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
(2003年07月09日)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各省、区、市招募指标日前确定。今年国家“西部计划”我省的大学生招募指标为37名,服务地都在贵州省。
“不管他们报名的动机如何,或作为体验,或作为服务社会,或作为提高自己素质,但只要他愿意到西部去,我们都真心欢迎。”团省委负责“西部计划”的工作人员朱洪武说。
“到西部去”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人生的一次立志。
到西部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指入选“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还包括在“西部计划”出台前就已经申请到西部支教服务的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
6月10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启动了“西部计划”,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从我国沿海特区,走向西部穷乡僻壤,去开拓人生事业。这些日子,我省众多学子,充满对美丽西部的向往,纷纷在“西部计划”报名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截止到6月25日最后一个报名日,我省8所高校均有大学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共422名,约占2003年海南省大学应届毕业生总数的6%,平均每16名应届生中就有一人报名。记者上网浏览国内其它高校的报名情况,惊喜地发现,海南学子的参与热情不逊于其它省市的大学生。
这种情形,使人想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热血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艰苦创业的情景。在大山深处,在黄土高原,在茫茫戈壁,在天涯海角……处处都留下了上一代人青春的脚印和奋斗的艰难。张老师从万里雪飘的北方来到阳光灼热的海南,参加了当年农垦兵团建设,“那个时候,国家叫咱往哪里去,我们打起背包就上路了。没考虑太多物质上的东西,国家培养了咱,就应该为国家效劳。”这是上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择到西部去,能够到艰苦的环境里去锻炼,都要鼓励他们。”[u]华南热带农业大学[/u]校团委书记、该校“西部计划”项目办工作人员林章义老师说。
报名到西部去的海南大学生,有几种动机:一是上大学之前或大学期间就立志服务西部;二是被西部的秀丽风光迷住了,尽管西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能够在那里工作,也值得;三是择业的艰难,去西部工作一两年,说不定人生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四是冲着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到西部工作可以绕过择业高峰……正如[u]华南热带农业大学[/u]植物保护专业200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谭兆虹说,西部尤其是西藏和新疆的神秘迷住了她,就算将来可能后悔,既然选择了,就不轻言放弃。报名之前,小谭已经通过了家乡云南省的公务员考试。
家住海口农村的大学生蔡奕程,毅然放弃在海口已联系好的工作,选择到西部去。他说,“我不想说什么大道理,毕竟,我们面临着择业的残酷竞争,我也想留在母亲身边照顾老人家,但我更想到西部去经受磨炼,为西部出力,实实在在地做事。”
海口铁桥附近某村村民赵世标,强烈希望儿子到西部去工作。他没有太高的文化,没有哲理深刻的教诲,却有着常人具备的一颗爱国心和感恩心。他说,国家培养了他的孩子,孩子就应该为国家出力,现在西部大开发需要大批人才,他的孩子就应该报名去那里。这朴素的话语,蕴涵着一个普通父亲的博大胸怀。
一位报名到西部去的同学说,如果她能有幸被选上,她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力帮助当地农民架起通向市场的桥梁。如果她不能成行,她衷心希望那些如愿到西部去的同学,或是去教书育人,或是看病救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更要把自己的做人的思想留在那里。
日前,各省的招募分配指标已经落定,我省分配到的指标为37名,与报名人数422名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海南大学生走出去,服务西部的热情让记者久久感动着。
让我们记住,2003年,宋聚武、熊海、林道魁、张强、卓冰……这422名充满朝气和激情的大学生们,是他们,燃起了海南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烈火,给新一届的学弟学妹们做出了典范。
作者:
来源:
(2003年07月09日)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各省、区、市招募指标日前确定。今年国家“西部计划”我省的大学生招募指标为37名,服务地都在贵州省。
“不管他们报名的动机如何,或作为体验,或作为服务社会,或作为提高自己素质,但只要他愿意到西部去,我们都真心欢迎。”团省委负责“西部计划”的工作人员朱洪武说。
“到西部去”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人生的一次立志。
到西部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指入选“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还包括在“西部计划”出台前就已经申请到西部支教服务的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
6月10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启动了“西部计划”,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从我国沿海特区,走向西部穷乡僻壤,去开拓人生事业。这些日子,我省众多学子,充满对美丽西部的向往,纷纷在“西部计划”报名表上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截止到6月25日最后一个报名日,我省8所高校均有大学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共422名,约占2003年海南省大学应届毕业生总数的6%,平均每16名应届生中就有一人报名。记者上网浏览国内其它高校的报名情况,惊喜地发现,海南学子的参与热情不逊于其它省市的大学生。
这种情形,使人想起,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热血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艰苦创业的情景。在大山深处,在黄土高原,在茫茫戈壁,在天涯海角……处处都留下了上一代人青春的脚印和奋斗的艰难。张老师从万里雪飘的北方来到阳光灼热的海南,参加了当年农垦兵团建设,“那个时候,国家叫咱往哪里去,我们打起背包就上路了。没考虑太多物质上的东西,国家培养了咱,就应该为国家效劳。”这是上一代人的真实写照。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择到西部去,能够到艰苦的环境里去锻炼,都要鼓励他们。”[u]华南热带农业大学[/u]校团委书记、该校“西部计划”项目办工作人员林章义老师说。
报名到西部去的海南大学生,有几种动机:一是上大学之前或大学期间就立志服务西部;二是被西部的秀丽风光迷住了,尽管西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能够在那里工作,也值得;三是择业的艰难,去西部工作一两年,说不定人生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四是冲着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到西部工作可以绕过择业高峰……正如[u]华南热带农业大学[/u]植物保护专业200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谭兆虹说,西部尤其是西藏和新疆的神秘迷住了她,就算将来可能后悔,既然选择了,就不轻言放弃。报名之前,小谭已经通过了家乡云南省的公务员考试。
家住海口农村的大学生蔡奕程,毅然放弃在海口已联系好的工作,选择到西部去。他说,“我不想说什么大道理,毕竟,我们面临着择业的残酷竞争,我也想留在母亲身边照顾老人家,但我更想到西部去经受磨炼,为西部出力,实实在在地做事。”
海口铁桥附近某村村民赵世标,强烈希望儿子到西部去工作。他没有太高的文化,没有哲理深刻的教诲,却有着常人具备的一颗爱国心和感恩心。他说,国家培养了他的孩子,孩子就应该为国家出力,现在西部大开发需要大批人才,他的孩子就应该报名去那里。这朴素的话语,蕴涵着一个普通父亲的博大胸怀。
一位报名到西部去的同学说,如果她能有幸被选上,她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力帮助当地农民架起通向市场的桥梁。如果她不能成行,她衷心希望那些如愿到西部去的同学,或是去教书育人,或是看病救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更要把自己的做人的思想留在那里。
日前,各省的招募分配指标已经落定,我省分配到的指标为37名,与报名人数422名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但海南大学生走出去,服务西部的热情让记者久久感动着。
让我们记住,2003年,宋聚武、熊海、林道魁、张强、卓冰……这422名充满朝气和激情的大学生们,是他们,燃起了海南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烈火,给新一届的学弟学妹们做出了典范。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