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洁 李刚 实习生 张月骄 王建
在百度输入“攀枝花芒果”,立即可搜索到728000个相关结果,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攀枝花芒果,俨然已是攀枝花现代特色农业的一张响亮名片。
时光追溯到1996年,农业部原部长何康、中科院院士卢良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黄宗道等老专家到攀枝花实地考察。攀枝花独特的光热资源和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为发展全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纬度最高、成熟期最晚的芒果提供了良好生长条件。据此,他们提出的《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一流的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受到了中央的关注。
1997年,攀枝花主动出击,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市院合作协议。
10余年间,芒果产业逐步发展成为继早春蔬菜后,攀枝花特色农业的又一张名片。2009年,“攀枝花”牌商标成功申请国际注册,并获得GAP认证,取得欧洲市场准入证。2011年,仅芒果一项就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60元。市农牧局经作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市芒果种植面积20万亩,预计2012年全市芒果产量达到6.5万吨以上。
外界看好攀枝花,盛赞攀枝花之余,目前,攀枝花特色农业正值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精致农业已成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理念。《攀枝花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芒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在规模、品质的基础上,乘着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东风,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方式的转变,做长产业链,做精品牌,高端发展、错位发展、集约发展,走出攀西地区不一样的路,成就精致农业的攀枝花制造,绘就一幅精致农业的美丽蓝图。
品种改良从未间断
金秋时节,芒果飘香。盐边县淘水村芒果种植大户何青录迎来了他的收获季,在他家院子里,邻居们忙着把堆积如小山的芒果装箱。
“按照现在的价格,家里的10亩凯特能卖到8万元。”何青录笑眯眯地说。
“村里228户农民家家种有芒果树,品种是晚熟凯特。今年有300亩挂果,三年后全村的芒果树都将挂果。届时,村里仅芒果一项人均收入就有望超万元。”村党支部书记谭继森说。
2011年以来,通过实施标准化种植和优化施肥配方,淘水村芒果产业迎来了一个丰收年:亩产量达到3000斤,芒果色泽、口感大幅提升。
然而,丰收之余也有“烦恼”。不仅仅是淘水村,2003年以来,凯特牢牢占据着攀枝花芒果品种的头把交椅,覆盖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由于个头大,近几年来,凯特每斤价格一直在4元徘徊。攀枝花芒果在全国上市时间最晚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精致的要求。现在,基本上都是3口之家,一个3斤重的芒果,视觉上吃不消,肚子里一次又装不下。”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钟方祥说。
其实,早在2009年,我市便着手寻找解决凯特芒果“个头大”的问题。
日前,在盐边县金河村芒果基地的实验田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研究所研究员姚全胜正仔细观察芒果树生长情况。
“我们以凯特为母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实验,培育适合攀枝花栽培的优质芒果新品种。目前,已进行了3对实验。”2009年以来,姚全胜便扎根攀枝花。他说,这几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研究所副所长詹儒林正带领他们课题组,积极寻找替代凯特的最佳品种。
“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品质提升的过程。”市农牧局经作站一位农艺师说,虽然攀枝花在发展芒果产业上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利于养分积累;空气干燥、不利于病虫孳生,产品外观好;上市时间全国最晚等优势。凭着这一系列优势,攀枝花并没有夜郎自大、停步不前,而是不断摸索芒果品种改良,以求做精做细芒果产业。自1995年大规模种植开始,攀枝花先后进行了2次大规模品种改良。“攀枝花现在已有各种芒果品种资源200余个,筛选储备了适合攀枝花发展的芒果优良品种十余个。”
在追求质量的同时,一场扩大芒果种植规模的实验也正在仁和区有序推进。
2010年,仁和区党校副校长、新农校校长赵家华在仁和区啊喇、平地、大田、中坝、前进6个乡镇,海拔1600米以上的地区建立了60亩芒果示范基地,着手研究芒果在高海拔地区的推广。
“理论上,芒果种植海拔在1500米以下。”赵家华说。低温和霜冻是高海拔地区种植芒果的两大风险。为此,示范基地大多建立在向阳的地方,同时每个基地移栽了10株接近成年的芒果树。“通过2年的观察,未发现霜冻。”赵家华说,一旦出现霜冻,他们准备采取地膜包裹整株芒果树的方式来应对。“成功与否,2014年就会有结果。”赵家华说。
不同的海拔,同样的“温度”
15年前,攀枝花人很难想象能把一个农业产业做到10万亩的规模。而据市农牧局提供的《攀枝花优质晚熟芒果项目建议书》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市芒果种植面积20万亩。目前,攀枝花待开发土地中,宜农面积达5.3万公顷,且土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相对较成片集中,开发潜力大,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为调整农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这也是赵家华开展扩大种植面积试验的动力。让他没想到的是,示范基地的出现,激发了农户种植激情。目前6个乡镇农户自发种植芒果的面积已近2000亩。
近几年来,我市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不断深化合作,研发出了适合晚熟芒果生产的树体综合管理、养分综合管理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系列关键技术,通过集成配套,形成了晚熟优质芒果生产技术体系。同时,创新性地建立了“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公司或合作社或新农学校+技术员+示范户+辐射户”的新型技术推广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和“乡土专家”。
以仁和区为例,通过新农学校这个载体,现已将64名果农培养成不同级别的技术员,辖区果农在芒果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可以通过“技术员→总技术员→首席技术员→新农学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反馈渠道第一时间解决。
“目前,我们技术服务覆盖面积为6.4万亩,占全区芒果种植面积的70%。”赵家华说。目前,他们培养的技术员大多数都是当地的芒果种植大户,从事技术推广的精力有限,在散户果农的技术培训亟待加强的情况下,专职技术推广员却十分缺乏。
从“无路可走”到“无果可卖”的启示
量多则价贱,丰产则卖难,似乎成了农产品跳不出的“魔咒”。近年来,随着技术链条的完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逐年递增,攀枝花芒果也一度出现“大小年”的卖难境地。
如何闯过“销售关”,破解卖难,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9年,我市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按照外销数量对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给予一定奖励,最高可达30万元。3年来,全市累计兑现奖励资金300余万元。
同时,强化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经纪人的营销水平。现今全市已有农村经纪人100多人,为拓宽攀枝花芒果的销售渠道立下了汗马功劳。通过不断健全营销网络,拓宽营销渠道,攀枝花芒果成功打入了全国各大中城市,甚至出口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拓展销路,还体现在对芒果包装的重视。近年来,攀枝花芒果包装正由最初简易、印制粗糙的大纸箱包装,向精致、特色、新颖、美观、细化等小提箱、礼盒等方向发展,以满足市场差异化营销策略的需要。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的又一利器。2009年,通过举办金芒果节,仁和区扭转了上年度芒果滞销的局面。
卖得出,还要卖得好,关键靠品质。
4个芒果要卖128元。这是芒果品质提升给攀枝花果农带来的效益。今年,仁和区总发乡果农李玉云一背篓芒果实现收入近千元。
“过去,一亩地种百十来棵芒果树。下雨天,把化学肥料撒在田里就算了事。一棵树上结不出几个像样的果子。”李玉云说,实施标准化种植后,他按照行距5米、株距4米的标准,每亩保留33株芒果树。施肥时,在每株芒果树周围挖一圈80厘米左右深的槽子,施放有机肥或农家肥。今年家里芒果产量、品质都大幅提高,精品果占到八成左右。“过去,2个劳动力就能做完10亩地的活路。现在,2个精壮劳动力,管理4亩地都有点恼火。”李玉云感慨地说,“现在品质提起来了,外地老板就纷纷上门预订芒果,甚至还会互相顶价,真不知道卖给谁好。”据他介绍,盛果期1株芒果树产量在400至500斤,按照每斤5元、80%的精品果率计算,1亩芒果产值能突破5万元。
五大项目建设构想剑指“精致”芒果
“根据《攀枝花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20年,全市将建成30万亩优质晚熟芒果基地。而根据周边地区芒果产业发展情况看,预计到2020年,整个攀西、滇西地区芒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将达60万亩和40万吨以上。”市农牧局负责人说,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优质芒果出口商品基地。为此,市农牧局确定了五大项目建设构想。
具体包括:建立芒果研发中心开展育种、栽培技术攻关、产品储藏保鲜、产品开发及深加工、市场开拓及信息处理等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支撑芒果产业发展。建设攀枝花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物流园,依托总发物流园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将其作为物流分拨基地,开展大宗农产品批发采购活动,将川东南地区的农产品通过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输往各地,同时围绕川西南地区的农业产业销售网络和渠道,结合大型物流加工基地的建设,为广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生产和物流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加大芒果基地和冷库建设。建设以芒果为主的年加工量10万吨的南亚热带水果深加工厂,开发芒果汁、芒果脯、芒果粉、芒果酱、石榴汁、石榴酒及石榴化妆品原料等产品。
http://pzhrb.newssc.org/html/2012-09/27/content_1695016.htm