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指出,相对于众多需要救助的贫困大学生,社会无偿捐赠可谓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所有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依赖民众献爱心的方式解决庞大而棘手的贫困生上大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像中海油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金的执行期是4年,4年之后,又有哪一家企业能一举拿出这么大一笔资金助学呢?
总之,帮助贫困生上大学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社会工程,仅靠社会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双管齐下才是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题的治本之策。 ———编者
学费:贫困生难以逾越的“大山”
一个日子和5000元钱连在一起,像一条小虫撕啮着海口市坡巷村大一新生黄海燕的心。
黄海燕今年以549分考上福建师范大学,9月26日是学校开学的日子,5000元是一年的学费。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还没见踪影的学费给她带来的烦恼,远远胜过她迎接大学生活的喜悦和憧憬。
黄海燕家里有姐弟四个,她排行老二,姐姐在江苏读大学,两个弟弟都在上中学。父亲患病多年,家里没任何积蓄,姐弟四人这几年的学业,一直靠学校减免学费坚持。
为了筹集自己的学费,黄海燕这个假期一直留意着媒体报道,看到有贫困生的资助活动就去找主办单位。但活动的救助名额有限,她一次次带着希望去,又带着失望而归。
“克服了生活和学习上很多的困难,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学。”黄海燕告诉记者,“但现在,学费就像一座山,怎么爬也爬不上去。”小姑娘的眼泪夺眶而出。
据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约占20%,即每5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特困生或贫困生。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收费,大大超过人年平均收入的一半以上,这使得不少家庭疲于应付,只要有一个学生上大学读书,全家就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9月初,正是十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跨进大学校门之时,然而,对于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喜悦变成伤心和悲怆,全家人为远远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高额学费而愁眉不展。数千至上万元的学费,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正常的开支,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山峰。
国家救助:五条腿走路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1农业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吴金宗同学听到自己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后,高兴之余更是大大地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他将能顺利完成今后的大学学业。
这位来自福建山区的男生,3岁丧母,13岁丧父,艰难迈进大学校门时,因无力负担学费而几欲辍学。获国家奖学金后,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采访该校植保学院学生淦国英时,她刚从实验田捉虫回来。淦国英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帮老师做《栀子花大量繁殖组培实验》、《白背叶活性氧的测定》实验,天天都要去捉虫,然后在培养皿里观察其生物活性。
奖学金、勤工助学……这些都是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一部分。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林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贫困生面对学费一筹莫展、求助无门,实际上,我国已建立起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依靠“奖、贷、助、补、减”五条腿走路。
———奖,是指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
———助,是指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贴补其在学习期间的一些开支。
———补,是指困难补助。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拨出一定的专款,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国家还规定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中提取10%左右的资金,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补助力度。
———减,是指减收或免收学费。国家已做出规定,对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航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减免学费。同时还要求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区别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
———贷,指由金融机构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的各种助学贷款。
我省高校目前已逐步建立起救助体制,据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周孝怀介绍,2002年至今年6月,该校资助学生已达到11146人次,发放各类资助金202.8万余元。
此外,这些年,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新生能够顺利入学,教育部还明文规定各高校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上述“奖、贷、助、补、减”等不同的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社会救助: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月初,本报一则新闻《社会爱心被当成生财之道 资助贫困生遭遇诚信“陷阱”》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
贫困学生上学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为帮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一些社会热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但个别受资助者为博取更多资助,有意隐瞒已获资助情况,重复获得资助,甚至将社会爱心当成了自己的生财之道。
“一些受助者靠爱心资助致富,用资助金大摆宴席、买手机、坐飞机、盖房子。”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处处长何瑞群气愤地说。
社会救助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记者在采访中,这一问题被一再提出。
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副秘书长吴日新认为,由于捐资助学是一种自觉自愿行为,随机性很大,使得救助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也使得受助严重不均衡:有些贫困生得到了高额或多次资助,而有些贫困生却得不到任何资助。他建议,我省应建立一个规范的社会资助制度,在全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接受社会捐助,然后由机构对资助金进行统一分配,避免社会资助出现“到处开花”现象。与此同时,管理机构必须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所有资助都能公平、公正、透明。
何瑞群对当前的社会资助形式忧心忡忡,他认为,资助者与贫困生直接接触,缺乏一种中间组织对此资助过程进行监督,这容易造成社会捐款分配极不平均。
吴日新还从“肯德基曙光基金”得到启发:将无偿捐赠转为有偿救助。
据介绍,“肯德基曙光基金”在全国范围发放,每个学生4年可获得2万元资助。该基金要求学生每年申请一次,4年内在肯德基累计打工6个月,工作期间和员工一样享受工资待遇,受助者大学毕业后要尽可能给基金捐款,以此来激发受助者的责任心。
吴日新认为,将无偿捐赠转为有偿救助,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救助资金,而且可以实现救助资金的滚动发展,循环利用,让更多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
银行贷款:“变脸”之后期待“破冰”
新学年开学前,国家有关部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出台5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开始“变脸”。
1999年始,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受益的是家境贫寒的学子。我省助学贷款起步于2000年,随着大学4年一个周期的循环,今年是一个大面积的还款年。
与此同时,前期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在个人信用制度还不完善的客观环境下推行的,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制度缺失的考验。有些学生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按时还贷,也有的赖账不还,导致银行不愿继续放贷。因此,出现了国家虽有好的助学政策,而银行却积极性不高或避而不贷的对策。
从今年秋季起开始实施的新政策,更具操作性和人性化———
■国家贴息
从毕业后立马还款,到助学还贷年限延长到毕业后的6年内,这给了学生更宽容的还款时间,显然此举是为减少坏账率。而在校期间免交贷款利息,完全由国家贴息,则表明了国家彻底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决心。
■学校责任
另外,与过去贷款不同的是,原贷款风险全部由商业性质的银行来承担,而解脱了学校作为受益者的风险。在新制度中,贷款风险将由政府、学校、银行共同承担,增强财政部门和学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支持力度和责任,协助银行,完成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发放、回收和催缴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三方积极性。特别是强化了学校在放收贷过程中的责任感,也是体现了谁收益谁负责的原则。
在记者采访中,学校、学生、银行、教育部门普遍认为,新政策的实施是个利好消息,各方更是期待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助学贷款能够借此实现“破冰”。
海南大学的助学贷款工作,是我省高校较为成功的一家。从2000年起,该校已有1500多名学生获得助学贷款。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该校学生工作处负责人王大群认为,国家要尽快地建立贷款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此档案可在教育部学历查询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助学贷款学生个人的信用信息的查询系统,并且与人民银行的银行卡信息系统、个人账户信息系统相连接。完善对借款学生的信息管理,并对经办银行提供的违约借款学生名单在新闻媒体上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上公布,在催促学生还贷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经办银行的坏账。
政府:责任不能缺位
一贫如洗的家庭状况,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求助无门的辛酸泪眼……贫困生报道往往是众多媒体暑期报道的一个重点。因为媒体报道,个人、企业、宗亲家族、社会团体纷纷献爱心,一些贫困生得以圆其大学梦。
从今年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捐赠我省的1000万元教育扶贫资金其使用管理根据公司意愿,其中600万元用于实施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执行期4年,每年安排资助资金150万元,资助300名学生,标准为每人5000元。
与此同时,明德奖学金、黄宗道勤学奖学金、“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资助、“罗牛山”奖学金、何康奖学金、“恒安”基金、成信奖学金和助困金……社会救助,每年在琼州大地掀起一股爱心热潮。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指出,相对于众多需要救助的贫困大学生,社会无偿捐赠可谓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所有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希望民众献爱心的方式来解决庞大而棘手的贫困生上大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像中海油优秀贫困大学 新生助学金的执行期是4年,4年之后,又有哪一家企业能一举拿出这么大一笔资金助学呢?总之,帮助贫困生上大学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社会工程,仅靠社会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双管齐下才是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题的治本之策。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国家目前建立的救助体制是一种理论上的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救助资金、申报程序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仍然有一部分贫困学生被挡在大学门外。
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林岗说,资助贫困生其实也是政府扶贫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贫困的表象是收入低下,但实质却是机会、能力的剥夺。给予低收入人群以货币支持,单纯地进行救济只能解决贫困人群的短期问题;给予低收入人群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创造财富的能力则是解决他们的长期问题。帮助贫困人群抓住受教育机会有利于实现反贫困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其中政府的责任当然不能缺位。
教育专家们在采访时普遍认为,贫困生问题的深层次解决须仰赖高等教育制度的革新。
一方面改革高校收费制度,采用世界通用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办法,采取政府拨款、学校(校董)筹集(绝非收家长的钱)、民间基金、个人收费的方式来解决。西方国家的公立大学,个人收费只占非常小的份额,一般家庭亦可承受,而私立大学大面积的奖学金覆盖率,亦可使贫寒子弟一显身手。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学籍管理。贫寒子弟可以视情况而定,选择先打工几年(最长可四年)的方式来筹措学习费用,学校保留学籍,待其能上学后则入学受教,而费用以当年所需费用为准。
高校收费变化三步曲 免费→低收费→并轨
对于考取大学的新生以及他们的家庭来说,一个考虑得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就是学费。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教育是投资”,上大学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好的工作出路和好的人生发展前景。然而,我国的高校收费从最初的免费走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这漫长的数十年中,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免费的午餐”。考上了大学,就成了完全的“国家干部”,这时候的家庭负担自然也无从谈起。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当然这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到了1989年,国家进行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当年的大学新生们每年就要交“大学学费”200元,其后,高校收费情况不温不火,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收费最多的也没有超过1000元。这个“低收费”的阶段,为数不多的学费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不少高校当年的收费超过2000元。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持续增加,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以后,高校学费普遍涨过5000元,艺术类院校的学费则突破万元大关。
(姚莉莉辑)
http://www.hndaily.com.cn/new/php/20040913/21794.php
总之,帮助贫困生上大学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社会工程,仅靠社会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双管齐下才是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题的治本之策。 ———编者
学费:贫困生难以逾越的“大山”
一个日子和5000元钱连在一起,像一条小虫撕啮着海口市坡巷村大一新生黄海燕的心。
黄海燕今年以549分考上福建师范大学,9月26日是学校开学的日子,5000元是一年的学费。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还没见踪影的学费给她带来的烦恼,远远胜过她迎接大学生活的喜悦和憧憬。
黄海燕家里有姐弟四个,她排行老二,姐姐在江苏读大学,两个弟弟都在上中学。父亲患病多年,家里没任何积蓄,姐弟四人这几年的学业,一直靠学校减免学费坚持。
为了筹集自己的学费,黄海燕这个假期一直留意着媒体报道,看到有贫困生的资助活动就去找主办单位。但活动的救助名额有限,她一次次带着希望去,又带着失望而归。
“克服了生活和学习上很多的困难,好不容易才考上大学。”黄海燕告诉记者,“但现在,学费就像一座山,怎么爬也爬不上去。”小姑娘的眼泪夺眶而出。
据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约占20%,即每5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特困生或贫困生。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收费,大大超过人年平均收入的一半以上,这使得不少家庭疲于应付,只要有一个学生上大学读书,全家就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9月初,正是十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跨进大学校门之时,然而,对于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喜悦变成伤心和悲怆,全家人为远远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高额学费而愁眉不展。数千至上万元的学费,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正常的开支,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山峰。
国家救助:五条腿走路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1农业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吴金宗同学听到自己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后,高兴之余更是大大地舒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他将能顺利完成今后的大学学业。
这位来自福建山区的男生,3岁丧母,13岁丧父,艰难迈进大学校门时,因无力负担学费而几欲辍学。获国家奖学金后,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我一定会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采访该校植保学院学生淦国英时,她刚从实验田捉虫回来。淦国英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帮老师做《栀子花大量繁殖组培实验》、《白背叶活性氧的测定》实验,天天都要去捉虫,然后在培养皿里观察其生物活性。
奖学金、勤工助学……这些都是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一部分。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林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贫困生面对学费一筹莫展、求助无门,实际上,我国已建立起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依靠“奖、贷、助、补、减”五条腿走路。
———奖,是指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
———助,是指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贴补其在学习期间的一些开支。
———补,是指困难补助。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拨出一定的专款,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国家还规定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中提取10%左右的资金,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补助力度。
———减,是指减收或免收学费。国家已做出规定,对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航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减免学费。同时还要求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区别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
———贷,指由金融机构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的各种助学贷款。
我省高校目前已逐步建立起救助体制,据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周孝怀介绍,2002年至今年6月,该校资助学生已达到11146人次,发放各类资助金202.8万余元。
此外,这些年,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新生能够顺利入学,教育部还明文规定各高校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上述“奖、贷、助、补、减”等不同的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社会救助: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月初,本报一则新闻《社会爱心被当成生财之道 资助贫困生遭遇诚信“陷阱”》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
贫困学生上学难,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为帮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一些社会热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但个别受资助者为博取更多资助,有意隐瞒已获资助情况,重复获得资助,甚至将社会爱心当成了自己的生财之道。
“一些受助者靠爱心资助致富,用资助金大摆宴席、买手机、坐飞机、盖房子。”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处处长何瑞群气愤地说。
社会救助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记者在采访中,这一问题被一再提出。
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副秘书长吴日新认为,由于捐资助学是一种自觉自愿行为,随机性很大,使得救助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也使得受助严重不均衡:有些贫困生得到了高额或多次资助,而有些贫困生却得不到任何资助。他建议,我省应建立一个规范的社会资助制度,在全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接受社会捐助,然后由机构对资助金进行统一分配,避免社会资助出现“到处开花”现象。与此同时,管理机构必须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所有资助都能公平、公正、透明。
何瑞群对当前的社会资助形式忧心忡忡,他认为,资助者与贫困生直接接触,缺乏一种中间组织对此资助过程进行监督,这容易造成社会捐款分配极不平均。
吴日新还从“肯德基曙光基金”得到启发:将无偿捐赠转为有偿救助。
据介绍,“肯德基曙光基金”在全国范围发放,每个学生4年可获得2万元资助。该基金要求学生每年申请一次,4年内在肯德基累计打工6个月,工作期间和员工一样享受工资待遇,受助者大学毕业后要尽可能给基金捐款,以此来激发受助者的责任心。
吴日新认为,将无偿捐赠转为有偿救助,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救助资金,而且可以实现救助资金的滚动发展,循环利用,让更多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
银行贷款:“变脸”之后期待“破冰”
新学年开学前,国家有关部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助学贷款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出台5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开始“变脸”。
1999年始,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受益的是家境贫寒的学子。我省助学贷款起步于2000年,随着大学4年一个周期的循环,今年是一个大面积的还款年。
与此同时,前期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也凸现出来。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在个人信用制度还不完善的客观环境下推行的,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制度缺失的考验。有些学生由于经济困难无法按时还贷,也有的赖账不还,导致银行不愿继续放贷。因此,出现了国家虽有好的助学政策,而银行却积极性不高或避而不贷的对策。
从今年秋季起开始实施的新政策,更具操作性和人性化———
■国家贴息
从毕业后立马还款,到助学还贷年限延长到毕业后的6年内,这给了学生更宽容的还款时间,显然此举是为减少坏账率。而在校期间免交贷款利息,完全由国家贴息,则表明了国家彻底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决心。
■学校责任
另外,与过去贷款不同的是,原贷款风险全部由商业性质的银行来承担,而解脱了学校作为受益者的风险。在新制度中,贷款风险将由政府、学校、银行共同承担,增强财政部门和学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支持力度和责任,协助银行,完成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发放、回收和催缴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三方积极性。特别是强化了学校在放收贷过程中的责任感,也是体现了谁收益谁负责的原则。
在记者采访中,学校、学生、银行、教育部门普遍认为,新政策的实施是个利好消息,各方更是期待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助学贷款能够借此实现“破冰”。
海南大学的助学贷款工作,是我省高校较为成功的一家。从2000年起,该校已有1500多名学生获得助学贷款。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该校学生工作处负责人王大群认为,国家要尽快地建立贷款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此档案可在教育部学历查询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助学贷款学生个人的信用信息的查询系统,并且与人民银行的银行卡信息系统、个人账户信息系统相连接。完善对借款学生的信息管理,并对经办银行提供的违约借款学生名单在新闻媒体上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上公布,在催促学生还贷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减少经办银行的坏账。
政府:责任不能缺位
一贫如洗的家庭状况,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求助无门的辛酸泪眼……贫困生报道往往是众多媒体暑期报道的一个重点。因为媒体报道,个人、企业、宗亲家族、社会团体纷纷献爱心,一些贫困生得以圆其大学梦。
从今年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捐赠我省的1000万元教育扶贫资金其使用管理根据公司意愿,其中600万元用于实施优秀贫困大学新生助学项目,执行期4年,每年安排资助资金150万元,资助300名学生,标准为每人5000元。
与此同时,明德奖学金、黄宗道勤学奖学金、“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资助、“罗牛山”奖学金、何康奖学金、“恒安”基金、成信奖学金和助困金……社会救助,每年在琼州大地掀起一股爱心热潮。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指出,相对于众多需要救助的贫困大学生,社会无偿捐赠可谓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所有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希望民众献爱心的方式来解决庞大而棘手的贫困生上大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像中海油优秀贫困大学 新生助学金的执行期是4年,4年之后,又有哪一家企业能一举拿出这么大一笔资金助学呢?总之,帮助贫困生上大学是一个耗资巨大的社会工程,仅靠社会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双管齐下才是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题的治本之策。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国家目前建立的救助体制是一种理论上的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救助资金、申报程序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仍然有一部分贫困学生被挡在大学门外。
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林岗说,资助贫困生其实也是政府扶贫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贫困的表象是收入低下,但实质却是机会、能力的剥夺。给予低收入人群以货币支持,单纯地进行救济只能解决贫困人群的短期问题;给予低收入人群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创造财富的能力则是解决他们的长期问题。帮助贫困人群抓住受教育机会有利于实现反贫困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其中政府的责任当然不能缺位。
教育专家们在采访时普遍认为,贫困生问题的深层次解决须仰赖高等教育制度的革新。
一方面改革高校收费制度,采用世界通用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办法,采取政府拨款、学校(校董)筹集(绝非收家长的钱)、民间基金、个人收费的方式来解决。西方国家的公立大学,个人收费只占非常小的份额,一般家庭亦可承受,而私立大学大面积的奖学金覆盖率,亦可使贫寒子弟一显身手。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学籍管理。贫寒子弟可以视情况而定,选择先打工几年(最长可四年)的方式来筹措学习费用,学校保留学籍,待其能上学后则入学受教,而费用以当年所需费用为准。
高校收费变化三步曲 免费→低收费→并轨
对于考取大学的新生以及他们的家庭来说,一个考虑得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就是学费。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教育是投资”,上大学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好的工作出路和好的人生发展前景。然而,我国的高校收费从最初的免费走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这漫长的数十年中,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免费的午餐”。考上了大学,就成了完全的“国家干部”,这时候的家庭负担自然也无从谈起。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当然这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到了1989年,国家进行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当年的大学新生们每年就要交“大学学费”200元,其后,高校收费情况不温不火,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收费最多的也没有超过1000元。这个“低收费”的阶段,为数不多的学费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不少高校当年的收费超过2000元。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持续增加,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2000年以后,高校学费普遍涨过5000元,艺术类院校的学费则突破万元大关。
(姚莉莉辑)
http://www.hndaily.com.cn/new/php/20040913/21794.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