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顾名思义,是指生长于山野之中,未经人工栽培的野生蔬菜。它们吸收大自然的灵气,野生野长,既没有化肥的催生,又没有农药的污染,营养价值还很高。端上餐桌,别具一格;入口品尝,别有风味,是真正的天然绿色食品。
野菜大多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与中草药一本同源,难以区分。说它们是菜,它们可以上菜谱。称它们是药,它们又可以进医方。随着“食饱”之后人们追求“食好”到“食疗”的饮食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曾经只是用来度饥荒的野菜投予关注的目光。
海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各种野菜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阳光充沛,雨露丰润,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大部分野菜可以一年四季采食,不受季节的限制。海南野菜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就有上百种,最常见的有20多种,如:马齿苋、树仔菜、雷公笋、雷公根、白菜花、黄鹌菜、车前草、蒲公英等。
野菜是一种特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餐桌子,还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现在,五指山树仔菜、四棱豆的名声远播省内外,其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严格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野菜,而是人工种植的一种农产品了,这是野菜走向市场的必然过程。
海南还有很多极具开发潜力的野菜品种,其价值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革命菜
革命菜又叫野茼蒿,是海南中部五指山区常年生的野菜。它以其丰富、水灵的外观,清香嫩滑的口感博得人们的喜爱。
据说当年冯白驹将军统率的琼崖纵队能在五指山区坚持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靠的就是这种野菜充饥,故名“革命菜”。
它性平,味道甘辛,《本草纲目》有记载:茼蒿“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每年春、夏、秋三季,可摘其嫩茎叶、幼苗,炒食,甜滑可口,味道极美,食谱有:凉拌野茼蒿,野茼蒿炒肉丝。
雷公笋
黎族地区野菜之一。遍布琼南山区的溪沟旁、田坎上、山湾里、岭脚下。每逢四五月春风化雨时破土而出。茎笋约食指般粗细、筷子般长短。将其削成细条煮山蟹或腌酸煮鲜河鱼,是下酒饭的上等名菜。酸雷公笋汤又是清热解毒良药,一年四季常喝雷公笋汤,可少生病。民间多将其鲜嫩杆茎用洗米水腌制,作家常小吃,或拌炒鱼、肉,味酸质脆、肉嫩鲜美、消食去腻,是具有白沙山区特色的“绿色食品”。
雷公根
雷公根又叫连钱草,马蹄草,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它的茎很长,葡伏生长在地面,叶圆肾形,花为红褐,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将它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
白花菜
白花菜,株高100厘米左右,叶片呈掌状,边缘有很浅的锯齿,开小白花或略带红晕。常见于河岸边、沟边、田角等湿润的地方。主要采集其嫩茎叶食用,以花瓣刚露出时采摘品质最好。而崖州白花菜与俗称的白花菜不同,是一种尚未正名的野菜。据清光绪《崖州志》记载:“白花菜,茎紫,生荒园里。花白,味香,宜腌酸食。杨贵妃因高力士进之,称美。自此著名。”崖州白花菜之所以珍贵,并不因为它花长得好看,是因为腌制后其味独特,醇香为各类腌制蔬菜之冠。
马齿苋
马齿苋,又叫长寿菜,五行草,生长于田野、荒地,喜欢向阳地带。它的茎匍匐生长于地上,自基部长许多分枝,叶片像一个个精致的小汤匙,花为淡绿色或淡红色。每年5-9月份可采取它的嫩茎叶,用开水烫后挤出水份,或凉拌或炒食,滑爽可口,略带酸味,营养丰富。制作的食谱有:火腿丝拌马齿苋,红烧马齿苋、马齿苋炒鸡蛋等。早在公元5世纪已有入药记载,据《本草纲目》载,马齿苋“散热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它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也有较明显的防治作用。
黄鹌菜
黄鹌菜,又叫黄瓜菜,黄矮菜,在海南各地可经常看到。它开黄色的舌状小花,成伞状排列,茎内含有白色的乳汁。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味道清凉,略有苦味,性寒,助消化,利肠胃,解热毒,活血化瘀。它的细苗、茎叶和花枝都可食用,可青炒或蘸面粉蛋汁、油炸。
车前草
车前草,又叫车轱辘菜,株高10-20厘米,叶处椭圆具有疏短的柔毛,花序像麦穗,密生着很多小花。生长在田野、花圃、池塘、河边等地。每年4-5月份采摘嫩茎叶或幼苗,先用开水烫软,再用清水泡几小时后捞出,可以用来凉拌、炒食或与面蒸食。它含有桃叶瑚甙、车前甙、能果酸等药用成份,具有利水通淋、清热明目、清肺化痰之功效,并具有抗菌作用。
野苋
野苋,是平地常见的苋科草本植物,株高50厘米左右,全省各地均可见到。叶卵状菱形,花青白色,像细长的麦穗。它的茎叶柔软多汁,营养丰富。4-5月份采其嫩茎叶及高7-10厘米的幼苗,可炒食、做馅、凉拌。它性味甘、淡、寒,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
车前草与马将军
东汉光武帝有一位部属叫马武将军,骁勇善战。
有一年夏天,他乘胜追击,来到黄淮平原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当时正逢干季,烈日当头,又找不到任何水源,军队只好驻扎下来,靠随身带的水和干粮充饥。第三天,马将军被眼前的惨景给困惑住了:所有的马都无法站立,士兵出现腹胀、血尿等症状,接二连三地倒下。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马夫突然发现,马尿竟然不再是红色的,仔细观察,才发现马车周围的草都被吃光了,其中一种叶形若猪耳朵的野草,马似乎特别爱吃。聪明的马夫想这种野草一定和马匹的痊愈有关,于是将此事报告给了将军。马将军一声令下,采集此草,用来煮汤让士兵喝下。果然,士兵逐渐恢复过来,度过了此危机,凯旋而归。从此人们便把这种野草称为“车前草”。
"野菜研究员"
刘国道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我国热带牧草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主持过多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然而,不少熟悉他的亲友和学生都喜欢称他为“野菜研究员”,因为刘老师对海南的野菜有着特别的兴趣。
虽然不是专门研究野菜,但是牧草和野菜其实都是草,不少野菜原先本是牛羊的口粮,因此触类旁通,不知不觉之中刘老师就成了野菜专家,对海南的各种野菜如数家珍。在他编写的多本著作中,对海南的草本植物做过系统的整理、归纳,其中不少是可食用的野菜。他对学生们说,海南已知的野菜已有上百种,而且肯定还有不少藏在大自然之中,等待着你们去发现。
干刘老师这一行,除了在书斋中看书写论文外,经常到野外进行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在野外才能了解各种植物的原始状态,才有可能发现新品种,刘老师的很多成果都是从野外得来的。每次钻深山、下田野,刘老师除了科研上的收获外,更是他收获野菜的好时机。考察归来,他的大包小包中总是装满了采摘来的各式野菜,全家人可以美美地大快朵颐好几天。
刘老师吃野菜可有讲究。他介绍说,野菜虽然有独特的风味,但是人们对野菜的了解毕竟有限,不少野菜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毒性,如果食用办法不当,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危险。怎样食用野菜才最安全呢?刘老师有一个最为“偷机取巧”的办法,那就是:别人怎么吃,他就怎么吃,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改变老辈人传下来的作法。对于吃野菜,刘老师还有一个得意之处,在野外考察的过程中,他从黎族苗族老乡那里学到了不少食用野菜的好方法。他说有朝一日将这些民间食文化的素材整理出来,可以编一本颇为像样的《海南野菜食谱》。
作为一个学者,刘老师对于发展野菜的人工种植是支持的,他希望山区的农民能够通过栽培野菜找到一条致富路;然而,他又有些担忧:野菜一旦家养,其独特、清新的口味会不会改变,会不会与其它农作物一样染上“公害病”?他建议农民朋友在种植野菜时,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与农药,宁可产量低一些,也要保持野菜的原有的风味和无公害的特点,因为这正是人们喜爱野菜的根本原因。
黎族小伙和野菜
罗文雄,一位从黎母山区走出来的年仅20多岁的小伙子,从去年1月起在儋州市那大开了一家不小的野菜馆,他自称是当地第一个开野菜馆的人。
儿时记忆
是不是第一个,很难去考究,但他敏锐的商业目光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倒让人未免有几分佩服。小罗说,他打小生活在整日云天雾绕的黎母山,当地黎族同胞清晨上山放牛或干活时都会背上一个小背篓,往往顺手从田头沟边摘一些野菜回家当作中午的下饭菜,有时累得口干舌燥,则抓一把雷公根就可就地解渴,如果有盐就着吃就更好了。在当地,就连小孩子下河游泳,也不忘丰富餐桌:在河边采一些野菜,如果再捞一些小螺小虾一起做汤,味道就更鲜美了。这样的生长环境,耳闻目睹使得他从小积累了不少野菜的知识。
发现之旅
小罗对野菜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现之旅”。他的父母在琼中开了一家小饭店,一些城里的客人和朋友特别喜欢点野菜吃,有的竟然是专程来吃野菜的。他这才意识到平日里司空见惯、毫不起眼的野菜竟然是个宝,具有很高的经营价值,于是萌发了开一家专门野菜馆的念头。
野菜馆刚开业时,前来光顾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些给猪、牛当饲料的野菜平时无人问津。最先来吃野菜的也只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的目的则只是为了怀旧,回想当年吃野菜和地瓜稀饭长大的日子而已。后来,野菜独特的风味和药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以至于喜爱,小罗的餐馆也越做越火。不少人品尝野菜时不断发出感叹:这种菜我在野地里见过,没想到也能上酒席!还有人开玩笑说:“以前没钱人吃野菜,有钱人吃青菜;现在没钱人吃青菜,有钱人吃野菜。”
目前,小罗的野菜馆经营种类已达 20多种,不仅让城里人品尝到野菜,而且给家乡———黎母山区的农民开辟了一条增加收入的渠道。
野菜大多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与中草药一本同源,难以区分。说它们是菜,它们可以上菜谱。称它们是药,它们又可以进医方。随着“食饱”之后人们追求“食好”到“食疗”的饮食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曾经只是用来度饥荒的野菜投予关注的目光。
海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各种野菜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阳光充沛,雨露丰润,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大部分野菜可以一年四季采食,不受季节的限制。海南野菜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就有上百种,最常见的有20多种,如:马齿苋、树仔菜、雷公笋、雷公根、白菜花、黄鹌菜、车前草、蒲公英等。
野菜是一种特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餐桌子,还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现在,五指山树仔菜、四棱豆的名声远播省内外,其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严格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野菜,而是人工种植的一种农产品了,这是野菜走向市场的必然过程。
海南还有很多极具开发潜力的野菜品种,其价值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革命菜
革命菜又叫野茼蒿,是海南中部五指山区常年生的野菜。它以其丰富、水灵的外观,清香嫩滑的口感博得人们的喜爱。
据说当年冯白驹将军统率的琼崖纵队能在五指山区坚持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靠的就是这种野菜充饥,故名“革命菜”。
它性平,味道甘辛,《本草纲目》有记载:茼蒿“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每年春、夏、秋三季,可摘其嫩茎叶、幼苗,炒食,甜滑可口,味道极美,食谱有:凉拌野茼蒿,野茼蒿炒肉丝。
雷公笋
黎族地区野菜之一。遍布琼南山区的溪沟旁、田坎上、山湾里、岭脚下。每逢四五月春风化雨时破土而出。茎笋约食指般粗细、筷子般长短。将其削成细条煮山蟹或腌酸煮鲜河鱼,是下酒饭的上等名菜。酸雷公笋汤又是清热解毒良药,一年四季常喝雷公笋汤,可少生病。民间多将其鲜嫩杆茎用洗米水腌制,作家常小吃,或拌炒鱼、肉,味酸质脆、肉嫩鲜美、消食去腻,是具有白沙山区特色的“绿色食品”。
雷公根
雷公根又叫连钱草,马蹄草,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它的茎很长,葡伏生长在地面,叶圆肾形,花为红褐,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将它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
白花菜
白花菜,株高100厘米左右,叶片呈掌状,边缘有很浅的锯齿,开小白花或略带红晕。常见于河岸边、沟边、田角等湿润的地方。主要采集其嫩茎叶食用,以花瓣刚露出时采摘品质最好。而崖州白花菜与俗称的白花菜不同,是一种尚未正名的野菜。据清光绪《崖州志》记载:“白花菜,茎紫,生荒园里。花白,味香,宜腌酸食。杨贵妃因高力士进之,称美。自此著名。”崖州白花菜之所以珍贵,并不因为它花长得好看,是因为腌制后其味独特,醇香为各类腌制蔬菜之冠。
马齿苋
马齿苋,又叫长寿菜,五行草,生长于田野、荒地,喜欢向阳地带。它的茎匍匐生长于地上,自基部长许多分枝,叶片像一个个精致的小汤匙,花为淡绿色或淡红色。每年5-9月份可采取它的嫩茎叶,用开水烫后挤出水份,或凉拌或炒食,滑爽可口,略带酸味,营养丰富。制作的食谱有:火腿丝拌马齿苋,红烧马齿苋、马齿苋炒鸡蛋等。早在公元5世纪已有入药记载,据《本草纲目》载,马齿苋“散热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它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也有较明显的防治作用。
黄鹌菜
黄鹌菜,又叫黄瓜菜,黄矮菜,在海南各地可经常看到。它开黄色的舌状小花,成伞状排列,茎内含有白色的乳汁。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味道清凉,略有苦味,性寒,助消化,利肠胃,解热毒,活血化瘀。它的细苗、茎叶和花枝都可食用,可青炒或蘸面粉蛋汁、油炸。
车前草
车前草,又叫车轱辘菜,株高10-20厘米,叶处椭圆具有疏短的柔毛,花序像麦穗,密生着很多小花。生长在田野、花圃、池塘、河边等地。每年4-5月份采摘嫩茎叶或幼苗,先用开水烫软,再用清水泡几小时后捞出,可以用来凉拌、炒食或与面蒸食。它含有桃叶瑚甙、车前甙、能果酸等药用成份,具有利水通淋、清热明目、清肺化痰之功效,并具有抗菌作用。
野苋
野苋,是平地常见的苋科草本植物,株高50厘米左右,全省各地均可见到。叶卵状菱形,花青白色,像细长的麦穗。它的茎叶柔软多汁,营养丰富。4-5月份采其嫩茎叶及高7-10厘米的幼苗,可炒食、做馅、凉拌。它性味甘、淡、寒,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
车前草与马将军
东汉光武帝有一位部属叫马武将军,骁勇善战。
有一年夏天,他乘胜追击,来到黄淮平原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当时正逢干季,烈日当头,又找不到任何水源,军队只好驻扎下来,靠随身带的水和干粮充饥。第三天,马将军被眼前的惨景给困惑住了:所有的马都无法站立,士兵出现腹胀、血尿等症状,接二连三地倒下。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马夫突然发现,马尿竟然不再是红色的,仔细观察,才发现马车周围的草都被吃光了,其中一种叶形若猪耳朵的野草,马似乎特别爱吃。聪明的马夫想这种野草一定和马匹的痊愈有关,于是将此事报告给了将军。马将军一声令下,采集此草,用来煮汤让士兵喝下。果然,士兵逐渐恢复过来,度过了此危机,凯旋而归。从此人们便把这种野草称为“车前草”。
"野菜研究员"
刘国道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我国热带牧草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主持过多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然而,不少熟悉他的亲友和学生都喜欢称他为“野菜研究员”,因为刘老师对海南的野菜有着特别的兴趣。
虽然不是专门研究野菜,但是牧草和野菜其实都是草,不少野菜原先本是牛羊的口粮,因此触类旁通,不知不觉之中刘老师就成了野菜专家,对海南的各种野菜如数家珍。在他编写的多本著作中,对海南的草本植物做过系统的整理、归纳,其中不少是可食用的野菜。他对学生们说,海南已知的野菜已有上百种,而且肯定还有不少藏在大自然之中,等待着你们去发现。
干刘老师这一行,除了在书斋中看书写论文外,经常到野外进行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在野外才能了解各种植物的原始状态,才有可能发现新品种,刘老师的很多成果都是从野外得来的。每次钻深山、下田野,刘老师除了科研上的收获外,更是他收获野菜的好时机。考察归来,他的大包小包中总是装满了采摘来的各式野菜,全家人可以美美地大快朵颐好几天。
刘老师吃野菜可有讲究。他介绍说,野菜虽然有独特的风味,但是人们对野菜的了解毕竟有限,不少野菜或多或少含有一定的毒性,如果食用办法不当,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危险。怎样食用野菜才最安全呢?刘老师有一个最为“偷机取巧”的办法,那就是:别人怎么吃,他就怎么吃,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改变老辈人传下来的作法。对于吃野菜,刘老师还有一个得意之处,在野外考察的过程中,他从黎族苗族老乡那里学到了不少食用野菜的好方法。他说有朝一日将这些民间食文化的素材整理出来,可以编一本颇为像样的《海南野菜食谱》。
作为一个学者,刘老师对于发展野菜的人工种植是支持的,他希望山区的农民能够通过栽培野菜找到一条致富路;然而,他又有些担忧:野菜一旦家养,其独特、清新的口味会不会改变,会不会与其它农作物一样染上“公害病”?他建议农民朋友在种植野菜时,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与农药,宁可产量低一些,也要保持野菜的原有的风味和无公害的特点,因为这正是人们喜爱野菜的根本原因。
黎族小伙和野菜
罗文雄,一位从黎母山区走出来的年仅20多岁的小伙子,从去年1月起在儋州市那大开了一家不小的野菜馆,他自称是当地第一个开野菜馆的人。
儿时记忆
是不是第一个,很难去考究,但他敏锐的商业目光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倒让人未免有几分佩服。小罗说,他打小生活在整日云天雾绕的黎母山,当地黎族同胞清晨上山放牛或干活时都会背上一个小背篓,往往顺手从田头沟边摘一些野菜回家当作中午的下饭菜,有时累得口干舌燥,则抓一把雷公根就可就地解渴,如果有盐就着吃就更好了。在当地,就连小孩子下河游泳,也不忘丰富餐桌:在河边采一些野菜,如果再捞一些小螺小虾一起做汤,味道就更鲜美了。这样的生长环境,耳闻目睹使得他从小积累了不少野菜的知识。
发现之旅
小罗对野菜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现之旅”。他的父母在琼中开了一家小饭店,一些城里的客人和朋友特别喜欢点野菜吃,有的竟然是专程来吃野菜的。他这才意识到平日里司空见惯、毫不起眼的野菜竟然是个宝,具有很高的经营价值,于是萌发了开一家专门野菜馆的念头。
野菜馆刚开业时,前来光顾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些给猪、牛当饲料的野菜平时无人问津。最先来吃野菜的也只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的目的则只是为了怀旧,回想当年吃野菜和地瓜稀饭长大的日子而已。后来,野菜独特的风味和药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以至于喜爱,小罗的餐馆也越做越火。不少人品尝野菜时不断发出感叹:这种菜我在野地里见过,没想到也能上酒席!还有人开玩笑说:“以前没钱人吃野菜,有钱人吃青菜;现在没钱人吃青菜,有钱人吃野菜。”
目前,小罗的野菜馆经营种类已达 20多种,不仅让城里人品尝到野菜,而且给家乡———黎母山区的农民开辟了一条增加收入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