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12位高级专家弃官从研的背后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作者: 海南日报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12位高级专家弃官从研的背后
热科院通过改革拓宽了科研人员收入,激发了创新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一位热科院椰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在实验室提取椰子肉进行分析化验。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王玉洁 通讯员 田婉莹 李莹
核心提示
今年,热科院两件出人意料的事:一是,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处级干部辞去“官职”,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二是,一位没有获得过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的专家被破格晋级为正高职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两件新鲜事正在成为一场改革的“风向标”。
今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将一些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加大重要贡献人员的收益比例。
创新驱动关键在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热科院改革从“人”入手,将资源向科研人员倾斜,去行政化、破“官本位”思想;同时也调整职称评定标准,培育一批科技、生产、服务“三农”的一线专家。
制度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现。今年以来,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将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合作企业信息库,以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灵活吸引优势企业来热科院开展科研与开发合作。热科院的探索,值得借鉴。
昔
科研与经济“两层皮”,成果转化率偏低
部分项目经费难申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近5年,椰子所加工研究室共研发出10种科研项目,其中有8项技术至今依旧‘躺’在科研人员的论文里,没能走出实验室大门。”椰子研究所加工研究室负责人介绍,如此算来,近几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到20%。
一个被普遍引用的数字是,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的统计数据,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孟晓艳说,过去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导向存在偏离现象,如成果产出主要是为了升职称、申报项目、争取经费等,导致科研单位和人员重成果产出、轻成果转化,有些科技成果根本不具转化性。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所长王富有也坦言:“科研人员研发项目、撰写科研论文、评职称、走向更高的岗位,环环相扣,不管是年轻的还是有资历的科研人员想要走向更高的岗位,就必须评职称,而评职称则需要一定的论文和专利数量。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科研人员并不会过多考虑自己所研究的科研项目对产业和市场将会带来何种影响。”
王挥,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到热科院椰子所工作,如今已3年多。属于事业单位的椰子所,职工工资基本上由财政拨付,3年来王挥的工资一直都是3000多元,今年1月评上了中级职称助理研究员,工资才涨到了4000多元。
虽然椰子研究所也有部分科技成果转化,但是技术创作团队并未获得相应的回报。根据以往的相关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处置收入如转让收入,作为非税收入,必须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王富有告诉记者,椰子所职工的工资都是由所里按照职工身份和职称发放,科研人员收入与科研成果转化并无关联。
“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没能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倾斜,不仅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部分较好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的研发和催熟。”孟晓艳说,受财政预算安排中的结构性缺陷影响,科研单位缺乏项目资金,无法开展后续研发与转化。
由热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与其他两家单位共同研究的“中棉优589”水稻新品种,今年8月一家企业以100万元获得品种使用权。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令企业青睐的水稻新品种差点就“夭折”在襁褓之中。
热科院品资所研究员尹明介绍,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水稻新品种的研究项目没有申请到国家经费,但是这个新品种表现出来的特性是非常有生产和市场价值的,耐高温、耐低温,结实率达到90%,很适合中稻生产,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在湖南省500多个品种评比中获得第一名,米的品质也很好。最后热科院支持了部分经费进行了研究,但是科研经费总是“捉襟见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尹明说。
今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解“禁区”
让科技人员从创新中获利
尹明对科研经费的着急今年有所缓解。今年8月,“中棉优589”水稻新品种100万元转让费已经到账,热科院品资所可以获得其中的50万元,这笔经费不再上缴国库,而是留给科研单位自行处置。
“除了品资所会留少部分经费作为日常经费开支及纳税等,其余则均交由科研团队支配。”尹明说,“我们计划拿出40%-50%作为科研项目基金,支持其他水稻新品种项目研究,不至于让好项目‘夭折’。”
王挥也有盼头。今年,椰子所研究的天然椰子油冷榨技术得到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在年底将得到一笔“科研成果转化的提成”。
为尹明、王挥解难的是一项制度的改革,也就是今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热科院院长王庆煌认为,《意见》出台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科研与经济“两层皮”的痼疾,通过全面创新实现从科研到效益的直通。“这是在破解科技与产业、科研收入与分配难题中解放思想的重大里程碑。”
文件中关于“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可谓给科研人员带来极大的鼓舞。要求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同时,加大重要贡献人员的收益比例,鼓励通过股权激励来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不少科研人员评价道,《意见》里一系列的举措颠覆了以前很多的“禁区”,将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多年来想说又不能明着说、想做又不敢大胆做的试探性工作,一瞬间变成有政策可依、有方针可循、有制度可靠的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性工作。
王庆煌表示,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热科院将采取下放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等措施,打通成果和收益的“任督二脉”,让每个科研人员都成为成果转化的“武林高手”。
人,是创新驱动的主体。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热科院就是从“人”入手。
今年,热科院两件出人意料的“新鲜事”,可窥其变。一是,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处级干部辞去“官职”,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二是,一位没有获得过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的专家被破格晋级为正高职称。
变
12名高级专家“弃官从研”
田间专家“破格”晋级
热科院南亚所副研究员石伟琦是12名“弃官从研”的其中一位。这位刚刚40出头的所领导班子成员,在过去的5年任职期间成绩显著,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肯定,许多人认为他“前途无量”。然而就是在这时候“辞官”了。
“考虑有二,一是管理和科研对人的要求不同,管理需要人均衡发展、处事圆融;而搞科研,则需要钻研与冒险精神。”石伟琦说,自己性格更适合做科研,如果两头兼顾,会两头都顾不好。
其二就是,热科院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让资源向科研人员倾斜,让管理人员更职业化、专业化。
“以前领导干部占用的资源多,有些领导承担或挂名的科研项目多达八九个,而现在规定处级以上干部最多只能承担一个科研项目,科级一项也不能承担。同时,管理人员不能从所从事科研平台里获取除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奖励以外的其他报酬和福利待遇。”热科院人事处处长唐冰说,“此外,我们允许科研人员带项目入股企业、创办企业等,但是管理干部不能。”
“杂事少了,可以集中精力搞科研了。”辞去所长助理,石伟琦就从办公室扎进了试验田。
“管理人才也是不可少的,实际上,我们是通过两条线进行管理。让科研人员专心从事科研时,也让管理人员安心于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各自有晋升渠道。”唐冰说。
而那位被“破格”晋级的幸运儿是热科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高景林。报名竞争正高职称的院里有60多位,但只评选15位,竞争很激烈,“我没有一个高档论文成果(署名为第一作者的省二等奖以上)”高景林说。
不过,高景林却有另外的“强项”,就是他的科研成果老百姓认可度高、社会认可度高。用高景林的话说,他的研究缺乏论文所需的精准性,但是符合田地的实践生产,研究过程也是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
高景林研究的项目是蜜蜂授粉技术。近年来,随着海南冬季瓜菜发展迅速,每到授粉时节,就出现人工荒,高景林的研究项目正好破解这道难题,同时节约了瓜农生产成本还帮助蜂农拓宽收入来源,同时在提高瓜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均有效果。
高景林从副研究员晋级为研究员,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热科院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新政策就提出,破除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的论资排辈观念,在科技、生产、服务“三农”一线的专家优先倾斜或破格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也向基层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树立以人为本、注重基层、注重业绩的用人导向。”热科院党组书记李尚兰表示。
赢
技术参股企业,科研企业实现共赢
成果费为项目后期提供资金支持
“美月”西瓜以120万元品种转让费和技术服务费转让给海南本地农业企业;以椰子油冷榨技术入股美椰公司;水稻新品种有偿转让企业;艾纳香加工技术有偿转让企业……今年,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捷报频传。
“多年的努力终于落地生根。”热科院品资所研究员党选民是“美月”西瓜的主要科研人员,今年美月西瓜被陵水润达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60万元转让费和60万元技术服务费获得品种权,并正式投入生产和市场。
农业是海南主要产业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海南瓜菜品种更新换代比较缓慢,而本地品种更是少。目前海南省种植的西瓜品种为20多年前从台湾引进的品种,在抗病虫害、品质等方面均有所下降,需要有新的品种进行调整。
“西瓜是病虫害高发的作物,农药使用量较多,而‘美月’的无土栽培,可以减少一半的农药使用量,采摘前20天,绝对不使用农药。”党选民说,之所以能够取得企业的青睐,还有“美月”的品质,糖含量达到12%-14%(一般的西瓜为10%-11%),肉质细腻爽口、皮薄,仅0.3厘米。
海南陵水润达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农业技术部经理蔡杜颖说,普通的西瓜收购价仅1.5元/斤时,海南省自主选育的新品种精品小西瓜收购价却达到7元/斤-8元/斤,每亩纯利润达到1.5万元。
而热科院椰子所的“天然椰子油冷榨技术”转化是以技术入股企业,得到了海南美椰公司25%股份。
“这是一个多赢的举措。”海南美椰公司常务副总叶跃济说;“科研单位有过硬的技术,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有优势,双方合作既能为市场带来好的产品,也为科研单位和企业带来效益。”
王富有介绍,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企业,会更贴近企业和市场,随着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变化,科研团队可以及时进行相应的技术调整,如果按照传统向国家再次申报项目再到转让企业等一系列过程,时间会拖很久,甚至在申报时就碰到难题。
高景林就深有感触。“农业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有很多的配套技术,比如蜜蜂授粉技术就会与灌溉控水等技术相关联,水份过多、蜜蜂会误以为下雨不出来授粉,而水份过少又不利于作物生长。而控水这项技术难以向财政申报项目。”高景林说,现在技术服务费的处置权交给了科研团队,我们就可以利用这部分经费逐步完善这项技术。
高景林说,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到科研单位和科研团队的意义不仅是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最关键的还是让科研人员有经费逐步完善已经投入实践中的技术。
“变化是显著的,以前不少科研人员关注的是研究课题能不能发论文、能不能评奖。而现在不少科研人员开始注重成果转化,主动与企业对接,甚至在研究项目的选题上就会主动找到企业,询问企业有什么问题。”孟晓艳说。
探
构建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搭建成果转化信息平台
“有些技术效果很好,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成本很高。实验可以不计成本,但是企业却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高景林认为,让科研人员充分参与到技术推广、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中,就能够让科研项目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其实,对接市场,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场挑战。
热科院开发处负责人表示,科研成果投向产业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政府、科技、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联动,需要专业的人才、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大量的转化资金。而科研单位自身市场经验不足,转化资金缺乏,人才短缺,相关工作面临压力。
为此,热科院探索构建“政府+科技+企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研产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的成果转化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项目推动、企业合作拉动、转化效益驱动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力量,发挥企业在生产、市场和营销上的优势,通过与企业强强联合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研单位和企业需要有一个对接的人和平台。”王富有说,科研人员对专业技术比较了解,但是对企业运作和市场等方面并不很懂,科研人员和商家直接对接就会出现困难,所以需要有人既能够懂一定的技术,又能够懂企业运作和市场需求等复合型人才作为对接的桥梁。
对照国外高校机构的技术转移中心,热科院建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做科研人员和企业需求的衔接。也就是,成果转化办工作人员将企业的需求反馈给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有针对性研发技术,科研成果研发出来后,再由成果转化办对接企业。
下一步热科院将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合作企业信息库,以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多种方式,灵活吸引优势企业来热科院开展科研与开发合作。同时,采取外包委托服务方式引进知识产权转移机构,借助专业化管理引领研发方向,进行科研成果策划,提升科研成果核心商业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对现有成果做甄选与催熟,进行二次开发及有效转化,聚集放大转化效益。(本报海口10月28日讯)
背景
今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将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加大重要贡献人员的收益比例。
由这个意见,延伸出一些改革措施:
1
下放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允许科研人员带项目入股企业、创办企业等。
2
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通过两条线进行管理。
3
破除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的论资排辈观念,在科技、生产、服务“三农”一线的专家优先倾斜或破格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4
构建“政府+科技+企业”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热科院培育的精品小西瓜。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http://hnrb.hinews.cn/html/2015-10/29/content_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