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长江流域发生大范围、长时间雨雪冰冻天气,数亿亩农作物冻死地头,南北交通大动脉一度阻塞。但是,无论灾区,还是首都,乃至东北和新疆,亿万家庭餐桌上依然没断新鲜的瓜果菜。这些瓜果菜中,有相当部分来自海南。
每年隆冬季节,一辆辆满载海南新鲜辣椒、茄子、豆角、哈密瓜、香蕉的大货车,源源不断跨过琼州海峡,驶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反季节生产优势,使海南当仁不让地成为全国人民冬季的“菜篮子”。
天然温室
冬季曾有大片土地撂荒
1989年1月,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中南六省区的14名农业专家,作了一次环岛深入考察,拿出了海南建省后的第一份农业开发报告,提出:“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温室,冬季日均气温超过20摄氏度,很适宜发展反季节瓜果菜。”
报告执笔人肖日新,当时在湖南农科院工作,现任海南农科院瓜菜研究所所长。他说,当时,内地专家们发现,海南有成片的土地,要么撂荒,要么种玉米、蕃薯。专家们感叹,海南冬季光温条件这么好,土地撂荒太可惜;而冬季种玉米和蕃薯,这不是热带农业该种的东西。如果种上几百万亩反季节瓜果菜销往内地,海南农民想不发财都不行。
当时,三亚、乐东、陵水部分农民已零星种植反季节瓜果菜,但面积不大,瓜菜45万亩,水果80余万亩。专家组还发现两个问题:海南反季节瓜果菜品种单一,青瓜一个品种20多万亩,芒果30多万亩;由于销售环节出了问题,相当部分农产品不能转化成商品,挫伤了农民冬季种植的积极性。
肖日新记忆犹新的是,内地专家们回去时,每个人都大包小袋带走辣椒、茄子、豆角、西瓜、芒果。那个年代,内地春节前后,餐桌上难见新鲜瓜果菜。
改革耕作制度
确定冬季农业新战略
受“以粮为纲”影响,加之计划经济束缚,90年代初期,海南农业依然以粮食生产为主,春夏种水稻,秋冬种蕃薯、玉米。1990年,全省粮食作物产值4.92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9.4亿元的52%。但实际上,海南并没有种粮食作物的优势。1989年,海南水稻平均亩产187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公斤。
当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学者撰文分析:海南粮食单产低,主要是耕作制度不合理,早稻种得太早,扬花期受清明风影响;晚稻种得太晚,抽穗期受寒露风和台风影响。传统耕作制度还造成冬闲时间不足3个月,冬种作物品种不多,产量很低。据统计,当时全岛每年冬季撂荒农田高达200万亩。
1989年,海南提出,把改革耕作制度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突破口,实施“四改”——改革植期、改革品种、改革栽培技术、改革冬种作物结构。早稻播种推迟20天,晚稻播种延后20天,不仅避开清明风、寒露风和台风对水稻生产影响,而且腾出4个月时间,使冬季农业能够成为一造;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大大缩短种植期,大幅度提高水稻亩产量。
海南冬季农业开发掀起高潮。冬季瓜果菜生产,从南向北迅速扩展,种植品种由瓜类几个品种增加到茄类、椒类、豆类等200多个品种。1990年全省冬季瓜果菜面积137万亩,1996年增长到200万亩,而出岛量更是呈现爆炸式增长,从一年不到10万吨,猛增到75万吨。1996年,海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22%,创下历史新纪录。
短短7年时间,冬季农业在海南的地位不断被发现、被重估。建省之前,冬季农业是全年农业生产的补充;建省初期,冬季农业成为完整的一造;1993年开始,冬季农业成为农业最重要的一造,特别是冬种瓜果菜成为海南一个支柱产业。
1996年,冬季农业在海南迎来转折点,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省两地”发展战略,正式确定把海南建成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
十年海交会
闯出订单农业新天地
海南冬季农业的高效,不仅激发本地农民的种植热情,而且吸引大量岛外农民的目光,山东、江西、浙江等地农民大量赶到海南租地种瓜果菜。更让人称奇的是,原本从事地产开发的投资商,也纷纷放弃地产开发,大量租地搞农业开发。
1995年冬,江西数千农民在三亚种辣椒发大财。1996年冬,江西3万农民涌到海南,以每亩1500元至2000元的租金种辣椒数十万亩。但这一年,他们的发财梦没有实现,大量辣椒烂在地头卖不掉。1997年4月份,《海南日报》曾以《三万江西椒农败走天涯》为题对此进行深入报道。据分析,原因是当时农民冬季种瓜果菜,完全凭感觉。部分种植户只重视生产,而忽视流通,不作市场调查,更没有客户订单,看别人种什么赚钱就蜂拥而上,盲目跟风,造成品种“老三样”。那一年,全岛冬季种植瓜果菜200多万亩,其中辣椒就达到48万亩,远远超过市场需求。
海南一度出现过“咖啡热”、“香茅热”、“菠萝热”等现象,种植面积迅速发展,但受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导致价跌难卖又迅速由“热”变“冷”。
农业专家撰文分析,海南是岛屿型经济,产地在岛内,销地在岛外。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但未掌握产品营销主动权。而各级政府,仍然保留着或多或少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催耕催种,以量的扩充作为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种种因素,造成生产与市场经常脱节。
瓜果菜运销日益成为制约冬季瓜果菜发展的瓶颈。1993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农业生产要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为中心”的方针,迈出推进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一步,并着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1997年8月,省政府打破常规,每年开始有计划派调研组赴全国各地考察农产品市场。分管农业的省领导甚至带队赴东北、华北、西北考察市场,每到一地,都给瓜果菜运销商递名片,热忱推销海南瓜果菜。
1998年,省政府策划举办冬季农产品交易会,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98(海口)全国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主题明确定为“科技、绿色、订单”。冬季农产品交易会作为海南最大的促销活动,连续成功举办10年,而且一度把会场搬到北京、上海等主要销地。
冬季举办农产品交易会,海南开先河,当时在全国引起轰动。十届冬季农产品交易会,为海南农产品闯市场、塑品牌造就了一个大平台,闯出了订单农业新天地。农产品订单额,从首届的4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第十届的110亿元。海南能做成全国人民“大菜篮子”,十届冬季交易会功不可没。
进超市进宾馆
迈上绿色农业新征程
2008年1月,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来海南,在乐东福塘村考察时,看到一幢幢楼房,孙政才说,这房子建得像城里的别墅一样。农民方才和说,他通过自己种植哈密瓜、与美国都乐公司合种哈密瓜以及给别人提供技术服务,年收入70万元。孙政才笑着说,作为一个农民,你的收入是我当农业部部长工资的10倍。
在海南,有方才和这样收入的农民也许不多,但在海南做成全国人民“菜篮子”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农民靠着热带高效农业走上小康之路。在福塘村,孙政才特意数了一下,全村没盖楼房的农民不到10户。
热带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对海南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支撑作用。农业“两税”取消之后,热带高效农业对全省经济有很大带动作用。
省委书记卫留成在省第五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第一产业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是富裕农民的基本途径,是海南长期的历史任务。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农产品出岛出口、直接进超市进宾馆为目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精致农业。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
在3月25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长罗保铭算了一笔账:海南每年出岛农产品500万吨,可以带动25万次20吨的大卡车、100万人次进出岛和100亿元的收购资金,对全岛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使海南经济充满活力。罗保铭说,热带高效农业不但富民而且可以强省。
每年隆冬季节,一辆辆满载海南新鲜辣椒、茄子、豆角、哈密瓜、香蕉的大货车,源源不断跨过琼州海峡,驶往全国170多个大中城市。反季节生产优势,使海南当仁不让地成为全国人民冬季的“菜篮子”。
天然温室
冬季曾有大片土地撂荒
1989年1月,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中南六省区的14名农业专家,作了一次环岛深入考察,拿出了海南建省后的第一份农业开发报告,提出:“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温室,冬季日均气温超过20摄氏度,很适宜发展反季节瓜果菜。”
报告执笔人肖日新,当时在湖南农科院工作,现任海南农科院瓜菜研究所所长。他说,当时,内地专家们发现,海南有成片的土地,要么撂荒,要么种玉米、蕃薯。专家们感叹,海南冬季光温条件这么好,土地撂荒太可惜;而冬季种玉米和蕃薯,这不是热带农业该种的东西。如果种上几百万亩反季节瓜果菜销往内地,海南农民想不发财都不行。
当时,三亚、乐东、陵水部分农民已零星种植反季节瓜果菜,但面积不大,瓜菜45万亩,水果80余万亩。专家组还发现两个问题:海南反季节瓜果菜品种单一,青瓜一个品种20多万亩,芒果30多万亩;由于销售环节出了问题,相当部分农产品不能转化成商品,挫伤了农民冬季种植的积极性。
肖日新记忆犹新的是,内地专家们回去时,每个人都大包小袋带走辣椒、茄子、豆角、西瓜、芒果。那个年代,内地春节前后,餐桌上难见新鲜瓜果菜。
改革耕作制度
确定冬季农业新战略
受“以粮为纲”影响,加之计划经济束缚,90年代初期,海南农业依然以粮食生产为主,春夏种水稻,秋冬种蕃薯、玉米。1990年,全省粮食作物产值4.92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9.4亿元的52%。但实际上,海南并没有种粮食作物的优势。1989年,海南水稻平均亩产187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公斤。
当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学者撰文分析:海南粮食单产低,主要是耕作制度不合理,早稻种得太早,扬花期受清明风影响;晚稻种得太晚,抽穗期受寒露风和台风影响。传统耕作制度还造成冬闲时间不足3个月,冬种作物品种不多,产量很低。据统计,当时全岛每年冬季撂荒农田高达200万亩。
1989年,海南提出,把改革耕作制度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突破口,实施“四改”——改革植期、改革品种、改革栽培技术、改革冬种作物结构。早稻播种推迟20天,晚稻播种延后20天,不仅避开清明风、寒露风和台风对水稻生产影响,而且腾出4个月时间,使冬季农业能够成为一造;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大大缩短种植期,大幅度提高水稻亩产量。
海南冬季农业开发掀起高潮。冬季瓜果菜生产,从南向北迅速扩展,种植品种由瓜类几个品种增加到茄类、椒类、豆类等200多个品种。1990年全省冬季瓜果菜面积137万亩,1996年增长到200万亩,而出岛量更是呈现爆炸式增长,从一年不到10万吨,猛增到75万吨。1996年,海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22%,创下历史新纪录。
短短7年时间,冬季农业在海南的地位不断被发现、被重估。建省之前,冬季农业是全年农业生产的补充;建省初期,冬季农业成为完整的一造;1993年开始,冬季农业成为农业最重要的一造,特别是冬种瓜果菜成为海南一个支柱产业。
1996年,冬季农业在海南迎来转折点,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省两地”发展战略,正式确定把海南建成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
十年海交会
闯出订单农业新天地
海南冬季农业的高效,不仅激发本地农民的种植热情,而且吸引大量岛外农民的目光,山东、江西、浙江等地农民大量赶到海南租地种瓜果菜。更让人称奇的是,原本从事地产开发的投资商,也纷纷放弃地产开发,大量租地搞农业开发。
1995年冬,江西数千农民在三亚种辣椒发大财。1996年冬,江西3万农民涌到海南,以每亩1500元至2000元的租金种辣椒数十万亩。但这一年,他们的发财梦没有实现,大量辣椒烂在地头卖不掉。1997年4月份,《海南日报》曾以《三万江西椒农败走天涯》为题对此进行深入报道。据分析,原因是当时农民冬季种瓜果菜,完全凭感觉。部分种植户只重视生产,而忽视流通,不作市场调查,更没有客户订单,看别人种什么赚钱就蜂拥而上,盲目跟风,造成品种“老三样”。那一年,全岛冬季种植瓜果菜200多万亩,其中辣椒就达到48万亩,远远超过市场需求。
海南一度出现过“咖啡热”、“香茅热”、“菠萝热”等现象,种植面积迅速发展,但受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导致价跌难卖又迅速由“热”变“冷”。
农业专家撰文分析,海南是岛屿型经济,产地在岛内,销地在岛外。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但未掌握产品营销主动权。而各级政府,仍然保留着或多或少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催耕催种,以量的扩充作为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种种因素,造成生产与市场经常脱节。
瓜果菜运销日益成为制约冬季瓜果菜发展的瓶颈。1993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农业生产要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为中心”的方针,迈出推进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一步,并着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1997年8月,省政府打破常规,每年开始有计划派调研组赴全国各地考察农产品市场。分管农业的省领导甚至带队赴东北、华北、西北考察市场,每到一地,都给瓜果菜运销商递名片,热忱推销海南瓜果菜。
1998年,省政府策划举办冬季农产品交易会,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98(海口)全国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主题明确定为“科技、绿色、订单”。冬季农产品交易会作为海南最大的促销活动,连续成功举办10年,而且一度把会场搬到北京、上海等主要销地。
冬季举办农产品交易会,海南开先河,当时在全国引起轰动。十届冬季农产品交易会,为海南农产品闯市场、塑品牌造就了一个大平台,闯出了订单农业新天地。农产品订单额,从首届的4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第十届的110亿元。海南能做成全国人民“大菜篮子”,十届冬季交易会功不可没。
进超市进宾馆
迈上绿色农业新征程
2008年1月,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来海南,在乐东福塘村考察时,看到一幢幢楼房,孙政才说,这房子建得像城里的别墅一样。农民方才和说,他通过自己种植哈密瓜、与美国都乐公司合种哈密瓜以及给别人提供技术服务,年收入70万元。孙政才笑着说,作为一个农民,你的收入是我当农业部部长工资的10倍。
在海南,有方才和这样收入的农民也许不多,但在海南做成全国人民“菜篮子”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农民靠着热带高效农业走上小康之路。在福塘村,孙政才特意数了一下,全村没盖楼房的农民不到10户。
热带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对海南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支撑作用。农业“两税”取消之后,热带高效农业对全省经济有很大带动作用。
省委书记卫留成在省第五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第一产业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是富裕农民的基本途径,是海南长期的历史任务。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农产品出岛出口、直接进超市进宾馆为目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精致农业。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
在3月25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长罗保铭算了一笔账:海南每年出岛农产品500万吨,可以带动25万次20吨的大卡车、100万人次进出岛和100亿元的收购资金,对全岛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使海南经济充满活力。罗保铭说,热带高效农业不但富民而且可以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