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轮椅上的青春之歌(百姓故事)
作者:陈超 林书宣 来源:海南日报 日期:2019-07-01
              轮椅上的张贻仙在家中伏案看书。本报记者 陈超 摄

  在46年前的一次椰子树传粉试验中,26岁的张贻仙从8米高处跌落,胸椎挤压性骨折,从此高位截瘫。

  青春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答案,张贻仙则用了近50年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她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一本书,又担心得不到支持。近日,她的一位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工作的年轻朋友拨打了本报热线,希望能有热心人帮助张贻仙。

  人生坎坷路

  1960年,周恩来总理到海南视察,针对当时全国人民缺衣少食的问题,周总理指示,作为大宗木本油料作物,海南的椰子研究要上马。刚到当时的热作两院工作一年时间的张贻仙接受任务,来到文昌开展椰子研究工作。

  张贻仙1958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所学专业是软质纤维,譬如棉花等,但海南没有这些作物,而海南的热带作物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张贻仙和当时的科研人员一样,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研究椰子这样的热带作物。怀着巨大的工作热情,张贻仙穿梭在文昌东郊的椰林之间,攀爬在高高的椰子树上,观察椰子树的开花授粉。

  这一天,热心的当地老乡邀请张贻仙吃椰子,正在搞研究的张贻仙骑坐在一片大椰叶上,吃完半个椰子后,就随手扔在树下,谁料这竟埋下了祸根。

  因为研究已进行了好几天,张贻仙骑坐的椰叶岌岌可危,很快就断裂开来,猝不及防的张贻仙正好跌落在那半个椰子壳上,四、五、七节胸椎挤压性骨折。又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耽误到第4天,张贻仙才被送往广东接受有效治疗,而诊断结果是高位截瘫。她的人生轨迹,由此在26岁的青春之时发生扭曲。

  贵在慎独

  因公负伤后,张贻仙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极颓废。治疗一结束,她便要求返回工作岗位。

  上大学时,张贻仙所学外语为俄语,她成绩优秀,能用俄语写些小诗。伤势不允许她再从事以前的工作,她便考虑利用自己的外语特长和专业知识,把国际上关于椰子研究的先进成果引入海南。椰子研究都在热带地区进行,俄文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张贻仙便开始学习英语。

  重新工作后,张贻仙坚持像个健全人一样,每个工作日都拄拐杖去上班,而且还比别人早半个小时到办公室。直到有一天,她重重摔倒在上班的路上,拐杖断成两截,她怎么都没办法自己站起来。为避免再出意外,张贻仙决定在家工作。“没有人要求我什么,但我自己觉得,既然要工作,就应该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要求,这也许是知识分子慎独的传统在起作用吧。”她每天都早晨7点半开始工作,到中午12点才休息,下午也是和单位的正常工作时间一起作息。

  就这样,直到1989年退休,她总计翻译热带作物资料文献500多万字。她翻译的文稿,被单位同事评价为“几乎不用再校对”。

  因为张贻仙在特殊情况下奋斗不止、认真工作的精神,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1979年,她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标兵,并来到海口接受颁奖。这也是她受伤后,为数不多到海口的一次。

  折射人间温暖

  张贻仙说,有个系统在支撑我的生命,这里面包括社会的肯定和朋友的关心。

  “学生们对我进行接力照顾,其中有位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热农大读研究生了,多年来一直不计报酬的照顾我。前年有天晚上两院突然停电,这个学生正在晚修,她赶紧跑到我家,急急拍我家的门,把我吓一跳,问她怎么了,学生说,怕我一个人在家摔倒。还有一个社会上的朋友,是2002年来帮我修空调时认识的,他也是个读书人,看到我家有很多书,觉得很亲近,这以后也一直很关心我。2002年底我到海口做手术,他和妻子一连23天每天都来看望我,每次都陪我一两个小时。”张教授说起朋友们对她的关照,点点滴滴都记得很清楚。

  青春的答案

  身边的朋友感受到张教授的力量,常劝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但身体原因又不允许张贻仙能借助电脑轻松写作。另外,1979年的一次出版经历也让张教授感到出书困难重重:那年为给国庆献礼,张教授倾注大量心血翻译了《椰子》一书,但因椰子在全国来说是小宗作物,出版社出于经济考虑不肯接受。后来在当时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椰子》一书终于出版,但23万字的译作,几经争取最终也只能出版18万字。这都让张教授对写书顾虑重重。

  在张教授的客厅里,记者看到一幅经过装裱后的励志小文《青春》,里面说道,青春是种永恒的心态,是坚强的意志,是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情感的充沛饱满。看到记者在摘抄这篇小文,张教授说,很多到家里来的大学生都会摘抄这段小文,而这也正是她的心声。

                                (本报热线66810222消息)

                                (报料人:蔡老师)

http://hnrb.hinews.cn/php/20061204/145173.php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中国热科院在热区典型系统作物中农药的污染特征、影响机制和风险评价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中国热科院“澜湄国家热带果蔬加工与检测合作平台建设”入选外交部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
  • 庆丰收 迎盛会 中国热科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在行动
  • 中国热科院揭示CC类谷氧还蛋白介导活性氧平衡调控木薯抗旱的分子机制
  • 热科这十年 | 围绕创新链布局设施链 持续强化能力条件支撑
  • 热科这十年 |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资源 高位服务国家科技外交

热区热点

  • 广东湛江:徐闻菠萝熟了!书记县长公开信引客来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轮椅上的青春之歌(百姓故事)

  作者: 陈超 林书宣   来源: 海南日报  日期: 2019-07-0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轮椅上的张贻仙在家中伏案看书。本报记者 陈超 摄

  在46年前的一次椰子树传粉试验中,26岁的张贻仙从8米高处跌落,胸椎挤压性骨折,从此高位截瘫。

  青春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答案,张贻仙则用了近50年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她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一本书,又担心得不到支持。近日,她的一位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工作的年轻朋友拨打了本报热线,希望能有热心人帮助张贻仙。

  人生坎坷路

  1960年,周恩来总理到海南视察,针对当时全国人民缺衣少食的问题,周总理指示,作为大宗木本油料作物,海南的椰子研究要上马。刚到当时的热作两院工作一年时间的张贻仙接受任务,来到文昌开展椰子研究工作。

  张贻仙1958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所学专业是软质纤维,譬如棉花等,但海南没有这些作物,而海南的热带作物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张贻仙和当时的科研人员一样,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研究椰子这样的热带作物。怀着巨大的工作热情,张贻仙穿梭在文昌东郊的椰林之间,攀爬在高高的椰子树上,观察椰子树的开花授粉。

  这一天,热心的当地老乡邀请张贻仙吃椰子,正在搞研究的张贻仙骑坐在一片大椰叶上,吃完半个椰子后,就随手扔在树下,谁料这竟埋下了祸根。

  因为研究已进行了好几天,张贻仙骑坐的椰叶岌岌可危,很快就断裂开来,猝不及防的张贻仙正好跌落在那半个椰子壳上,四、五、七节胸椎挤压性骨折。又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耽误到第4天,张贻仙才被送往广东接受有效治疗,而诊断结果是高位截瘫。她的人生轨迹,由此在26岁的青春之时发生扭曲。

  贵在慎独

  因公负伤后,张贻仙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极颓废。治疗一结束,她便要求返回工作岗位。

  上大学时,张贻仙所学外语为俄语,她成绩优秀,能用俄语写些小诗。伤势不允许她再从事以前的工作,她便考虑利用自己的外语特长和专业知识,把国际上关于椰子研究的先进成果引入海南。椰子研究都在热带地区进行,俄文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张贻仙便开始学习英语。

  重新工作后,张贻仙坚持像个健全人一样,每个工作日都拄拐杖去上班,而且还比别人早半个小时到办公室。直到有一天,她重重摔倒在上班的路上,拐杖断成两截,她怎么都没办法自己站起来。为避免再出意外,张贻仙决定在家工作。“没有人要求我什么,但我自己觉得,既然要工作,就应该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要求,这也许是知识分子慎独的传统在起作用吧。”她每天都早晨7点半开始工作,到中午12点才休息,下午也是和单位的正常工作时间一起作息。

  就这样,直到1989年退休,她总计翻译热带作物资料文献500多万字。她翻译的文稿,被单位同事评价为“几乎不用再校对”。

  因为张贻仙在特殊情况下奋斗不止、认真工作的精神,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1979年,她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标兵,并来到海口接受颁奖。这也是她受伤后,为数不多到海口的一次。

  折射人间温暖

  张贻仙说,有个系统在支撑我的生命,这里面包括社会的肯定和朋友的关心。

  “学生们对我进行接力照顾,其中有位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热农大读研究生了,多年来一直不计报酬的照顾我。前年有天晚上两院突然停电,这个学生正在晚修,她赶紧跑到我家,急急拍我家的门,把我吓一跳,问她怎么了,学生说,怕我一个人在家摔倒。还有一个社会上的朋友,是2002年来帮我修空调时认识的,他也是个读书人,看到我家有很多书,觉得很亲近,这以后也一直很关心我。2002年底我到海口做手术,他和妻子一连23天每天都来看望我,每次都陪我一两个小时。”张教授说起朋友们对她的关照,点点滴滴都记得很清楚。

  青春的答案

  身边的朋友感受到张教授的力量,常劝她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但身体原因又不允许张贻仙能借助电脑轻松写作。另外,1979年的一次出版经历也让张教授感到出书困难重重:那年为给国庆献礼,张教授倾注大量心血翻译了《椰子》一书,但因椰子在全国来说是小宗作物,出版社出于经济考虑不肯接受。后来在当时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椰子》一书终于出版,但23万字的译作,几经争取最终也只能出版18万字。这都让张教授对写书顾虑重重。

  在张教授的客厅里,记者看到一幅经过装裱后的励志小文《青春》,里面说道,青春是种永恒的心态,是坚强的意志,是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情感的充沛饱满。看到记者在摘抄这篇小文,张教授说,很多到家里来的大学生都会摘抄这段小文,而这也正是她的心声。

                                (本报热线66810222消息)

                                (报料人:蔡老师)

http://hnrb.hinews.cn/php/20061204/145173.php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catasbgs@126.com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