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聚焦

选择合适自己的位置——热农子弟黄舟雷专访

  作者: 钟杰卓  奚雪   来源: 海口院校区  日期: 2004-06-04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黄舟雷,1971年出生于两院,在这里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198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92年大学毕业之时,正值海南特区繁荣之际,他放弃了回到家乡的诱惑,经过仔细权衡,他毅然选择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操作手。当年,各大报纸频频报道了“海南学子志在航天事业赴西昌”的事迹。转眼已过十二春秋,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兴旺发达,从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黄舟雷已经从一名普通的操作手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人,他现任基地技术部副主任,把着火箭上天的最后一道检测关。借他回两院探亲的机会,海口校区学生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初见黄舟雷的时候,我们很难一下子把他和指挥着火箭升空的航天人联系起来,虽然身穿军装,但是他十分开朗健谈,爽快而且随和,让人倍感亲切。我们的谈话就是在他爽朗的笑声中开始的:

    去西昌,一个里程的开端

    说起当年媒体对他选择去西昌之事的宣传和报道,黄舟雷显得有些淡然,他并不觉得去西昌是一个壮举,只是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黄舟雷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的是当时比较热门的自动控制专业,“如果没有去西昌,我可能会和班上多数同学一样,选择去北京航天部工作,或许也会想着出国深造。”他和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样,也做过考研的尝试,可是失败了。考研失利后,他很快从无所适从的状态中调整过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仔细思考了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务实的个性,认真分析了当时面临的几个选择:北京、海南和西昌,北京等大城市是人才高度聚集的地方,本科文凭并无突出优势,经过努力,也许生活条件等也会比较好,但是自己的事业发展的机会相对会比较小;对自己的家乡海南,虽然当时的发展空前繁荣,但是他隐约间看出了海南经济的虚幻:“海南是个旅游休闲城市,可以说没有工业,我回来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也许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商务火箭,对年轻的黄舟雷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也许是黄舟雷从前就有过当兵的愿望,却未能实现的遗憾,更多的应该是希望学以致用的信念,促使他做出了去西昌的决定。
    “我的父母比较开通,他们都尊重我的决定。去西昌的事情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压力,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留在西昌    开始了艰苦的磨练

    虽说黄舟雷已经作好了吃苦的心理准备,但是发射中心当时的生活环境还是让他有些吃惊。发射中心位于在西昌城北60公里的峡谷中,环境的闭塞,吃住条件都不好,“我们在食堂吃饭,伙食谈不上好坏,反正能吃得饱就行了”
    “我当时想着,虽然环境比较艰苦,可是这么多人都在这里工作生活得很好。别人可以,我应该也可以。应该说是抱着一种试试的心态,我就留了下来。”黄舟雷说:“当时和我一起去的四个人到现在为止一直留下来的,只有我一个人了,不是没有过离开的想法,但是最终没有走,应该说是这份工作真正吸引了我。”
    工作中,黄舟雷十分得心应手,自己所学的专业在那里得到了最好的应用和发挥,他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他当时作为一名操作手所要完成的工作,而且还给我们讲了关于火箭发射的各个环节。“如果你们对火箭感兴趣,我给你们讲几天几夜也讲不完。”从他神采飞扬的神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从心底热爱航天事业的。
    从发射中心的操作手,到司令部作战实验处参谋,再到实验处副处长,直至现在的基地技术部副主任,黄舟雷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一直在踏踏实实的做事。在西昌的十几年,他觉得自己对得起时间,过得充实而无悔。

    选择合适自己的位置

    关于黄舟雷赴西昌的事迹,媒体曾把他写得很神圣,但现实中的黄舟雷并没有给我们这种感觉。坐在我们面前的黄舟雷很真实,他就我们身边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选择了梦想,并通过努力,一步步地靠近。
    我们问他:“您觉得一个人的成功,是应该定位在个人价值上的成功,还是应该定位在社会价值上的成功?”他说:“我们应该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点,那才是我们需要选择的最好方向。”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多数人已不愿意再高歌“为了民族的崛起而努力读书”。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其实“人才”应该是那些能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黄舟雷就应该算得上是这样一个人,他找到了结合点。
    黄舟雷的对自己事业的选择始终本着这样的一种思想:选择合适自己的位置,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首选的工作地点都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或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冷静下来认真分析:这些城市人才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并且还有更多的人在汹涌的奔向那里,有些人情愿放弃自己的专长,在那里从事一些并不合适自己的工作。也许大多数人得到的不是享受,而是更残酷的现实。
    2003年6月,团中央、教育部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去年已有6000多名大学生奔赴西部,“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需要我们的地方,才是我们大展才华的地方。”条件暂时艰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用黄舟雷的话说:“年轻人应该吃点苦,积累一些经验。”也许那6000多名大学生中,若干年后也会涌现出许多黄舟雷这样的人才。

    积累知识    打好基础

    最后,黄舟雷结合自己的人身体验,建议在校大学生:好好珍惜大学的时间,多学点知识,打好基础。“离开学校后,我发现很难再静下心来学习新的知识。再也没有在大学时那种能够拼命学习的激情了。大学真的是积累知识的最好阶段……不管我做什么工作,原来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一直影响着我的工作。”
    另外,他向我们强调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具备学习的能力,有了学习的能力,当生活和工作需要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快的掌握什么技能。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黄舟雷都给我们一种平和而又不失稳重的感觉。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那一瞬间很壮观、很辉煌,而坐在控制中心的黄舟雷其实就是这样简单而又平凡。结束了采访之后,我们不禁要对黄舟雷以及和千百万和他一样,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在偏远的大山中写下辉煌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