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郭沫若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书写题词。苏晓杰 翻拍
海南往事
郭沫若萧三两院留佳话
文坛泰斗游两院 诗文酬唱传千古
编者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两院”)“迁所建院”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其间“两院”因其在高等学府中独具的热带特色,以及它为热带农业科研、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吸引了我国文坛多位巨匠的视线,像郭沫若、巴金、茅盾、萧三等,都来“两院”考察过,还为文坛留下了不少佳话。
著名革命诗人萧三,原名肖子璋,是《国际歌》的主要中文译作者之一。1896年10月,萧三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曾与毛泽东等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郭沫若,不仅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还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郭沫若和萧三一样,都参加了中国早期的革命活动。
四十六年前的春天,萧三与郭沫若先后来过两院,这一对浪漫情怀的革命诗人,在两院激情澎湃,赋诗作对,一段文坛佳话从此流传。
郭沫若“两院”妙对萧三
1961年3月,海南岛已是繁花处处。萧三和郭沫若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两院”参观,并在这里为文坛添上了一个妙对对联的佳话。
郭沫若非常热爱海南,曾三次到海南游历,并到了“两院”参观。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宣传部根据过去的文献和一些老同志的回忆,收集整理了一份关于萧三和郭沫若来“两院”考察的资料。资料表明,1961年3月1日,萧三来“两院”参观。当时,“两院”刚从广州搬迁来儋州不久,全校师生艰苦创业,自己动手,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看到“两院”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和师生们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干劲,很有感触,便提笔写了一幅上联:“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据“两院”的老同志回忆,当时,萧三只写了上联,把下联空着,而且萧三还风趣地在上联后面写道:“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
萧三写了上联后,“两院”师生和院外不少人都闻讯来看这上联,但一直没有人恰如其分地对出来。
巧的是,3月4日,郭沫若来“两院”参观。当时,“两院”接待郭沫若的同志把萧三写了上联并征求下联之事,告诉了郭沫若,并希望郭沫若能对出下联。满腹文采的郭沫若看了萧三的上联,只是略略思索,便对出了下联:“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萧三和郭沫若两位诗人海南妙对对联,由此成为文坛佳话传开来。
游沙河水库激情赋诗
今年71岁的林德光教授,是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际生物统计专家,从“两院”退休后定居海口。郭沫若到“两院”参观时,曾两次见到郭沫若。近日记者采访了林老。
林老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与郭沫若相见的每一个细节。林老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郭沫若的诗,郭沫若的文集看了一本又一本。1961年3月4日上午10点左右,当时才25岁的林德光在学校数学教室里,遇上郭沫若到教研室看望老师。初次见到郭沫若的林德光非常激动。林德光告诉记者,郭沫若当时问教研室里年轻老师,从大城市来到这么偏远艰苦的地方,教学习不习惯?老师们都激动地回答“习惯”,还很自豪地告诉郭沫若,“两院”是国家第一所热带农业学院,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
林德光回忆说:“郭沫若虽然是四川人,但是普通话说得很好,非常平易近人,教研室里的老师们围着郭沫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郭沫若都一一作答。”
据林德光回忆,郭沫若到“两院”呆了两三天,妙对萧三上联只是其中一个佳话。在“两院”参观期间,郭沫若还去了“两院”师生烧烤、游玩时爱去的沙河水库。那时,沙河水库上有很多人在劳动,兴修水利。郭沫若从沙河水库回来时,又让林德光巧遇上了。“我还记得,当时郭沫若穿着咖啡色的中山装,背有些驼。那时候,很多老师知道郭沫若来两院了,就聚在两院广场上,想见郭老一面。”林德光说:“郭沫若一点架子都没有,看到老师们都在,主动上前问好,并和老师们一一握手。”
参观完沙河水库壮观的劳动场面后,郭沫若激情昂扬,提笔赋诗一首:
先秦典籍传儋耳,现代宏图奠永基。
一统四包三结合,多才并举五门齐。
远偕六省同趋步,近与全区互询咨。
宝岛开花遍结实,沙河库上树红旗。
郭沫若赠送蛋黄果
郭沫若对热带植物非常感兴趣,还到过“两院”以前的南亚所专门考察热带植物。
当时南亚所的所长庞廷祥,现在退休定居在湛江。他说,当时郭沫若来“两院”南亚所时,他接待了郭沫若,并陪同郭老参观:“他穿着白衬衣,戴顶帽子。总是微笑着,非常和蔼。对看到的热带植物,都要详细了解这些植物的名称、用途、习性等。”
“郭沫若不仅是位大诗人、大作家,还精通书法、医学、考古学等,知识非常渊博。”回忆郭沫若来“两院”参观的情景,庞廷祥仍然感慨万分。他说,郭沫若在“两院”南亚所停留了大约半天的时间,但郭沫若的才华和学识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庞廷祥告诉记者,郭沫若来“两院”参观之前,曾到古巴访问过。在古巴访问时,郭沫若带了一些热带植物的果实回来,其中就有蛋黄果。
蛋黄果是一种热带水果,果实里面就像蛋黄一样,吃起来也有鸡蛋的味道,所以叫蛋黄果。”庞廷祥说,当时广东、海南,都没有引种蛋黄果。
郭老参观结束后,品尝了“两院”种植的玫瑰茄。庞廷祥介绍,玫瑰茄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洛神花,是一种全身都有用的热带植物。“两院”引种成功后,还利用玫瑰茄加工出蜜饯、果浆等产品,帮助师生度过经济困难时期。
郭沫若品尝了玫瑰茄后,连夸玫瑰茄酸酸甜甜的味道很可口。“他吃得很开心。吃完之后,从裤袋里掏出一颗鸡蛋大小的种子递给我,告诉我们是从古巴带回的玛美,又名蛋黄果,让我们试种。”庞廷祥告诉记者,当时,他非常激动地接过了这颗种子,并向郭老保证一定会好好栽培出蛋黄果。
后来,庞廷祥也在他的一篇回忆录中写道:“品尝完玫瑰茄的郭沫若意犹未尽,提笔作诗一首,洋洋洒洒直书胸中情谊。”以下是郭沫若的题诗:
木瓜累累结株头,初见油棕实甚稠。
茅草香风飘万里,橡胶浆乳创千秋。
咖啡粒分大中小,玫瑰茄供麻饵油。
玛美一枚烦种植,他年硕果望丰收。
“第二天我就把这枚蛋黄果种下了。”庞廷祥告诉记者,那枚由郭沫若从古巴带回来的种子后来真的发芽,成长起来,并结出累累硕果。
庞廷祥笑呵呵地说:“46年前,没有蛋黄果种植,现在连湛江街头随时都可以看到小贩叫卖蛋黄果。”庞廷祥说,这得益于郭老当年的馈赠。 。
(原载《海南日报》2007年4月10日往事版,有更改)
海南往事
郭沫若萧三两院留佳话
文坛泰斗游两院 诗文酬唱传千古
编者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两院”)“迁所建院”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其间“两院”因其在高等学府中独具的热带特色,以及它为热带农业科研、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吸引了我国文坛多位巨匠的视线,像郭沫若、巴金、茅盾、萧三等,都来“两院”考察过,还为文坛留下了不少佳话。
著名革命诗人萧三,原名肖子璋,是《国际歌》的主要中文译作者之一。1896年10月,萧三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曾与毛泽东等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郭沫若,不仅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还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郭沫若和萧三一样,都参加了中国早期的革命活动。
四十六年前的春天,萧三与郭沫若先后来过两院,这一对浪漫情怀的革命诗人,在两院激情澎湃,赋诗作对,一段文坛佳话从此流传。
郭沫若“两院”妙对萧三
1961年3月,海南岛已是繁花处处。萧三和郭沫若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两院”参观,并在这里为文坛添上了一个妙对对联的佳话。
郭沫若非常热爱海南,曾三次到海南游历,并到了“两院”参观。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宣传部根据过去的文献和一些老同志的回忆,收集整理了一份关于萧三和郭沫若来“两院”考察的资料。资料表明,1961年3月1日,萧三来“两院”参观。当时,“两院”刚从广州搬迁来儋州不久,全校师生艰苦创业,自己动手,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看到“两院”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和师生们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干劲,很有感触,便提笔写了一幅上联:“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据“两院”的老同志回忆,当时,萧三只写了上联,把下联空着,而且萧三还风趣地在上联后面写道:“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
萧三写了上联后,“两院”师生和院外不少人都闻讯来看这上联,但一直没有人恰如其分地对出来。
巧的是,3月4日,郭沫若来“两院”参观。当时,“两院”接待郭沫若的同志把萧三写了上联并征求下联之事,告诉了郭沫若,并希望郭沫若能对出下联。满腹文采的郭沫若看了萧三的上联,只是略略思索,便对出了下联:“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萧三和郭沫若两位诗人海南妙对对联,由此成为文坛佳话传开来。
游沙河水库激情赋诗
今年71岁的林德光教授,是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际生物统计专家,从“两院”退休后定居海口。郭沫若到“两院”参观时,曾两次见到郭沫若。近日记者采访了林老。
林老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与郭沫若相见的每一个细节。林老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郭沫若的诗,郭沫若的文集看了一本又一本。1961年3月4日上午10点左右,当时才25岁的林德光在学校数学教室里,遇上郭沫若到教研室看望老师。初次见到郭沫若的林德光非常激动。林德光告诉记者,郭沫若当时问教研室里年轻老师,从大城市来到这么偏远艰苦的地方,教学习不习惯?老师们都激动地回答“习惯”,还很自豪地告诉郭沫若,“两院”是国家第一所热带农业学院,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
林德光回忆说:“郭沫若虽然是四川人,但是普通话说得很好,非常平易近人,教研室里的老师们围着郭沫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郭沫若都一一作答。”
据林德光回忆,郭沫若到“两院”呆了两三天,妙对萧三上联只是其中一个佳话。在“两院”参观期间,郭沫若还去了“两院”师生烧烤、游玩时爱去的沙河水库。那时,沙河水库上有很多人在劳动,兴修水利。郭沫若从沙河水库回来时,又让林德光巧遇上了。“我还记得,当时郭沫若穿着咖啡色的中山装,背有些驼。那时候,很多老师知道郭沫若来两院了,就聚在两院广场上,想见郭老一面。”林德光说:“郭沫若一点架子都没有,看到老师们都在,主动上前问好,并和老师们一一握手。”
参观完沙河水库壮观的劳动场面后,郭沫若激情昂扬,提笔赋诗一首:
先秦典籍传儋耳,现代宏图奠永基。
一统四包三结合,多才并举五门齐。
远偕六省同趋步,近与全区互询咨。
宝岛开花遍结实,沙河库上树红旗。
郭沫若赠送蛋黄果
郭沫若对热带植物非常感兴趣,还到过“两院”以前的南亚所专门考察热带植物。
当时南亚所的所长庞廷祥,现在退休定居在湛江。他说,当时郭沫若来“两院”南亚所时,他接待了郭沫若,并陪同郭老参观:“他穿着白衬衣,戴顶帽子。总是微笑着,非常和蔼。对看到的热带植物,都要详细了解这些植物的名称、用途、习性等。”
“郭沫若不仅是位大诗人、大作家,还精通书法、医学、考古学等,知识非常渊博。”回忆郭沫若来“两院”参观的情景,庞廷祥仍然感慨万分。他说,郭沫若在“两院”南亚所停留了大约半天的时间,但郭沫若的才华和学识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庞廷祥告诉记者,郭沫若来“两院”参观之前,曾到古巴访问过。在古巴访问时,郭沫若带了一些热带植物的果实回来,其中就有蛋黄果。
蛋黄果是一种热带水果,果实里面就像蛋黄一样,吃起来也有鸡蛋的味道,所以叫蛋黄果。”庞廷祥说,当时广东、海南,都没有引种蛋黄果。
郭老参观结束后,品尝了“两院”种植的玫瑰茄。庞廷祥介绍,玫瑰茄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洛神花,是一种全身都有用的热带植物。“两院”引种成功后,还利用玫瑰茄加工出蜜饯、果浆等产品,帮助师生度过经济困难时期。
郭沫若品尝了玫瑰茄后,连夸玫瑰茄酸酸甜甜的味道很可口。“他吃得很开心。吃完之后,从裤袋里掏出一颗鸡蛋大小的种子递给我,告诉我们是从古巴带回的玛美,又名蛋黄果,让我们试种。”庞廷祥告诉记者,当时,他非常激动地接过了这颗种子,并向郭老保证一定会好好栽培出蛋黄果。
后来,庞廷祥也在他的一篇回忆录中写道:“品尝完玫瑰茄的郭沫若意犹未尽,提笔作诗一首,洋洋洒洒直书胸中情谊。”以下是郭沫若的题诗:
木瓜累累结株头,初见油棕实甚稠。
茅草香风飘万里,橡胶浆乳创千秋。
咖啡粒分大中小,玫瑰茄供麻饵油。
玛美一枚烦种植,他年硕果望丰收。
“第二天我就把这枚蛋黄果种下了。”庞廷祥告诉记者,那枚由郭沫若从古巴带回来的种子后来真的发芽,成长起来,并结出累累硕果。
庞廷祥笑呵呵地说:“46年前,没有蛋黄果种植,现在连湛江街头随时都可以看到小贩叫卖蛋黄果。”庞廷祥说,这得益于郭老当年的馈赠。 。
(原载《海南日报》2007年4月10日往事版,有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