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根扎热土 此林生芳——记橡胶所研究员林位夫
用科技将种胶“傻瓜化”,憾失奖项却无怨无悔;为推广农技长期加班,致全身免疫系统破坏却坚守一线……他是中国热科院研究员林位夫——
林位夫在向外国农科人员讲授橡胶组培苗种植、管理技术。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根扎热土 此林生芳
如果热区的土地会说话,它们会争着讲述橡胶专家林位夫的故事;如果垦区的河流会拍照,流动的河水里应有林位夫瘦削忙碌的影像;如果美万新村的胶林会张开双臂,它们一定会深情地拥抱林位夫。
“林教授生活低调朴实,工作兢兢业业,他轻名利,重研究,扎根热区农业,坚持生产一线,科研成果多为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难题服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评价林位夫,“浑身泥土味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才是农民需要的专家。”
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巧解坡地种胶水土流失问题
今年春节过后,记者走进儋州市和庆镇美万新村,这个全省有名的文明生态村胶林环绕,农民在自家小院里或休闲或忙着家务活。
“林位夫啊?认识!他是热科院橡胶所的专家,从1980年代末就到美万新村来教我们种胶割胶了。”向村民打听林位夫,年纪稍大一点的村民都认识他,还能说出关于林位夫的一两个小故事。
20多年前,美万新村很穷。“美万新村原来叫五四林场,1991年更名为美万新村。”美万新村71岁的吕朝进回忆,最穷的时候,他曾赶着牛车去拉茅草回来盖房子。如今,美万新村村民住的都是前后有庭院的小楼。
吕朝进说,当年美万新村想开荒种胶,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热科院橡胶所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帮扶,并派出专家驻村指导,其中就有林位夫。
“我与小林打交道20多年,村民也都习惯叫他小林。”吕朝进记得,1987年,林位夫到美万新村教村民橡胶栽培技术时,才20多岁。“他就住在村里,每天和村民一起劳动。”
村民杨富传和林位夫年龄相仿。“我那时是村种胶割胶的辅导员,全村人都不知道怎么种橡胶,更不懂科学管理。”
林位夫来得正及时,两个年轻人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培训村民橡胶栽培技术。“他首先帮我们更换了橡胶品种,全村统一更换7-33-97优良橡胶种植;又提出果胶套种,以短养长,我们一起去澄迈找红江橙种苗,去海口找荔枝、黄皮种苗。胶林套种热带水果,解决了美万新村橡胶苗种下后青黄不接的大难题。”
让杨富传惊喜的是,林位夫虽然年轻,但善于观察和动脑筋。美万新村坡地多,开荒种胶后水土流失严重。“一下雨,胶园就被雨水冲刷出道道深沟,河水黄得像泥浆。”
看到这种情况,林位夫提出种植香根草防治水土流失,对于坡度较陡的橡胶园,就在两行橡胶树间筑一个小平台,将其梯田化。
“这只是栽培技术上的一个小改变,却解决了水土流失的大问题。”杨富传说,如今,美万新村共种植橡胶6000多亩,不用再担心水土流失。
如今,这一技术已在热带植胶区得到推广应用。
农业科研争分夺秒 连续加班致免疫系统破坏
在他弯腰取苗时,记者发现他手臂、小腿上有大片溃烂结痂的伤痕。
“老师对很多食物都过敏,吃东西稍不注意就会引发皮肤溃烂。”林位夫的学生兼助手曾宪海告诉记者,由于高强度加班,林教授全身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免疫力低下,极易过敏。
原来,1990年代初,儋州白马井植树种草搞绿化,但那里的土壤多干旱多盐,种什么死什么,成活率极低。无奈之下,当地政府向热科院求助,林位夫接过了这一难题。为了选择合适的树种和适宜沙土的园林种植技术,他不断试验,失败了,总结经验,从头再来。“1994年那段时间,他天天上班18个小时以上,连续加班长达4个多月。”回忆过去,妻子谭海燕仍然十分心疼丈夫。在这一过程中,谭海燕发现林位夫开始对一些食物过敏,一过敏就出现皮肤溃烂、流脓的严重症状。谭海燕劝他先治疗,但他却说,这不是大毛病,找到解决方案后再去医院。
“项目结束后,他去医院治疗,医生说他耽误了病情。本来是免疫系统的小毛病,简单治疗就能好,结果拖成大病,治疗起来很复杂。”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休息,林位夫病情有所好转。
“可是,过了两三年,他为了解决橡胶栽培中出现的新问题,又疯狂加班了一段时间,导致病情复发。”谭海燕说,复发后病情更重,医生告之无法治疗。“现在,老林连许多蔬菜都不能吃,他的食谱越来越窄,炒菜只能放油盐,饮食稍不注意就过敏,人也更加消瘦。”
“他最痛苦的事就是出差,几乎每次出差回来都要大病一场。”同事张志扬记得,有一次和林位夫去云南出差,尽管吃东西非常小心,还是引起食物过敏。回琼后,林位夫手脚溃烂的皮肤几个月后才好。
“老师说,农业科研工作要争分夺秒。比如橡胶栽培中的虫害、病害等,拖不得,多耽误一天,胶农的损失就会多一些。”因此,每每遇到胶农求助,林位夫总会立即赶到现场指导,如果现场解决不了,他都会加班攻关,直到问题解决。
简单易学实用有效 林氏“傻瓜技术”深受喜爱
“林位夫研发推广的橡胶栽培技术很简单,却能有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比如,围洞法抗旱定植技术在云南就得到广泛推广。”云南农垦生产发展处副处长李传辉和林位夫是老朋友了,他戏称林位夫的科研成果为“林氏傻瓜技术”。
“云南多山,橡胶苗又大多在夏季种植。为了提高成活率,胶农不得不天天为刚种的橡胶苗浇水,劳动量大,成本高,又不节水。”围洞法抗旱定植用塑料、稻草或者竹片编一个小笼子,种植时套在橡胶幼苗外围,既防日晒,还能防水分蒸发,将橡胶成活率从不到70%提高到95%以上,种植成本节省65%以上,还省却了胶农天天浇水之苦。
再比如橡胶小筒育苗技术,都不需要农民学习。它改变了原来袋装苗的育苗方法,橡胶苗重量大大减轻,袋装苗每株重4-6公斤,小筒苗重不到1斤。“袋装苗非常笨重,一个壮劳动力一次最多只能挑8株树苗上山,但小筒苗却可挑60株幼苗,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李传辉告诉记者,小筒苗还解决了袋装苗橡胶幼苗根系横向发育的难题,其根系纵向生长,种植下去后,生长迅速,抗风力也提高数倍。去年,林位夫到云南推广小筒苗,胶农迅速接受,更新的橡胶园基本上都采用小筒苗。 如今,小筒苗在海南也推广种植了上千亩。
技术简单实用,对胶农和农场来说,是福音,但对林位夫来说,却是一种困扰,他多次错失一些科技成果大奖。比如,橡胶围洞法抗旱定植技术在参加评奖时,评委们就认为“太简单了,一看就会,都没有科学含量”,拒绝给林位夫评奖。对一位科技工作者来说,拿奖少,在争取科技项目时,就会缺少资本。
但林位夫并不后悔,也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理念。“农业科技就应该简单实用,尤其是栽培技术,直接面向农民。一项技术再好,如果农民学用困难,就不容易推广。”林位夫说,只要他的科研成果能被农民接受和喜爱,就是他拿到的最大奖杯。
(本报那大4月18日电)
林位夫部分荣誉
2001年,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
2003年,科技年活动先进个人
2005年,农业职能开发先进个人
2007年,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
2009年,全国野外科技先进工作个人
(本报记者 范南虹 实习生 林川 周清 通讯员 田婉莹)
http://hnrb.hinews.cn/html/2015-04/19/content_1_2.htm
本文被新华网、环球网等各大网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