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招聘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 培训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详细
我院首推木薯沙地种植获得成功
作者:施云娟 来源:红椰网 日期:2006-12-31
           荒芜沙地突现“木薯绿洲”   两院“活菩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木薯是支柱产业中的支柱,黄教授真是我们农民的活菩萨啊!我们今年种西瓜损失了几千万,幸运的是我们还种了木薯。” 12月22日,记者跟随品资所木薯专家黄洁一行来到木薯种植专业户陈三庐位于乐东的沙地种植基地,察看基地内木薯的生长状况,基地负责人之一邓长先激动的对周围的人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黄洁分别察看了5个不同地点共计7块不同生长环境和条件的实验地内木薯的生长状况并测量了当前的产量。经测量、统计,大部分木薯地亩产3吨多,最多的高达5.911吨。黄洁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我院也是全国首次在沙地上种植木薯,看来产量还不错。”
    统计结果一出来,陈三庐就高兴地告诉记者说:“实验很成功啊,没想到产量这么高,其实只要亩产2.5吨我们就很满足了!亩产1吨就不会赔钱了,现在产量这么高,我今年种西瓜赔的钱可以通过木薯弥补一下了。”据陈三庐介绍,基地内木薯生长期最长的近10个月,最短的只有6个月。“大部分木薯都是种下去以后就没有管过,长得比较好的那两块地种下去后就浇了两次水就没再管过了。我们刚刚去的海边那块地,是所有地里最不好的,还离桉树林那么近,种了以后就一直干旱,没有雨水,我们也没有管过,只是种的时候按照黄教授给的配方放了肥料,我只要求亩产1吨就够了,没想到竟会有3吨多的亩产!”
    据黄洁介绍,这是我院的一个实验项目——沙地种植木薯。黄洁告诉记者说,由于沙地缺水、干旱,又不能保持水分,种植粮食作物很困难,当地很多地方都是一片荒芜,农民大多靠天吃饭,再加上常被台风袭击,当地经济水平较低。为了改善当地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我院专家综合考虑了当地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决定在当地实验种植华南5号木薯,从我们在当地看到的和统计的情况来看,我院的实验是成功的。经统计,该地两块木薯地亩产分别为5.911吨和2.778吨。
  “种木薯工作量小、经济效益高、收入稳定,即使遇到台风我们仍然有钱赚,刚刚看到的亩产近6吨的那些木薯都被台风吹伤过,产量还是那么高。”陈三庐说。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我们用黄教授给的配方,每亩地最多花100块的肥料钱;浇2次水,今年干旱,每次15元,如果不遇到干旱,每次8—9元就足够了;种木薯的工钱每亩35元;地租每年100—150元,最多200元;算下来每亩成本最多400元,按照现在的行情,每亩木薯售价最低最低800元,所以每亩最少也可以赚到400多块,事实上还不止这么多。”他接着说:“我们打算明年不种西瓜了,我们的村支书还决定把桉树林都砍了种木薯,我们还打算办一个淀粉加工厂,这样就有更多的收益了。”

 摄影:易思同 
编辑:婉莹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招聘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专家库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 培训中心

重要新闻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重要突破:中国热科院揭示木薯单体型基因组进化及功能分化规律
  • 海南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魏萍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中国热科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在线举办第三次“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计划咨询会
  • 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副司长邓永辉到中国热科院调研
  • 中国热科院加快推进首个“热作北进” 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

热区热点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 首届中国国际热带博览会在广东佛山举办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聚焦

我院首推木薯沙地种植获得成功

  作者: 施云娟   来源: 红椰网  日期: 2006-12-3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荒芜沙地突现“木薯绿洲”   两院“活菩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木薯是支柱产业中的支柱,黄教授真是我们农民的活菩萨啊!我们今年种西瓜损失了几千万,幸运的是我们还种了木薯。” 12月22日,记者跟随品资所木薯专家黄洁一行来到木薯种植专业户陈三庐位于乐东的沙地种植基地,察看基地内木薯的生长状况,基地负责人之一邓长先激动的对周围的人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黄洁分别察看了5个不同地点共计7块不同生长环境和条件的实验地内木薯的生长状况并测量了当前的产量。经测量、统计,大部分木薯地亩产3吨多,最多的高达5.911吨。黄洁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我院也是全国首次在沙地上种植木薯,看来产量还不错。”
    统计结果一出来,陈三庐就高兴地告诉记者说:“实验很成功啊,没想到产量这么高,其实只要亩产2.5吨我们就很满足了!亩产1吨就不会赔钱了,现在产量这么高,我今年种西瓜赔的钱可以通过木薯弥补一下了。”据陈三庐介绍,基地内木薯生长期最长的近10个月,最短的只有6个月。“大部分木薯都是种下去以后就没有管过,长得比较好的那两块地种下去后就浇了两次水就没再管过了。我们刚刚去的海边那块地,是所有地里最不好的,还离桉树林那么近,种了以后就一直干旱,没有雨水,我们也没有管过,只是种的时候按照黄教授给的配方放了肥料,我只要求亩产1吨就够了,没想到竟会有3吨多的亩产!”
    据黄洁介绍,这是我院的一个实验项目——沙地种植木薯。黄洁告诉记者说,由于沙地缺水、干旱,又不能保持水分,种植粮食作物很困难,当地很多地方都是一片荒芜,农民大多靠天吃饭,再加上常被台风袭击,当地经济水平较低。为了改善当地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我院专家综合考虑了当地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决定在当地实验种植华南5号木薯,从我们在当地看到的和统计的情况来看,我院的实验是成功的。经统计,该地两块木薯地亩产分别为5.911吨和2.778吨。
  “种木薯工作量小、经济效益高、收入稳定,即使遇到台风我们仍然有钱赚,刚刚看到的亩产近6吨的那些木薯都被台风吹伤过,产量还是那么高。”陈三庐说。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我们用黄教授给的配方,每亩地最多花100块的肥料钱;浇2次水,今年干旱,每次15元,如果不遇到干旱,每次8—9元就足够了;种木薯的工钱每亩35元;地租每年100—150元,最多200元;算下来每亩成本最多400元,按照现在的行情,每亩木薯售价最低最低800元,所以每亩最少也可以赚到400多块,事实上还不止这么多。”他接着说:“我们打算明年不种西瓜了,我们的村支书还决定把桉树林都砍了种木薯,我们还打算办一个淀粉加工厂,这样就有更多的收益了。”

 摄影:易思同 
编辑:婉莹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琼ICP备11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