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日渐深入,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如何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构建特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培养更多更好的特区建设者?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南省教育厅厅长符鸿合。
转变观念是关键
符鸿合说,构建特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克服狭隘的教育观,纠正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树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克服以升学率为惟一标准评价学校、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观,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学校、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观;克服“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陈旧人才观,树立“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的新型人才观。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衡量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寻找改革的方向。就海南而言,要加快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海岛旅游业、新兴工业,建设生态示范省和信息智能岛,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及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就要切实地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培养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和大量的多门类应用型人才。
调整结构拓通途
符鸿合说,构建特区人才成长“立交桥”,要调整教育发展的宏观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海南已实行了春、秋两次高考制度改革的试验,逐步打破“一次考试定终身”,考生选择成才的渠道愈来愈宽,机会愈来愈多。近年来,我们在办好现有高等院校的同时,通过股份制、公立民办、社会力量办学、普通高校发展二级学院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并对现有中专、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布局结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海南曾从全省贫困乡镇招收460名学员,先后在海南电大通什分校、海南农业学校等学校开办了“小康班”,他们以学习种养、渔牧等专业为主,经过1年学习,毕业返乡后,这批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的被选为村干部,有的承包了果园,有的利用小额贷款发展自己的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海南省委、省政府为加速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又决定每年拨款48万元,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每年举办一期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技术骨干专修班。另外,省政府还拨专款在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畜牧兽医大专班,从海南中部地区白沙黎族自治县等6个贫困市县招收学员40名,免费脱产学习两年。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教改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必将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符鸿合强调,构建特区人才成长“立交桥”,要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广泛开展劳动力预备教育,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培训社会多方面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完善和发展自学考试制度,鼓励自学成才;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教育电视网以及其他各类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向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依托有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建立“网络学校”,实现跨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满足公民终身教育的需要。
教师队伍是保证
最后,符鸿合指出,构建特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根本保证,在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只有具备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加强自身的道德情感修养,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感,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实际上,我们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还难以完全适应,知识结构的调整、知识更新的任务非常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教研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非常迫切,广大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途径和方法。只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特区人才的“立交桥”才会四通八达,愈走愈宽阔。
转变观念是关键
符鸿合说,构建特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克服狭隘的教育观,纠正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树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克服以升学率为惟一标准评价学校、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观,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学校、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观;克服“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陈旧人才观,树立“有一技之长的都是人才”的新型人才观。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衡量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寻找改革的方向。就海南而言,要加快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海岛旅游业、新兴工业,建设生态示范省和信息智能岛,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体制优势及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就要切实地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培养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和大量的多门类应用型人才。
调整结构拓通途
符鸿合说,构建特区人才成长“立交桥”,要调整教育发展的宏观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海南已实行了春、秋两次高考制度改革的试验,逐步打破“一次考试定终身”,考生选择成才的渠道愈来愈宽,机会愈来愈多。近年来,我们在办好现有高等院校的同时,通过股份制、公立民办、社会力量办学、普通高校发展二级学院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并对现有中专、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布局结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海南曾从全省贫困乡镇招收460名学员,先后在海南电大通什分校、海南农业学校等学校开办了“小康班”,他们以学习种养、渔牧等专业为主,经过1年学习,毕业返乡后,这批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的被选为村干部,有的承包了果园,有的利用小额贷款发展自己的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海南省委、省政府为加速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又决定每年拨款48万元,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每年举办一期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技术骨干专修班。另外,省政府还拨专款在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畜牧兽医大专班,从海南中部地区白沙黎族自治县等6个贫困市县招收学员40名,免费脱产学习两年。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教改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必将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符鸿合强调,构建特区人才成长“立交桥”,要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广泛开展劳动力预备教育,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培训社会多方面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完善和发展自学考试制度,鼓励自学成才;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教育电视网以及其他各类信息网络传输系统,向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依托有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建立“网络学校”,实现跨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满足公民终身教育的需要。
教师队伍是保证
最后,符鸿合指出,构建特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根本保证,在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优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只有具备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加强自身的道德情感修养,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感,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同时,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实际上,我们的教师队伍在这方面还难以完全适应,知识结构的调整、知识更新的任务非常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教研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都非常迫切,广大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途径和方法。只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特区人才的“立交桥”才会四通八达,愈走愈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