、2011年的530元/吨,提高到了去年的577.5元/吨,加上当地政府连续5年对新种甘蔗给予每吨23元的补贴,算下来,上个榨季东方市的甘蔗收购价已达到600元/吨。甘蔗种植比较效益凸显,一年时间当地有近4万亩香蕉地改种了甘蔗。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甘蔗收购价上涨,短期内导致糖厂亏损,但从长期历史经验看,原料“吃不饱”才是制约糖厂发展的根本问题。在行情最好的2011年,尽管市场糖价高涨,但我省各糖厂当时就是收不到足够的甘蔗,眼睁睁地看着盈利机会飞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甘蔗种植面积不稳定也是造成糖价周期性大起大落的关键因素。
东方糖业总经理李贵恒告诉记者,该厂过去几年的年收购量都只有十多万吨,产能长期“吃不饱”。为了扶持农民扩大种植,他们从种苗、肥料、技术全流程支持农民:去年向蔗农借出甘蔗种苗15000吨,相当于提供近千万元无息贷款;给每亩新增甘蔗田免费提供25斤复合肥,并免费运送种苗。综合计算,厂里一年向蔗农补贴了近500万元“真金白银”,而该厂的原料田也迅速从3万亩扩大到8.8万亩,甘蔗种植面积上千亩的种植大户有好几位。
李贵恒坦言,按照该厂每9吨甘蔗出1吨糖的产能计算,每吨白糖的原料成本约4500元,加上工资等企业运行成本,以及12%左右的税收,企业每生产1吨糖就要亏损400元。但为了保护蔗农的积极性,厂里对产区的40万吨甘蔗进行了全部收购。“实在加工不完,就请同属上海光明集团的白沙合水糖厂代为加工一部分。”他说,稳定住了蔗农,明年厂里完成扩产改造项目后,就有了稳定的原料保障,生产成本会明显下降。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我省制糖企业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市场网络健全的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并购整合地方小糖厂。南华集团、上海光明等大企业的下属糖厂,成为我省制糖业的主力。在这种市场自发的产业布局调整中,计划经济时期根据种植区设立的一些糖厂被并购或倒闭,直接影响到甘蔗种植面积的稳定。旧的种植计划模式逐步被打破,蔗农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东方糖厂主动补贴蔗农,扶持专业大户,与农民抱团取暖共度市场寒冬的模式,显得颇为积极。
丰产未必能丰收 刚性成本压力大
2012-2013榨季,我省甘蔗产量可达340万吨,同比增产30%;产糖量42万吨,同比增产35%,是个不折不扣的丰收年。但省糖业协会预测,今年国内外市场都是产量增加但需求持稳,尽管国家有可能收储400万吨糖,但中期看来糖价难有起色,所以今年对我省蔗农而言,是个“丰产不丰收”的年份,如若出现“糖贱伤农”的情况,我省花了5年时间才逐步恢复的甘蔗种植面积,很可能出现大幅度滑坡。
行业的冬天尚未过去,成本的刚性上升和市场的长期低迷,却已压得我省蔗糖行业喘不过气来。
据了解,近两年我省接连大幅调高甘蔗收购价,去年550元/吨、今年500元/吨的价格,在国内甘蔗产区中处于较高水平。而全球第二大产糖国印度,其国内甘蔗的收购价折合人民币仅200元/吨左右,这让印度白糖极具成本竞争优势。
甘蔗收购价不断上调,但蔗农却不是最大的受益者。高涨的农资及人力成本,吞噬了蔗农绝大部分利润。据海南省价格成本调查队调查,去年我省甘蔗亩均生产成本1557.65元,同比增加27.69%,其中人工成本增长最多,亩均雇工费用达338.83元,同比增加66.58%。受此影响,我省蔗农每亩平均净利润只有791.9元,比上年减少了8.48%。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是包括种植大户在内的平均数,要高于普通蔗农的利润水平。
一边是原料收购成本刚性上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进口和走私糖对市场冲击明显。据中糖协数据,目前进口糖的售价比国产糖的成本要低1000元/吨以上,巨大的价差不仅让进口配额制度形同虚设,走私糖也日益猖獗。去年进入国内的走私食糖高达50万至100万吨,远远超过我省蔗糖总产量。
高成本和低售价的两面夹击,使海南蔗糖业几乎变成一个没有利润弹性的产业。部分看空市场的人士甚至悲观地认为:“企业现在停产是自杀,开工生产也是自杀———慢性自杀。”
糖业金融新战场 业内认识还不足
“你知道白糖期货吗?”面对这个提问,我省蔗糖产业链上的绝大多数一线人员都是一脸茫然。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隐居幕后的金融白糖,已经日益成为搅动蔗糖实体产业的巨大推手。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计划经济时代,糖厂每年的甘蔗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策性的收购贷款,但现在则主要靠企业自筹。连续几年的行情低迷让很多中小糖厂不堪资金重负,于是被迫参与到“买卖糖花”的交易中,这是介于地下期货与抵押融资之间的一种民间金融交易。而一些小糖厂因为赌错了市场方向,导致收购资金大量亏损而被迫倒闭。
糖厂倒了,原本划向该厂销售的甘蔗没了出路,蔗农只好自己雇车向更远的糖厂交售。这一方面导致甘蔗品质下降,另一方面又打乱了其他糖厂的收购生产计划。这是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出现甘蔗难卖的重要因素。
在采访中,记者同时了解到,白糖的市场定价权,很容易被少数投资机构掌握。当年的“糖高宗”风潮,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资本在白糖供需失衡年份的一次集中操作。
记者从多位期货从业人员处了解到,白糖是季产年销的产品,而且可储藏较长时间,这为资金炒作提供了不小的空间。我国年白糖消费量约1400万吨,按照6000元/吨计算,共有约840亿元的“盘子”,而炒作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放大后,只需要十分之一即84亿元,就能将市场上的白糖货源基本掌控。
“在资本市场整体氛围配合下,只要控盘超过50%就有绝对把握,因此实际只要动用约40亿元人民币,即不到7亿美元,就可以把这个千亿产业炒得‘波涛汹涌’,这对热钱的诱惑非常大。”金融白糖对产业影响巨大,这一观点得到多位糖企高管的认可。东方糖业总裁助理何平以该厂进行分析:以今年为例,该厂计划收购40多万吨甘蔗,收购资金、运费和企业运行费,粗略计算需要近3亿元。这些钱都要在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间集中支出。而即使在白糖销售很顺利的年份,回款也在国庆节前后。3亿元资金占用大半年,仅利息成本就要上千万元,而这还只是一家中等规模糖厂的情况。一家糖业集团往往下属好几家糖厂,所以现在从事糖业的都是涉农企业里的金融大腕,不会运用各种金融手段与市场博弈很难生存。
李京等业内人士建议认为,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炒作如此轻松,必然导致价格忽高忽低。制糖企业还可以通过期货交易等方式套期保值,但千百万蔗农,就只能在价格周期性起伏的波涛中随波逐流,盲目的扩大或者缩小种植面积。而原料甘蔗供应的波动,又会进一步加剧整个蔗糖行业的不稳定。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应探索建立一支由政府控股、糖业企业参与的“糖业平准基金”,通过政府坐庄的方式,减少金融炒作对整个行业带来的炒作性动荡。
种植技术要更新 科技生产添助力
上世纪80年代,我省与广东湛江的甘蔗单产都是2-3吨/亩,但现在湛江的甘蔗亩产已普遍提高到了6吨/亩左右,我省却仅仅提高到了3.5吨/亩左右。这一数据,也低于广西、云南等产区。
是我省的生产条件不如别人吗?恰恰相反,我省的光温资源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这对光饱和点极高的甘蔗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且早在1975年,三亚的崖城小学试验田就曾创造出了亩产29.08吨的纪录。
“问题的关键在于种植技术落后。”中国热带农科院研究员杨本鹏是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成员,十多年持续研究甘蔗的生产。在他看来,我省甘蔗种植技术与很多省份有10年以上的差距。他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与瓜菜农户相比,海南蔗农得到的专业技术培训少之又少,一个简单的蔗田深耕技术,全省推广率不到30%,而广西、广东等产区却达到70%;甘蔗“双芽苗”种植技术,30年前就被证实有效,但我省近几年才推广开,比外省产区晚了10多年;在施肥方面,海南农民习惯施用一次肥,但岛外至少施两次肥;甘蔗是喜钾作物,但我省蔗农却偏重施用氮肥,导致甘蔗含糖量下降病虫害猖獗;而蔗田的测土配方工作则基本没有开展。在现在的生产水平下,普通农户每吨甘蔗利润不到200元。
杨本鹏说,如果我省能尽快推广甘蔗健康种苗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加大耕整施肥收割等农机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等,凭借海南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甘蔗平均亩产达到6-8吨非常简单,蔗农每亩纯利润可以达到1000元以上。而这些技术,在中国热科院的试验田里早已非常成熟,缺的就是推广。海南甘蔗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科技更能让糖厂成本显著下降。海南大学长期从事制糖研究的黄必春教授认为,目前,我省甘蔗的种植尽管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也只有历史高峰1987年173万亩的一半,糖厂“吃不饱”还是主要矛盾。加上我省糖厂规模普遍偏小、很多设备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直接导致白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如果省里能支持行业开展产业升级,在确保原料供应的情况下,把出糖率提高1-2%,综合成本就可以下降20%以上,全行业可迅速扭亏为盈。
海南甘蔗优势大 蔗糖产业盼突围
近一段时期以来,我省圣女果、佛手瓜、辣椒等多种农产品接连遭遇销售难,而甘蔗这种看似计划经济痕迹很重的大宗普通农产品,却击败了很多“特产作物”,成为不少农民的选择。这一现象提醒各级决策者,应重新审视我省的高效农业观。
杨本鹏等农业专家对香蕉和甘蔗种植进行了对比分析:甘蔗生产特有的半计划方式,以及与工业紧密联系的特性,使它具有了特殊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农民而言,是一种投入小、收入稳、风险小的作物。香蕉在传统观念里是高效农业,但生产成本投入大、市场价格波动大、自然因素影响大。从我省两种作物过去5年的总体投入产出计算,甘蔗的总体收益比香蕉更高。只要推广现有成熟的种植科技,让甘蔗平均亩产达到6至8吨,每亩产值就可以超过3000元,加上套种作物的产值,传统观念里粗放的甘蔗,完全可以成为让农民稳定受益的热带高效农业作物。
据了解,世界食糖人均消费量已超过23公斤,而我国只有10公斤左右,在亚洲也是靠后的。国际有关机构分析认为,全球糖消费量每年稳步增长约2%,未来10年或将出现较大的需求缺口。目前,国务院已把粮、棉、油、糖并列为国计民生重要战略农产品,要求加以重视与扶持。因此,从中长期看,我省蔗糖业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但需要警惕的是,在海外食糖猛烈倾销面前,如果不对我国脆弱的制糖业加以保护,难免重蹈大豆产业的覆辙。自主产业消失殆尽,离吃上高价糖的日子就不远了。
具体到海南,近几年,橡胶、香蕉等大宗农产品获得了大量资金扶持,但对甘蔗的种植补贴却几乎都被取消了,要靠各家糖厂补贴蔗农。统计显示,2011年,各糖企扶持蔗农的资金达2亿元。然而随着大多数糖厂陷入亏损,这种扶持已是明日黄花。
省糖业协会理事长王达洲等人认为,我省蔗糖业涉及近60万人口、近百万亩土地,甘蔗产区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相对落后的山区。种植甘蔗仅需要相对简单的种植技术,生产投入也较小,还有保底的收购价,用工也是季节性的,在目前农村劳动力日益匮乏的情况下,其综合优势日益凸显。他们建议尽快把甘蔗纳入主要农产品范畴,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补贴。同时对蔗糖企业在技改上给予必要的资金、政策倾斜,发展“蔗-糖-酒-浆-纸-生物化工”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我省蔗糖产业的突围。
(本报海口3月1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