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招聘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 培训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详细
《学府故事》走进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初稿)已完成
作者:单文启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2005-07-04
                      观众可网上欣赏影片

  日前,《学府故事》走进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影片(初稿)已完成,观众登陆http://www.cnsuntv.com/index1.asp网站,即可欣赏。
  该影片时长24分钟,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吕飞杰、陈章良、杨贞标等杰出校友的访谈以及郑学勤、林德光等院校老一辈创业者的话语,讲述了院校历史背后一个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院校各个时期的历史和人文,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院校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独特的人文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府故事》主要采访人物:
  陈章良 (2005年6月13日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采访)
  杨贞标 (2005年6月11日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采访)
  过建春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傅国华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吴继林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彭 明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张诒仙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程立生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林德光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章汝先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吕飞杰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周钟毓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郑学勤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附:《学府故事》走进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初稿)
  片名(暂定):遥远的热土
  编导:司松洁
  摄像:马经
  摄像助理:邢天宝

正文

  美丽的海南,长夏无冬。风景如画。
  一提到海南,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椰子。海南岛素以椰树闻名,省会海口市也被称为椰城。俊朗的羽状椰片向上舒展,和海南的酷热一起充满热情。椰树,绿叶婆娑,果实累累,椰汁醉人。
  然而在2002年6月,海南省出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害虫-椰心叶甲。发生严重时,整株椰子树都会枯死。疫情迅速蔓延,很快扩展到海南12个市县,大批棕榈科植物遭殃。染虫区总面积达46.3万亩,161.5万株棕榈科植物危在旦夕。
  彭正明:主要是侵蚀棕榈科植物的鲜叶,繁殖较快,老叶掉,新叶又长不出来。。。。
  除海南外,椰心叶甲的疫情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扩散,蔓延,我国沿海地区的绿色生态受到巨大危胁。一时间,人们束手无策。当时有专家预言,如果疫情继续蔓延下去,几年之后,海南的椰子树将不复存在。然而正是这场灾害,把一所大学和海南成千上万株植物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它就是地处海南儋州的热农院校。
  热农院校位于风情独特的海南省,占地面积3000亩。这里有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拥有350多名高级专业人员。学校设有9个学院。在校学生11000多人,目前已培养大学毕业生2万多人。它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热带农业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学科建设突出一个“热”字。涵盖了整个热带农业领域。在全校32个本科专业中,就有14个热带农业特色学科专业。它的科学院在国内,国际更是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程立生:研究对象扩展到热带作物,又扩展到热带大农业,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特色。
  2003年8月,面对海南有史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生物灾害,热农院校的一批专家郑重提出,立即从国外引进椰心叶甲的天敌――姬小蜂,用以控制虫害。2004年,热农院校和海南省林业局正式获准前往越南进行考察并迅速开展引进工作。当姬小蜂飞向椰子树后,很多枯黄的椰子叶变成了绿色。之后,热农院校又从台湾成功引进并放飞了啮小蜂,一场蜂虫大战就这样上演了。
  在10倍功效的显微镜下,啮小蜂像长着翅膀的黑蚂蚁,在椰心叶甲肉白色的虫蛹周围上下爬动。这被认为是可以长期控制椰心叶甲的最佳方法。
  采访:产卵到体内,取食椰心叶小虫,致使它死亡
  当然,要撤底控制椰心叶甲也许还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可热农院校的专家们终究为椰林的重生带来了希望。绿色椰林伴随着热农院校,走过了整整45年的鲜为人知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近邻朝鲜又燃起战火,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首先遭到禁运。没有天然橡胶,新中国就等于被别人卡住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脖子。因此国家决定:“必须争取橡胶自给。”
  可是,按照传统理论,北纬17度以北是不能种植橡胶的。海南处于北纬18-20度,让橡胶林在这里安家曾经是一个神话。把神话变成现实,成为热带植物研究专家整整一代人的梦想。1958年8月,热带农业大学从广州市迁到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与此同时,为解决热作生产中人才奇缺的问题,国家又在此创办了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 1959年研究所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从此两个单位合称“热农院校”,简称“两院”。
  林德光:这个单位是58年创办的,当时学生已经招进来,却没有房子,只好先盖茅房,教室,住宿,开会都是茅房,桌子都没有,大学生进来了很不适应啊,想条件怎么这样差啊。
  周钟毓:我是61年2月来到学校的,我们填志愿时就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有谁能想到当年的热农院校却是由几间茅草屋构成的“草房大学”呢?
  当时的海南处于未开发的状况,条件十分艰苦。当年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是坐着木炭车满怀激情地来到儋州的。然而激情背后,生活的艰难和工作的辛苦仍然超出他们的想象,他们对自己的青春岁月至今记忆犹新。
  郑学勤:1952年500师生来到这里,我们住草房,开荒,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一粒种子就是一两黄金”,我们住的是草房,还要自己挑水。
  林德光:那时没有粮食,20来岁的大学生肚子饿啊。也没有菜,就把地瓜煮烂了放上盐巴,吃没有油的菜很难受,肚子总是饿得不得了。茅房里有蛇和蜈蚣,夜里会突然掉下来。
  建校初期,学校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异常艰苦。教室、图书馆、饭堂都是大家自己动手建的茅草房,而这样的茅房还要经常受到台风的洗礼。
  林德光:59年有12级的台风,把58年盖起的茅房都给刮掉了,什么都刮掉了。那种情况下还是没有人走,人们又重新盖茅房。
  当时的教职员工才15人,其中专职教师只有8人,课室和宿舍都是临时搭盖的茅房。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学,唯一的出路是借助研究所的设备条件,聘用研究人员为教师,同时,院校双方同心协力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正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艰苦条件下,产生并形成了院所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的“联合体”。
  章汝先:两院的人情味很浓,好相处,大家有一种两院一家亲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人与人比较平等,男的都叫阿叔,女的都叫阿姨,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上的那种势利。
  学校成立后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要解决“中国自己种植橡胶”。
  正是这些热农院校的专家们,创造了世界橡胶史上的奇迹,发明了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今天面对这一片片的橡胶林,会让你以为自己来到了热带国家。创业者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我国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而热农院校也因橡胶事业的开拓而不断发展。
  “山野崛伟业,草庐出俊杰”老校长何康的这句诗,是对热农院校第一代创业者的真实写照。林德光曾用这样的诗句表白自己的一生:“扎根宝岛三十秋,壮志未酬誓不休。不裹尸骨回故里,我以我血荐琼州。”
  今天,当我们走进热农院校的校园,这里是一个绿色的自然王国,冲天的各种热带植物拥抱着现代化的建筑,让人心醉不已。在一场学校组织的学生辩论赛上,反方以这样别致的方式进行了开场:

(辩论赛现场)

  海南岛有中国独一无二的热带资源,热农院校是中国,也是东南亚唯一一所面向热带农业的高等院校。热农院校坚持以“热”为本,坚持以热带农业特别是热带作物和热带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橡胶是热农院校的支柱学科,其中仅橡胶北移,橡胶优良新品种,橡胶制度改革等几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就为国家创造了160多亿利税。
  周钟毓:50年的研究使我们在橡胶的。。。到。。。到病害的防治,到。。。整个产业化过程都取得了成绩,成果都能推广应用。
  中国人首次获得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的,是两院的一对橡胶夫妇。他们十八年一起工作,夫妻俩每天想的,谈论最多的全是橡胶。
  吴继林: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现在还是在谈研究,我们看电脑就开始设想,觉得很自然,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是最好的话题。
  吴继林:胶树最大的问题是要看排胶,胶工一般三点起床,如果我们没有第一手资料,就不行,这是科学家最大的职责,(之前配橡胶园的空镜)走几个小时去看胶工,有时看一天,晚上下着大雨往回赶。
热农院校有很多老专家为了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此深深自责不已。
  吴继林:我的孩子曾经说:“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要我?”我说不是不要,是没办法,我和丈夫分居9年,当时没有办法照顾他。
  程立生:我和橡胶夫妇家的小孩非常熟,他对我说觉得家里非常没意思。后来还有一个老师的小孩觉得家里没意思,就搬出去住了,老夫妇自己都不知道孩子搬哪里去了,找总务处帮忙找。
  在热农院校里有一位人尽皆知的老师叫张诒仙,她被人们喻为具有椰子般巍然挺拔的坚强意志,然而在她26岁时却因从椰子树上掉下而永远地坐在了轮椅上。
  张诒仙:我受伤就是在椰子研究中,在椰子树上观察开花生物习性,本来可以让工人上去,可我想效果哪有自己看好呢?结果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心口以下部位全部瘫痪。。。(加椰子树镜头)
  张诒仙:一开始很痛苦,躺在床上,看起来很平静,心里却如琼洲海峡般,想这辈子怎么办,以后的路怎么走,这样活下去比死还痛苦。
  事故发生后,医生们认为她只能活2-5年,后来又说条件再好她也只能活20年,而现在40多年过去了,张诒仙坚持锻炼身体,做针灸,按摩,而且她还转向了翻译工作,成为热农院校情报所助理研究员。
  张诒仙:病友说:你是公伤,国家会管你一辈子的,我想到自己还这么年青,怎能不做事情呢?我就开始学习英文,英文可以了,我又开始学习日文。
  张诒仙翻译了英日文共600多万字的资料,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在工作过程中,她残弱的身体经常处于麻木,抽搐的状态,她是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
  章汝先:一次在银行门口我见到了她,她的笑容那样灿烂,深深的震憾了我。
  在发生这次摔伤事故时,张诒仙刚刚结婚半年,之后的日子里,他的丈夫照顾了张诒仙几十年,这件事让很多了解他们的人深深感动。
  张诒仙:我丈夫是个很好的人,工作认真,对我照顾很好,我的身体与他的照顾分不开,他从没有一句怨言。他有心脏病还经常推着我出去散步,我们总是抢着做家务。
  张诒仙曾经很多次和自己心爱的丈夫探讨两个人谁将先离开人世的问题,张诒仙认为一定是自己先走,因为自己的身体一直很残弱。然而至今为止,张诒仙的丈夫已经离开她16年了。
  张诒仙:1989年我们结婚三十年,88年他就提出要庆祝,我想我的身体这样,他陪我三十年,这已经不容易了。他要提出庆祝,我很高兴,结果差十七天时他就走了。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看他的照片,心里念念不忘。

(一组音乐, 像片,张的慢镜头)

  采访:我曾经给同一首歌写过一封信,说在中国的最南端有一所大学,有一群人在为橡胶奋发,我希望他们能来看看或表演一下。
  热农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模式。40多年来,院校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农村扎根下来并不断发展,两院不仅在实验实习场地、图书资料、文体设施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通过内部调节,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师资不足问题。在热科院科研工作的熏陶和影响下,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及时了解当前的热带农业科研动态。热农院校被称为是目前在农村办学最成功的典范之一。热农院校与周围的农村完全融在一起,它是全国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郑学勤:我的工作必须是室内和室外相结合,我的观点是我们做农业的,最后的验证是在地里,地里没有什么东西我是不甘心的。
  吴继林:我们看到农民非常的苦,我们给几千个农民讲,他们对知识非常渴望,这些鞭策着我们,我们要回报国家。
  热农院校的专家和农民兄弟,和土地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热农院校每年都要搞一次科技下乡的活动,把宣传资料发送给农民,为农民讲解种植技术。

(科技下乡现场)

  不一会儿,现场就来了很多的小学生,他们是替父母来取资料的。
  几代两院人已在海南儋州这块土地上奋斗了几十年,几乎所有的两院人都对这里抱有一种复杂的心态。
  一方面,他们深爱着自己已奋斗了几十年的学校,他们一直为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谐单纯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另一方面,由于地处比较偏远的海南澹州,也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对美好的青春留下了些许的遗憾:这里相对比较闭塞,科研资金和治学条件相对差。有些人至今都在为在热农院校的去留犹豫着。
  程立生:我有一个同事,他开始以为学校在城市,他以为在广州,找不到,到湛江,还没有,到海口,还不是,最后到这里。这个学校相对远,开会不方便。
  章汝先:两院在海南西部的角落,远离大陆和省城,和海南交流难,闭塞,感受不到大城市的繁荣,虽然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但那代替不了人与人的交流。
  热农学院从建校到现在已50年过去了,从昔日的茅草房到今天的高楼林立,学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校园里的学生思想也在发生改变。从老一辈人无条件服从国家调配,个人绝对服从集体,到今天的学子们追求个人价值及物质享受的实现,中、青年一代有了更多对精神生活和与外界交流的要求。
  继林:我们也要求现在的学生奉献,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不能象你们那样,我也理解,现在很现实,要房子,要结婚。
  尽管学校的科研条件和教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学校还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可是,闭塞、失落的困惑还是经常在校园内外徘徊。
  过建春:我们那个年代受的教育,提倡的是艰苦朴素,服从大局,现代的大学生追求的自己的效率和利益正当化,。。。
  傅国华:这里离城市较远,晚上除了做学问,你能干啥?从广州回来,和这里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广州是先进的经济,发达,这里是农村,自然。
  很多两院人觉得这里有他们为之奋斗的一份事业,同时也觉得有某种欠缺,傅国华老师说他自己就像是  蒲公英一样飘在了这里,他说他之所以留在两院,是和这里亲切的人文环境及老一辈对他的呵护分不开。
  傅国华:这里的前辈都非常的好,小孩一哭他们就会来照顾,这些东西在城市里是没有的。
  傅国华的家中存有很多他心爱的根雕(加现场镜头,以及他介绍海峡两岸根雕的镜头)
  傅国华:我们这里的文娱生活基本是自编自导自演,邀请别人来,球类,打牌,要看艺术展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也很少能看到表演。
  空闲时傅老师会叫上自己的学生一起来打扑克。(现场镜头)
  傅老师学生讲老师。
  傅老师谈围棋。
  纯净的两院,一个同时具备古朴风貌和现代气息的两院,更多的两院人还是选择了坚守。为了他们的事业,为了中国的热带农业研究,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份坚守的理由:
  周钟毓:我这一辈子没有反悔,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为事业做出了一点棉薄之力。
  彭明:男性有统治欲的,生活条件并不是主要追求的东西,事业,到底要做什么,超过90%的人都愿意为自己的民族做事。
  吴继林:我到这个地方一点都不后悔,这个地方给我开创了热带领域,这块领域是块处女地
  吕飞杰:两院留给我怎么做人,逻辑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永恒的。
  40多年来,热农院校已取得近90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成果奖励290多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部分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热带农业科教空白。
  海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两院特殊的地理位置,留给我们一个个别致而动人的故事。美丽的海南,花园一样的热农院校,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两院人哼唱着一曲曲青春无悔的歌,迎风走来。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两院精神都将以它独特的涵义,轻轻地向我们诉说着历史,昭示着未来。(完)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招聘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 培训中心

重要新闻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重要突破:中国热科院揭示木薯单体型基因组进化及功能分化规律
  • 海南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魏萍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中国热科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在线举办第三次“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计划咨询会
  • 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副司长邓永辉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中国热科院加快推进首个“热作北进” 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

热区热点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 首届中国国际热带博览会在广东佛山举办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聚焦

《学府故事》走进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初稿)已完成

  作者: 单文启   来源: 党委宣传部  日期: 2005-07-04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观众可网上欣赏影片

  日前,《学府故事》走进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影片(初稿)已完成,观众登陆http://www.cnsuntv.com/index1.asp网站,即可欣赏。
  该影片时长24分钟,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吕飞杰、陈章良、杨贞标等杰出校友的访谈以及郑学勤、林德光等院校老一辈创业者的话语,讲述了院校历史背后一个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院校各个时期的历史和人文,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院校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独特的人文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府故事》主要采访人物:
  陈章良 (2005年6月13日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采访)
  杨贞标 (2005年6月11日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采访)
  过建春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傅国华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吴继林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彭 明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张诒仙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程立生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林德光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章汝先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吕飞杰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周钟毓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郑学勤 (2005年5月下旬接受《学府故事》栏目组专访)

附:《学府故事》走进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初稿)
  片名(暂定):遥远的热土
  编导:司松洁
  摄像:马经
  摄像助理:邢天宝

正文

  美丽的海南,长夏无冬。风景如画。
  一提到海南,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椰子。海南岛素以椰树闻名,省会海口市也被称为椰城。俊朗的羽状椰片向上舒展,和海南的酷热一起充满热情。椰树,绿叶婆娑,果实累累,椰汁醉人。
  然而在2002年6月,海南省出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害虫-椰心叶甲。发生严重时,整株椰子树都会枯死。疫情迅速蔓延,很快扩展到海南12个市县,大批棕榈科植物遭殃。染虫区总面积达46.3万亩,161.5万株棕榈科植物危在旦夕。
  彭正明:主要是侵蚀棕榈科植物的鲜叶,繁殖较快,老叶掉,新叶又长不出来。。。。
  除海南外,椰心叶甲的疫情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扩散,蔓延,我国沿海地区的绿色生态受到巨大危胁。一时间,人们束手无策。当时有专家预言,如果疫情继续蔓延下去,几年之后,海南的椰子树将不复存在。然而正是这场灾害,把一所大学和海南成千上万株植物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它就是地处海南儋州的热农院校。
  热农院校位于风情独特的海南省,占地面积3000亩。这里有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拥有350多名高级专业人员。学校设有9个学院。在校学生11000多人,目前已培养大学毕业生2万多人。它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热带农业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学科建设突出一个“热”字。涵盖了整个热带农业领域。在全校32个本科专业中,就有14个热带农业特色学科专业。它的科学院在国内,国际更是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程立生:研究对象扩展到热带作物,又扩展到热带大农业,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特色。
  2003年8月,面对海南有史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生物灾害,热农院校的一批专家郑重提出,立即从国外引进椰心叶甲的天敌――姬小蜂,用以控制虫害。2004年,热农院校和海南省林业局正式获准前往越南进行考察并迅速开展引进工作。当姬小蜂飞向椰子树后,很多枯黄的椰子叶变成了绿色。之后,热农院校又从台湾成功引进并放飞了啮小蜂,一场蜂虫大战就这样上演了。
  在10倍功效的显微镜下,啮小蜂像长着翅膀的黑蚂蚁,在椰心叶甲肉白色的虫蛹周围上下爬动。这被认为是可以长期控制椰心叶甲的最佳方法。
  采访:产卵到体内,取食椰心叶小虫,致使它死亡
  当然,要撤底控制椰心叶甲也许还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可热农院校的专家们终究为椰林的重生带来了希望。绿色椰林伴随着热农院校,走过了整整45年的鲜为人知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近邻朝鲜又燃起战火,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首先遭到禁运。没有天然橡胶,新中国就等于被别人卡住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脖子。因此国家决定:“必须争取橡胶自给。”
  可是,按照传统理论,北纬17度以北是不能种植橡胶的。海南处于北纬18-20度,让橡胶林在这里安家曾经是一个神话。把神话变成现实,成为热带植物研究专家整整一代人的梦想。1958年8月,热带农业大学从广州市迁到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与此同时,为解决热作生产中人才奇缺的问题,国家又在此创办了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 1959年研究所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从此两个单位合称“热农院校”,简称“两院”。
  林德光:这个单位是58年创办的,当时学生已经招进来,却没有房子,只好先盖茅房,教室,住宿,开会都是茅房,桌子都没有,大学生进来了很不适应啊,想条件怎么这样差啊。
  周钟毓:我是61年2月来到学校的,我们填志愿时就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有谁能想到当年的热农院校却是由几间茅草屋构成的“草房大学”呢?
  当时的海南处于未开发的状况,条件十分艰苦。当年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是坐着木炭车满怀激情地来到儋州的。然而激情背后,生活的艰难和工作的辛苦仍然超出他们的想象,他们对自己的青春岁月至今记忆犹新。
  郑学勤:1952年500师生来到这里,我们住草房,开荒,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一粒种子就是一两黄金”,我们住的是草房,还要自己挑水。
  林德光:那时没有粮食,20来岁的大学生肚子饿啊。也没有菜,就把地瓜煮烂了放上盐巴,吃没有油的菜很难受,肚子总是饿得不得了。茅房里有蛇和蜈蚣,夜里会突然掉下来。
  建校初期,学校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异常艰苦。教室、图书馆、饭堂都是大家自己动手建的茅草房,而这样的茅房还要经常受到台风的洗礼。
  林德光:59年有12级的台风,把58年盖起的茅房都给刮掉了,什么都刮掉了。那种情况下还是没有人走,人们又重新盖茅房。
  当时的教职员工才15人,其中专职教师只有8人,课室和宿舍都是临时搭盖的茅房。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学,唯一的出路是借助研究所的设备条件,聘用研究人员为教师,同时,院校双方同心协力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正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艰苦条件下,产生并形成了院所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的“联合体”。
  章汝先:两院的人情味很浓,好相处,大家有一种两院一家亲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人与人比较平等,男的都叫阿叔,女的都叫阿姨,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上的那种势利。
  学校成立后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要解决“中国自己种植橡胶”。
  正是这些热农院校的专家们,创造了世界橡胶史上的奇迹,发明了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今天面对这一片片的橡胶林,会让你以为自己来到了热带国家。创业者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我国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而热农院校也因橡胶事业的开拓而不断发展。
  “山野崛伟业,草庐出俊杰”老校长何康的这句诗,是对热农院校第一代创业者的真实写照。林德光曾用这样的诗句表白自己的一生:“扎根宝岛三十秋,壮志未酬誓不休。不裹尸骨回故里,我以我血荐琼州。”
  今天,当我们走进热农院校的校园,这里是一个绿色的自然王国,冲天的各种热带植物拥抱着现代化的建筑,让人心醉不已。在一场学校组织的学生辩论赛上,反方以这样别致的方式进行了开场:

(辩论赛现场)

  海南岛有中国独一无二的热带资源,热农院校是中国,也是东南亚唯一一所面向热带农业的高等院校。热农院校坚持以“热”为本,坚持以热带农业特别是热带作物和热带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橡胶是热农院校的支柱学科,其中仅橡胶北移,橡胶优良新品种,橡胶制度改革等几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就为国家创造了160多亿利税。
  周钟毓:50年的研究使我们在橡胶的。。。到。。。到病害的防治,到。。。整个产业化过程都取得了成绩,成果都能推广应用。
  中国人首次获得IRRDB橡胶杰出研究金奖的,是两院的一对橡胶夫妇。他们十八年一起工作,夫妻俩每天想的,谈论最多的全是橡胶。
  吴继林: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现在还是在谈研究,我们看电脑就开始设想,觉得很自然,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是最好的话题。
  吴继林:胶树最大的问题是要看排胶,胶工一般三点起床,如果我们没有第一手资料,就不行,这是科学家最大的职责,(之前配橡胶园的空镜)走几个小时去看胶工,有时看一天,晚上下着大雨往回赶。
热农院校有很多老专家为了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此深深自责不已。
  吴继林:我的孩子曾经说:“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要我?”我说不是不要,是没办法,我和丈夫分居9年,当时没有办法照顾他。
  程立生:我和橡胶夫妇家的小孩非常熟,他对我说觉得家里非常没意思。后来还有一个老师的小孩觉得家里没意思,就搬出去住了,老夫妇自己都不知道孩子搬哪里去了,找总务处帮忙找。
  在热农院校里有一位人尽皆知的老师叫张诒仙,她被人们喻为具有椰子般巍然挺拔的坚强意志,然而在她26岁时却因从椰子树上掉下而永远地坐在了轮椅上。
  张诒仙:我受伤就是在椰子研究中,在椰子树上观察开花生物习性,本来可以让工人上去,可我想效果哪有自己看好呢?结果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心口以下部位全部瘫痪。。。(加椰子树镜头)
  张诒仙:一开始很痛苦,躺在床上,看起来很平静,心里却如琼洲海峡般,想这辈子怎么办,以后的路怎么走,这样活下去比死还痛苦。
  事故发生后,医生们认为她只能活2-5年,后来又说条件再好她也只能活20年,而现在40多年过去了,张诒仙坚持锻炼身体,做针灸,按摩,而且她还转向了翻译工作,成为热农院校情报所助理研究员。
  张诒仙:病友说:你是公伤,国家会管你一辈子的,我想到自己还这么年青,怎能不做事情呢?我就开始学习英文,英文可以了,我又开始学习日文。
  张诒仙翻译了英日文共600多万字的资料,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在工作过程中,她残弱的身体经常处于麻木,抽搐的状态,她是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
  章汝先:一次在银行门口我见到了她,她的笑容那样灿烂,深深的震憾了我。
  在发生这次摔伤事故时,张诒仙刚刚结婚半年,之后的日子里,他的丈夫照顾了张诒仙几十年,这件事让很多了解他们的人深深感动。
  张诒仙:我丈夫是个很好的人,工作认真,对我照顾很好,我的身体与他的照顾分不开,他从没有一句怨言。他有心脏病还经常推着我出去散步,我们总是抢着做家务。
  张诒仙曾经很多次和自己心爱的丈夫探讨两个人谁将先离开人世的问题,张诒仙认为一定是自己先走,因为自己的身体一直很残弱。然而至今为止,张诒仙的丈夫已经离开她16年了。
  张诒仙:1989年我们结婚三十年,88年他就提出要庆祝,我想我的身体这样,他陪我三十年,这已经不容易了。他要提出庆祝,我很高兴,结果差十七天时他就走了。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看他的照片,心里念念不忘。

(一组音乐, 像片,张的慢镜头)

  采访:我曾经给同一首歌写过一封信,说在中国的最南端有一所大学,有一群人在为橡胶奋发,我希望他们能来看看或表演一下。
  热农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模式。40多年来,院校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农村扎根下来并不断发展,两院不仅在实验实习场地、图书资料、文体设施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通过内部调节,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师资不足问题。在热科院科研工作的熏陶和影响下,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及时了解当前的热带农业科研动态。热农院校被称为是目前在农村办学最成功的典范之一。热农院校与周围的农村完全融在一起,它是全国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郑学勤:我的工作必须是室内和室外相结合,我的观点是我们做农业的,最后的验证是在地里,地里没有什么东西我是不甘心的。
  吴继林:我们看到农民非常的苦,我们给几千个农民讲,他们对知识非常渴望,这些鞭策着我们,我们要回报国家。
  热农院校的专家和农民兄弟,和土地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热农院校每年都要搞一次科技下乡的活动,把宣传资料发送给农民,为农民讲解种植技术。

(科技下乡现场)

  不一会儿,现场就来了很多的小学生,他们是替父母来取资料的。
  几代两院人已在海南儋州这块土地上奋斗了几十年,几乎所有的两院人都对这里抱有一种复杂的心态。
  一方面,他们深爱着自己已奋斗了几十年的学校,他们一直为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谐单纯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另一方面,由于地处比较偏远的海南澹州,也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对美好的青春留下了些许的遗憾:这里相对比较闭塞,科研资金和治学条件相对差。有些人至今都在为在热农院校的去留犹豫着。
  程立生:我有一个同事,他开始以为学校在城市,他以为在广州,找不到,到湛江,还没有,到海口,还不是,最后到这里。这个学校相对远,开会不方便。
  章汝先:两院在海南西部的角落,远离大陆和省城,和海南交流难,闭塞,感受不到大城市的繁荣,虽然现在互联网很发达,但那代替不了人与人的交流。
  热农学院从建校到现在已50年过去了,从昔日的茅草房到今天的高楼林立,学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校园里的学生思想也在发生改变。从老一辈人无条件服从国家调配,个人绝对服从集体,到今天的学子们追求个人价值及物质享受的实现,中、青年一代有了更多对精神生活和与外界交流的要求。
  继林:我们也要求现在的学生奉献,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不能象你们那样,我也理解,现在很现实,要房子,要结婚。
  尽管学校的科研条件和教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学校还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可是,闭塞、失落的困惑还是经常在校园内外徘徊。
  过建春:我们那个年代受的教育,提倡的是艰苦朴素,服从大局,现代的大学生追求的自己的效率和利益正当化,。。。
  傅国华:这里离城市较远,晚上除了做学问,你能干啥?从广州回来,和这里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广州是先进的经济,发达,这里是农村,自然。
  很多两院人觉得这里有他们为之奋斗的一份事业,同时也觉得有某种欠缺,傅国华老师说他自己就像是  蒲公英一样飘在了这里,他说他之所以留在两院,是和这里亲切的人文环境及老一辈对他的呵护分不开。
  傅国华:这里的前辈都非常的好,小孩一哭他们就会来照顾,这些东西在城市里是没有的。
  傅国华的家中存有很多他心爱的根雕(加现场镜头,以及他介绍海峡两岸根雕的镜头)
  傅国华:我们这里的文娱生活基本是自编自导自演,邀请别人来,球类,打牌,要看艺术展是很奢侈的事情了,也很少能看到表演。
  空闲时傅老师会叫上自己的学生一起来打扑克。(现场镜头)
  傅老师学生讲老师。
  傅老师谈围棋。
  纯净的两院,一个同时具备古朴风貌和现代气息的两院,更多的两院人还是选择了坚守。为了他们的事业,为了中国的热带农业研究,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份坚守的理由:
  周钟毓:我这一辈子没有反悔,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为事业做出了一点棉薄之力。
  彭明:男性有统治欲的,生活条件并不是主要追求的东西,事业,到底要做什么,超过90%的人都愿意为自己的民族做事。
  吴继林:我到这个地方一点都不后悔,这个地方给我开创了热带领域,这块领域是块处女地
  吕飞杰:两院留给我怎么做人,逻辑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永恒的。
  40多年来,热农院校已取得近90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或省部级成果奖励290多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部分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热带农业科教空白。
  海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两院特殊的地理位置,留给我们一个个别致而动人的故事。美丽的海南,花园一样的热农院校,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两院人哼唱着一曲曲青春无悔的歌,迎风走来。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两院精神都将以它独特的涵义,轻轻地向我们诉说着历史,昭示着未来。(完)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琼ICP备11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