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详细
中国热科院在油棕油酸合成差异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椰子所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近日,中国热科院椰子所油棕研究团队在油棕油酸合成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以高油酸无籽种和低油酸薄壳种油棕为研究对象(图1),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和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通过整合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解析了油棕果实中果皮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油酸积累规律,挖掘出与油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这项研究不仅阐明了不同壳型油棕油酸合成差异的分子机制,更为培育优质高油酸油棕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该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油棕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与其它油料作物相比,具有单产高,不与粮争地等优势。和主要油料作物相比,棕榈油的组分以棕榈酸和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约50%左右,市场推广利用受限。油酸作为最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组分,其油脂更容易被人体利用,满足市场需求。但目前对油棕果肉中油酸合成差异分子机制尚未明确。


  通过代谢组结果(LC-MS)与棕榈油气相质谱检测结果(GC-MS)交叉验证,发现在三个不同的发育时期内无籽和薄壳油棕榈的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找到在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高表达的基因,并与代谢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LACS4、LACS4-1、LACS6、KasⅢ、SAD、FabD、FabB、FATB、FabI等基因与油酸存在显著相关性,其表达量影响着油棕油酸的合成。通过建立合成通路明析油棕果肉中油酸生物合成机制(图2)。本研究为揭示不同壳型油棕油酸合成差异分子机制,改良油棕脂肪酸组分,提升油棕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图片 1

图1 无籽种(a)与薄壳种(b)油棕脂肪酸与基因相关性网络热图

  

图片 2

图2 无籽种与薄壳种油棕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热图


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grated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Uncover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Oleic Acid Synthesis in Oil Palm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Shell Types”为题发表于《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徐吻和中国热科院椰子所研究实习员李欣瑜为共同一作,中国热科院叶剑秋研究员、曹红星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此研究得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海南省国际科技合作研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7892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基本概况
    • 领导集体
    • 使命标识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科技动态
    • 政策法规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事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团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刘国中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强化协同攻关机制 加快种业科技进步
  • 韩俊在海南调研时强调 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 喜报!中国热科院牵头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喜报!中国热科院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实现新突破
  • 中国热科院在油棕油酸合成差异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黄三文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热区热点

  • 海南昌江:火龙果基地灯火璀璨美如画

  • 热带水果飘香金沙江畔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聚焦

中国热科院在油棕油酸合成差异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作者: 椰子所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25-05-2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近日,中国热科院椰子所油棕研究团队在油棕油酸合成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以高油酸无籽种和低油酸薄壳种油棕为研究对象(图1),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和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通过整合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解析了油棕果实中果皮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油酸积累规律,挖掘出与油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这项研究不仅阐明了不同壳型油棕油酸合成差异的分子机制,更为培育优质高油酸油棕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该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油棕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与其它油料作物相比,具有单产高,不与粮争地等优势。和主要油料作物相比,棕榈油的组分以棕榈酸和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约50%左右,市场推广利用受限。油酸作为最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组分,其油脂更容易被人体利用,满足市场需求。但目前对油棕果肉中油酸合成差异分子机制尚未明确。


  通过代谢组结果(LC-MS)与棕榈油气相质谱检测结果(GC-MS)交叉验证,发现在三个不同的发育时期内无籽和薄壳油棕榈的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找到在油棕果实发育过程中高表达的基因,并与代谢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LACS4、LACS4-1、LACS6、KasⅢ、SAD、FabD、FabB、FATB、FabI等基因与油酸存在显著相关性,其表达量影响着油棕油酸的合成。通过建立合成通路明析油棕果肉中油酸生物合成机制(图2)。本研究为揭示不同壳型油棕油酸合成差异分子机制,改良油棕脂肪酸组分,提升油棕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图片 1

图1 无籽种(a)与薄壳种(b)油棕脂肪酸与基因相关性网络热图

  

图片 2

图2 无籽种与薄壳种油棕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热图


相关研究成果以“Integrated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Uncover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Oleic Acid Synthesis in Oil Palm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Shell Types”为题发表于《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徐吻和中国热科院椰子所研究实习员李欣瑜为共同一作,中国热科院叶剑秋研究员、曹红星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此研究得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海南省国际科技合作研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789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bgs@catas.cn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