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超 林红生 黄洁 (2004年03月05日) 来源:海南日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专家们说起科技对农民增收作用时,对自己苦心孤诣才得出的研究成果通常只进行淡然客观的描述,而在讲述农民因为运用了一点点的科学技术而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时,他们的眼中就会释放出晶亮的光彩。
该院扶贫办负责人胡耀华说:“科技扶贫从来都是漫长的过程,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和应用是不容易的,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我们提出了‘农民参与式’的科研推广模式,让他们对科学的力量有更深刻的理解;在科技扶贫中,我们引导农民认识科学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生态才是长期增收的重要保证。”
新品种农民定
木薯是我省内陆市县的传统经济作物。经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近十年改良和推广,目前在这些市县种植的木薯,品质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经济效益非常明显。这项实验的成功,得益于一种农民参与的研究推广模式。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孔八村,是最早参加该模式的试验点之一,村民符永全在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合作的十年时间里,成长为当地闻名的农民木薯技术员。尤其让符永全感到自豪的是,正在各地推广种植的木薯新品种,基本上都是他们村的种植户发的“准生证”。前前后后,有50多种木薯新品系在孔八村进行过品种比较试验,最终由村民和热农院校专家一起筛选出了华南8013、华南8002、华南5号和华南6号等新品种,还有很多大有希望的新品系。
正是这种身在其中的认同感,化解了农民对科技的陌生。
“那时侯木薯是被我们拿来当饭吃的,家家户户都要种。木薯好种,可是草更好种,茅草长得比人还高,大家根本管不过来,所以一直也就是随便挖个坑,丢根木薯茎,种出的木薯小小短短,刚够填肚子。”符永全说。
品资所的研究人员到了村里,要找些志愿者帮着种木薯。质朴的村民没想到靠这么平常的木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最初,符永全高兴于每亩地的少量补贴,在种植这些专家们育出的种苗后,他惊讶地发现木薯也可以种得粗粗大大。参加种植的志愿户都被他的成果打动了,纷纷效仿。在研究人员更新品种时,农民们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而这些很平常的话还会被专家们认真加以记录和探讨,更让村民觉得兴奋和荣耀。
“收礼就要木薯杆”
搞科研很多时候是寂寞的,农民的参与却像吹来的一股清新活力之风。热农院校品资所的科研人员表示,农民参与研究并筛选出的优良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非常适宜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有利于被当地农民认可进而全面推行。
在白沙孔八村,科研人员曾提供一套木薯地水土保持和增产稳产效果的技术,参与的农户又结合劳作心得,将收获后的木薯茎叶和杂草等残余物堆放成密实篱笆,或按一定间距保留自然灌木杂草带,又创造了另一套更实用简便又省工的水土保持新方法。
农民参与木薯的研究与推广,使木薯科技成果逐步简便易行,反过来又促进木薯成果的推广。
孔八村农户由于都比较早繁殖良种种茎,除卖木薯外,还可以大赚种茎钱,有时种茎比鲜薯还要赚得多,村里买上“木薯车”建起“木薯楼”的人多起来,木薯良种成了当地的宝贝。这里的农村流传着一句话“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要木薯杆(种茎)。”符永全说,海南岛的黎族民风淳朴,你在野地里打个草结作标记,就没人动你的东西,木薯算是例外,常有人在夜里偷木薯茎回家做种,连农民参与试验的新品系也不放过,搞得种植户试验数据收集不齐,不好交差。
品资所的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推广木薯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农户,一般可达到亩产鲜薯2到3吨,最高可达到亩产6吨左右。仅去年一年,我省白沙、琼中、澄迈等12个市县推广面积就达5万亩,新增鲜薯产值8725万元,新增种茎销售收入6380万元。由于原料供应量的增多,全省的木薯淀粉厂和饲料厂等行业,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扶贫中的生态意识
热科院橡胶栽培研究所的“橡胶苗围洞法抗旱定植技术”去年通过鉴定开始推广。对橡胶苗进行围洞浇灌,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减少补苗,并为树苗争取到更长的生长时间,有利于橡胶树的越冬和来年抗旱。这是一项技术简单、生产成本低而抗旱效果非常好的先进技术,适用于2月底到4月初少雨的初早春时节。用这项定植技术可以为每株橡胶苗减少成本5元钱,儋州西联农场试验成功后,海南省农垦局决定将该项技术推广到全省植胶农场,按照我省每年更新30%的橡胶树计算,预计可节约种植成本250万元。
橡胶所副所长林位夫说,每项科研成果的诞生都很漫长,橡胶苗围洞法抗旱定植这样简单易行的技术,也花费了研究所近20年的时间。这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减少橡胶苗定植的用水量,以前橡胶苗成活过程中需要灌水七、八次,使用这项技术,只要灌水一次就能保证橡胶苗的成活。“这就是生态扶贫,因为可以省水。”
把生态建设与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山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在复合林下实施生态示范农业,使生态公益林同时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解决生态林的持续保护和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为全省提供一个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三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2001年开始,热农院校受省发展计划厅委托,在琼中、屯昌、五指山、陵水、保亭等五县市建立起10个生态扶贫示范点,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到现在共建立示范地2910亩。有些示范点已开始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保亭示范点栽种的食用菌从去年3月至现在,已取得数千元的收入,琼中示范点栽种的巴西铁和散尾葵,今年已开割两批叶,每亩产值近300元。
寻找成功的合力
科技扶贫是需要各部门配合的系统工程,尤其在开发一项新兴产业时,科研的成效最后也要靠良好的市场交易来体现。因为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科研成果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力量很快就会被消解掉,这在农业项目中更加明显。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百花岭林场2002年开始在林下种植阴生切叶植物,是目前我省生态扶贫示范点中建设最好的一个。80多户职工中有12户参加了这个生态扶贫项目。按照项目规划,百花岭林场生态扶贫示范点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专家们正在算这样一笔账:林场种植巴西铁的总面积有50亩,近3/5的面积开始采摘,到目前已产叶3万多片。叶片收购价每片7分钱,相关3000片叶装一箱,每箱包装和运输费用32元,林场通过最近的两次采摘销售,应该获利近18000元,每亩地的初期效益在300元以上。随着巴西铁进入成长旺盛期,效益将更可观。可是项目科技指导人员黄少华却忧心地说,只怕科技人员一撤,林场的巴西铁就没人管了。
种植职工反映说,大家不想要这些巴西铁的原因是,干了这么久始终没有钱到手。据场长黄亿和解释,首先是叶子卖出去后钱款不能入林场的账户。林场是个负债上百万的穷林场,就算建了账户,有钱打进来,那也会立刻被银行扣走。再者,大家种的时候是分片到户的,收的时候又需要很多人手一起干,现在分钱成了问题。同时,收购商给的价太低也让人受不了。林场到目前只知道一个收购商,还是园艺所给介绍的。黄亿和说,县里的领导在北京开会时帮着卖绿橙,现在琼中绿橙火了,他希望什么时候领导也帮着去大城市吆喝一下巴西铁。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热农院校提供)
相关链接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工作,即发展林下经济项目。有六种模式:在天然或人工林下种植多用途树种,如竹子;种植棕榈藤;种植药用植物,如益智、砂仁、草豆蔻等;种植阴生切叶花卉植物,如巴西铁、散尾葵或龟背竹等;林下养鸡;利用木材或其它废弃物种植食用菌,如平菇、灵芝等。
竹子不但具有很好的固土保水能力,而且经济和美学价值很高,种植3到4年后便有经济效益,初期每亩产值可达300元以上。棕榈藤用途极广,是木材的替代品,在天然或人工林下种植棕榈藤,虽然种植后需8年以上才有收获,但它粗生耐阴,很适合林下栽培。一般8年后,每亩产值约4000元。益智、砂仁、草豆蔻等药用植物,只有在荫蔽条件下才生长良好,收获物又是果实和茎叶,用途亦十分广泛,除药用外,也是人们喜用的调味品,一般植后3年便可开花结果,每亩产值500元至1000元。目前,鲜切花市场中需要量很大,在人工或天然林下种植阴生切叶花卉植物,如巴西铁、散尾葵或龟背竹等,主要收获物为叶或茎,一般植后一年便有收获,每亩产值250元以上。
(陈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