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详细
农民日报:植根热区 致富蕉农——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蕉研究所
作者:农民日报 来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2019-07-01
  小香蕉,大民生,国家的需求就是天职使命!2009年初,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在承担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实验站职能发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门户转变,打破体制对申报科研项目的限制,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可供借鉴的体制创新之路。 

    大视野高标准 

  香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水果之一,有生长快、易栽培、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果品供应期长、市场需求量大等特点。我国香蕉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尤其在海南,香蕉是仅次于天然橡胶的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是海南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除了消费国内每年的七八百万吨国产香蕉外,还需从国外进口40万吨以上的香蕉,以满足国内的香蕉消费市场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直接从事香蕉种植业的人口在100万左右,有千家万户的农民和许多企业参与香蕉的种植、运输、销售及保鲜加工等环节。如考虑到配套服务行业,再将香蕉的深加工及附属产业发展起来,则可带动更多的人口就业。 
  一次面对众多媒体问及为何想到要筹建香蕉研究所时,中国热科院院长王庆煌不假思索地说出一系列热区数字:中国热区有4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涉及到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总人口1.7亿;在热区的280个县市中,目前尚有65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近600万。因此香蕉产业对于这些地区的繁荣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家植根于热区的热带农业科研机构,热科院理当肩负如何把我国香蕉产业做大做强的重任,把香蕉产业打造成热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抓手。自1996年至今,热科院共承担了70多项有关香蕉方面的科研课题,其中包括“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有一大批省部级科研项目,形成了较为坚实的科研基础。 

    国家需求市场取向 

  正是由于我国香蕉产业发展中存在着重大科技问题,而现有的科研及其推广现状又不能有效地解决,因此成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蕉研究所,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与全球香蕉产业发展的视野,整合和增强香蕉产业的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对热区农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标既已确定,就当朝着既定目标不断推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口实验站勇立潮头结合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筹建起香蕉研究所来。先是新领导班子与新支委的组建,再是原后勤和机关延伸部分职能进行剥离,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海口实验站组织科研人员还用两年时间深入海南、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五省区进行香蕉产业调研工作。在条件困难、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更是出色地完成了筹(组)建香蕉所的可行性报告、撰写了全国香蕉产业调研报告等多项工作,为组建香蕉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纵观我国香蕉产业及整体标准来看,存在问题有三:一是香蕉主栽品种逐步老化,后备品种储备严重不足;二是香蕉果品质量档次仍然偏低,采收、保鲜、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生产流通环节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较低水平;三是近年来香蕉病虫害日益严重,危害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此外,在我国香蕉产业链各环节中,也存在着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香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种植效益和种蕉农民的收入。 

    创新体制引领发展 

  “国家对香蕉产业发展的需求,香蕉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重大科技需求与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都对我们科技创新能和科技支撑提出了迫切需求。”这是海口实验站党总支书记明建鸿去年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感慨。他说,为了应对挑战,务必加快建所进程,时不我待,只要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一些问题才会随之迎刃而解。 
  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实验站建所目标是争取在5~8年时间内,把香蕉研究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集香蕉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和产业经济研究于一身的研究所。如今,历经三年多的发展,实验站科研机构有香蕉遗传育种研究室、香蕉耕作与栽培研究室、香蕉病虫害研究室、香蕉储运与加工研究室、香蕉产业经济研究室及香蕉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部门;所属企业有年生产能力3000多万株的热作两院种苗组培中心一个;初步建成香蕉生物学实验室、香蕉繁育技术研发中心、香蕉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基地等科技平台。 
  目前站职工58人(其中副研以上15人,博士13人,硕士16人),已初步构建一支从事香蕉研究的科技队伍。三年来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累计发表科技论文51篇,其中SCI收录9篇,ISTP收录4篇;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各1项。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积极参与国际香蕉组织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沟通。2011年,海口实验站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为搭建与其他单位科研工作者之间交流平台创造了机会,为下一步寻求科技合作拓宽了渠道。 
  2011年6月13日,在椰城老城区的海口实验站,热科院举行了隆重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蕉研究所”揭牌仪式,正式标志着海口实验站成功转型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原载自 农民日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2-06/13/nw.D110000nmrb_20120613_7-01.htm?div=-1)

  •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
  • 邮编:571101
  •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
  • 琼ICP备11000394号
English | 旧版
官微二维码 官网二维码
  • 首页
  • 组织机构
    • 热科院概况
    • 院领导集体
    • 机构设置
    • 发展规划
  • 科技创新
    • 通知公告
    • 政策法规
    • 科技热点
    • 科研基地
  • 成果转化
    • 转化动态
    • 转化平台
    • 合作企业
    • 技术成果
    • 良种良苗
    • 科技产品
  • 人才队伍
    • 人才动态
    • 人才政策
    • 创新团队
    • 专家风采
  • 国际合作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平台与伙伴
    • 对外合作政策
  • 服务三农
    • 热区"三农"
    • 院地合作基地
  • 党建文化
    • 党建工作
    • 反腐倡廉
    • 统战工作
    • 群工工作
    • 文化建设
    • 学习交流
  • 教育培训
    • 研究生教育

重要新闻

  • 中国热科院在热区典型系统作物中农药的污染特征、影响机制和风险评价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中国热科院“澜湄国家热带果蔬加工与检测合作平台建设”入选外交部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
  • 庆丰收 迎盛会 中国热科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在行动
  • 中国热科院揭示CC类谷氧还蛋白介导活性氧平衡调控木薯抗旱的分子机制
  • 热科这十年 | 围绕创新链布局设施链 持续强化能力条件支撑
  • 热科这十年 |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资源 高位服务国家科技外交

热区热点

  • 广东湛江:徐闻菠萝熟了!书记县长公开信引客来

  • 广西扶绥成全国首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率达69%

专题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植根热区 致富蕉农——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蕉研究所

  作者: 农民日报   来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日期: 2019-07-01   点击: [ 小  中  大   打印  ] 我要分享
  小香蕉,大民生,国家的需求就是天职使命!2009年初,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在承担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实验站职能发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门户转变,打破体制对申报科研项目的限制,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可供借鉴的体制创新之路。 

    大视野高标准 

  香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水果之一,有生长快、易栽培、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果品供应期长、市场需求量大等特点。我国香蕉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尤其在海南,香蕉是仅次于天然橡胶的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是海南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除了消费国内每年的七八百万吨国产香蕉外,还需从国外进口40万吨以上的香蕉,以满足国内的香蕉消费市场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直接从事香蕉种植业的人口在100万左右,有千家万户的农民和许多企业参与香蕉的种植、运输、销售及保鲜加工等环节。如考虑到配套服务行业,再将香蕉的深加工及附属产业发展起来,则可带动更多的人口就业。 
  一次面对众多媒体问及为何想到要筹建香蕉研究所时,中国热科院院长王庆煌不假思索地说出一系列热区数字:中国热区有4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涉及到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总人口1.7亿;在热区的280个县市中,目前尚有65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近600万。因此香蕉产业对于这些地区的繁荣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家植根于热区的热带农业科研机构,热科院理当肩负如何把我国香蕉产业做大做强的重任,把香蕉产业打造成热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抓手。自1996年至今,热科院共承担了70多项有关香蕉方面的科研课题,其中包括“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有一大批省部级科研项目,形成了较为坚实的科研基础。 

    国家需求市场取向 

  正是由于我国香蕉产业发展中存在着重大科技问题,而现有的科研及其推广现状又不能有效地解决,因此成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蕉研究所,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与全球香蕉产业发展的视野,整合和增强香蕉产业的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和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对热区农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标既已确定,就当朝着既定目标不断推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口实验站勇立潮头结合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地筹建起香蕉研究所来。先是新领导班子与新支委的组建,再是原后勤和机关延伸部分职能进行剥离,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海口实验站组织科研人员还用两年时间深入海南、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五省区进行香蕉产业调研工作。在条件困难、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更是出色地完成了筹(组)建香蕉所的可行性报告、撰写了全国香蕉产业调研报告等多项工作,为组建香蕉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纵观我国香蕉产业及整体标准来看,存在问题有三:一是香蕉主栽品种逐步老化,后备品种储备严重不足;二是香蕉果品质量档次仍然偏低,采收、保鲜、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生产流通环节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较低水平;三是近年来香蕉病虫害日益严重,危害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此外,在我国香蕉产业链各环节中,也存在着的一系列技术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香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种植效益和种蕉农民的收入。 

    创新体制引领发展 

  “国家对香蕉产业发展的需求,香蕉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重大科技需求与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都对我们科技创新能和科技支撑提出了迫切需求。”这是海口实验站党总支书记明建鸿去年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感慨。他说,为了应对挑战,务必加快建所进程,时不我待,只要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一些问题才会随之迎刃而解。 
  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实验站建所目标是争取在5~8年时间内,把香蕉研究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集香蕉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和产业经济研究于一身的研究所。如今,历经三年多的发展,实验站科研机构有香蕉遗传育种研究室、香蕉耕作与栽培研究室、香蕉病虫害研究室、香蕉储运与加工研究室、香蕉产业经济研究室及香蕉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部门;所属企业有年生产能力3000多万株的热作两院种苗组培中心一个;初步建成香蕉生物学实验室、香蕉繁育技术研发中心、香蕉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基地等科技平台。 
  目前站职工58人(其中副研以上15人,博士13人,硕士16人),已初步构建一支从事香蕉研究的科技队伍。三年来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40多项,累计发表科技论文51篇,其中SCI收录9篇,ISTP收录4篇;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各1项。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积极参与国际香蕉组织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沟通。2011年,海口实验站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为搭建与其他单位科研工作者之间交流平台创造了机会,为下一步寻求科技合作拓宽了渠道。 
  2011年6月13日,在椰城老城区的海口实验站,热科院举行了隆重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蕉研究所”揭牌仪式,正式标志着海口实验站成功转型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原载自 农民日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2-06/13/nw.D110000nmrb_20120613_7-01.htm?div=-1)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Copyright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制

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4号 邮编:571101

联系电话:0898-66962965

电子邮箱:catasbgs@126.com

琼ICP备11000394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3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