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招聘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 培训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详细
向着太阳奔跑 科技弄潮热区——记我院湛江院区
作者:范南虹、林红生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17-11-27

  到四川攀枝花市种植芒果,结下20多年“特优芒果扶贫”之缘;到彩云之南种植澳洲坚果,播撒科技的种子;到东南亚、非洲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他们立足湛江,从这里走向世界热区,他们是太阳的使者,驾着科技的“太阳战车”,在热区播散农业科技和财富,他们就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优秀代表——湛江院区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科技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农业部科技奖、省市科技奖……过去60年,湛江院区各单位在一片荒野上创造出热带科研奇迹,先后获得100多项科技成果奖。8月中旬,在湛江院区连续数日的采访见闻,让记者看到这奇迹背后,是湛江院区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寂寞之旅。他们耐得住农业科研的寂寞与清贫、怀抱对热区群众的爱与赤诚、始终焕发着青春的朝气和创新精神,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建设、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的群体,是热区最可爱最执着的农业科技弄潮儿。


  南亚所:执着科研出硕果  无私推广造福热区


  八月的湛江,骄阳当空。南亚所南亚热带植物园里,却有春风拂面的感觉,109科879种热带植物散发着植物特有的芬芳,并洒下一片片荫凉。60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野,杂草丛生,不通电不通自来水,进出很不方便,站在红土沙石的马路边等一个小时都没有汽车经过。如今,却是千树万树应接不暇的热带水果。


  “芒果、荔枝、油梨、澳洲坚果……,这里既是供湛江市民游玩的植物园,也是我所的种质资源圃。”南亚所所领导徐明岗、杜丽清一边带记者参观植物园,一边介绍从植物园走出去的热带水果新品种。


   “这是我所选育的‘热农一号’,外观特别漂亮,抗病性强,产量又高,果农们戏称它是芒果中的‘范冰冰’,特别受市场欢迎。”杜丽清说,南亚所选育的芒果在四川、广西、云南、海南已经打出了品牌,成为当地果农心中的 “摇钱树”。


  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决定了农业科研出成果慢,平均15-20年才能出一个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穷其一生致力研究,也没有一项科技成果。但是,在南亚所,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一代一代地传递科研的接力棒,从不间断,在传承中创新,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建所以来,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收集保存了南亚热带植物139科1437种的种质资源3000余份;选育橡胶、澳洲坚果、芒果等新品种15个;制定农业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专利47项;科技成果达120余项,获奖成果52项,多项成果填补我国热作产业发展空白。


  这一系列辉煌科研成果的背后,就是积累、传承、创新,每个人、每一项科研课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在团队之间无私地分享、传承,大大缩短了后来者的研究成果的产出。


  执着科研,是南亚所人一生的坚持。以橡胶抗寒品种、芒果优良品种的选育为例,该所从建所之初就将其列为主要研究方向。60年来,南亚所人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两个课题的研究,老科研工作者张健珍等科技人员于1973年利用橡胶品系93—114和PR107进行人工授粉杂交育种,于1978年选育出抗寒高产的“湛试327—13”。张健珍退休后,仍不忘选育橡胶抗寒新品种“湛试327—13”的试验,返聘回所继续从事科研,他临终前重病昏迷,半夜2点醒过来,对儿子说的唯一一句话是:“我育的橡胶苗长得怎么样了?”得到肯定回答后,张健珍放心地闭上眼睛,溘然长逝。


  南亚所魏永赞博士是位80后,2010年入所工作,很快就喜上欢南亚所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老中青科技工作者一代代传承帮带,年轻人能快速成长。魏永赞说,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所里的老科研工作者言传身教,毫无保留。“他们总是叮嘱我们:选育一个农业新品种不容易,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系一定不要放弃,要一代代坚持下去,观察、记录、提纯、育优,只要坚持,就能选出最适合热区种植的优良品种。”进入南亚所工作后,为了方便晚上加班,增加更多研究时间,魏永赞主动选择住南亚所职工宿舍。正是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激励和影响下,南亚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基本上都在试验室加班,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在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上,南亚所人达到目的也不收兵,不断地优化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在农业部原部长何康、中科院院士卢良恕、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宗道的引荐下,南亚所与攀枝花市结缘,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芒果扶贫”之旅。南亚所人根据攀枝花市的土壤、光温、水源等条件,为攀枝花农民选育特优芒果新品种,从1996年至2016年,“粤西一号”、“热农一号”、“红芒6号”、“凯特”等南亚所选育的20多个新品种,落户攀枝花。20年来,攀枝花市的芒果产业从个别农户的零星种植,发展到2016年末的35万亩,产量15万吨,总产值超过1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5万多元,攀枝花变成了“海拔最高、纬度最北、成熟最晚、品质特优”的芒果产地。


  “芒果开花授粉时,南亚所的专家和农民一起守在山上,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和看管果园的果农一起睡通铺。”南亚所芒果课题组首席专家姚全胜介绍,南亚所专家和攀枝花农民友情深厚,果农以能请到南亚所专家到村里授课、到家中做客为荣。还有詹儒林,是攀枝花果农心中的“大恩人”。2008年至2009年,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面积爆发芒果簇芽病,发病率30%,果农喷洒各种农药都不能控制病害蔓延。詹儒林紧急驰援,他白天采集病害样本送检,夜里查阅国外相关文献(这种芒果病害国内第一次发现),很快诊断出是簇芽病,并提出了简单易行的防治办法。原攀枝花市仁和区农技推广站站长赵家华感慨:“如果该病害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很快就会传遍整个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的芒果园,对该区域的芒果产业将造成严重打击。”


  不止攀枝花,云南、广西、海南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2013年,广西田洋县想种植南亚所新选育的“热农一号”发展芒果产业,当时“热农一号”种苗紧缺,就连修剪后的“热农一号”芽条,市场上都卖200元一斤。南亚所了解到田洋县的需求后,立即给田洋县送去600斤芽条。“热农一号”在田洋县表现良好,抗病性强,平均亩产3000斤以上,市场收购价也稳定,地头收购保持在4-5元/斤。田洋县的芒果经济带动了田东县,如今田东县已发展种植“热农一号”芒果7万亩,那金黄的芒果成了热区农民眼中的“金元宝”。


   “攀枝花模式”、“田阳县模式”,南亚所科技成果推广每至一地,都创造出新的模式。农家课堂、科技小院、专家挂职、院所+合作社、院所+公司+农民等等,每种模式因地制宜、灵活实用,对促进热区农民增收致富、培养热区科技型农民作用巨大。


  实验站:拼搏不屈建基地   示范现代农业新科技


  8月14日,在热科院湛江实验站综合试验基地,记者参观了草畜一体化示范基地、自然免耕法稻田、橡胶高产栽培示范基地。


  草畜一体化示范基地集成了多项农业科技,这里圈养着300多只黑山羊,羊栏顶棚采用了光伏硅板;羊栏下方安装可自动收集羊粪的设施;羊栏外不远处是大片绿意盎然的牧草。“这个示范基地做到污染零排放,清洁冲洗羊栏的水用来浇灌牧草,而整个基地所使用的照明、工人做饭用的电,都是沼气发电。”实验站党总支书记江汉青介绍,热带地区山多、丘陵多,这种养殖模式特别适合建在山里,既保持了环境清洁,又解决了能源问题。


  自然免耕稻田里的水稻长势很好,稻田外环绕着三米多宽的沟渠。“水沟里养着200多只鳖,它们晚上爬到稻田觅食,以田螺、小鱼或其他昆虫为食。” 实验站站长李瑞奇介绍,自然免耕法是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到城市务工,只剩下老孺妇残的情况设计的。“非常节省劳动力,不用耕田,不用插秧,不用施肥,既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收入,还可以改善土壤。”


  这片示范田是湛江实验站徐建欣博士眼里的宝贝,这个项目2016年立项,因为项目经费没有及时到位,没钱采购鸭苗、秧苗、鳖苗,但农时耽误不得。焦急的徐建欣自掏腰包搞科研,前前后后投入了6000多元。“种子种苗、生产材料、农家肥……,实验材料有些要找农民买,是小笔开支又没有发票。所以,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自己掏钱搞科研是常态,个人损失点小钱没什么,国家科研项目进度耽搁不行。”如今,徐建欣的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正和广东一家农业公司建设示范基地,准备向农户推广。


  湛江综合试验基地规整有序,接待了多个热区省份的群众前来参观,并从这里推广出去多个农业科技项目。但是,几年前,这片综合试验基地却是长满了杂草的洼地,粮食、果树以及其它经济作物都生长不好。直到2012年,实验站接手将其建设为试验基地,这里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实,湛江实验站前身是“两院”1978年设在湛江的办事处,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后勤服务的。2002年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转型为湛江实验站。初建站时,仅有办事处留下的两台386电脑勉强算科研设备,科研开展极其困难。2012年,实验站从市区搬迁到湖光农场,从南亚所划分出150亩土地建设综合试验基地,实验站的科研工作才真正有了抓手。


  湛江实验站在规划建设综合基地时,不仅充分征求实验站老同志的意见,还和老干部活动结合起来。让离退休老同志也参与建设。为了把荒地尽快建成标准化的热带农业示范基地,湛江实验站全体干部职工发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出“大礼拜”的休息制度和“打破常规过春节”,即每半个月休息一天,春节也不放假,从领导干部到试验场的工人,全部加班加点工作,垦荒、除草、搬石头、砌砖、搭架子……基地全都是大家一砖一木,一锹一土辛苦建成的。湛江实验站的老职工说,基地就像自己的家,退休了还时不时回基地转一转,看看橡胶树是不是长高了长壮了?水稻是不是该收割了?“实验站建这个综合基地可不容易,几次三番刚建好就遇上台风,然后是灭顶之灾,又几次三番从头再来建设。”湛江实验站原招待所所长邱雪华说,好在实验站的人都很坚韧、不服输,再多波折也挺过来了。


  2015年,彩虹台风重创湛江,基地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台风刚过,全站人员不用通知,不约而同跑到基地察看灾情:大棚垮了,橡胶树拦腰折断、羊栏被掀了顶、牧草倒伏……大家含着泪,一点点收拾灾后残局,把有用的材料集中到一起,为了节省重建费用,还去废品购站购以五毛一斤买回大批废铁,自己重新焊接。一年半过去,一个新的综合试验基地又回来了。


  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帮助实验站克服种种困难,把一项项科研成果送到了热区农民手中。湖光农场志满墟的吴宏龙和实验站科研人员一起,在村里建了黑山羊养殖示范点。“示范点是周围30多个农户合作建立的,每年可出栏5000头黑山羊,农户每年都能分红。现在,示范点还和实验站一起研究生产固元粉糕,进行羊制品深加工。”吴宏龙说,草畜一体化养殖,关键技术是牧草的储存技术。因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天雨水光热充足,牧草疯长,养殖场的羊吃不完,但到了冬天牧草生长速度放慢,牧草又不够吃。实验站摸索出了一条牧草发酵技术,把夏天吃不完的牧草真空发酵后保管起来。经过发酵的牧草营养价值更高,羊吃起来也觉得口感好。湖光农场8队的周光,在实验站的指导下,利用草畜一体化技术,联合50多家农户,建起了肉牛养殖场,存栏有220头肉牛。“有了牧草发酵技术,3-4人管理养殖场足够了。”据了解,草畜一体化养殖技术已经推广到了茂名、河源、广西崇左、海南临高等地。


  农机所:融合引领   在热区普及农业机械化


  8月的粤西,正是收获与播种的交替时节。田野上,人们忙着割稻与插秧,明丽炽热的阳光下,秧苗绿油油地生长着。因为农机所,粤西的农业机械化特别发达,成片铺展的稻田里,人们驾着农机劳作,机身过处留下平整的秧田和一排排整齐的秧苗。


  湛江市麻章区丰业合作社20多岁的徐金玉开着一辆红色的农用拖拉机从田埂上驶过来,停在我院农机所副所长李明面前,他冲李明竖起大拇指:“这个拖拉机很实用,装载了GPS和显示器,犁田时就能知道耕作了多大面积,还能远程监控。”徐金玉本来在外地打工,自打买了3台农机所研发推广的农业机械后,便和麻章区的7个农户组成了农业机械合作社,不仅耕作自家田地,还外出提供农机耕作服务,收入不低。


  “因为我们的农机推广工作做得好,湛江地区农民机械化耕作意识高,水稻基本上是一年两作。”李明介绍,农机所研发推广的农机使用了卫星定位、无线通讯技术和深松机具状态检测传感技术,不仅可翻耕深度达40厘米,突破了传统旋耕机翻耕15厘米的局限,还能远程监控农机作业总面积、达标面积和耕地效果,符合国家部署的深松整地工作的要求,所以,今年5月份,广东省农业厅邀请农机所专家在湛江、雷州两地举办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及机具现场演示观摩活动。


  在湛江院区“三所一站”队列中,成立于1959年的农机所经过了几次大起大落。农机所初建不久,全国号召“农业学大寨”,以及人民公社的兴起,农业机械需求量大增,农机所的技术人员特别吃香;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农业学大寨”热潮过去,农机所不仅经费减少,研究成果也无用武之地,几乎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科研单位;随着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农机所又迎来了1980年代的辉煌,员工也增至160多名,在1981年,还一次性分配来30多名大学生。“那时候,热带地区的农业机械,以橡胶加工机械为主。”李明介绍,但橡胶价格下跌后,农机所又陷入一场漫长的低谷期,“农机所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收入又低,再加上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也不够。最低谷时,全所的人几乎都跑出去下海自谋生路了,就剩下一对夫妇还在坚守。”


  2004年底,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第一部法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又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的政策目标,农机所迎来最黄金的发展机遇。“农机所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国家的政策、农民的需求是紧密融合的,有着很强烈的时代特征。”农机所老专家说,目前,农机所以课题组为单元,开展了多个科研项目,去年底农业部又批准设立了“重点装备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农机所已拥有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热带纤维研发部)、农业部热带作物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菠萝叶纤维加工处理中试基地、广东省菠萝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湛江市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热带农业机械样机试制加工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了田间作业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村能源装备、天然纤维装备与制品等领域的研究。 


  挖根机、挖穴机、收获机、深松机、香蕉纤维提取机、菠萝叶纤维加工设备……农机所已经完全可以为热带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提供技术支撑,给热代农业插上了‘机械的翅膀’。目前,农机所的热带农业机械还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走出国门,开进非洲刚果(布),支持当地的农业发展。    


  加工所:创新不止  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价值


  竹笋制作成固体饮料、木薯制成营养丰富的大米、蔬菜制成不同口味的速溶粉、灵芝变成小巧可爱的盆景、用于航天材料的特种乳胶……在加工所成果展示室里,让人看到农产品不可思议的新玩法,那些貌不起眼、价格低廉的热带农产品,经过加工所利用高科技深加工,华丽变身,成为时尚的食物、美容化妆品、保健品、医疗机械用品等,身份倍增。


  “加工所前身是原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54年设立的化工部,2003年更名热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以天然橡胶为主的热带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工所已退休的老书记邓慧光说,1964年,加工所从海南迁到湛江,选址湛江郊区,非常荒凉,由于经费不足,简单建了两幢房。“当时科研、加工条件非常差,计算器+卷尺就算是好的加工设备了。哪里像今天有拥有色谱室、材料室等高端实验室啊,不止是鸟枪换炮,这是鸟枪换导弹啊!”邓慧光感慨加工所发展变化太快了,这种变化他归功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加工所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邓慧光自豪地说,相当长一段时期,加工所为了国家的战略需要,致力于橡胶加工研究,加工所出了很多项橡胶加工第一技术,比如全国第一个浓缩橡胶技术、橡胶烟片加工技术等等。“我国第一代、第二代天然橡胶加工技术是加工所建立的,直接推进上世纪末使我国天然橡胶加工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天然橡胶加工技术,95%以上源自加工所科研成果,75%以上标准由加工所制定。”

 

  那么,在加工设备、科研手段都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加工所是如何完成技术创新的呢?“不计名不计利、争分夺秒搞科研。”邓慧光说,加工所的科研人员加强和生产一线合作,创业初期,大家满腔热血,每周只休息半天,出差基本上靠步行,差旅费5毛钱一天,没人有任何怨言。邓慧光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攻克橡胶乳胶干燥的难题,组织多家科研单位进行课题攻关,结果是加工所最先出成果。


  “加工所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通道,科研水平也不断在提升,创新即便在同一个领域也永远没有止境。”加工所所长李积华以橡胶加工为例,从最初的标准橡胶到现在用于航天材料的特种胶,就是加工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创新成果的积累和升华。


  在加工所,这种创新氛围,不仅来自于科研攻关,也来自于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如果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死气沉沉,那么科研成果也不会有真正的创新与突破。”李积华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工所也以市场为指挥棒搞科研,研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在科研管理上也走市场化的道路,科研单位与企业“同立项、同攻关、同转化”的“三同道路”,在成果转化也有6种模式,包括一次性买断专利技术、企业购买技术服务、以技术入股、服务费+后期股权,派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等。


  加工所灵活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极大地激活了年轻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一项项以年轻人为负责人的项目在加工所立项实施已是常态,记者在加工所采访时,看到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实验室加班。全所形成了天然橡胶加工、食品科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纳米科学四大科研团队,创新成果一个接一个。据统计,加工所先后获科技成果17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近50项,其中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是我国热带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平台。


  加工所的科研成果强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比如加工所率先涉足橡胶民用领域的科研攻关,研发了医用手套、医用导管、农田排灌胶管等一系列民用产品。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无偿出让给社会使用,加工所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员,他们分散到地方去办公司、建厂;还有热带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比如高良姜、辣木、菠萝、沉香深加工技术,这些技术通过企业走向市场,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湛江院区的明天:世界一流南亚热带科创中心


  60年的拼搏发展,湛江院区“三所一站”将粤西一片莽莽苍苍的荒野变成了现代化的南亚热带农业科技示范区,不仅得益于“三所一站”数代职工的艰苦努力,也得益于热科院精神的传承和激励。1954年,热科院前身——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建成,为了深入一线搞科研,1958年迁到海南儋州宝岛新村,它从茅草屋研究室、从胶林课堂起步,广大干部职工白手起家,把热科院发展成我国唯一开展热带农业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为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确保热带农产品有效供给、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所一站的发展各有特点,科研方向也各有侧重,看似自成体系,但并不孤立,它是在热科院统筹规划下,以湛江院区为基础发展成长起来的,相互间既有团结协作,也有功能的承接与互补。在湛江院区未来的规划中,“三所一站”将继续传承热科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放眼世界热区,引领热区农业科技发展。


  根据热科院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湛江院区总体定位以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为核心,总体建设广东湛江国家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具体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即: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南亚热带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良苗繁育基地、南亚热带农业装备与农产品加工基地。


  对于未来,湛江院区立足当下,有更为宏大的蓝图设计:把湛江院区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让热带农业科技成果从此辐射出去,到世界热区冲浪去!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招聘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 培训中心

重要新闻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重要突破:中国热科院揭示木薯单体型基因组进化及功能分化规律
  • 海南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魏萍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中国热科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在线举办第三次“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计划咨询会
  • 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副司长邓永辉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中国热科院加快推进首个“热作北进” 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

热区热点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 首届中国国际热带博览会在广东佛山举办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聚焦

向着太阳奔跑 科技弄潮热区——记我院湛江院区

  作者: 范南虹、林红生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17-11-27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到四川攀枝花市种植芒果,结下20多年“特优芒果扶贫”之缘;到彩云之南种植澳洲坚果,播撒科技的种子;到东南亚、非洲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他们立足湛江,从这里走向世界热区,他们是太阳的使者,驾着科技的“太阳战车”,在热区播散农业科技和财富,他们就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优秀代表——湛江院区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科技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农业部科技奖、省市科技奖……过去60年,湛江院区各单位在一片荒野上创造出热带科研奇迹,先后获得100多项科技成果奖。8月中旬,在湛江院区连续数日的采访见闻,让记者看到这奇迹背后,是湛江院区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寂寞之旅。他们耐得住农业科研的寂寞与清贫、怀抱对热区群众的爱与赤诚、始终焕发着青春的朝气和创新精神,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建设、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奉献的群体,是热区最可爱最执着的农业科技弄潮儿。


  南亚所:执着科研出硕果  无私推广造福热区


  八月的湛江,骄阳当空。南亚所南亚热带植物园里,却有春风拂面的感觉,109科879种热带植物散发着植物特有的芬芳,并洒下一片片荫凉。60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野,杂草丛生,不通电不通自来水,进出很不方便,站在红土沙石的马路边等一个小时都没有汽车经过。如今,却是千树万树应接不暇的热带水果。


  “芒果、荔枝、油梨、澳洲坚果……,这里既是供湛江市民游玩的植物园,也是我所的种质资源圃。”南亚所所领导徐明岗、杜丽清一边带记者参观植物园,一边介绍从植物园走出去的热带水果新品种。


   “这是我所选育的‘热农一号’,外观特别漂亮,抗病性强,产量又高,果农们戏称它是芒果中的‘范冰冰’,特别受市场欢迎。”杜丽清说,南亚所选育的芒果在四川、广西、云南、海南已经打出了品牌,成为当地果农心中的 “摇钱树”。


  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决定了农业科研出成果慢,平均15-20年才能出一个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穷其一生致力研究,也没有一项科技成果。但是,在南亚所,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一代一代地传递科研的接力棒,从不间断,在传承中创新,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建所以来,先后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收集保存了南亚热带植物139科1437种的种质资源3000余份;选育橡胶、澳洲坚果、芒果等新品种15个;制定农业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专利47项;科技成果达120余项,获奖成果52项,多项成果填补我国热作产业发展空白。


  这一系列辉煌科研成果的背后,就是积累、传承、创新,每个人、每一项科研课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在团队之间无私地分享、传承,大大缩短了后来者的研究成果的产出。


  执着科研,是南亚所人一生的坚持。以橡胶抗寒品种、芒果优良品种的选育为例,该所从建所之初就将其列为主要研究方向。60年来,南亚所人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两个课题的研究,老科研工作者张健珍等科技人员于1973年利用橡胶品系93—114和PR107进行人工授粉杂交育种,于1978年选育出抗寒高产的“湛试327—13”。张健珍退休后,仍不忘选育橡胶抗寒新品种“湛试327—13”的试验,返聘回所继续从事科研,他临终前重病昏迷,半夜2点醒过来,对儿子说的唯一一句话是:“我育的橡胶苗长得怎么样了?”得到肯定回答后,张健珍放心地闭上眼睛,溘然长逝。


  南亚所魏永赞博士是位80后,2010年入所工作,很快就喜上欢南亚所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老中青科技工作者一代代传承帮带,年轻人能快速成长。魏永赞说,对年轻科研工作者,所里的老科研工作者言传身教,毫无保留。“他们总是叮嘱我们:选育一个农业新品种不容易,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系一定不要放弃,要一代代坚持下去,观察、记录、提纯、育优,只要坚持,就能选出最适合热区种植的优良品种。”进入南亚所工作后,为了方便晚上加班,增加更多研究时间,魏永赞主动选择住南亚所职工宿舍。正是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激励和影响下,南亚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基本上都在试验室加班,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在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上,南亚所人达到目的也不收兵,不断地优化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在农业部原部长何康、中科院院士卢良恕、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宗道的引荐下,南亚所与攀枝花市结缘,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芒果扶贫”之旅。南亚所人根据攀枝花市的土壤、光温、水源等条件,为攀枝花农民选育特优芒果新品种,从1996年至2016年,“粤西一号”、“热农一号”、“红芒6号”、“凯特”等南亚所选育的20多个新品种,落户攀枝花。20年来,攀枝花市的芒果产业从个别农户的零星种植,发展到2016年末的35万亩,产量15万吨,总产值超过1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5万多元,攀枝花变成了“海拔最高、纬度最北、成熟最晚、品质特优”的芒果产地。


  “芒果开花授粉时,南亚所的专家和农民一起守在山上,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和看管果园的果农一起睡通铺。”南亚所芒果课题组首席专家姚全胜介绍,南亚所专家和攀枝花农民友情深厚,果农以能请到南亚所专家到村里授课、到家中做客为荣。还有詹儒林,是攀枝花果农心中的“大恩人”。2008年至2009年,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面积爆发芒果簇芽病,发病率30%,果农喷洒各种农药都不能控制病害蔓延。詹儒林紧急驰援,他白天采集病害样本送检,夜里查阅国外相关文献(这种芒果病害国内第一次发现),很快诊断出是簇芽病,并提出了简单易行的防治办法。原攀枝花市仁和区农技推广站站长赵家华感慨:“如果该病害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很快就会传遍整个金沙江干热河谷流域的芒果园,对该区域的芒果产业将造成严重打击。”


  不止攀枝花,云南、广西、海南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2013年,广西田洋县想种植南亚所新选育的“热农一号”发展芒果产业,当时“热农一号”种苗紧缺,就连修剪后的“热农一号”芽条,市场上都卖200元一斤。南亚所了解到田洋县的需求后,立即给田洋县送去600斤芽条。“热农一号”在田洋县表现良好,抗病性强,平均亩产3000斤以上,市场收购价也稳定,地头收购保持在4-5元/斤。田洋县的芒果经济带动了田东县,如今田东县已发展种植“热农一号”芒果7万亩,那金黄的芒果成了热区农民眼中的“金元宝”。


   “攀枝花模式”、“田阳县模式”,南亚所科技成果推广每至一地,都创造出新的模式。农家课堂、科技小院、专家挂职、院所+合作社、院所+公司+农民等等,每种模式因地制宜、灵活实用,对促进热区农民增收致富、培养热区科技型农民作用巨大。


  实验站:拼搏不屈建基地   示范现代农业新科技


  8月14日,在热科院湛江实验站综合试验基地,记者参观了草畜一体化示范基地、自然免耕法稻田、橡胶高产栽培示范基地。


  草畜一体化示范基地集成了多项农业科技,这里圈养着300多只黑山羊,羊栏顶棚采用了光伏硅板;羊栏下方安装可自动收集羊粪的设施;羊栏外不远处是大片绿意盎然的牧草。“这个示范基地做到污染零排放,清洁冲洗羊栏的水用来浇灌牧草,而整个基地所使用的照明、工人做饭用的电,都是沼气发电。”实验站党总支书记江汉青介绍,热带地区山多、丘陵多,这种养殖模式特别适合建在山里,既保持了环境清洁,又解决了能源问题。


  自然免耕稻田里的水稻长势很好,稻田外环绕着三米多宽的沟渠。“水沟里养着200多只鳖,它们晚上爬到稻田觅食,以田螺、小鱼或其他昆虫为食。” 实验站站长李瑞奇介绍,自然免耕法是针对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到城市务工,只剩下老孺妇残的情况设计的。“非常节省劳动力,不用耕田,不用插秧,不用施肥,既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收入,还可以改善土壤。”


  这片示范田是湛江实验站徐建欣博士眼里的宝贝,这个项目2016年立项,因为项目经费没有及时到位,没钱采购鸭苗、秧苗、鳖苗,但农时耽误不得。焦急的徐建欣自掏腰包搞科研,前前后后投入了6000多元。“种子种苗、生产材料、农家肥……,实验材料有些要找农民买,是小笔开支又没有发票。所以,对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自己掏钱搞科研是常态,个人损失点小钱没什么,国家科研项目进度耽搁不行。”如今,徐建欣的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正和广东一家农业公司建设示范基地,准备向农户推广。


  湛江综合试验基地规整有序,接待了多个热区省份的群众前来参观,并从这里推广出去多个农业科技项目。但是,几年前,这片综合试验基地却是长满了杂草的洼地,粮食、果树以及其它经济作物都生长不好。直到2012年,实验站接手将其建设为试验基地,这里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实,湛江实验站前身是“两院”1978年设在湛江的办事处,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后勤服务的。2002年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转型为湛江实验站。初建站时,仅有办事处留下的两台386电脑勉强算科研设备,科研开展极其困难。2012年,实验站从市区搬迁到湖光农场,从南亚所划分出150亩土地建设综合试验基地,实验站的科研工作才真正有了抓手。


  湛江实验站在规划建设综合基地时,不仅充分征求实验站老同志的意见,还和老干部活动结合起来。让离退休老同志也参与建设。为了把荒地尽快建成标准化的热带农业示范基地,湛江实验站全体干部职工发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出“大礼拜”的休息制度和“打破常规过春节”,即每半个月休息一天,春节也不放假,从领导干部到试验场的工人,全部加班加点工作,垦荒、除草、搬石头、砌砖、搭架子……基地全都是大家一砖一木,一锹一土辛苦建成的。湛江实验站的老职工说,基地就像自己的家,退休了还时不时回基地转一转,看看橡胶树是不是长高了长壮了?水稻是不是该收割了?“实验站建这个综合基地可不容易,几次三番刚建好就遇上台风,然后是灭顶之灾,又几次三番从头再来建设。”湛江实验站原招待所所长邱雪华说,好在实验站的人都很坚韧、不服输,再多波折也挺过来了。


  2015年,彩虹台风重创湛江,基地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台风刚过,全站人员不用通知,不约而同跑到基地察看灾情:大棚垮了,橡胶树拦腰折断、羊栏被掀了顶、牧草倒伏……大家含着泪,一点点收拾灾后残局,把有用的材料集中到一起,为了节省重建费用,还去废品购站购以五毛一斤买回大批废铁,自己重新焊接。一年半过去,一个新的综合试验基地又回来了。


  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帮助实验站克服种种困难,把一项项科研成果送到了热区农民手中。湖光农场志满墟的吴宏龙和实验站科研人员一起,在村里建了黑山羊养殖示范点。“示范点是周围30多个农户合作建立的,每年可出栏5000头黑山羊,农户每年都能分红。现在,示范点还和实验站一起研究生产固元粉糕,进行羊制品深加工。”吴宏龙说,草畜一体化养殖,关键技术是牧草的储存技术。因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天雨水光热充足,牧草疯长,养殖场的羊吃不完,但到了冬天牧草生长速度放慢,牧草又不够吃。实验站摸索出了一条牧草发酵技术,把夏天吃不完的牧草真空发酵后保管起来。经过发酵的牧草营养价值更高,羊吃起来也觉得口感好。湖光农场8队的周光,在实验站的指导下,利用草畜一体化技术,联合50多家农户,建起了肉牛养殖场,存栏有220头肉牛。“有了牧草发酵技术,3-4人管理养殖场足够了。”据了解,草畜一体化养殖技术已经推广到了茂名、河源、广西崇左、海南临高等地。


  农机所:融合引领   在热区普及农业机械化


  8月的粤西,正是收获与播种的交替时节。田野上,人们忙着割稻与插秧,明丽炽热的阳光下,秧苗绿油油地生长着。因为农机所,粤西的农业机械化特别发达,成片铺展的稻田里,人们驾着农机劳作,机身过处留下平整的秧田和一排排整齐的秧苗。


  湛江市麻章区丰业合作社20多岁的徐金玉开着一辆红色的农用拖拉机从田埂上驶过来,停在我院农机所副所长李明面前,他冲李明竖起大拇指:“这个拖拉机很实用,装载了GPS和显示器,犁田时就能知道耕作了多大面积,还能远程监控。”徐金玉本来在外地打工,自打买了3台农机所研发推广的农业机械后,便和麻章区的7个农户组成了农业机械合作社,不仅耕作自家田地,还外出提供农机耕作服务,收入不低。


  “因为我们的农机推广工作做得好,湛江地区农民机械化耕作意识高,水稻基本上是一年两作。”李明介绍,农机所研发推广的农机使用了卫星定位、无线通讯技术和深松机具状态检测传感技术,不仅可翻耕深度达40厘米,突破了传统旋耕机翻耕15厘米的局限,还能远程监控农机作业总面积、达标面积和耕地效果,符合国家部署的深松整地工作的要求,所以,今年5月份,广东省农业厅邀请农机所专家在湛江、雷州两地举办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及机具现场演示观摩活动。


  在湛江院区“三所一站”队列中,成立于1959年的农机所经过了几次大起大落。农机所初建不久,全国号召“农业学大寨”,以及人民公社的兴起,农业机械需求量大增,农机所的技术人员特别吃香;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农业学大寨”热潮过去,农机所不仅经费减少,研究成果也无用武之地,几乎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科研单位;随着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农机所又迎来了1980年代的辉煌,员工也增至160多名,在1981年,还一次性分配来30多名大学生。“那时候,热带地区的农业机械,以橡胶加工机械为主。”李明介绍,但橡胶价格下跌后,农机所又陷入一场漫长的低谷期,“农机所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收入又低,再加上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也不够。最低谷时,全所的人几乎都跑出去下海自谋生路了,就剩下一对夫妇还在坚守。”


  2004年底,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第一部法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又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的政策目标,农机所迎来最黄金的发展机遇。“农机所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国家的政策、农民的需求是紧密融合的,有着很强烈的时代特征。”农机所老专家说,目前,农机所以课题组为单元,开展了多个科研项目,去年底农业部又批准设立了“重点装备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农机所已拥有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热带纤维研发部)、农业部热带作物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菠萝叶纤维加工处理中试基地、广东省菠萝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湛江市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热带农业机械样机试制加工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了田间作业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村能源装备、天然纤维装备与制品等领域的研究。 


  挖根机、挖穴机、收获机、深松机、香蕉纤维提取机、菠萝叶纤维加工设备……农机所已经完全可以为热带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提供技术支撑,给热代农业插上了‘机械的翅膀’。目前,农机所的热带农业机械还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走出国门,开进非洲刚果(布),支持当地的农业发展。    


  加工所:创新不止  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价值


  竹笋制作成固体饮料、木薯制成营养丰富的大米、蔬菜制成不同口味的速溶粉、灵芝变成小巧可爱的盆景、用于航天材料的特种乳胶……在加工所成果展示室里,让人看到农产品不可思议的新玩法,那些貌不起眼、价格低廉的热带农产品,经过加工所利用高科技深加工,华丽变身,成为时尚的食物、美容化妆品、保健品、医疗机械用品等,身份倍增。


  “加工所前身是原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54年设立的化工部,2003年更名热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以天然橡胶为主的热带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工所已退休的老书记邓慧光说,1964年,加工所从海南迁到湛江,选址湛江郊区,非常荒凉,由于经费不足,简单建了两幢房。“当时科研、加工条件非常差,计算器+卷尺就算是好的加工设备了。哪里像今天有拥有色谱室、材料室等高端实验室啊,不止是鸟枪换炮,这是鸟枪换导弹啊!”邓慧光感慨加工所发展变化太快了,这种变化他归功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加工所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邓慧光自豪地说,相当长一段时期,加工所为了国家的战略需要,致力于橡胶加工研究,加工所出了很多项橡胶加工第一技术,比如全国第一个浓缩橡胶技术、橡胶烟片加工技术等等。“我国第一代、第二代天然橡胶加工技术是加工所建立的,直接推进上世纪末使我国天然橡胶加工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天然橡胶加工技术,95%以上源自加工所科研成果,75%以上标准由加工所制定。”

 

  那么,在加工设备、科研手段都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加工所是如何完成技术创新的呢?“不计名不计利、争分夺秒搞科研。”邓慧光说,加工所的科研人员加强和生产一线合作,创业初期,大家满腔热血,每周只休息半天,出差基本上靠步行,差旅费5毛钱一天,没人有任何怨言。邓慧光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攻克橡胶乳胶干燥的难题,组织多家科研单位进行课题攻关,结果是加工所最先出成果。


  “加工所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通道,科研水平也不断在提升,创新即便在同一个领域也永远没有止境。”加工所所长李积华以橡胶加工为例,从最初的标准橡胶到现在用于航天材料的特种胶,就是加工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创新成果的积累和升华。


  在加工所,这种创新氛围,不仅来自于科研攻关,也来自于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如果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死气沉沉,那么科研成果也不会有真正的创新与突破。”李积华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工所也以市场为指挥棒搞科研,研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在科研管理上也走市场化的道路,科研单位与企业“同立项、同攻关、同转化”的“三同道路”,在成果转化也有6种模式,包括一次性买断专利技术、企业购买技术服务、以技术入股、服务费+后期股权,派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等。


  加工所灵活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极大地激活了年轻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一项项以年轻人为负责人的项目在加工所立项实施已是常态,记者在加工所采访时,看到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实验室加班。全所形成了天然橡胶加工、食品科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纳米科学四大科研团队,创新成果一个接一个。据统计,加工所先后获科技成果17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近50项,其中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是我国热带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平台。


  加工所的科研成果强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比如加工所率先涉足橡胶民用领域的科研攻关,研发了医用手套、医用导管、农田排灌胶管等一系列民用产品。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无偿出让给社会使用,加工所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员,他们分散到地方去办公司、建厂;还有热带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比如高良姜、辣木、菠萝、沉香深加工技术,这些技术通过企业走向市场,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湛江院区的明天:世界一流南亚热带科创中心


  60年的拼搏发展,湛江院区“三所一站”将粤西一片莽莽苍苍的荒野变成了现代化的南亚热带农业科技示范区,不仅得益于“三所一站”数代职工的艰苦努力,也得益于热科院精神的传承和激励。1954年,热科院前身——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建成,为了深入一线搞科研,1958年迁到海南儋州宝岛新村,它从茅草屋研究室、从胶林课堂起步,广大干部职工白手起家,把热科院发展成我国唯一开展热带农业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为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确保热带农产品有效供给、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所一站的发展各有特点,科研方向也各有侧重,看似自成体系,但并不孤立,它是在热科院统筹规划下,以湛江院区为基础发展成长起来的,相互间既有团结协作,也有功能的承接与互补。在湛江院区未来的规划中,“三所一站”将继续传承热科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放眼世界热区,引领热区农业科技发展。


  根据热科院发展规划和功能布局,湛江院区总体定位以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为核心,总体建设广东湛江国家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具体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即: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南亚热带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良苗繁育基地、南亚热带农业装备与农产品加工基地。


  对于未来,湛江院区立足当下,有更为宏大的蓝图设计:把湛江院区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让热带农业科技成果从此辐射出去,到世界热区冲浪去!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琼ICP备11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