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种植槟榔得天独厚并形成一大优势产业,但加工滞后只能沦为湖 南的原料基地
海南槟榔业需要锦上添花
作者:邓建华 2004年5月12日 来源:海南日报
“红潮登颊醉槟榔”。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流放海南时写的佳句。曾触动苏东坡心绪的槟榔早在1500多年前就出现在海南。
小槟榔成大产业
最近,参与海南优势农产品调查的专家们在调查中惊讶地发现,槟榔在海南已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在热带作物中,已跃居第二位,仅次于橡胶。2003年海南槟榔种植面积达64万亩,产量5.5万吨,产值10亿元以上,是东部、中部和南部山区200多万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而且,64万亩槟榔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发种植,企业种植的量极少,因此槟榔与农民增收的联系非常紧密。2002年新种9.3万亩,2003年新种13万亩。省农业厅预计,农民种植槟榔的速度还会增长。
没有政府部门的强力推介,没有媒体的大力宣传,海南民间何以对槟榔种植有如此高的热情?
省农业厅热作办负责人认为,其一,槟榔粗种易管,投资不大,在初期只需要投入少许资金购买种苗,用一点化肥,以后的管理技术粗放,只要偶尔锄锄草、施施肥就行;其二,槟榔的经济寿命长,种植5至6年之后就开始结果,挂果采摘期可长达20至30年;其三,经济效益较高。单株槟榔产量一般有10至15公斤,高的可达25公斤。一亩地一般可分布110株。近三年槟榔果的收购价格高峰期是4元/公斤,低谷时1.8元/公斤。即使价格更低些,槟榔亩产年收入也有2000多元,经济效益高且稳定。
一些种植槟榔的农民告诉记者,槟榔还可以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几株、几十株都行,不一定要大规模连片种,因此他们都乐于种植。
据了解,海南槟榔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南部山区一带。不计台湾省在内,海南占全国槟榔产量的99%。
令人遗憾的原料基地
多年来,海南生产的槟榔果和槟榔干绝大部分都是卖给湖南,湖南的企业进行初级加工后,再行销各地。海南槟榔面积大规模扩大得益于湖南槟榔加工行销能力的扩张。
湖南并不生产槟榔,但利用收购海南的槟榔原料从事加工、包装、销售,10多年来迅速拓展成为一个拥有相当规模的新兴产业。据湖南省槟榔协会统计,目前湖南槟榔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20万人,全行业年产值10多亿元。其产品不仅风靡湖南各地,还打进上海、武汉、广州、台湾、深圳等,还返销海南。
“热作两院”有关专家说,海南与湖南的槟榔产值两者相加,现已达到20多亿元,作为一个产业规模已经形成。他们认为,海南的槟榔与东南亚的相比较,不仅纤维柔软、耐咀嚼,而且生物碱含量高,具有明显质量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可以打得响的品牌,在未来也有发展潜力。
省农业厅热作办负责人说,目前海南槟榔中有许多还没有挂果,几年之后新种槟榔挂果的话,产量还会大幅上升。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推算,估计到2010年,海南槟榔原料产值就可达到30多亿元。如果海南槟榔深加工能同步跟上的话,突破100亿元完全有可能。该负责人说,农产品的深加工一般可增值4至5倍,湖南目前对海南的槟榔也只是初级加工,如果作为“四大南药”之首的槟榔的药用价值能得到挖掘的话,增值效应要大的多。
“湖南不生产槟榔却发展了一个庞大的槟榔产业,海南槟榔得天独厚却只能沦为别人的原料基地。”在采访中,记者不时听到业内外人士的叹息。
两大软肋需加强
槟榔不止于供人咀嚼,还有其它文章可做。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对槟榔的研究开发和提取有效成份上显得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解决深加工问题,是海南槟榔业发展需要攻克的第一要点。
此外,槟榔黄化病也对海南槟榔业造成一定威胁。
据介绍,万宁市南桥镇的汇翠槟榔园,种植槟榔10500株,高产年份收获10万公斤,年收入20多万元。2000年发生槟榔黄化病后,现存未显现感病症状的槟榔不足2000株,2003年仅收获槟榔0.9万公斤,收入大减。现初步调查海南已有上万亩槟榔患上黄化病,使农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前些年,黄化病发生后并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以至于至今没有有效防治方法和科学的检测手段。由于病害早期危害的隐蔽性,槟榔黄化病易于与栽培不当的表现相混淆,导致消除中心病株的有效措施难以贯彻。目前,黄化病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热作两院”开始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对黄化病展开研究。
深加工和黄化病如能得到有效解决,海南槟榔业在目前的基础上,还会获得更快发展。
http://www.hndaily.com.cn/new/php/20040512/3400.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