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招聘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 培训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详细
我国天然橡胶科研成果又一个里程碑
作者:叶 声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2006-08-30
                     推广新割制 获得高效益
       橡胶研究所的一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为海南等三省农垦系统增收节支103.55亿元

  本网讯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推广后,从1973年至2005年,为海南、云南、广东3省的农垦系统增收节支达103.55亿元。这项成果获2005年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该所继天然橡胶种植北移成功和国外高产品种引进、改良成功后,在我国天然橡胶科研领域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
  橡胶是国防和工业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橡胶的需求量也在猛增。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天然橡胶的第一消费和进口大国。为了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努力提高橡胶的产量,大力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这是摆在橡胶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以橡胶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要的任务。
  天然橡胶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我国适宜植胶的地区十分有限,发挥已有植胶区的生产潜力就成为天然橡胶增产的主要途径;橡胶树的经济寿命长达30年,品种改良不能短期见效,而割胶的劳动投入占整个天然橡胶生产的70%左右,因此,在橡胶的生产过程中,割胶是中心环节,品种定型后,割胶制度和割胶技术的优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橡胶的产量和割胶劳动生产率。若过度强割,虽短期内能获取较高的产量,但会导致胶树的排胶疲劳甚至出现死皮,严重影响胶树的产胶潜力,同时,由于割胶频率过高,树皮消耗量过大,还会缩短胶树的经济寿命。保持胶树的长期高产稳定,就必须处理好产胶潜力和割胶强度的关系,所以,割胶技术也是橡胶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橡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抓住这一中心环节和关键技术,从1971年起,跨省区、跨部门联合攻关,潜心研究,应用现代生理生化和田间试验技术,在理论研究、降低乙烯利刺激的副作用等关键技术、解决各种类型胶树的刺激割胶制度问题、解决割胶技术体系改进中各个子系统(项目)技术的集成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他们在世界上首先明确提出了“保持产胶潜力和割胶强度平衡的乙烯利刺激采胶”理论,并且根据保持产胶潜力与排胶强度动态平衡理论,开发了减刀、浅割、产胶动态分析、增肥等8项主要关键技术,创造了“管、养、割”相结合的一套我国特有的刺激割胶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外同类技术比较,具有高产性、规范性、通用性、广泛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优势。比如,我国在d/4以上低频割制高产性上,明显尤于国外,可比常规割制增产10-15%,而国外低频割制产量只与常规割制持平或减产;在低频割制的规范性上,我国已形成技术规程,而国外尚未形成;在低频割制的广泛性上,我国应用率达98%以上,而国外不足30%;在低频割制的通用性上,我国适用于全部的开割橡胶树,而国外只在中老龄开割橡胶树上使用。
  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推广新割制后,由原先两天割一刀改为四天或五天一刀,大大降低了割胶频率,提高了生产率。海南农垦从1994年至2005年,每年平均节约胶工88316人,人均割株和产量由原先的383株、1.14吨提高到882.2株、3.06吨,单位面积产量也由60.1公斤提高到72.1公斤。30多年来,仅海南、云南、广东3省农垦系统就增产干胶99.04万吨,新增产值83.16亿元,节约开支20.13亿元,增收节支103.55亿元。由于割株和人均产胶量的增加,胶工的工资也相应提高了0.4-2倍,这对缓解胶工短缺、优化和稳定胶工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项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产量年年增,胶工年年减,胶工工资年年增的良好效益,为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一项集技术引进、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技术,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割胶技术体系改进的新路子。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招聘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 培训中心

重要新闻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重要突破:中国热科院揭示木薯单体型基因组进化及功能分化规律
  • 海南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魏萍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中国热科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在线举办第三次“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计划咨询会
  • 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副司长邓永辉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中国热科院加快推进首个“热作北进” 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

热区热点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 首届中国国际热带博览会在广东佛山举办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聚焦

我国天然橡胶科研成果又一个里程碑

  作者: 叶 声   来源: 党委宣传部  日期: 2006-08-30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推广新割制 获得高效益
       橡胶研究所的一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为海南等三省农垦系统增收节支103.55亿元

  本网讯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推广后,从1973年至2005年,为海南、云南、广东3省的农垦系统增收节支达103.55亿元。这项成果获2005年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该所继天然橡胶种植北移成功和国外高产品种引进、改良成功后,在我国天然橡胶科研领域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
  橡胶是国防和工业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橡胶的需求量也在猛增。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天然橡胶的第一消费和进口大国。为了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努力提高橡胶的产量,大力发展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这是摆在橡胶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以橡胶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要的任务。
  天然橡胶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我国适宜植胶的地区十分有限,发挥已有植胶区的生产潜力就成为天然橡胶增产的主要途径;橡胶树的经济寿命长达30年,品种改良不能短期见效,而割胶的劳动投入占整个天然橡胶生产的70%左右,因此,在橡胶的生产过程中,割胶是中心环节,品种定型后,割胶制度和割胶技术的优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橡胶的产量和割胶劳动生产率。若过度强割,虽短期内能获取较高的产量,但会导致胶树的排胶疲劳甚至出现死皮,严重影响胶树的产胶潜力,同时,由于割胶频率过高,树皮消耗量过大,还会缩短胶树的经济寿命。保持胶树的长期高产稳定,就必须处理好产胶潜力和割胶强度的关系,所以,割胶技术也是橡胶生产的重大关键技术。橡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抓住这一中心环节和关键技术,从1971年起,跨省区、跨部门联合攻关,潜心研究,应用现代生理生化和田间试验技术,在理论研究、降低乙烯利刺激的副作用等关键技术、解决各种类型胶树的刺激割胶制度问题、解决割胶技术体系改进中各个子系统(项目)技术的集成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他们在世界上首先明确提出了“保持产胶潜力和割胶强度平衡的乙烯利刺激采胶”理论,并且根据保持产胶潜力与排胶强度动态平衡理论,开发了减刀、浅割、产胶动态分析、增肥等8项主要关键技术,创造了“管、养、割”相结合的一套我国特有的刺激割胶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外同类技术比较,具有高产性、规范性、通用性、广泛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优势。比如,我国在d/4以上低频割制高产性上,明显尤于国外,可比常规割制增产10-15%,而国外低频割制产量只与常规割制持平或减产;在低频割制的规范性上,我国已形成技术规程,而国外尚未形成;在低频割制的广泛性上,我国应用率达98%以上,而国外不足30%;在低频割制的通用性上,我国适用于全部的开割橡胶树,而国外只在中老龄开割橡胶树上使用。
  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推广新割制后,由原先两天割一刀改为四天或五天一刀,大大降低了割胶频率,提高了生产率。海南农垦从1994年至2005年,每年平均节约胶工88316人,人均割株和产量由原先的383株、1.14吨提高到882.2株、3.06吨,单位面积产量也由60.1公斤提高到72.1公斤。30多年来,仅海南、云南、广东3省农垦系统就增产干胶99.04万吨,新增产值83.16亿元,节约开支20.13亿元,增收节支103.55亿元。由于割株和人均产胶量的增加,胶工的工资也相应提高了0.4-2倍,这对缓解胶工短缺、优化和稳定胶工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项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产量年年增,胶工年年减,胶工工资年年增的良好效益,为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一项集技术引进、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技术,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割胶技术体系改进的新路子。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琼ICP备11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