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海南农产品 莫随大流应引潮流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作者: 海南日报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农业品种老化价低伤农,何不利用南繁创新品种引领消费
海南农产品:莫随大流应引潮流
■ 本报记者 况昌勋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价格差距很大,滞销往往只是其中的某个品种。”来自江苏的经销商张以刚,在海南收购了10多年瓜菜,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说道,2014年海南厚皮泡椒跌至0.7元/斤,而薄皮泡椒是1.8元/斤。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口味在改变,瓜果菜品种也需随之更新,而海南很多农产品依然是10年、甚至20年的老品种。业内人士认为,海南需要培育一批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才能从大众农产品中脱颖而出,打出品牌。
品种老化制约产业发展
海南最具特色、种植面积达55万亩的椰子产业,每亩利润却不足600元。文昌市东郊镇是海南椰子种植重镇,东郊村委会主任符史亨说,一亩椰子平均产量为450个,收购价为1.5元/个,并且种植8年后才开始结果。
椰子沦落为低效作物,关键在于品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研究的椰子新品种,每亩产量可达1200个到2000个,且树矮方便采摘,种植3年就能够结果。万宁农户胡光宇试种了200亩,发现新品种文椰4号有淡淡的牛奶香味,鲜果地头价每个高达6元,每亩利润有5000元左右。
品种老化,在瓜果菜产业也部分存在。张以刚发现,海南瓜菜的品种普遍更新速度慢,难以适应内地市场最新的消费需求。
“中国消费市场已经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海南不少作物品种仍然很单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党选民说,例如,我省荔枝品种主要是妃子笑、荔枝王、白糖罂等,而广东除此外还有大红袍、挂绿、桂绿、白蜡子、糯米糍、将军绿、犀角子等等。
需培育海南特色品种
海南瓜果菜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晚于内地省份,海南大部分冬季瓜菜品种和部分水果品种均来自国内和东南亚一些国家。
“当时,不少人认为海南瓜菜供应北方市场应该使用北方的品种,因为符合北方人口味。”业内人士说,这种“拿来主义”确实为海南冬季瓜菜发展初期提供了捷径,但是随着北方大棚蔬菜的发展,海南与内地瓜菜“撞期”频繁,同品种竞争无优势。
记者调查也发现,过去海南不少农产品品种过于追求上市早、产量高、抗病强,往往忽略了品质和多元化。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推广荔枝时选择了广东早熟品种妃子笑,忽略了其他品种的推广,导致单一品种规模过大、产期相对集中等问题;选择西瓜品种时,又倾向于体量大、产量高的无籽西瓜,而忽略了中小型西瓜品种。
党选民说,热带农产品已由大众需求向个性需求转变,海南农业不能再“随大流”,需要培育适应本地种植的小而精的优质新品种,将海南农产品做出特色。
利用南繁引新品种
培育新品种并不容易,动辄需要十几年时间。“但是,海南拥有一个绝佳的便利,那就是南繁。”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研究员赵治海说,每年全国29个省(市、区)800多家科研院校带着新品种聚集海南,从事南繁育种,海南完全可以“近水楼台”优先选择新品种。
赵治海认为,海南可以搭建平台,依托海南省农业推广系统,以及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促进南繁新品种就地转化。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坦言,海南种植户缺乏接受新品种的意识和勇气,绝大部分瓜果菜品种都是先由内地省份种植开拓了市场,再引到海南种植,新品种推广慢,症结在于农民害怕销路不好。“任何一个新品种瓜菜推向市场,都需要时间去培育市场。”广西南宁市瓜菜经销商韦信明说,新品种市场培育需要种植户和经销商的共同合作,“以广西甜仙子毛节瓜为例,试种时经销商到上海、广东等地促销,销路打开后,双方均从新品种获益。”
http://hnrb.hinews.cn/html/2016-06/28/content_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