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红色之月,我们选择采访了几户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共产党员家庭,向读者展示他们所经历的种种亲情故事,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教育儿女的方式和观念等等,愿您和我们共同分享。
第一期向您推出的是海南省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宗道和他一家的故事。这位生于1921年的共产党员、科学家,他和他一家所经历的一切无不与共和国的荣辱兴衰紧密相连,透过他的家庭,我们看到了过去时代的种种印记,也看到了新的一代走向世界和未来的希望。
执手相伴
在科学界,黄宗道院士与邓超雄教授 60多年的知己加夫妻是十分令人称道的。
1938年初,当她只有15岁时,他作为她四哥的好友第一次到她家里来。她家在湖北沙市是个大家族,父亲经营着一家规模颇大的药店。她兄妹9人,超雄因其聪敏美丽最得父亲的宠爱,她的四个哥哥更是将她视为宝贝,到哪都喜欢带着她。四哥因为年龄与她相仿,他的朋友也就变成她的哥哥了。那时,黄宗道的家远在山海关。他因与四哥兄弟般的情谊而到湖北求学,邓家从此也便成了他的另一个家。情窦初开的少女见到这位聪颖中不失憨厚的青年时,她的心一下子与他靠近了。
爱情始于爱情,即使是最热烈的友谊也无法转换为最冷淡的爱情。邓超雄对黄宗道的爱用这句话来描述正恰如其分。 1938年武汉失守了,沙市也呆不住,邓家一家避难重庆,黄宗道也随她一家到了重庆。这一段战乱中的经历让两个年轻人看到了彼此藏在心中的爱恋。那种心照不宣的爱是如此的叫人心里踏实和温暖。他们之间的爱,不用言语,只需路途中轻轻的相搀。1943年,经过5年的相恋,他们订婚了。此时,由于战乱,邓家药店的生意大为受损,曾经过得安逸的超雄也要为生计所愁了。为了恋人的学业,她高中一毕业就去找工作。这个时候黄宗道正在上金陵大学,他的学费多半靠她的支持。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了,金陵大学也搬回了南京。这时,邓超雄也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金陵大学,黄宗道在这一年刚好毕业了,这一回轮到他资助她上大学了。在动乱的年代,他们就这样互相支持着,直到 1948年,在相爱了10年之后,他们终于完婚了。
儋州留情
历史上的海南儋州,热带丛林密布,交通闭塞。然而这片土地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总会被一些不凡的目光照拂着。1958年,为了研究橡胶的需要,华南热作学院从广州搬迁海南儋州,黄宗道作为国家重点挑选的骨干力量,也毫不犹豫地到儋州来。那个时候,他们的3个孩子都已出生,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邓超雄也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到海南来了。当时的两院,条件十分艰苦,连吃的菜还得自己种。作为知识女性的邓超雄,首先得当好家庭主妇,因为丈夫身上肩负着国家的重任。那时,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巴不得将新中国扼死于摇篮中,对中国实行橡胶禁运,而国防工业的发展又一步都离不开橡胶。当时海南岛又被断言为“植胶禁区”,黄宗道和他的同伴们要冲破这个禁区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如果没有来自亲人的支持,要想全心投入于研究中,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1964年,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向世界公布:海南岛可以种植橡胶,而且是高产量的橡胶!可是,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黄宗道也因为自己对国家做出的这个贡献,得了一顶“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这政治上高压是这两位一心为国家的知识分子所未遇到过的。丈夫被关进牛棚了,邓超雄靠着自己每月35元的工资抚养3个孩子,她还要赡养远在湖北的年迈的公公。这位名门闺秀在政治与生活的重压下反而变得坚强了。直到今天谈起当年的遭遇,两位老人还是显得淡然,对过往的不公表现出了达观的生活态度:“这一段的患难,锤炼了我们夫妻的感情,无意中也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3个孩子后来的成材,无不跟这段父亲不在身边,一切得靠自己奋斗的经历有关。”
磨难,给孩子的财富
没有一个人会喜欢磨难,但磨难不幸降临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是每一个身陷其中的人必须思考的。
两位老人说,他们的孩子之所以没有在父母遭受灭顶之灾时自甘沉沦,而是知道在那个时代里不忘追求和进取,国家形势一旦出现转机,他们的才能便能得到发挥。磨难有时候会转变成财富,就看你如何对待它———黄宗道夫妇用自己在患难中的经历跟孩子们讲了这个看似平常的道理。
黄老说,3个孩子的成长期正是文革的动乱期,最小的儿子黄定华居然还因为种种原因,连中学都没有读。但是,命运有时候会利用我们的缺陷推动我们前进。 15岁就下地参加劳动的黄定华通过收音机自学英语,参加成人教育培训,经过几年的努力,1984年,他完全靠着自己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居然考取了到美国学习的名额,现在,一个小学毕业的人,已经在深圳一家大公司担任高级经济师。对这个小儿子的成功,一向不爱赞赏孩子的黄老露出了宽慰的笑容:“他太不容易了。因为他的基础是孩子中最差的,但他也表现出不一般的毅力。”
1978年大儿子黄浩然在经历了1977年高考的失败后,再一次走向考场,他考上了广东电视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又作为中美人才交流到美国学习,回来后又考上了华南师大经济系研究生,现在,他已是一所大学的教授了。大女儿是一名中学教师,现在退休了,她也曾是学校的骨干。
全家都是共产党员
今年79岁的邓教授,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她一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辛勤工作到70岁,是图书信息领域里的专家,1992年获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两位老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边远的海南岛默默奋斗了一辈子,他们的精神已得到应有的褒扬。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知识分子,他们不忘自己在政治上的追求。从战火中走来的人真切地知道国家和民族的大义。他们的品行也在默默中影响了孩子。现在,他们的儿子、女儿一家共六人都是党员,黄老笑说:“我们家都可以成立一个支部了。”
言谈中,黄老依然表现出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对人生的热情。真是英雄迟暮,壮心不已啊。60多年前那一对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现在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热血,眉眼间流露的还是对彼此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