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组织热区石漠化山地绿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从昔日攀枝花的成功探索,到云贵高原的脱贫攻坚,让祖祖辈辈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农民富起来、笑起来,为打赢全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牢固基础。
“生态癌症” 造就深度贫困
喀斯特地貌即石漠化,是指地表失去土壤的过程,通常伴随着水土流失、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灾难,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乎所有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我国目前石漠化面积12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8省(区、市),其中以云南、广西、贵州最为严重,滇桂黔三省(区)石漠化面积779万公顷,占全国的65%。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辖91个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8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67个,总人口3427.2万人,贫困人口占11.1%,这些地区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以往,在石漠化地区,我国主要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等技术开展生态保护与综合防治,但重生态、轻效益,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恶化与贫困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经过认真调研,决定以生态修复与农民脱贫致富协调发展为目标,开展石漠化生态治理和与综合发展研究,致力于改善滇桂黔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科技为民 探索扶贫新模式
事情还要追溯到2013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精准扶贫“攀枝花模式”成功后,把目光盯上群山环抱、石漠化严重的贵州,在黔西南再造一个“攀枝花”,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又一帮扶目标。
神秘又美丽的黔西南,是滇黔桂石漠化特困核心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1%。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需求。
2013年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连续4年向贵州派出7位科技工作者,同时,还向望漠、兴义、罗甸派出3位博士任当地政府科技副职。
2015年3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牵头,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田房村为试点,建立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探索起林下生态种养模式。
在贵州石漠化地区种植芒果或澳洲坚果林,以优质牧草、特色地道药材为主要配置资源,根据林下环境特点开展不同物种间生态配置技术研究,集成研发了坡地间套作种植、高光效带状种植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构建水土持型生态模式。
鼓励石漠化农民改变传统的低效作物玉米和花生种植模式,发展热带特色果树/牧草生态种植模式,实施小规模牧放养殖,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发展山地畜牧业,既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水分和土壤养分的资源利用率,又优化了土堆利用结构,使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得到良性循环,进一步缓解人地矛盾。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放远眼光与规划,结合石漠化治理长期计划,开展泌酸植物研究,试图改变石漠化地区土地性质。发现柱花草具有较强的根系分沁苹果酸和柠檬酸能力。
科技像魔术 石山结硕果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南盘江镇田房村是一个只有37户147人的小山村。由于石漠化严重,人居和生产环境恶劣,年轻人多数离家外出务工。
作为项目负责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刘国道副院长4年中27次来到田房村。做调研,编规划,建工作室,种果树、牧草,养羊,建立观测点,下田除草,建农家学堂,与农民沟通,教农民知识,建立合作社等,立志在田房村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热区石漠化山地绿色高效农业种植样板,让广大农民自愿接受,并广泛推广。
在石漠化严重的地方种植果树,土壤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而水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把水留在土壤里成为摆在专家面前的首要任务。为了解决水的问题,专家们想尽各种法子。最终利用“水窖原理”,拿“保水剂”来提前储存雨季部分水份,也就是和常见的“尿不湿”原理一样,把雨天土壤其余的水份吸住留住,再缓慢释放,供植物生长。
果树种植前,在每个种植穴提前放100克左右保水剂,雨季自动吸饱水,这样就可以保证每棵树下的土壤中有20公斤的水,然后再定植,旱季再慢慢往土壤里放水,确保前3年中果树有充足的水份供应,等果树长大根系变大后,石缝中的水就可以供应了。
解决好水的问题,专家们还联合企业研究出石漠化地区施肥新办法——“石山棒棒肥”。此肥料携带方便,简单易行,只要把含有肥料的“棒棒”往土里一插,肥料就会慢慢释放出来,为植物生长提供养份,解决了石山地区运输困难的问题。
实践证明,此方法可行,效果出来了。果树种活了,还结了果,当地农民看到了效果,就主动找专家,要求种植果树。
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专家们创造性地研制出另一个栽培措施,即果树“环扎”技术。不用剪枝,不用“环割”,用“环扎”来调节枝条的长势,这样不仅达到修剪整型的效果,又能提高产量。在海拔380米河谷的贞丰鲁容乡里秀村果园,对长势壮旺的澳州坚果品种试验“环扎”技术,试验树结果量明显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专家坚持了因地制宜,适地适种,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实施林下种草,岩下种藤,测土施肥,生态耕作,保持水土。
优势热带作物品种在当地的推广将有力带动贫困农户的增收致富。贵州的特殊气候,种植中晚熟芒果,可填补全国8、9月份无芒果上市的空白。专家算了这么一笔账,在石漠化地区原种植的玉米亩产值不到300元,在同类地区种植的芒果(红象牙)投产第二年,亩产1785公斤,亩产值12495元;种植的澳洲坚果投产第三年,亩产鲜果200公斤,亩产值6000元。
成功创建经济生态双丰收
2017年8月,热区石漠化山地绿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场观摩会在田房村召开,150多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石漠化区域市(县)代表共聚田房村,实地观摩石漠化治理示范点、山地芒果和澳洲坚果生态栽培示范基地。
两位农家妇女站在山脚下,手里拿着芒果,正笑嘻嘻地啃着。路边,几位年长的村民在除草,他们这样告诉笔者:以前,大家在石头缝里种玉米和甘蔗,收入很少,吃都不够吃。自从专家来了之后,教我们种芒果、坚果,种草,养羊。没想到,种下两年就结了果,草也长了起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强化责任担当,科技创新与乡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集成“果上山-草盖地-藤盖石-畜吃草-粪养果-农民喜欢”的石漠化治理综合措施,生态修复与产业扶贫并重,实现绿色发展,做到土地不流转,用耐心、用爱心帮着老乡慢慢做,树是老乡的,果也是老乡的,没有第三者,老乡直接当老板,产业和人一起扶,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的致富之路。
胡志方是田房村一个普通的布依族农民,家有22亩石山地。过去年复一年地种植玉米,年产值不足7000元,且劳动强度很大。如今,在专家的指导下,种上了10亩芒果和12亩澳洲坚果,2017年首次试果的芒果买了好价钱,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如今,绿色发展与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推广到云南临沧、贵州黔西南、广西罗城等石漠化严重地区,培训农民5000人,发放各类资料10万份,建立示范基地5个,推广面积80000亩。
石山上的百香果、澳洲坚果、石斛、芒果、毛葡萄(组合图)
本文刊载于《紫光阁》杂志2018年第3期
http://zggzz.zgg.gov.cn/zxyq/201802/zhzhyxzh/KK/201804/t20180408_678714.html
《紫光阁》杂志由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主管,创刊于1993年10月,为时政类党刊、月刊,记录共和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