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海南日报:农民的微笑是他最大的自豪——记27年“扎根”热区服务三农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
作者:新华社赵叶苹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19-07-01

  “我们派出的科研专家,每次在攀枝花讲课,那里的农民晚上都会打着手电筒走十几里山路赶来听课。”说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10多年来帮助攀枝花打造全新的芒果产业的成绩,院长王庆煌首先想到的是这一幕。

  “我们的专家每次到广西,农民们不把我们喝醉了不让回去。”说起热科院的高产木薯品种华南5号帮助广西农民免遭冰冻雨雪灾害损失,王庆煌首先想到的是农民质朴的情和灿烂的笑脸。

  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望,是他最大的责任,农民的信任和他们致富后的笑脸,则是他最大的自豪。27年来,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还是作为热科院院长,王庆煌心中时刻想着农民的需求,执著地扎根在热区农业科研一线。

揣一颗农民情怀,潜心研究10余载,开创年产值数亿元的香草兰产业

  1984年,21岁的王庆煌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作为15个留校学生之一,他的老师、时任院长黄宗道院士问:“你们谁愿意到兴隆试验站去啊?”当时的兴隆试验站(香料饮料研究所前身)是全院条件最艰苦的单位,没水没电,荒凉的院落里只有几栋小房子。

  “我当时不知道兴隆很艰苦,也没有什么动机,就举手说‘我去吧’。黄院士高兴得第二天在毕业典礼上把我大大表扬一番。为什么表扬我呢?黄院士后来跟我说,这是要你没法反悔。”说起这段往事,王庆煌哈哈大笑起来。

  到了兴隆后,他被安排在新成立的香草兰课题组任一名普通技术员。香草兰是热带香料植物,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经济价值巨大,鲜豆荚每公斤市场价高达100多元。早在1961年,香饮所就从国外引种几十株香草兰,但种了20多年,既不开花,也不结荚。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庆煌看准了香草兰有望为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便一头闯入了这一神秘的芳香世界。

  “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一切都靠自己摸索,我前后花了9年时间,最后填补了这项空白。”9年的艰辛付出被王庆煌短短几句话说完。事实上,这背后不仅有心血和汗水,更重要的是不怕失败的坚毅、执著。

  为了搞清楚香草兰究竟在什么时间开花,王庆煌拿着铺盖卷住到基地,夜里上好闹钟,一个小时起来一次,一棵棵地观察记录。一年,摸索出香草兰的开花时间;两年,掌握了香草兰花开季节长的特点;三年,他发明了“签拨授粉法”。很快,香草兰的枝头挂满了翠绿的豆荚。

  他还采用人工荫棚栽培的方法,突破香草兰栽培的关键技术,植后两年即可开花结荚。 (下转A7版)

  (上接A1版)在试验条件下,亩产干豆荚42公斤,超过国外亩产20至27公斤的水平,成为我国香草兰生产的重要示范。

  然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新的问题又来了。香草兰内含200多种香兰素,但鲜果却没有香味,需进行发酵生香,能否成功,温度、时间、湿度的有机组合是关键环节,稍有不慎,结果截然不同。这一初加工技术是香草兰产业化、商品化的关键。

  他又把铺盖卷抱到实验室,一住就是6年,技术瓶颈被他一一突破。为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他又陆续开发出香草兰茶、香草兰香水系列产品18个,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就这样,经过15年的科研攻关,他开创出一个年产值数亿元的香草兰产业。

  “在香草兰的研究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全新的领域,每解决一个难题,我都有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王庆煌说。

  如今,虽然身为院长,管理性事务繁多,他仍要抽出三分之一的精力放在香草兰研究上。他说,在国外,香草兰广泛用于名贵香水、高档洋酒和香烟中,这方面国内目前仍是空白,“我们有义务研究出中国自己的香草兰香料。”

勇挑重任,开创“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热带植物园工程技术模式,实现一举多赢

  1995年,原定前往巴西做3年访问学者的王庆煌,突然被任命为香饮所所长。

  “那是香饮所最困难的时期。”现任香饮所所长邬华松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兴隆自然灾害频发,台风吹掉了原先香饮所赖以生存的经济作物,连工资都不能足额发放。“断粮了,经费越来越少,人才大量流失,1984年毕业的大学生在1995年之前基本上走完了。”

  王庆煌带领全所职工想办法,无奈屡试屡败。他反复追问:香饮所拥有2000多种热带种质资源,又有一批科研人才,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职工谋福利,也让周边农民看到科技致富的力量?

  王庆煌提出“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香饮所的基础上建设兴隆热带植物园。简单地说,就是敞开院门,将科研院所向游客开放。正因为这一创举,才有了如今在国内声名远扬的“兴隆热带植物园”。

  这一条路走对了,但也走得特别艰辛。没有一分钱经费,王庆煌号召全院职工投身建设第一线,砌石块、灌水泥、铺草皮,每人每周至少义务劳动2天。

  他指着一条别致的鹅卵石小路对记者说:“当时分配给退休职工每人4米,在职职工每人8米,它是全所职工一同铺出来的新路。”

  1998年的一个星期六,海南省旅游局局长来到香饮所,打听所长在哪,有人指着一位皮肤粗糙、肤色黝黑的工人,局长见了这位工人问:“谁是所长?”“我是。”王庆煌边说边起身笑吟吟地回答。

  “局长看着我愣了半天,回去后派专业人员免费帮我们搞规划设计建园区。”回想起自己艰辛而曲折的往事,王庆煌报以谦虚的一笑。

  1997年园区建成雏形,当年就见了效益,到园游客达10万人次,年收入达到40万元。很快,香饮所启动产品研发,到2002年已初具规模,开创了香草兰茶、胡椒、可可、咖啡等8大系列49个品种,成为植物园新的经济增长点。

  “园区的建设实现了一举多赢。”邬华松说,首先,市场需求促进了科研成果的物化;其次,园区每年2000多万元的利润中30%用于反哺科研;第三,园区建设促进了种质资源的保护,并且引进了更多新的品种;第四,实现了对热带作物资源的科普宣传。

  如今,兴隆植物园已成为一家4A级旅游景区。据初步统计,1997年至今,该园累计接待参观者1000多万人次,实现利税1.1亿元,新增社会效益40多亿元,成果转化率达90%,用于反哺科技的研究经费达数千万元。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模式成果获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植物园也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带领全院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构建服务热区的一流科研创新团队

  2004年,王庆煌出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作为国内研究热带农业的最高科研机构,他告诉自己,心中必须装着整个热区,装着热区9省1.3亿农民对科技、致富的渴望。

  他号召全院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上任7年时间,王庆煌一面带领全院专家搞好农业应用技术基础研究,一方面身体力行地充当一名高级农技推广员。

  王庆煌说,所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是让成果走进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家,而不仅仅用来评一个职称。这是他搞农业科研的终生理念,也是他的农民情怀。

  2008年1月,广西遭遇百年一遇的冰冻雨雪灾害,几乎所有的木薯苗都被冻死,农民的收入泡汤。王庆煌和几位专家立刻飞赴广西。到受灾现场发现,唯一的办法就是补种。为不误农时,王庆煌和专家们迅速返回海南,从各市县木薯示范基地收集种苗,不到48小时,6卡车120吨木薯种苗种在了广西的薯地上。

  由于热科院支援来的木薯是华南5号优质优产的品种,亩产可达3.5吨,是传统品种的两倍多。这不仅没让广西的木薯种植户因为灾害受到损失,反而收入还高于往年。如今,广西境内华南5号的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亩。

  上世纪90年代末,热科院与攀枝花市政府建立起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从那时起,热科院先后组织近千人次的科技专家深入基层驻点,引进10多个芒果系列新品种向农民推广,还进村入户面对面地指导农民开展选种、栽培、施肥、给药和咨询、培训等产业技术服务。

  王庆煌上任后,更是加大扶持力度,还帮助果农根除了芒果容易得细菌性角斑病的问题。如今,攀枝花地区已经成为芒果之乡,芒果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产值超过2.5亿元。

  2009年,13名攀枝花果农代表驱车千里,专程送来一个用巨型石头雕琢成的大芒果,还写了一封报喜信。信中说:“我们最最敬爱的专家,说什么都没用,千言万语一句话,感谢您帮我们致富……”

  每每听到这样的夸赞,王庆煌总是无比地满足:“这是最大的成就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始终舍不得离开热农科研这个岗位。”

  王庆煌对工作的执著劲儿感染着身边的人。热科院品质资源所所长、研究员陈业渊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是不可能如此投入的,王庆煌院长是典型的‘白加黑’‘五加二’。他执著得近似于木讷。”

  王庆煌带出了一支“疯狂”工作的科研团队。热科院7年获得88项省部级、国家级科技奖项;在基础研究领域如木薯基因组学、香蕉枯萎病重要致病菌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大面积推广7-33-97橡胶、华南5号木薯、组培巴西香蕉苗、脱毒甘蔗种苗、晚熟芒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推动了热区农民增产增收。 

  但是,当人们说他特别执著、特别能扎根、特别能奉献时,他说,这并不是他个人的品质和功劳,这是热科院全院科研人员共同的品质和功劳,他们都是传承者。

  热科院建设于战略物资紧缺的1952年,当时,一大批老一代科研专家义无反顾地抛弃大城市的繁华,来到海南农村毒蛇蜈蚣出没之地,住“草房大学”,以“两薯”挂帅(靠红薯、木薯充饥),开荒种胶一干就是一辈子。

  “那是真正的艰苦,我们是他们的学生,我们在传承着他们的精、气、神。”王庆煌谦虚地说。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中国热科院在热区典型系统作物中农药的污染特征、影响机制和风险评价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中国热科院“澜湄国家热带果蔬加工与检测合作平台建设”入选外交部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
  • 庆丰收 迎盛会 中国热科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在行动
  • 中国热科院揭示CC类谷氧还蛋白介导活性氧平衡调控木薯抗旱的分子机制
  • 热科这十年 | 围绕创新链布局设施链 持续强化能力条件支撑
  • 热科这十年 |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资源 高位服务国家科技外交

热区热点

  • 广东湛江:徐闻菠萝熟了!书记县长公开信引客来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海南日报:农民的微笑是他最大的自豪——记27年“扎根”热区服务三农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

  作者: 新华社赵叶苹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19-07-0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我们派出的科研专家,每次在攀枝花讲课,那里的农民晚上都会打着手电筒走十几里山路赶来听课。”说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10多年来帮助攀枝花打造全新的芒果产业的成绩,院长王庆煌首先想到的是这一幕。

  “我们的专家每次到广西,农民们不把我们喝醉了不让回去。”说起热科院的高产木薯品种华南5号帮助广西农民免遭冰冻雨雪灾害损失,王庆煌首先想到的是农民质朴的情和灿烂的笑脸。

  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望,是他最大的责任,农民的信任和他们致富后的笑脸,则是他最大的自豪。27年来,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还是作为热科院院长,王庆煌心中时刻想着农民的需求,执著地扎根在热区农业科研一线。

揣一颗农民情怀,潜心研究10余载,开创年产值数亿元的香草兰产业

  1984年,21岁的王庆煌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作为15个留校学生之一,他的老师、时任院长黄宗道院士问:“你们谁愿意到兴隆试验站去啊?”当时的兴隆试验站(香料饮料研究所前身)是全院条件最艰苦的单位,没水没电,荒凉的院落里只有几栋小房子。

  “我当时不知道兴隆很艰苦,也没有什么动机,就举手说‘我去吧’。黄院士高兴得第二天在毕业典礼上把我大大表扬一番。为什么表扬我呢?黄院士后来跟我说,这是要你没法反悔。”说起这段往事,王庆煌哈哈大笑起来。

  到了兴隆后,他被安排在新成立的香草兰课题组任一名普通技术员。香草兰是热带香料植物,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经济价值巨大,鲜豆荚每公斤市场价高达100多元。早在1961年,香饮所就从国外引种几十株香草兰,但种了20多年,既不开花,也不结荚。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庆煌看准了香草兰有望为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便一头闯入了这一神秘的芳香世界。

  “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查,一切都靠自己摸索,我前后花了9年时间,最后填补了这项空白。”9年的艰辛付出被王庆煌短短几句话说完。事实上,这背后不仅有心血和汗水,更重要的是不怕失败的坚毅、执著。

  为了搞清楚香草兰究竟在什么时间开花,王庆煌拿着铺盖卷住到基地,夜里上好闹钟,一个小时起来一次,一棵棵地观察记录。一年,摸索出香草兰的开花时间;两年,掌握了香草兰花开季节长的特点;三年,他发明了“签拨授粉法”。很快,香草兰的枝头挂满了翠绿的豆荚。

  他还采用人工荫棚栽培的方法,突破香草兰栽培的关键技术,植后两年即可开花结荚。 (下转A7版)

  (上接A1版)在试验条件下,亩产干豆荚42公斤,超过国外亩产20至27公斤的水平,成为我国香草兰生产的重要示范。

  然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新的问题又来了。香草兰内含200多种香兰素,但鲜果却没有香味,需进行发酵生香,能否成功,温度、时间、湿度的有机组合是关键环节,稍有不慎,结果截然不同。这一初加工技术是香草兰产业化、商品化的关键。

  他又把铺盖卷抱到实验室,一住就是6年,技术瓶颈被他一一突破。为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他又陆续开发出香草兰茶、香草兰香水系列产品18个,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就这样,经过15年的科研攻关,他开创出一个年产值数亿元的香草兰产业。

  “在香草兰的研究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全新的领域,每解决一个难题,我都有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豪感和成就感。”王庆煌说。

  如今,虽然身为院长,管理性事务繁多,他仍要抽出三分之一的精力放在香草兰研究上。他说,在国外,香草兰广泛用于名贵香水、高档洋酒和香烟中,这方面国内目前仍是空白,“我们有义务研究出中国自己的香草兰香料。”

勇挑重任,开创“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热带植物园工程技术模式,实现一举多赢

  1995年,原定前往巴西做3年访问学者的王庆煌,突然被任命为香饮所所长。

  “那是香饮所最困难的时期。”现任香饮所所长邬华松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兴隆自然灾害频发,台风吹掉了原先香饮所赖以生存的经济作物,连工资都不能足额发放。“断粮了,经费越来越少,人才大量流失,1984年毕业的大学生在1995年之前基本上走完了。”

  王庆煌带领全所职工想办法,无奈屡试屡败。他反复追问:香饮所拥有2000多种热带种质资源,又有一批科研人才,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职工谋福利,也让周边农民看到科技致富的力量?

  王庆煌提出“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香饮所的基础上建设兴隆热带植物园。简单地说,就是敞开院门,将科研院所向游客开放。正因为这一创举,才有了如今在国内声名远扬的“兴隆热带植物园”。

  这一条路走对了,但也走得特别艰辛。没有一分钱经费,王庆煌号召全院职工投身建设第一线,砌石块、灌水泥、铺草皮,每人每周至少义务劳动2天。

  他指着一条别致的鹅卵石小路对记者说:“当时分配给退休职工每人4米,在职职工每人8米,它是全所职工一同铺出来的新路。”

  1998年的一个星期六,海南省旅游局局长来到香饮所,打听所长在哪,有人指着一位皮肤粗糙、肤色黝黑的工人,局长见了这位工人问:“谁是所长?”“我是。”王庆煌边说边起身笑吟吟地回答。

  “局长看着我愣了半天,回去后派专业人员免费帮我们搞规划设计建园区。”回想起自己艰辛而曲折的往事,王庆煌报以谦虚的一笑。

  1997年园区建成雏形,当年就见了效益,到园游客达10万人次,年收入达到40万元。很快,香饮所启动产品研发,到2002年已初具规模,开创了香草兰茶、胡椒、可可、咖啡等8大系列49个品种,成为植物园新的经济增长点。

  “园区的建设实现了一举多赢。”邬华松说,首先,市场需求促进了科研成果的物化;其次,园区每年2000多万元的利润中30%用于反哺科研;第三,园区建设促进了种质资源的保护,并且引进了更多新的品种;第四,实现了对热带作物资源的科普宣传。

  如今,兴隆植物园已成为一家4A级旅游景区。据初步统计,1997年至今,该园累计接待参观者1000多万人次,实现利税1.1亿元,新增社会效益40多亿元,成果转化率达90%,用于反哺科技的研究经费达数千万元。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模式成果获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4次、二等奖1次,植物园也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带领全院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构建服务热区的一流科研创新团队

  2004年,王庆煌出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作为国内研究热带农业的最高科研机构,他告诉自己,心中必须装着整个热区,装着热区9省1.3亿农民对科技、致富的渴望。

  他号召全院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上任7年时间,王庆煌一面带领全院专家搞好农业应用技术基础研究,一方面身体力行地充当一名高级农技推广员。

  王庆煌说,所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是让成果走进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家,而不仅仅用来评一个职称。这是他搞农业科研的终生理念,也是他的农民情怀。

  2008年1月,广西遭遇百年一遇的冰冻雨雪灾害,几乎所有的木薯苗都被冻死,农民的收入泡汤。王庆煌和几位专家立刻飞赴广西。到受灾现场发现,唯一的办法就是补种。为不误农时,王庆煌和专家们迅速返回海南,从各市县木薯示范基地收集种苗,不到48小时,6卡车120吨木薯种苗种在了广西的薯地上。

  由于热科院支援来的木薯是华南5号优质优产的品种,亩产可达3.5吨,是传统品种的两倍多。这不仅没让广西的木薯种植户因为灾害受到损失,反而收入还高于往年。如今,广西境内华南5号的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亩。

  上世纪90年代末,热科院与攀枝花市政府建立起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从那时起,热科院先后组织近千人次的科技专家深入基层驻点,引进10多个芒果系列新品种向农民推广,还进村入户面对面地指导农民开展选种、栽培、施肥、给药和咨询、培训等产业技术服务。

  王庆煌上任后,更是加大扶持力度,还帮助果农根除了芒果容易得细菌性角斑病的问题。如今,攀枝花地区已经成为芒果之乡,芒果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产值超过2.5亿元。

  2009年,13名攀枝花果农代表驱车千里,专程送来一个用巨型石头雕琢成的大芒果,还写了一封报喜信。信中说:“我们最最敬爱的专家,说什么都没用,千言万语一句话,感谢您帮我们致富……”

  每每听到这样的夸赞,王庆煌总是无比地满足:“这是最大的成就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始终舍不得离开热农科研这个岗位。”

  王庆煌对工作的执著劲儿感染着身边的人。热科院品质资源所所长、研究员陈业渊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是不可能如此投入的,王庆煌院长是典型的‘白加黑’‘五加二’。他执著得近似于木讷。”

  王庆煌带出了一支“疯狂”工作的科研团队。热科院7年获得88项省部级、国家级科技奖项;在基础研究领域如木薯基因组学、香蕉枯萎病重要致病菌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大面积推广7-33-97橡胶、华南5号木薯、组培巴西香蕉苗、脱毒甘蔗种苗、晚熟芒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推动了热区农民增产增收。 

  但是,当人们说他特别执著、特别能扎根、特别能奉献时,他说,这并不是他个人的品质和功劳,这是热科院全院科研人员共同的品质和功劳,他们都是传承者。

  热科院建设于战略物资紧缺的1952年,当时,一大批老一代科研专家义无反顾地抛弃大城市的繁华,来到海南农村毒蛇蜈蚣出没之地,住“草房大学”,以“两薯”挂帅(靠红薯、木薯充饥),开荒种胶一干就是一辈子。

  “那是真正的艰苦,我们是他们的学生,我们在传承着他们的精、气、神。”王庆煌谦虚地说。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catasbgs@126.com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