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跨越计划项目使经济竞争力增强
--------------------------------------------------------------------------------
张新民 陈彦宾
美丽的南海之滨海南,热带作物长势喜人。但见橡胶流淌着白色的汁液,椰林吹过阵阵轻风。鲜冽的木薯,爽甜的甘蔗使南国更带几分迷人的色彩。11月25日,农业部科教司组织有关专家在海口市对橡胶树、轮胎标准胶、木薯、椰子、能源甘蔗等五个农业跨越计划项目进行验收时,大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农业跨越计划真正做到了“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
橡胶树:实现良种化产业化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承担的“橡胶树热研7-20-59产业化示范”项目,建立了橡胶树良种繁育基地300亩;繁育橡胶苗10万多株;建成了2720亩的橡胶树热研7-20-59示范胶园。完成橡胶树热研7-20-59品种生物学特性各项指标的研究,完善了该品种配套的营养诊断指标和配方施肥方案,以及低浓度乙烯利刺激、阴阳刀短割线割胶的采胶制度。通过配套、集成、组装,形成了橡胶树热研7-20-59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该项目初步体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推进我国橡胶树品种良种化,提高我国橡胶树栽培技术,乃至提高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竞争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这些配套技术为橡胶树热研7-20-59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轮胎标准胶:满足市场需求
天然橡胶可以用来制造轮胎,国内市场需求大。但品种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由于子午线轮胎发展迅速,大量优质天然橡胶需要进口。海南省农垦中心测试站承担的“航空轮胎标准胶加工技术的熟化与示范”项目,在调整了橡胶加工及品种结构的布局后,建立了一大批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品种多的大型橡胶加工厂,生产出能适合轮胎的优质天然橡胶。科技人员通过熟化生物凝固技术和配套原料的掺合等技术,解决了天然橡胶加工的难题,满足了轮胎生产的需要。该项目拟定出航空轮胎标准胶和子午线轮胎标准胶标准;形成了3个工艺技术规程;建起3个示范基地并投入批量生产。
他们还研发出新型烘干设备和“湿胶粒隔离”、“收胶站全乳凝固”等技术,使SCR-AT航空轮胎标准胶和子午线轮胎标准胶的性能一致性得到明显改善。取得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用该胶试产的轮胎经试用,优于对比的进口胶生产的轮胎。售价比生产传统的产品每吨增收200元以上;其技术为天然橡胶集中加工和品种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木薯:快繁推广效益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承担的“木薯优良新品种的繁殖推广及其产业化示范”项目,在海南、广西、云南建立了木薯优良新品种华南5号、华南124、华南8013的繁殖推广及其产业化示范基地73200亩,平均亩产2.84吨,淀粉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共生产鲜薯20.79万吨,生产优质淀粉1.6万吨,并举办培训班37期,受训5800多人次,提供种茎5.64万吨,带动农民种植木薯28万多亩,直接经济效益5450万元,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形成了一套以核心技术为主体、配套技术集成组装而成的木薯优良新品种的繁殖推广及其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通过核心技术的熟化,与配套技术相组装,制定了木薯良种良法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通过木薯地营养施肥及香根草绿蓠保持水土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木薯单产,扩大了木薯种植范围;通过“木薯休闲食品”和“木薯淀粉塑料”的研制,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木薯产品多样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建立了“科研+企业+农民”的生产模式和区域试验与示范网络,应用原种繁殖苗圃与网点良种繁殖良种基地推广相结合的二级繁苗程序,改变了传统自繁自用的繁殖方法,保证了良种的纯度和种苗的质量,满足了市场推广应用的需求。
椰子:高产高效产业化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承担的“椰子高产高效产化示范”项目.,建立低产椰园改造示范点3个,共4000亩;实施第一年椰子总产量比实施前提高66.66%;实施第二年,椰子总产量达到2338449个果,增产达423.55%;平均单株产量达到50.07个果,提高42.12个果,是改造前产量的5倍以上。椰园平均亩产值由改造前的100.03元提高到改造后第一年的165.72元,提高了65.72%;改造后第二年达到526.15元/亩,增加产值426%。培训技术骨干60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采用“低产椰园改造,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科研成果作为核心技术,融合了包括椰园间作技术、椰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椰园丰产栽培技术等相关配套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长年低产的椰树产量,并拟定了“低产椰园改造与管理技术规程”海南地方标准。项目初步建立了科研+企业(农户)的产业运行模式。
能源甘蔗:优质又高产
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承担的“优质高产能源甘蔗新品种(系)集成示范”项目,建成了良繁基地1000亩、高优生产技术示范基地6000亩,培育原原种、原种脱毒苗20多万株、供给基地生产用种3500多吨,辐射良繁面积2000亩;高优生产技术示范区能糖兼用甘蔗新品种平均蔗茎产量达120吨/公顷,生物量达180吨/公顷以上,总可发酵糖含量48~55吨/公顷,吨乙醇耗蔗量11~13吨,吨乙醇原料成本低于合同指标,农民每公顷增收7000元以上,辐射周边原料蔗区面积已达30多万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项目制定了《甘蔗生产技术规程》、《甘蔗种苗》两个农业行业标准和《“双高”甘蔗优势产业带技术操作规范》等标准,已通过农业部审定发布。项目与合作企业分工协作,积极探索以企业为龙头,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企业、科研、农户相结合,资金、技术优化配置,生产高效、利益分配合理的产业化模式,对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4-12/02/content_330639.htm
--------------------------------------------------------------------------------
张新民 陈彦宾
美丽的南海之滨海南,热带作物长势喜人。但见橡胶流淌着白色的汁液,椰林吹过阵阵轻风。鲜冽的木薯,爽甜的甘蔗使南国更带几分迷人的色彩。11月25日,农业部科教司组织有关专家在海口市对橡胶树、轮胎标准胶、木薯、椰子、能源甘蔗等五个农业跨越计划项目进行验收时,大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农业跨越计划真正做到了“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
橡胶树:实现良种化产业化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承担的“橡胶树热研7-20-59产业化示范”项目,建立了橡胶树良种繁育基地300亩;繁育橡胶苗10万多株;建成了2720亩的橡胶树热研7-20-59示范胶园。完成橡胶树热研7-20-59品种生物学特性各项指标的研究,完善了该品种配套的营养诊断指标和配方施肥方案,以及低浓度乙烯利刺激、阴阳刀短割线割胶的采胶制度。通过配套、集成、组装,形成了橡胶树热研7-20-59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该项目初步体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推进我国橡胶树品种良种化,提高我国橡胶树栽培技术,乃至提高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竞争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这些配套技术为橡胶树热研7-20-59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轮胎标准胶:满足市场需求
天然橡胶可以用来制造轮胎,国内市场需求大。但品种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由于子午线轮胎发展迅速,大量优质天然橡胶需要进口。海南省农垦中心测试站承担的“航空轮胎标准胶加工技术的熟化与示范”项目,在调整了橡胶加工及品种结构的布局后,建立了一大批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品种多的大型橡胶加工厂,生产出能适合轮胎的优质天然橡胶。科技人员通过熟化生物凝固技术和配套原料的掺合等技术,解决了天然橡胶加工的难题,满足了轮胎生产的需要。该项目拟定出航空轮胎标准胶和子午线轮胎标准胶标准;形成了3个工艺技术规程;建起3个示范基地并投入批量生产。
他们还研发出新型烘干设备和“湿胶粒隔离”、“收胶站全乳凝固”等技术,使SCR-AT航空轮胎标准胶和子午线轮胎标准胶的性能一致性得到明显改善。取得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用该胶试产的轮胎经试用,优于对比的进口胶生产的轮胎。售价比生产传统的产品每吨增收200元以上;其技术为天然橡胶集中加工和品种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木薯:快繁推广效益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承担的“木薯优良新品种的繁殖推广及其产业化示范”项目,在海南、广西、云南建立了木薯优良新品种华南5号、华南124、华南8013的繁殖推广及其产业化示范基地73200亩,平均亩产2.84吨,淀粉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共生产鲜薯20.79万吨,生产优质淀粉1.6万吨,并举办培训班37期,受训5800多人次,提供种茎5.64万吨,带动农民种植木薯28万多亩,直接经济效益5450万元,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形成了一套以核心技术为主体、配套技术集成组装而成的木薯优良新品种的繁殖推广及其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通过核心技术的熟化,与配套技术相组装,制定了木薯良种良法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通过木薯地营养施肥及香根草绿蓠保持水土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木薯单产,扩大了木薯种植范围;通过“木薯休闲食品”和“木薯淀粉塑料”的研制,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木薯产品多样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建立了“科研+企业+农民”的生产模式和区域试验与示范网络,应用原种繁殖苗圃与网点良种繁殖良种基地推广相结合的二级繁苗程序,改变了传统自繁自用的繁殖方法,保证了良种的纯度和种苗的质量,满足了市场推广应用的需求。
椰子:高产高效产业化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承担的“椰子高产高效产化示范”项目.,建立低产椰园改造示范点3个,共4000亩;实施第一年椰子总产量比实施前提高66.66%;实施第二年,椰子总产量达到2338449个果,增产达423.55%;平均单株产量达到50.07个果,提高42.12个果,是改造前产量的5倍以上。椰园平均亩产值由改造前的100.03元提高到改造后第一年的165.72元,提高了65.72%;改造后第二年达到526.15元/亩,增加产值426%。培训技术骨干60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采用“低产椰园改造,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科研成果作为核心技术,融合了包括椰园间作技术、椰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椰园丰产栽培技术等相关配套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长年低产的椰树产量,并拟定了“低产椰园改造与管理技术规程”海南地方标准。项目初步建立了科研+企业(农户)的产业运行模式。
能源甘蔗:优质又高产
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承担的“优质高产能源甘蔗新品种(系)集成示范”项目,建成了良繁基地1000亩、高优生产技术示范基地6000亩,培育原原种、原种脱毒苗20多万株、供给基地生产用种3500多吨,辐射良繁面积2000亩;高优生产技术示范区能糖兼用甘蔗新品种平均蔗茎产量达120吨/公顷,生物量达180吨/公顷以上,总可发酵糖含量48~55吨/公顷,吨乙醇耗蔗量11~13吨,吨乙醇原料成本低于合同指标,农民每公顷增收7000元以上,辐射周边原料蔗区面积已达30多万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项目制定了《甘蔗生产技术规程》、《甘蔗种苗》两个农业行业标准和《“双高”甘蔗优势产业带技术操作规范》等标准,已通过农业部审定发布。项目与合作企业分工协作,积极探索以企业为龙头,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企业、科研、农户相结合,资金、技术优化配置,生产高效、利益分配合理的产业化模式,对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4-12/02/content_330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