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中国科学报:热带亚热带作物机械化创新联盟成立——机械化协同攻关 拯救热作产业
作者: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晴丹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19-07-01

      相比于北方地区作物,我国天然橡胶、木薯、香蕉等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生产整体机械化水平低,综合机械化水平不到5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不能尽快有效解决机械化问题,我国热作产业将面临全面性的萎缩,从而影响上亿农民的生计。

 

      为了拯救热带亚热带作物产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热带亚热带作物机械化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专家表示,今后的数年,将是热带亚热带作物机械化科技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迫切需要机械化装备技术

 

      世界热带、亚热带作物区约5200万平方公里、涉及100个国家,中国约52万平方公里,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以及福建、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区267个县,人口1.6亿,耕地1亿亩,丘陵地3.5亿亩。

 

      我国商业化种植热带亚热带作物200多种,包括甘蔗、天然橡胶、木薯、香蕉、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油棕、胡椒、椰子、槟榔、咖啡、可可、剑麻、腰果等,总面积1.2亿亩,年产值近3000亿元,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重要地位。

 

      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热带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不断进入我国消费市场、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如天然橡胶、木薯、剑麻等进口已占消费的70%以上,许多热作产业受到实质性的冲击。

“机械化水平低是主要原因,过多依赖人工作业使热作产品成本高,无法与进口产品进行竞争。”联盟秘书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邓干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亟须尽快解决热作机械化问题。

 

      由于热作区多丘陵山地,而且地域多样性、作物多样性、差异性大,生产机械化发展非常缓慢,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

 

      邓干然介绍,在热带农业生产各环节中,耕整地机械可借鉴北方耕作区经验,再根据本区域高黏性、高比阻土壤特点进行改进应用,发展相对有基础;在种植机械、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和秸秆处理机械等其他领域,则全方位地落后,“无机可用”仍是热作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态势。

 

      “联盟的成立,可以加深农机界专家学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交流,共享区域农机资源,构建区域农机化协同创新,推进热带亚热带作物、麻类作物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李明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我将努力做好协调和带领,团结大家,加强交流和沟通,协同创新,为提高热带亚热带农机化创新能力共同努力。”联盟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洲教授在联盟成立时发出承诺和号召。

 

        刚刚起步,困难重重

 

        联盟虽已成立,但一切才刚刚起步,前进路上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记者了解到,热带亚热带作物机械化始于上世纪中期的英国和法国,当时是为了殖民地农业生产需要,主要是热作农产品的产地加工装备。目前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还在进行甘蔗机械的持续研究,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等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在研究天然橡胶、木薯等热作机械。

 

        邓干然介绍,按照我国的实际生产情况,热作机械化技术除了在甘蔗产业有少量应用以及天然橡胶初加工装备、剑麻初加工装备、木薯初加工装备有应用外,由于长期研发投入少、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不足,实际生产上有用的、能用的机械化技术装备非常少,这是热作生产机械化低的根本原因。

 

      比如,在基础研究方面,针对热作区域高温、高湿、高盐等特殊气候条件,高黏性、高比阻等特殊土壤条件,以及大根系、深根系、宿根系等特殊作物条件,农机作业的原理、机理尚不明确,没有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数据,关键技术开发缺少科学支撑。

 

      在关键装备技术研发方面,针对热作区多丘陵山地的复杂地形或针对天然橡胶、木薯、香蕉等高杆、高密度种植模式的农机作业动力平台缺乏;对无性系作物种茎如甘蔗、香蕉等机械种植技术,组培苗、砧木苗、吸芽苗或托芽苗机械种植技术研究很少;对作物秸秆高效处理机具缺乏,以及对超高作物如椰子、槟榔、油棕等果实采收技术基本没有研究,仍是空白。

 

      而在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除了在甘蔗开展过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外,其他如天然橡胶、木薯、香蕉等主要作物尚未系统开展过全程机械化集成与示范,未能建立行之有效、可推而广之的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我们与先进国家在装备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邓干然举例说,比如甘蔗,巴西实现了机械化,巴西的人均产量是中国的5倍,印度也实现了“机械+人工劳动”,印度是中国的3倍。

专家指出,不搞好热带作物机械化,就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降低生产成本,中国的热带作物产业就不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

 

201874543399170.jpg

广东徐闻县,机械处理高良姜秸秆    邓干然供图

 

      互通有无,协同攻关

 

      随着土地确权的落实到位,土地流转加速,为规模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耕地条件。而且,随着热作区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和急剧老化,农业生产招工更难、工价更高,客观上也促使种植业者选择人工辅助更少、作业效率更高的联合作业机械。

 

      邓干然指出,今后要加强热带作物机械装备研发创新,更多考虑研制联合作业的机型,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未来重点应关注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建立利于推广的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耕种、采收都应实现标准化。”李明指出,有了联盟这个平台,更有利于标准化技术的创建。

联盟也为许多有实际需求的科研院校带来了希望。“这对海南热作发展是很好的机会,我们不再单打独斗,接下来大家都要先互通有无,发挥各自专长,共享技术成果、共享先进农机装备,相互协作,示范推广应用。”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系教授梁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继续开展香蕉秸秆纤维提取的机械化等技术研究。

 

      据统计,参加联盟的单位包括15家国家及省级科研院所、13家高校、12家企业、3家省级农机推广总站,涉及15个省区,涵盖9个热作省区,以及重庆、湖北、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在邓干然看来,联盟就是织了一张巨大的网,把大家联系起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专家表示,随着热带亚热带作物各省区等政府对热带作物农机作业补贴的力度加大,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必将进一步刺激农业机械购置的需求。随着需求的增加也将进一步激活热作机械的科技创新活动,从政府、企业到民间的科技资源投入也需要不断加大,热带作物机械化科技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中国科学报》 (2018-07-04 第6版 科研)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中国热科院在热区典型系统作物中农药的污染特征、影响机制和风险评价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中国热科院“澜湄国家热带果蔬加工与检测合作平台建设”入选外交部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
  • 庆丰收 迎盛会 中国热科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在行动
  • 中国热科院揭示CC类谷氧还蛋白介导活性氧平衡调控木薯抗旱的分子机制
  • 热科这十年 | 围绕创新链布局设施链 持续强化能力条件支撑
  • 热科这十年 |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资源 高位服务国家科技外交

热区热点

  • 广东湛江:徐闻菠萝熟了!书记县长公开信引客来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热带亚热带作物机械化创新联盟成立——机械化协同攻关 拯救热作产业

  作者: 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晴丹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19-07-0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相比于北方地区作物,我国天然橡胶、木薯、香蕉等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生产整体机械化水平低,综合机械化水平不到5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不能尽快有效解决机械化问题,我国热作产业将面临全面性的萎缩,从而影响上亿农民的生计。

 

      为了拯救热带亚热带作物产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共同发起成立热带亚热带作物机械化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专家表示,今后的数年,将是热带亚热带作物机械化科技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迫切需要机械化装备技术

 

      世界热带、亚热带作物区约5200万平方公里、涉及100个国家,中国约52万平方公里,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云南以及福建、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区267个县,人口1.6亿,耕地1亿亩,丘陵地3.5亿亩。

 

      我国商业化种植热带亚热带作物200多种,包括甘蔗、天然橡胶、木薯、香蕉、荔枝、龙眼、芒果、菠萝、油棕、胡椒、椰子、槟榔、咖啡、可可、剑麻、腰果等,总面积1.2亿亩,年产值近3000亿元,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重要地位。

 

      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热带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不断进入我国消费市场、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如天然橡胶、木薯、剑麻等进口已占消费的70%以上,许多热作产业受到实质性的冲击。

“机械化水平低是主要原因,过多依赖人工作业使热作产品成本高,无法与进口产品进行竞争。”联盟秘书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邓干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亟须尽快解决热作机械化问题。

 

      由于热作区多丘陵山地,而且地域多样性、作物多样性、差异性大,生产机械化发展非常缓慢,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

 

      邓干然介绍,在热带农业生产各环节中,耕整地机械可借鉴北方耕作区经验,再根据本区域高黏性、高比阻土壤特点进行改进应用,发展相对有基础;在种植机械、管理机械、收获机械和秸秆处理机械等其他领域,则全方位地落后,“无机可用”仍是热作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态势。

 

      “联盟的成立,可以加深农机界专家学者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交流,共享区域农机资源,构建区域农机化协同创新,推进热带亚热带作物、麻类作物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与推广。”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李明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我将努力做好协调和带领,团结大家,加强交流和沟通,协同创新,为提高热带亚热带农机化创新能力共同努力。”联盟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洲教授在联盟成立时发出承诺和号召。

 

        刚刚起步,困难重重

 

        联盟虽已成立,但一切才刚刚起步,前进路上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记者了解到,热带亚热带作物机械化始于上世纪中期的英国和法国,当时是为了殖民地农业生产需要,主要是热作农产品的产地加工装备。目前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还在进行甘蔗机械的持续研究,马来西亚、泰国、巴西等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在研究天然橡胶、木薯等热作机械。

 

        邓干然介绍,按照我国的实际生产情况,热作机械化技术除了在甘蔗产业有少量应用以及天然橡胶初加工装备、剑麻初加工装备、木薯初加工装备有应用外,由于长期研发投入少、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不足,实际生产上有用的、能用的机械化技术装备非常少,这是热作生产机械化低的根本原因。

 

      比如,在基础研究方面,针对热作区域高温、高湿、高盐等特殊气候条件,高黏性、高比阻等特殊土壤条件,以及大根系、深根系、宿根系等特殊作物条件,农机作业的原理、机理尚不明确,没有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数据,关键技术开发缺少科学支撑。

 

      在关键装备技术研发方面,针对热作区多丘陵山地的复杂地形或针对天然橡胶、木薯、香蕉等高杆、高密度种植模式的农机作业动力平台缺乏;对无性系作物种茎如甘蔗、香蕉等机械种植技术,组培苗、砧木苗、吸芽苗或托芽苗机械种植技术研究很少;对作物秸秆高效处理机具缺乏,以及对超高作物如椰子、槟榔、油棕等果实采收技术基本没有研究,仍是空白。

 

      而在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除了在甘蔗开展过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外,其他如天然橡胶、木薯、香蕉等主要作物尚未系统开展过全程机械化集成与示范,未能建立行之有效、可推而广之的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我们与先进国家在装备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邓干然举例说,比如甘蔗,巴西实现了机械化,巴西的人均产量是中国的5倍,印度也实现了“机械+人工劳动”,印度是中国的3倍。

专家指出,不搞好热带作物机械化,就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降低生产成本,中国的热带作物产业就不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

 

201874543399170.jpg

广东徐闻县,机械处理高良姜秸秆    邓干然供图

 

      互通有无,协同攻关

 

      随着土地确权的落实到位,土地流转加速,为规模机械化创造了良好的耕地条件。而且,随着热作区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和急剧老化,农业生产招工更难、工价更高,客观上也促使种植业者选择人工辅助更少、作业效率更高的联合作业机械。

 

      邓干然指出,今后要加强热带作物机械装备研发创新,更多考虑研制联合作业的机型,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未来重点应关注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建立利于推广的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耕种、采收都应实现标准化。”李明指出,有了联盟这个平台,更有利于标准化技术的创建。

联盟也为许多有实际需求的科研院校带来了希望。“这对海南热作发展是很好的机会,我们不再单打独斗,接下来大家都要先互通有无,发挥各自专长,共享技术成果、共享先进农机装备,相互协作,示范推广应用。”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系教授梁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继续开展香蕉秸秆纤维提取的机械化等技术研究。

 

      据统计,参加联盟的单位包括15家国家及省级科研院所、13家高校、12家企业、3家省级农机推广总站,涉及15个省区,涵盖9个热作省区,以及重庆、湖北、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在邓干然看来,联盟就是织了一张巨大的网,把大家联系起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专家表示,随着热带亚热带作物各省区等政府对热带作物农机作业补贴的力度加大,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必将进一步刺激农业机械购置的需求。随着需求的增加也将进一步激活热作机械的科技创新活动,从政府、企业到民间的科技资源投入也需要不断加大,热带作物机械化科技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中国科学报》 (2018-07-04 第6版 科研)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catasbgs@126.com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